我技職我驕傲! 木柵高工技職人才輩出

實習記者林昱汶/台北報導

沒有夜間部的木柵高工,傍晚後的實習場依然燈火通明,許多年輕選手正為技能比賽努力練習著。儘管暑假期間也不曾鬆懈,每天練習十二小時只是基本款,他們的目標是今(2020)年九月的全國技能競賽拔得頭籌,爭取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資格。

強調技術養成 不遺餘力投資學生

依台灣的教育環境,技術型高中(即高職)還是免不了以升學為導向,就算是高職的學生也必須拚命念書,取得大學文憑,才符合這個社會對於年輕人的要求與期待。木柵高工校長李通傑表示,學校強調實務與理論並重,希望學生除升學之外也不忘提升技術能力,因此木柵高工一直很重視「技術養成」,所學才能在未來被業界所用。

「只要學生願意學、願意投入的話,學校要花再多的資源、老師要花更多的時間也在所不惜。」李通傑認為比賽是高強度的競爭,為了提供學生更好的訓練環境以及設備,學校不遺餘力的投資,並寫專案企劃爭取政府的「競爭型預算」,讓學生們在比賽現場能脫穎而出,甚至成為國手。

「練太晚就睡學校」 技職選手課餘時間加強訓練

在大台北地區,無論是普通高中或是技術型高中學生,幾乎是繼續升學,而在每所學校的課程時數近乎相同的情況下,許多比賽須具備的技術內涵無法涵蓋在正式課程當中,學生只能利用課餘時間精煉技術。因此木柵高工最特別的景象就是「比有夜間部的學校更像有夜間部」,擁有強烈企圖心的選手與不計較得失的熱血教師們,利用課餘時間及假日加強訓練,帶動學生們的技術內涵更加廣泛且充實。

「擔任選手之後學會了時間管理,不然會每天在工廠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幹嘛。」今年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賽的金牌得主張瑞霖,依照指導老師的建議自己訂定訓練進度,如果提前達標就利用時間加強自己不足的地方,平時練習到太晚就在教室打地鋪過夜。不只是他,許多選手也是如此,所有同學都在玩樂的暑假,他們一早八點半就到工廠報到,常常一練就超過十二小時。

訓練出兩屆國手的配管科主任吳杰穎在挑選選手時常說,「練選手」就是熟而精、精而巧,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重複做同一件事。因此會要求選手以課餘或假日的時間練習,一開始是老師要求大於選手對自己的要求,選手們時間到了就自動鳥獸散。但比賽時間將近時,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練習的不夠,反而會去和老師說:「老師,我禮拜六、禮拜天要來,你會不會來?」吳杰穎認為這是相輔相成的,因為選手們知道老師把心思投入在這個地方,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想法或行為回饋。

木柵高工選手訓練分數與進度表

熱血教師因材施教 用陪伴激發選手熱情

「我的訓練方式其實很古板,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不一樣的就是我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教書的六年即獲得師鐸獎的楊弘意,使用工廠管理的方式訓練選手,要求學生依自己的狀況及程度訂定練習進度,每日撰寫心得並回報練習分數,用來追蹤他們的訓練情況。木柵高工老師們使用具有雙向對話功能的攝影機,學生們一有問題就可以透遠距攝影機對話,學生父母也可看到攝影機畫面,並邀請父母假日來學校,除了幫忙監督學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行動支持孩子的選手之路。

今年的師鐸獎得主王詩欽是板金國手出身,更曾獲得世界金牌,高中時受到恩師啟發選擇走向教職,和楊弘意一樣幾乎把時間都留給了學生,甚至把小孩帶到學校,邊餵孩子邊指導學生。由於配管科已經將近二十年沒有板金選手,王詩欽在訓練時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包含環境整潔、工具車製作,王詩欽表示,「他們前面沒有學長姊,所以我一定要賣老命去陪他們,為了傳承技藝。」為了和全國其他板金科或職訓中心的選手一較高下,高職背景的選手們靠著毅力,課後不斷練習非自己本科的技術,王詩欽認為這是他們最辛苦的地方。

木柵高工楊弘意老師帶著兒子到學校訓練選手
今年師鐸獎得主王詩欽

「一個自動化設備可以取代五十個平凡人,可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是沒有任何一個自動化設備可以取代的。」楊弘意認為有機械科的學校全台大概有一百多間,而機械不外乎就是車床、銑床,「我們真的有比別人強嗎?應該也還好。」因此楊弘意常常透過技術以外的方式訓練他們擁有不同技能,成為不平凡的人,對社會更有貢獻。

擁有互助互愛的環境,木柵高工三年內就獲得四個師鐸獎,也透過得獎老師們證明,得獎與否和年紀、年資無關,這種共同追求榮譽、追求價值的氛圍,使師生努力方向更加明確,付出更加有勁,是教育最重要的資產。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