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攝影/黃偉翔
從台灣今年未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加上近日火熱的「蔡川對話」議題延燒,台灣在中國大陸「一中政策」下的國際空間越來越小。《技職3.0》記者專訪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WSI)副會長身份受訪,強調台灣應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國際參與。
1950年西班牙為了「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該競賽逐漸演變成今日擁有76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在第43屆國際賽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總獎牌排名為世界第3名。(延伸閱讀:歷史─原來國際技能競賽是因此而誕生!)
透過國際NGO突圍外交困境
「台灣是國際社會上處境特殊的國家。」林三貴坦承,台灣當然希望跟全世界交朋友,分享能力與成就,但很現實的,透過官方管道互動總會碰到一些「困難」,基於現況,台灣能否參與,甚至能否獲得國際NGO決策位置就變得很重要。
2012年林三貴成功角逐WSI策略委員會副會長,更在2014年進一步當選WSI副會長,是台灣少數進入國際組織決策位置的人。
林三貴指出,先前與外交部有一個座談會,就建議應盤點台灣參與國際NGO狀況,並進一步暸解在該組織是否擁有決策影響力。林三貴舉例,去年國際扶輪社社長就是台灣人,幫台灣做了很多事情。
但林三貴強調,進入組織決策圈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要想辦法讓台灣在國際NGO組織內發揮影響力」林三貴說,背後可以協助台灣相關產業發展。
過去林三貴越來越常遇到,很多國家希望跟台灣接觸,願意出錢應用台灣的師資與設備,但他們也不想碰觸太多政治問題,所以希望在WSI架構下來互動,而非國與國之間。
林三貴:這是技能發展產業鍊
林三貴在WSI負責非洲技能發展,非洲目前只有6個會員國。林三貴指出,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發展技能過程中,看見了台灣可以著力的地方。
林三貴表示,從技能發展面向來看,不外乎考慮到職能基準、職能課程、職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而設備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有設備後又可能需要材料。「這實際上是一個技能發展產業鍊」林三貴舉例,尚比亞相對於台灣是遙遠且經濟落後的國家,他們曾對WSI提出協助要求,其中一項就是需要工具,林三貴回國後恰好碰見一間大工具廠商並提及這件事,該廠商就很大方捐獻,「當然背後是有跨國商機的」,韓國三星或FESTO都曾給予東非國家協助。
過去林三貴擔任勞動部職訓局長時,協助布吉納法索、多米尼加做基礎職業訓練建置,在這之中都採購台灣廠商、用台灣師資,另外也曾幫助過沙烏地阿拉伯,他們就採買了幾百萬美金設備,而台灣又是工具機重鎮,可惜過去政府沒有策略性思考,只是當作國家間援助而已。
「台灣要協助邦交國或非邦交國,建議用不一樣的思維。」林三貴笑著繼續舉例,就像今天手上有一百塊,國際援助的意思就是把一百塊丟進池塘,一毛也拿不回來,但按照剛剛說的策略思維,至少其中有75塊價值會回歸到台灣。
林三貴強調,如果台灣「技能發展產業」上下游有相同想法時,可以形成一個緊密結合,此時台灣就不一定要靠國家外交計劃,而是藉著國際組織平台進一步發展,當然,政府也在其他面向做許多努力,但國際NGO是一個台灣應該好好重視與應用的平台。
在〈專訪/林三貴:透過技職國際NGO擴大外交空間〉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