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湘萍:技職政策很好,但應檢討落實面

 

採訪/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去(104)年8月上任的技職司長馬湘萍,將於本(8)月底卸任,期滿一年。透過專訪,除了一探目前技職主要政策外,更探討台灣技職面臨的困境。馬湘萍無奈地說,產學攜手、產業學院等,這些「產」跟「學」共同培育人才的模式很好,問題出在政策落實面是否扎實,這是未來應該加強的部分。

以下為專訪問答內容:(Q為3.0記者詢問,馬為馬湘萍回答。)

開始發展技職招生端的實作測驗

問:科大招生端為人詬病的,就是無法測出實作能力,您任內做了哪些努力?

馬:比起一般大學,技職校院更應注重實作面的技術養成,可是現階段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較難直接測出學生的實作能力,因為目前考試內容大部分為筆試,也讓不少高職孩子為了衝高筆試成績跑去補習,為了讓技職回歸務實致用特性,這是目前該持續檢討與改革的部分。

我們希望高職教學端能更注重實作課程,並讓實作能力在入學端受到同等重視,畢竟在台灣教育現場,考試經常領導教學。目前我們正在討論統測如何辦理實作考試,將從目前已有的設計類素描實作考試經驗,去發展大家有共識,且技術面可以突破的其他類群實作考試,希望導引未來的教學現場,讓高職生有真正實作能力,且具有真正就讀興趣而非依憑分數選科系。

統測考試品質也是須加強的部分。目前已請技專測驗中心去發展題庫,但它有許多技術面上的瓶頸,例如願意出題的老師並不多、技職類群考科比起高中過於複雜等。

技專端應加強實務選才

問:技專在甄選入學時,真正辦理實務選才的比例很低,教育部是否有要求改善?

馬:我們已要求學校設計出更好的選才措施,即便一般高教體系學校都會去用心地篩選學生,技專校院應該更認真思考收什麼樣人才,而非單單只看統測分數高低,這樣高職生會回到以統測為主的考試思維。技專端須辦實作選才,或檢測學生高職時期的實做專題、技能技藝競賽、證與照等,來選才。

尤其證照部份,不希望高職生一窩瘋取得一堆證或照,若是跟未來職涯沒有幫助,只是為了升學或加分而亂槍打鳥,並不鼓勵這樣的行為。

雖然部分技專學校對實務選才表示抗拒,但若未來幾年檢視通過,教育部將放寬(增加)甄選入學名額。目前先嚴格要求典範科大與教學卓越學校先試行,且標準拉高,其餘學校若有合適機制也可送到教育部,會一併處理。(編按:典範科大教學卓越學校為受教育部競爭型經費補助之學校)

加強檢核 預防實習把學生當廉價勞工

問:目前實習制度落實程度不佳,甚至學生被當作廉價勞工的現象,如何改善?

馬:之前確實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廉價勞工,以及學校課程是否有與實習內容搭配?還只是把學生丟到業界而已?對此我們做過深刻檢討後,未來實習機制會加強評核制度。

當然,我們也擔心學校為了衝量,把大量學生送到學生,但業界真的是從培育人才角度來做這件事?這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另外,業界可能已有自己的實習制度,例如日曰光,他已經跟我們幾所科大密集合作,負責實習的主管要定期跟學校溝通學生實習狀況,教育部會提供適當的獎勵機制藉以鼓勵。

檢討產學攜手計畫

馬:跟實習有關的是產學攜手,一個十年的計畫但過程中都沒有檢討過。雖然此計畫理想很高,有學校端(高職、科大)、學生端、產業端的合作,但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些問題。學生端對於產學攜手,他的期待是什麼?是真的期待透過此計畫獲得實務工作經驗?還只是為了學歷?這是教育部應該對機制面做進一步的檢討。

改善評鑑制度形式化

問:評鑑制度與教師升等模式長期影響著技專端教學與師資面,未來會鼓勵更多技術升等取代論文升等嗎?

馬:過去技專評鑑被批評是形式化,以及評鑑指標太複雜。我們檢討後,指標真的太繁瑣,指標多等於沒指標,專科有將近一百個,現在已經簡化成幾個大項,這樣才能突顯各校辦學績效,過程中,也希望授權自審,技職是否也朝這方向,部裡面還在討論中。

大學裡面,老師最重要的生命是升等,技專這塊自審學校比較少,目前希望有自主權的技專可以強化技術升等這塊,教育部也在私校獎補助中,把技術升等與教師多元升等的比例與力道調得很高,藉以導引到技職務實致用特性。

問:技專評鑑已從過去等第制改為認可制,這樣意義差別在哪裡?

馬:目前技專校院評鑑已從等第制改為認可制,五專也會朝這方向,等第制類似有一個統一的級別標準,大家用統一標準來看待,但認可制則是希望技專端把評鑑當作是跟自己比較的工具,而非與其他學校比較。

技職嚴重傾向服務類科 應加強職業試探藉以改善

問:目前科系傾斜服務類,高職農工越來越少且學生就讀意願低,教育部在科大端用外加名額開放高中生源補足,卻引來許多罵聲,您怎麼看待這件事?

馬:目前大方向是,服務類不能增只能減,農工類只能增不能減,外界可能覺得緩不濟急。本來有考慮增班國立科大農工系所,但與國教署討論後,認為主因是少子化,高職端沒人來讀,所以增班也解決不了問題。

目前最大問題是土木、建築類,高職供應端比較少,甚至不足額科大需求端,所以會開放外加名額補足這部分的生源。

我認為主因是我們從小就被鼓勵唸書,但卻對職涯沒有太多認識,能力、性向等,在制度面沒有太認真被落實,如果職業試探可以從小做到位,相信可以協助學生選擇科系,改善後來的學用落差。

對於媒體與民間抨擊科大收高中生部分,其實是外加名額處理,在高職原有名額外再開放名額,所以不會排擠到高職入學權益,但學生心情上會受影響,尤其開放台科、北科等前端學校時。

盼企業投入資源 緩衝少子化衝擊技專端

問:少子化衝擊,未來許多技專面臨倒閉或轉型,目前教育部態度是?

馬:處理退場學校這端,教育部已找出一些有問題的學校,不論是招生、財務、人事等方面,若這些學校不願退場,那我們會要求他的辦學品質一步都不能減少。若學校遇到經營危機,我們會鼓勵透過各種管道來改善。

例如透過國營企業,讓他們直接培養自己所需人才。最近的例子應該是台電與桃園農工(現已改為北科附工)的合作,在學校開設台電專班,學生選讀該班專業科目外,寒暑假將到台電見習,學生畢業後,該班及至少有10名學生會進到台電工作,起薪三萬元。另外,因為教師每六年要有至少半年的業界經驗,公營機構也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

目前營運有問題的學校,教育部將祭出更大力道。學校要找出路,招生可能難以加強,但如果可以透過與產業合作,例如中信金例子,科大透過產業挹注轉型,體質與系所都將調整,但仍保有科大模式,產業若能進來幫忙,未來技職面臨退場時,各面向的衝擊將會減少。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