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身障技能競賽 台灣奪10金4銀2銅1特別獎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第9屆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身障者技能競賽)於法國波爾多舉辦,台灣派25位國手參加25項職類競賽,與來自35個國家、520位身障選手一較高下。總共獲得10面金牌、4面銀牌、2面銅牌及1項特別獎,奪金數歷史新高!

展能節由國際奧林匹克殘障聯合會在1981年由日本發起,每四年舉辦一次。目前組織會員國超過40個國家。組織宗旨在改善技能、肯定身心障礙人士潛能,督促各國政府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需要和權利。辦理國際展能節,其目的包括整合、平等與提供機會給世界上所有的身心障礙人士。 

值得一提,有母子檔同時獲選為國手一同參賽,母親汪必珍為籐藝職類國手,獲得銅牌!台灣首次參賽的基礎家具製作職類,則由其子李政軒奪下金牌。而背後促成他們母子參賽的推手,則是李政軒的父親李介洲,他為第7屆家具木工職類的金牌國手,一家三傑,揚威國際。

台灣首次摘下金牌的職類,還有工業電子、男裝、資料庫建置等,其中工業電子職類國手陳漢昇為自閉症者,透過母親用心養育與陪伴,啟發他對電子的興趣及天份,負責此項賽事的勞動力發展表示,參賽時穩如泰山、專注的眼神令人動容。連續二屆獲得金牌的職類,包括基礎女裝、陶藝、電腦程式設計、西餐烹飪等4職類,證明了臺灣的實力果真不容小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表示,身心障礙者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次國手們表現優異足以證明,身心障礙者的能力不遜色於一般人。而對於目前尚無法直接就業,或有學習第二專長需求的身心障礙朋友,勞動部推動辦理多元化職業訓練,也鼓勵身心障礙者參加與一般民眾一起訓練的融合式職訓,參訓期間提供無障礙軟硬體設施,以及個人所需的手語翻譯、視力協助等協助服務,排除身障者參訓可能面臨的環境障礙,拓展參訓職類選擇,以全方位服務協助身障朋友建立專業職能、充分參與社會,進而在職場上獨立自主、發揮長才。

素有身障技能奧運之喻的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台灣自第1屆即持續參與,於上屆為止,已拿下99面獎項,今年累計得獎數已突破100面獎牌的里程碑。

獲得金牌國手獎金新臺幣100萬元、獲得銀牌國手獎金50萬元、獲得銅牌國手獎金30萬元、獲得特別獎國手獎金5萬元。

 

第9屆國際展能節獲獎名單

職類名稱 國手姓名 得獎成績
家具木工 陳浚雄 金牌
家具木工(基礎家具製作) 李政軒 金牌
陶藝 甘芫銍 金牌
手工絹繪 鄞綸宏 金牌
西餐烹飪 黃威智 金牌
電腦程式設計 劉幼瑩 金牌
資料庫建置 黃原博 金牌
工業電子 陳漢昇 金牌
基礎女裝 陳憶川 金牌
男裝 胡秀玲 金牌
花藝 秦金鳳 銀牌
電腦組裝 王中 銀牌
編輯排版 林哲瑩 銀牌
電腦輔助機械繪圖 楊帝珈 銀牌
籐藝 汪必珍 銅牌
攝影(棚內攝影) 洪文廣 銅牌
進階女裝 韓承憓 特別獎

 

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

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

(圖/林聰明提供)

 

 

技職異語/破碎後的完整廚心 西餐烹飪銅牌簡勝男

文/黃偉翔

圖/黃偉翔、簡勝男提供

「世界西餐烹飪銅牌‧‧‧來自台灣的選手簡勝男!」主持人宣布。

當主詞人話說到一半,台灣的所有代表選手早已按耐不住興奮,起立為他鼓掌叫好。隨後看見簡勝男揮舞著旗幟,伴隨著他國選手羨慕的眼神,亢奮地小跑步到講台領獎。簡勝男說,「我早已經想好領獎進場姿勢!」可見面對來自世界的各國好手,仍然不減對廚藝的自信。

得知獲得世界銅牌後,簡勝男(右二)興奮地走向前領獎。(圖/簡勝男提供影片截圖)

2013年國際技能競賽在德國萊比錫舉辦,來自全球53個國家同場競爭,競賽項目包括CNC車床、砌磚、服裝創作、櫥窗設計、花藝等共46種職類。簡勝男所參加的是西餐烹飪項目。

而他,幫台灣搶下了自國際賽舉辦42屆以來的第二面西餐烹飪獎牌。

年幼的調皮搗蛋,意外引導他走上廚師之路

小學三年級時,簡勝男看到奶奶正在廚房做菜,就覺得拿著鍋子是一件很帥氣的事。有一次,他趁著大人都不在時,模仿起煮菜的樣子。

趁著奶奶出門,簡勝男就把鍋內殘存的水當成油,打開火,一盤稀巴爛的蛋就煎了出來,「但是加一些些醬油就覺得很好吃!」簡勝男回憶起年幼時,調皮後意外的收穫。

有一次,簡勝男嘗試煮給自己的小姪子吃,同樣是「一盤稀巴爛」的結果,卻找到一反常態的感動。「看到姪子臉上帶著滿足的表情說好吃,我就覺得開心。」簡勝男說,從那次之後,就很喜歡在廚房「搗蛋」。

因為這個機緣,簡勝男年幼時便決定以廚師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就連國中時的職業試探,簡勝男直接跟輔導老師說:「我想當廚師!」

破碎的家庭環境,反而成為磨練心志的溫床

簡勝男從小生長在父母離異的家庭,家裡經濟狀況差,維持生計全靠阿公的老人津貼與父親賣檳榔的微薄收入。國中畢業後,家裡無法再負擔簡勝男的學費。

因為這樣,簡勝男國中時期就很努力讀書。當時他的國中基測分數可以進入南投竹山高中就讀,但為了能夠半工半讀籌學費與生活費,再加上從小對廚藝的興趣,所以選擇了同德家商餐飲科。好在因為簡勝男是高分錄取,校成績都均為前三名,所以每學期都有補助獎學金可拿。

「不能因為現實的殘酷而失志。」簡勝男說,只能吃苦當吃補,持續鼓勵自己力爭上游,多讀書、勤練廚藝。他強調,「唯一不虧錢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其實從高一開始,餐飲科主任彭建治就多次邀請簡勝男當選手,彭建治說,你功課好,又有廚藝底子,很適合去當選手。但簡勝男數次婉拒,直到高二下才答應。

「如果當選手,就沒有時間賺錢,」簡勝男高一開始就過著早上念書,晚上工作的生活,持續到升高三的暑假。彭建治得知簡勝男的情況,便主動幫他在校內安排新的工讀。

「彭主任簡直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簡勝男說得選手之旅因而被開啟。 

萬中選一的國手選拔之路

簡勝男的選手之路並不順遂。

簡勝男高三在商業類技藝競賽的烹飪比賽過程中,誤切到手,當場血流不止,由於包紮過久浪費許多時間,最終只拿到慘淡淡的第19名。賽後簡勝男被指導老師放冷板凳,對他愛理不理。簡勝男坦言,對所有的一切感到失望透頂。

後來,簡勝男透過繁星計畫錄取澎湖科技大學,但為了廚師夢,他主動放棄繁星資格,轉而拚技優甄審,就是期望能進入高雄餐旅大學的西餐廚藝系就讀。最終,他做到了。

但往後的路途並未因此而順遂。

簡勝男大一時參加全國技能競賽,為的就是找回昔日對廚藝的信心。「全國技能競賽比先前參加過的比賽規模都來得大!」簡勝男回憶起那年賽事說,由於對賽事的不熟悉,那次真是大慘敗。

然而,經過一年的沉澱與訓練,隔年簡勝男一掃陰霾,在分區賽與全國賽都獲得金牌,也因此拿到了預備國手的資格,得以參加國手選拔,最終成功代表台灣出賽西餐烹飪項目。

為世界賽的準備過程,猶如獨自一人的馬拉松

簡勝男成為正式代表國手後,勞動部提供30萬元經費與每月一萬元左右的生活費。但這些福利都不足以在精神上,支撐國手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簡勝男表示,因為各職類國手的訓練方式都不同,所以在這一年的培訓過程中,不會有夥伴陪你,每天就是面對指導老師或自主練習,從早到晚,不是練習就是休息。

在比賽倒數兩個月時,簡勝男的狀況漸入低潮。一般人無法想像,在這一年的培訓中,同樣的菜色不斷重複練習,是一件多麼枯燥的過程。「同樣一道題目,做了好多遍好多遍好多遍‧‧‧」簡勝男說,他的任務就是把同樣的題目做到最好、最熟練。

對於國手來說,比起技術上的訓練,更多是內心層面的磨練。

在這獨自一人的培訓路上,簡勝男內心的熱情逐漸消磨殆盡,直到最後徒剩倦怠。但對於簡勝男來說,他並不能休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一定要拿牌」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連睡眠都出了問題。「有時要靠安眠藥或助眠劑入睡,精神上非常痛苦,」簡勝男說。

頂著各種壓力,為台灣搶下一面獎牌

一到德國萊比錫,台灣代表團並沒有直接前往預定的飯店,而是直接殺到競賽會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不知幾甲地大的會場!」簡勝男說,他們完全被會場的氣勢磅礡所震懾。

 

簡勝男(左)說,會場起碼有7、8個台北小巨蛋大!右為台灣西餐烹飪職類裁判長兼指導老師陳寬定教授,他有組織且嚴格的訓練,是簡勝男奪牌的重要推手之一。(圖/簡勝男提供)

當台灣代表團都安頓好後,每位國手瞬間轉換成「比賽模式」。

各職類選手開始熟悉環境,尋找所需器材的購買處,為了做賽前最後的練習。但這一步「熟悉」,卻是影響簡勝男比賽表現最大的因素之一。

「廚師需要因應食材狀況不同做臨場反應,」他說,正式比賽中用的食材,德國的尺寸、肉質都跟台灣不一樣,處理細節上也會略有不同,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國際賽是一個為期四天,每天四小時的馬拉松賽程。比賽期間,簡勝男非常緊張,胃痛、頭痛、暈眩等症狀陸續出現,都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國際比賽的題目水平令簡勝男印象深刻。他說,記得有一個小題組,要在四個小時內做兩道菜,每道要做四份。「國內賽還可以應付,但國際賽狀況完全不同,因為題目的難易度差太多。」他舉例,像第一道菜「小牛三吃」,小牛胸腺、小牛里肌、小牛膝要在同一盤菜上呈現,就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二道菜是甜點,甜點又分為三個小單品,一個是南瓜、西洋梨跟自創。

他強調,共六個單品,要在四個小時內完成,並各做四份,難度超水準。

 

在世界比賽中,簡勝男擺了四個擺盤,準備做四份相同的料理。(圖/簡勝男提供)

「比賽時形象分數很重要,所以無論如何,處理食材過程中的姿勢、刀法流利度等都需要很注重,」簡勝男說,第一天比賽下來,整個腰都在酸痛。

然而,賽程才剛開始。

第二天的賽程中,簡勝男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錯誤,導致被評審扣了許多分數。當晚,身處異鄉的他坐在路邊放聲大哭,完全不顧路人眼光。

過去國內參賽一路以來跌跌撞撞的,直到國手選拔、孤獨的培訓過程,再加上來自各方的期待,以及隨著時間而成長的拿牌壓力,全都聚集成一股諾大的壓力。簡勝男說:「當下壓力確實非常大,精神狀態接近崩潰,很想乾脆被火車撞死。」

值得讚賞的是,當晚簡勝男展現高EQ的心理素質,調適了自己,盡快恢復到比賽狀況。

最後兩天賽事,簡勝男就像谷底反彈,表現都比預期中順利。簡勝男說,就像是被擊倒後重新振作的心境,反而展現比平時更佳的水準。

「在國際賽沒有決勝點,只有任何疏忽時刻的絕敗點!」簡勝男憑著出色的心理素質克服了種種心魔,最後為台灣搶下了一面世界銅牌。

 

簡勝男(左)拿著西餐烹飪銅牌與顏綾絹(中)拿著餐飲服務銀牌,以及劉逸群(右)拿著西點製作銅牌合照。(圖/簡勝男提供)

料理是一種感人的語言

就像知名主廚江振誠所說:「沒經歷過挫折的熱情沒有價值!」簡勝男走過大大小小的彎路,最終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一路支撐著簡勝男面對挫折,直到拿到世界銅牌呢?「用真誠的心去做料理,讓料理成為感動人的語言。」他相信,即使過程艱辛,只要堅持努力做料理,就能端出讓人美味的感動。

如同年幼的簡勝男,做菜給小姪子所秉持的初衷,蛋雖煎得焦黑,卻煎出意外美味的「廚師之心」。

技職異語/堅忍不拔 傅美慧

採訪、攝影/黃偉翔

2013年6月,就讀於屏東科技大學時尚設計與管理系大四的傅美慧,拖著承載夢想的行李,準備飛往德國萊比錫。

在萊比錫等著她的,是技能圈的第一盛事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我要出國,為·台·灣·爭·光·了!」身為台灣美容職類國手的傅美慧,回憶起登機前的激昂,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一到會場,顫慄感佈滿全身,我連說話都在發抖,手抖得連水杯都握不穩,一直告訴自己,千萬要冷靜。」傅美慧說。

即將展開激戰的世界舞台,傅美慧花了5年才如願站上。

挫敗

傅美慧第一次參選國手時技術滿分,但卻狼狽的敗下陣來。「當時國手選拔賽臨時加考英文,模特兒用英文跟我對話,並錄下來,英文程度極差的我,過程中完全吐不出一字半句,只能靠著比手畫腳溝通,什麼聲音都沒錄到。」傅美慧說。

回到校園生活後,傅美慧系上進了一位新老師,恰好是當時國手選拔賽的其中一位評審。老師很快就認出傅美慧,並跟她說,「其實國手選拔當下,裁判們都看到你的技術是全場最好的,但因為英文拿0分,裁判長認為英文很難短時間提升起來,所以選了另位英文較好的選手。」

得知當下的傅美慧非常難過,「怎麼可以這樣,這是美容類比賽,而不是英文比賽!」傅美慧氣炸了,更浮上「我再也不比了」的念頭。傅美慧說,「當時我已經準備了3年,怎能用英文來否定我的一切努力?」

但冷靜過後,傅美慧也明白其中道理。她解釋,「國際賽上,我們需要跟國外模特兒溝通,瞭解目前力道適合嗎?以及是否有敏感性皮膚,或任何疾病等等,所以英文不好的選手送出國,根本不可能得獎。」

就這樣,傅美慧與自己的夢想擦身而過。

連KK英標都不會的傅美慧,開始苦練英文,甚至跟姊夫借6萬塊補習,從A、B、C字母一直到成人會話。「當時我心中意識到,曾經錯過的機會,不能再錯失第二次,所以只能繼續衝刺,目標是兩年後的國手選拔機會。」傅美慧說。

「還要兩年」,對於一般人來說,通常會選擇放棄,而傅美慧卻堅持了下來,並非她天生意志力強,而是曾經歷過更大的挫折。

破碎

時間倒轉回傅美慧小學三年級。「中午下課後,媽媽會騎車來接我,再回去上班,為了能同時載更多貨物和傳單,機車前後座上都堆滿箱子,而我只能坐在機車後座的箱子上,扶著媽媽的肩膀,就怕一不小心摔出車外。」傅美慧的父親嚴重酗酒,因為肝病導致無法正常上班,甚至經常跟家人討錢買酒,而傅美慧的母親一人兼三份工作,獨自扛起一家五口生計。

國小就幫忙負擔家計的傅美慧說,「媽媽為了快點完成工作,會跟我分工,各自到住家塞傳單,過程中,除了要小心車陣,更害怕野狗追,只能把傳單捲成棒子,試圖防守隨時會撲上來攻擊的狗,是我童年永遠的惡夢。」

「有次媽媽不給爸爸錢,爸爸一氣之下,打散了一地傳單,任由車陣來往輾過。」年幼的傅美慧親眼目擊這一幕,聽著母親在一旁哭喊「你這樣子,我要賠多少錢!」傅美慧若有所思地說,「我一輩子都記得這一幕,對我們來說,太殘忍了。」

「但往好處想,當你未來人生有任何突發狀況,都不會太大驚小怪,畢竟曾經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衝擊。」傅美慧說。

這樣的生活持續到國二,傅美慧的父親因肝病過世。

傅美慧回想起來,認為這是種解脫。「其實爸爸對我們不錯,只是沒能力讓我們過好生活,因此喝酒自暴自棄。以前就算爸爸沒錢,也會問我們吃飯了沒,想辦法弄東西給我們吃,甚至陪我們玩。」傅美慧邊說邊露出難得的笑容,似乎忘卻了父親曾經帶給家庭的傷痛。

迷失

父親走後,邁入青春期的傅美慧在家中找不到歸屬感與認同感,開始結交一些家庭環境相近的朋友,但他們大多是刺龍刺鳳、飆車惹事的小混混。母親發現後非常生氣,認為傅美慧學壞了。「那時期經常瞞著媽媽半夜跑出門玩,或是早上媽媽才一腳踏出門上班,我就馬上出門找這群朋友,甚至電話中對媽媽說謊,只為了繼續跟朋友處在一起。」傅美慧說。

過去傅美慧的母親一直受到父親的壓迫,獨自扛起家計多年,許多親朋好友對她避不見面,深怕又是來借錢,現在,她失去了枕邊人,眼看兒女學壞,多年來把一切悶在心裡的她,爆發了。

「有次深夜,媽媽看不到我在家,只能去我朋友家中找我,正巧,我與朋友在附近便利商店鬼混,被媽媽撞見,她當場直奔過來,邊哭、邊罵,還邊用手上的安全帽打我,現在回想起來,心好痛。」傅美慧顫抖地說。當時,叛逆的傅美慧堅持不跟媽媽回家,傷透了她的心。這一刻,情緒積累多時的母親崩潰了,獨自回家後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所幸最後獲救,撿回一條命。

「事情發生後,我完全不敢跟媽媽講話,這一次,真的嚇壞了我」傅美慧坦言。而這樣的叛逆,在傅美慧就讀高一後逐漸改善。

自我

國中升學時,因為母親認為美容科出路較好,再加上傅美慧對於「美」很有興趣,包括化妝、服裝等,因此進入了樹德家商就讀。

一開始的學習並不順利,「睫毛怎麼畫都醜,眼影推不開,但我一直不放棄,請教身邊的同學與老師,逐漸養成每天放學留下來練習的習慣。」傅美慧接續說,「因為我不服輸,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隨著請教次數增加,學校老師發現,傅美慧有所進步,「這次有比較好哦!」老師的短短一句鼓勵,卻成了傅美慧源源不絕的動力。「原來,我喜歡被別人誇獎、肯定,也逐漸越做越好。」傅美慧在學習技能之中,重新建立起自信,人生目標逐漸在心中暈染出了輪廓。

從小就獨立賺錢的傅美慧鮮少受到肯定,犯錯的時候,更沒人教導她,但在學習技能的過程,老師細心解釋錯在哪,哪裡畫不好,如何畫能更好等等,這樣「第一次」的體驗,成了傅美慧的心靈糧食,也引領她逐漸成長,在美容技能上打下基礎。

傅美慧高三時,在全國技能競賽美容職類獲得銀牌,隔年投入國手選拔,雖然因為英文能力不足而敗下陣來,但經過兩年的努力,她成功克服了英文障礙,順利選上了國手,代表台灣出征位在德國萊比錫的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

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校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曾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正是傅美慧的真實寫照。

榮耀

「其實公布國手名單時,我一直不敢去看,一方面很期待選上,另一方面也害怕選上之後的挑戰,除了要背負國手壓力,金錢現實面更使我苦惱。」雖然順利成為國手,但傅美慧意識到培訓過程的巨大花費,心情頓時盪了下來,所有喜悲念頭交雜在一起,日日夜夜在傅美慧的腦袋中開戰。

「雖然國家有補助,但遠遠不及練習所需花費,訓練的用具經常是二手的,甚至國手培訓過程中,還要瞞著老師偷偷出去打工,只是為了賺錢,購買更多消耗品,增加練習量。」傅美慧說。

命運始終眷顧自助者。

時間快轉到國際賽上,傅美慧其中一項競賽內容是新娘妝,但抽到的模特兒身材魁梧,皮膚狀況很差,跟其他國選手的模特兒條件差很多,「當下我覺得完蛋了。」但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傅美慧打算死馬當活馬醫時,發現模特兒的脖子後端,竟然刺著中文字「自信」,「覺得驚訝之餘,內心莫名燃起了一股希望,並重新調整心態,全力豁出去!」傅美慧激動地說。

傅美慧在國際技能競賽上奮鬥時,模特兒的頸後端刺著「自信」兩個字,傅美慧說,「或許是天注定,因為德國人幾乎不會中文,更不用說把中文刺青在自己的身上。」(圖/傅美慧提供)

 

競賽結束後,大會先將前三名國家逐一喊上台,再公布其中的金銀銅牌得獎人,此刻傅美慧還不知道比賽結果。「當時以為連優勝都沒有,但沒想到,會場內響起我的名字,我急忙尖叫著,給我會旗、給我會旗,然後一直心中默念,希望金牌是我的。」傅美慧說。

此時台上站了三名選手,頒發銅牌時並沒有叫到傅美慧,「當時心裡很激昂,希望銀牌不是我。」傅美慧繼續說,「結果,大會宣布銀牌從缺,我與新加坡選手並列金牌。」

「媽媽、媽媽,我拿到世界冠軍了!」傅美慧邊哭邊透過越洋電話大喊,7小時的時差擋不住第一時間跟母親報喜的衝動。而這面金牌,是有史以來,台灣美容職類的第一面金牌。

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美容職類金牌,傅美慧(中)。(圖/傅美慧提供)

 

姿態

世界冠軍已經是3年前的事,現在的傅美慧正在就讀碩士班,且獨立經營著一間美甲店面,開班授課美甲與美容技術。「這間店只是個起點,我的終點,是希望能開一間引領國際潮流的店。」傅美慧雙眼炯炯有神,彷彿預言著未來即將發生的事。

傅美慧 美容 國手 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

傅美慧(左上)正在自己開設的美甲店教課。(圖/傅美慧提供)

直到現在,傅美慧與其他許多國手一樣,為了回饋社會,都會幫忙母校與政府單位訓練選手。而傅美慧的美甲店也免費收弱勢家庭的學生,期盼能貢獻一己之力,幫助更多的「傅美慧們」,「如果他經濟狀況不好,我都跟他說,你直接用我的東西,免費進來聽課,只要你願意學。」傅美慧說。

專訪結束後,傅美慧的母親開著車,停靠在門口,準備載著她繼續發美甲店的宣傳傳單,但此刻意義已與年幼時不同,當年的傳單承載著一家五口的生存需求,而此刻的傳單,卻裝滿了「傅美慧的夢想」。

傅美慧 美容 國手 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

發傳單中的傅美慧。(圖/黃偉翔攝)

中國金牌技能選手享教授級待遇 國手感嘆:台灣都升學去了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能國手在世界舞台發光,固然值得喝采,但回國之後的持續培育,值得探究。本屆國際技能競賽中國大陸汽車噴漆金牌楊金龍在歸國的表彰大會上,被聘為同等教授待遇的「特級技師」,杭州市政府更破格批准他成為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國手黃正昕說,台灣選手都升學去了。

有技能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每兩年辦理一次,年齡限制為21歲,團體競賽職類則是24歲,本(43)屆共有59個國家(地區)參賽,中國大陸總得獎數排名世界第5,而台灣則是世界第3。

目前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第36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板金國手馬祥原說,一般人還得從助理教授慢慢當起,但大陸是直接用國家級待遇,把技職選手從最底層拉到正教授等級,待遇、社會地位完全一樣。中國大陸選手表彰大會上,楊金龍說,「希望能把我的技術傳遞給更多好學生,培養更多優秀技術人才」雖然楊金龍僅有中專學歷,也就是台灣的高職學歷,但破格被聘為「特級技師」,並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

大陸教授等級娉用選手 台灣呢?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資訊技術國手黃正昕不認同中國大陸做法,他說,會技術不一定會教書,認為中國大陸此舉過度誇張,台灣不一定要學。

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綜合機械國手張書維認為,這在台灣不可能會發生,他痛批,過去政府在國手比完賽後,就幾乎沒有聯絡,「感覺用完就丟!」哪有為國手未來著想?以往國手都能直接保送師大公費生,並進入高職當老師,做技術傳承,但現在都沒有了。

南港高工冷東空調科主任林謙育,也曾擔任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他表示,過去台灣缺乏會教技術的人,所以選手也能到學校裡當老師,目前就有教授是當初的選手,並從講師當起,再慢慢升到教授,只是現在沒有了。但林謙育認為重點不只是制度,而是「要讓技職人看得見未來」,他強調,台灣社會把吳寶春包裝成明星,難道這些技職國手就不能嗎?

負責技能競賽業務的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科長魏世鑫說,國手大約20歲,在台灣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仍在就學,重點是輔導他們完成學業,而且現階段國手的教師基本養成與專業上還有所不足,魏世鑫強調,選手從國內選拔、國手培訓、出國比賽,以及回國的獎金等,平均1人花費約兩百萬,後續還有國手相關活動,也有國手在職訓單位服務,「用完就丟」這種說法不合理。

目前台灣國手適用《專科以上學校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辦法》規定,學校可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普通大學也適用,但獲聘業師非正式教師資格。

國際技能競賽國際裁判楊瑾瑜說,只有聘用選手到學校協同教學制度,並沒有看見專為技職選手後續發展的制度。

台灣選手只有升學一途?

「台灣社會缺少技術傳承的氛圍。」林謙育說,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應該去理解奪牌與否背後的因素,這不只關於訓練團隊,還有國中、高職教育,以及勞動力發展署的訓練等。

黃正昕感嘆,在台灣不選擇升學就沒飯吃,升學是為文憑而讀書,還是為讀書而讀書?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陳逸家,當初因競賽成績優異保送台科大,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陳逸家說,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的水電工,出社會之後,因為只有高職學歷,一般公司根本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技職異語/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對於大眾來說,「國手」稱號代表著榮譽,而對國手本人而言,更蘊含許多背負的壓力與現實考驗,眼前騎著車的陳逸家,對此深有感觸。

「你到了嗎?外頭正在下雨阿!」陳逸家隔著電話問候《技職3.0》記者,並已等在公館捷運站出口,準備到預定的餐廳接受專訪。特別從台中北上的陳逸家,對公館並不陌生。4年前陳逸家就以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又稱室內配線)全國金牌,保送到同樣位於公館的台灣科技大學,也是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當時家人極力勸阻,希望陳逸家撐完大學學歷。

騎著車的陳逸家,從後座看去,安全帽完美遮住陳逸家的粗獷臉孔,但卻擋不住他笑聲中的一絲感慨。陳逸家說他不後悔,只是無奈,每每企業面試第一關,就因高職學歷而被刷掉,即使陳逸家擁有十八般武藝,是世界電氣裝配領域一等一好手,更精曉工業控制等領域。

那晚雨很大,在快速奔馳的機車上,雨滴用力打在陳逸家安全帽上,社會現實也一拳拳地,擊打在他的心上。

奉獻

「我不想當國手」這聲音多年來在陳逸家內心中吶喊著,事過境遷多年,仍難以忘懷。高二起步訓練,高三比賽失利,陳逸家投入訓練時間過多,升學考試表現並不理想,而進入私立科大就讀,競賽學業兩頭空。

渾渾噩噩,陳逸家身處在大學殿堂,卻找不到人生目標,因此,他不到一學期便自行辦理退學,再次投入選手訓練,期望找回對技藝的榮耀,而經營工廠的家人非常支持,因為競賽表現好,可以代表台灣出征世界賽,更可保送到明星大學——「這就是父母的盤算。」陳逸家說。

事隔一年,陳逸家終於順利奪下全國金牌,除了保送上台科大主修電機,更擁有國手資格,但陳逸家完全不想參加世界賽。

「過去已投入太多青春在比賽中」陳逸家用手數算著投入的歲月,面有難色繼續說,「我若決定參加世界賽,除了訓練過程辛苦,還要再花上1年的青春投入」,這是陳逸家選擇國手之路的最大阻礙,但在裁判長以及家人的日夜勸說下,陳逸家才允諾代表台灣出賽,就像買糖的小男孩,最終被眾人說服與安撫下,放棄對周遭人的反抗,並為準備世界賽,陳逸家直接辦理台科大休學。

培訓期間,苦不堪言,陳逸家拿出一張張照片細數培訓過程的汗水。陳逸家每天都得練習電氣設備與電機控制的安裝,包含電路設計、配管、配線、PLC可程式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陳逸家說,「因為時間是競賽重要指標分數之一,快狠準,是決勝關鍵,所以除了每天早上及下午的練習,晚上還得接受體能訓練,以便在體力高負載情況下,撐過連續4天18小時的國際賽事。」

除此之外,陳逸家自籌部分經費去西班牙見習,學習控制系統,到葡萄牙觀摩歐洲舉辦的技能競賽,更遠赴愛爾蘭做技術交流,而回國後,還特地到合歡山上特訓,模擬寒冷氣候下的賽況。

陳逸家(右1)、教練李致中(左2)專程到愛爾蘭,與當地選手(左1)做技術交流。(圖/陳逸家提供)

榮耀

激戰過去,陳逸家雖無奪牌,卻也名列世界第11名優勝,但未受到太多關注。「歷來只有奪牌才會被重視,像我們這種沒有金銀銅牌的,就等於是政府的拋棄式比賽機器。」說完陳逸家喝了一大口飲料,似乎想把這些不甘願一併吞下肚。

不過,對於陳逸家這樣的國手,比賽結果只是一時,過程才是最大豐收。經歷過選手這條路,內心的韌性早已超越一般人,也更清楚如何掌舵人生方向盤,朝著目標燈塔航向而去。

為敵

世界賽結束後,陳逸家繼續回到台科大讀書,但非常不如意,「課業上挫折很大!」陳逸家毫不遮掩地說出當年各種「慘」況。

挫折來自於陳逸家的固執,他覺得,不論在人生哪一個階段,都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所以陳逸家跟一般學生不同,不修「爽課」,就連微積分也跟電機系一起上課。但畢竟是以卵擊石,陳逸家說,「程度差距太大,當時期中考才30分,班上平均卻接近90分。」不只微積分,其他科目也是同樣慘烈。

大一上學期還沒結束,陳逸家就萌生了退學念頭,「我可能讀6年也畢不了業,認為不能為了一紙學歷浪費時間,這裡不適合我。」陳逸家說。

可是家人不同意,「都讀到台科大,撐到畢業再說。」陳逸家的父母如此對他說,也拒絕簽退學單。當時陳逸家先試著轉系到工業設計,結合自身技藝也唸出一點興趣,「但為了畢業而畢業,是我想要的嗎?」陳逸家訴說了長年在內心的拉扯,而眼前只剩下唯一方法——故意讓自己被二一退學,而大二時,陳逸家做到了。

「我知道不刻意混個大學學歷就是與社會為敵。」陳逸家說,但現實遠比他的想像還殘酷。

孤立

一進餐廳,「聽說你又換工作啦!」餐廳老闆的問候似乎讓陳逸家招架不住,他們彼此熟識,但每每陳逸家換工作後,餐廳老闆總愛挖苦一下。

陳逸家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元的水電工,身為國手的他,還是得從學徒做起。「競賽題目跟現實落差太大,以前練習彎管子時,都是一根根完好無缺的在你面前,但一到工地,管子都是埋在水泥裡、牆壁上,訓練出來的那一套完全無法在業界用。另外,在全國賽成品誤差要求是0.5公分,世界賽是0.2公分,但現實中卻是2公分,因為大家都想便宜行事,沒有消費者願意付錢給真正專業級人員施工,也沒人在乎建築管線的美感。」陳逸家說。

出征世界賽時,陳逸家特別注意到,英國倫敦的機場,管子是外漏式,但做工非常精美,「這是我看過施工最好的公共建築彎管,他的圓角、間距都很美觀。」陳逸家說。(圖/陳逸家提供)

不只時薪低,就連工時也很高,陳逸家說,有時候配合工期,假日還得加班,完全沒彈性。而陳逸家彎管技術世界一流,除了成品誤差極小,甚至外觀早已到了藝術層次。「台灣不流行把管線外漏,而且由於埋在牆壁內看不見,所以只要彎得可以用就好了,沒人在乎細節。」陳逸家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有次在知名企業上班的學長想推薦職位給陳逸家,卻因為陳逸家僅有高職學歷而被主管拒絕,「當初學長說要介紹時,自己就沒有抱太多期待,這是當初選擇從台科大退學時,就有心理準備了。」陳逸家說。

陳逸家很少跟別人提起他曾是國手,不論是身旁朋友,或是職場上的同事。「在工地做久後,有次跟熟識的師傅分享國手經歷,但卻不被認同,認為我在工地都做不好了,怎能代表台灣出征?」陳逸家停頓了一會繼續說,「還記得剛來到工地時,發現自己多年所學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場,家人、政府,以及補習班投入上百萬的訓練經費,自己也投入多年青春,想到業界施展卻是一場空。」說到這,陳逸家的聲音逐漸下沉顫抖。

「來到工地第二週起,我開始對現實絕望,每每下班回家都邊騎車邊哭,懷疑過去國手經歷的一切只是一場夢。」陳逸家說。

陳逸家工地現場。(圖/陳逸家提供)

陳逸家覺得,「出國比賽只是滿足其他人的期盼,但並非自己真心想要。」由於當初家人堅持,陳逸家又在台科大多浪費了兩年時間,而當初充滿期待的技藝道路,一出社會就幻滅了。

「不知道社會哪個角落可以容納得下這樣的我。」陳逸家鬆口放在內心深處的話。

原來,稍早騎著車的陳逸家,安全帽上並非雨水,而是充滿對於過去的不認同,以及無可奈何的淚水。訪談結束,步出餐廳,陳逸家依然戴上安全帽,引擎聲逐漸消失在車水馬龍之中。

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陳逸家。(圖/黃偉翔攝)

專訪/馬祥原:台灣被中國超越是早晚的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在巴西聖保羅舉辦的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上,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的,總得獎數世界第三,但如此耀眼成績,卻瀰漫著一陣濃濃焦慮——「中國已經追上來了!」

台灣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而中國卻是2010年才開始的新手,但近年透過大量挖角人才與砸錢攻勢,才參加三屆已躋身世界第五名,成績為5金6銀3銅12優勝,技能圈諸多人士擔憂,下屆很有可能被中國超越。

《技職3.0》記者趁著第三十六屆汽車板金國手馬祥原回台宣傳新書期間,硬是在他緊湊的行程中,擠出近一小時的專訪。馬祥原認為,台灣被中國超車是早晚的事,甚至悲觀地認為,最快下一屆就被超越,而馬祥原特別分享對台灣職業訓練的看法,或許大敵當前的此刻,回頭審視台灣現況,能給予我們技職與職業訓練圈一個警惕與參考。

馬祥原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三十六屆國際技能競賽上,除了奪下汽車板金金牌,更拿下「最佳選手獎」,是台灣第一位在此賽事上拿下雙面金牌的傳奇選手。後來保送台師大工教系,畢業服完兵役後便到中國發展,經過一番努力,獨家簽下德國奧迪汽車在中國400個服務據點的汽修培訓合約,奧迪甚至表明,馬祥原到哪裡,奧迪的合約就跟到哪裡,造就我們所熟知的「馬祥原傳奇」。

以下是專訪內容:

3.0問:為何職訓中心老師廖文豐要幫中國汽車設備廠商和業公司找人才呢?

馬: 其實從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很多企業都會到職訓中心請廖文豊老師幫忙找人,那為何會從這邊找呢?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訓練出來的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在職訓中心挖人,總比招募一個剛畢業的人再從頭教起快很多。也因為當時台灣汽車產業發展並不好,我們眼前有到對岸發展的機會,所以就毅然決定過去闖一闖。

另外一點是因為大陸的根本本質(從國外挖人才),但大陸第一目標其實是德國而非台灣,畢竟大陸跟各方都有情節,如日本、美國等等。大陸為何覺得德國最好?因為他們是中立邊緣地帶,沒有太大問題。至於台灣,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至少語言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對台灣人相對友善。

3.0問:當時奧迪兼任培訓老師李林森看得懂原廠德文文件,也擔任翻譯,想詢問您與奧迪密切合作後,是否在語言上遇到挑戰?

馬:這一定會有,剛到大陸時,他們(和業公司)鼓勵我多學外語,最好的溝通語言還是英文。另外,以培訓師的技術角度來看,通常專業技術人才除了動手操作,其餘像管理、語言等能力都略顯不足。

例如當時到德國接受培訓,眼前的培訓師是全球級的培訓師,他只會講德語,完全不會講英語,但以德國人的成長過程應該不至於這樣,英文多少會涉獵一點,「這是不是技術人的一個通病」?況且,即便是國語,在大陸還是多多少少有溝通障礙,但若能突破這些障礙,專業技術人才就能在世界發光,不受限。

3.0問:最近台灣在討論對於全國技能競賽前幾名選手,安排升學後是否應開設專班,客製化教學,幫助技職選手在學業以及未來職場上接軌。您當初到大陸時,和業公司是否有安排任何職前培訓,幫助您在中國起步更順利嗎?

馬: 坦白說,中國公司對於我們的期待,就是「什麼都要會」,特別找我過去,就代表中國沒人有能力處理公司業務。公司需要培訓奧迪車場師傅,但沒有足夠優質的培訓師,再加上我在台北職訓中心、國際技能競賽過程中打下的基礎,所以對我們的「高期待」可想而知。

雖然公司在上海,但基本上,剛到大陸第三天就被丟到北京,當時老闆說:「自己想辦法」,就把整個培訓項目丟給我,壓力很大,完全不知道這間公司需要什麼、車廠如何做規劃,所以剛到大陸前幾年都在摸索,但我認為這段時間就是「充電」,磨練自己,把以前學過的技術知識,因應車廠需求,設計成一套有系統的方式。

3.0問:聽起來,台灣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教學,足夠您到中國發展?

馬:並不是,還有許多畢業後的自我學習。

3.0問:技能選手技術內涵與業界所需是否有落差?

馬:技術內涵上並不會有落差,因為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層次,當然,跟企業接軌多少還是會有(落差),畢竟「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譬如你被派到陌生的車廠,還是得重新適應車廠所用的系統,但憑著技術底子與經驗,可以很快上手。

另外一個重點是,技職教育應該訓練學生如何在業界運用所學,這點台灣非常不足。

3.0問:可請您多談談,台灣師範大學的教育訓練對您的影響?

馬:當初在師大修了教育學程,教案編寫的訓練對我幫助甚大,尤其現在當培訓師,一次教學內容,這分鐘要講什麼、下一秒要教什麼、準備什麼器材,通通會編入教案,幫助我組織化教學內容。

以前我們會說,學徒要當3年6個月才能出師,是因為我們過去學技術的模式,是師傅做什麼,學徒在一旁跟著學什麼。但透過教案教學,我可以有系統地教課,大大提升了教學品質以及學員學習效率。

所以,如果技術人才擁有知識內涵,可謂如虎添翼。

3.0問:以您在中國的教學模式,相對於台灣的教學來說有何不同?

馬:我覺得台灣過度封閉,技術不願「放出來」,總是閉門交流,代表很少人知道你有什麼最新資訊與技術,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技術「放開」,這樣消費者或外部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回應,你才知道我這台車子哪裡好,哪裡需要改進,這方面,大陸非常「OPEN」。

對大陸來說,因為市場太大,如何宣傳才是重點,而且宣傳不單單是營銷,他們會試著告訴消費者車子性能哪裡好、售後維修服務哪裡好,甚至還會強調維修人員的進修、參與相關競賽,把這完整體系告訴給消費者,增加他們購買意願。

3.0問:國內似乎有不願「放出來」的現象,尤其在教學上,大家都是關起門來培養技能選手,「私房菜」藏在自己學校或公司內,不去交流。對於此,也建議他們把技術「放開」嗎?

馬:我認為「藏招」很正常,不只台灣,全世界多多少少會有這種心態,但問題是,藏多還藏少。

如果幾乎100%藏著,是過度封閉,除非你能靠這獨家技術吃喝一輩子,那真的沒話說。可是一般來說,如果技術不跟外界交流、更新,很快就會被其他競爭者超越,所以「藏」技術可以,但分寸要拿捏清楚。以我來說,在大陸教學,我也會「藏兩手」,但這要看你今天面對的對象是誰,譬如對方只有你四成的功力,你大概用六、七成就可以,當然,如果對方實力堅強,就得全力以赴。

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應該要釋出更多,以前我們都是出六成、藏四成,現在至少都要出到八成,一到兩成留著,因為這是你的壓箱寶。但要持續吸收更好的技術知識進來,精進你這一兩成的功夫,形成正向循環,不然你很難持續往上提升。

3.0問:近年中國在國際技能競賽成績持續進步,本屆台灣得牌總數世界第三,但中國已經爬到了第五名,根據曾到中國參加友誼賽的台灣國手表示,他們光一個練習場地,都能砸一千萬人民幣,打造跟世界級競賽同規格的訓練環境,投資規模遠超台灣,其餘許多職類選手、教練都提出同樣的看法,以您在中國那邊發展多年,他們真的如此拼搏砸資源嗎?

馬:硬體部份,我想台灣是完全不用比了,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國家可以跟大陸比。目前接觸下來,大陸對於國際技能競賽的奪牌慾望很高,所以各方面的資源投入都非常嚇人。

關於硬體設備,確實是個問題,會影響你奪牌的結果,但絕對不是最大因素。硬體設備就算解決,大陸軟實力仍是個問題。台灣也一樣,技術人才嚴重缺乏(斷層)。

3.0問:我們職業訓練的傳承機制,這部分您怎麼看?

馬:我目前看到最可悲的情況是,以前我待的台北職訓中心,教職員工約200多人,現在可能只剩20幾個人。所以,一個國家有沒有錢,確實直接影響到設備的買賣,但如果師資培訓能量、技術人才不延續傳承,坦白說,只要這線一斷掉,就算未來錢比大陸多,設備比他們好,還是輸人家。

我最近開始跟大陸學校交流,我看到的現況是,他們的技職教育跟企業無縫接軌,這點台灣值得效法。還記得有一次,我跟大陸某校長聊天時,他的一句話震驚了我,「辦學的目的是提供企業最好的人才」,那麼要如何提供企業所需人才?很簡單,直接找企業配合教學,共同培育人才,企業會直接告訴你他們需要哪種人,直接把資源導入校內,稱為「校企合作班」,學生幾乎不會出現學用落差的問題,這是台灣急需改變的部分。(編按:其實台灣也有,教育部近年持續推動產業學院,學校與企業共同開設課程,培育人才)

說到底,政府還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以國手來說,這屆如果是出現在北部,就幾乎在北部訓練;如果出現在南部,就在南部訓練。但我覺得是好事,這就是台灣內部的競爭,重點是,誰要來組織,把一整塊結合在一起,並導向適切的方向,才是關鍵!

當年我參與國手培訓時,有國手交流會,政府會找前幾屆國手提供經驗分享,但後來,這樣的機會變少了,不知道是不是經費縮水的緣故,沒辦法辦更多的經驗傳承活動。如果今天有個單位或政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相信「傳承」這件事並不難做,以我這樣的國手為例,歷屆國手少說上百位,但是否有這樣的「人才庫」存在?誰在管?

3.0問:最近職訓圈、技能圈瀰漫著一股氛圍,擔憂中國在下屆國際技能競賽超越台灣。對於這現象,您怎麼看待?

馬:這是必然的,差別只在,大陸是下一屆就超越台灣,還是下下屆才超越,時間早晚問題而已。他們政策力度很大,想做的事情總能排除萬難。

例如,學生若受限於學制不便參賽,中國可以為了你量身訂造學制。假設你今天學校有課無法練習,他就為你特別開闢一條「綠色通道」。哪怕你全部時間都投入在技術,課業較差,中國政府會讓你毫無顧慮的練習,也能順利畢業。

這跟他們的學制很有關係,高職或技工院校,一畢業就是工作,工作後若有需要再去升學,非常明確。

另一方面,他們獎勵也不手軟,第一個例子是,本屆國際技能競賽創了先例,杭州市委直接聘本屆汽車噴漆金牌選手為正教授等級的技術教師,一般人還得從助理教授慢慢當起,但大陸是直接用國家級待遇,從最底層拉到正教授等級,待遇、社會地位完全一樣。第二個例子是,他們獎金一百萬人民幣(台灣是一百萬台幣),宣傳夠力,甚至安排選手在熱門黃金時段上電視節目。

台灣還能不被超越嗎?

我們現在有危機意識很重要,但重點是後續配套,這才是重點。

3.0問:對於中國的技能選手訓練過程,您清楚嗎?

馬:大陸訓練過程非常封閉,我們當時有嘗試暸解,但很難追蹤。

我當時想了解他們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狀況,以及國內培訓內容,但到了培訓地點都被拒於門外,後來進一步瞭解,這是各個職業行業的問題,其實大陸政府對(交流)ㄧ事很開放,誰來都接受。他們特別感激台灣,從前年開始來台灣交流,台灣這邊的人都很無私地分享經驗,相信這樣的舉動會影響他們更著重技術交流。

據我所知,上屆比賽前,大陸就有去英國進行技術交流,台灣其實也有去,但參與層度不高。

3.0問:我曾訪問過一位國手,他不是金牌,更不是雙金,而是一位銅牌國手。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還好當初只拿到銅牌,才意識到自己還有進步空間」,這是國際技能競賽對他人生的意義。對於您來說,當年在韓國首爾的比賽,對你人生意義為何?

馬:這比賽影響我至深,第一是了解自己的技術能力達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奪牌「意義」就是背負光環,壓力只會更大。但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到了企業是完全兩碼子事。

我發現,我們很會比賽,但不代表很會跟企業接軌,因為我比完賽放鬆過一段時間,後來覺得不行,要更學習。

對我來說,20歲只是人生的一個點,只是檢視國家的職業教育狀態,20歲之後呢?你得面對更多樣的社會,結合以前所學,我相信很多國手會在過程中迷失,但回想起來,不論我當初拿的是金牌、銀牌、銅牌,或根本沒得牌,我都認為,「比賽只是一時的,人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技能競賽提名規則爭議 前中華技術代表:應從政策面全盤檢視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根據《技職教育3.0》報導,中華技術人力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譚仰光表示,當年臺灣開辦技能競賽的初衷,只為了「競賽而競賽」。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今年全國技能競賽提名規則修改爭議,譚仰光認為沒什麼好爭的,別閉門造車。

 

為了冷門職種而允諾跨區報名

「建築木工國手如何選拔?」譚仰光說,南區只有公東高工,中區、北區都派不太出選手,競賽又規定,報名如果少於一定人數,則競賽取消,那麼,建築木工職種豈不是選不出國手?

譚仰光表示,後來大家想出方法,讓公東高工跨區報名,在北區、中區掛其他單位的名字提名,這樣建築木工北中南三區都有人報名,就可以成賽了!譚仰光笑說,有次全國決賽10個選手都是公東高工,「這根本是班級賽吧!」

全國技能競賽的跨區現象幾十年前就有了,但為何到今天又來討論可不可跨區?譚仰光認為,一定有學校抗議提名規則不公平,另外,現在勞動力發展署突然決定改為不得跨區,可能原因在於許多過去冷門職種如建築木工,隨著選手陸續到他校教書、培養後輩,人數越來越多。譚仰光補充,但有些職種還是不夠,所以從慕尼黑到聖保羅國際技能競賽,臺灣從不派建築木工選手。

 

臺灣競賽初衷扭曲 導致跨區需求

譚仰光直言,追溯到競賽開辦初期,會有跨區需求,是因為臺灣完全是為了競賽而競賽。譚仰光再度舉例建築木工,當初辦理是因為國際技能競賽有這職種,臺灣才跟著辦理,但有教木工的職校非常少,現在較常見的為公東高工與嘉義高工,以及鳳山工商,但當年只有公東高工,這樣有意義嗎?(延伸閱讀:前中華民國技術代表譚仰光:臺灣只是為了競賽而競賽)

譚仰光說,要解決跨區報名,乾脆這些冷門職種就不要辦了!當初政府單位允諾越區,就是政府暗中希望它們越區,湊成人數好成賽,現在又改為不能跨區,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延伸閱讀:技能競賽不得跨區報名 各提名單位上限6人)

譚仰光表示,「這需要從政策面全盤檢視」,而非爭吵眼前的提名規則。

 

對於提名規則爭議的解決方法,譚仰光表示沒有絕對答案,他認為,臺灣明明有更大賽事的規則可以參考,如全國運動會,它們的報名程序相對複雜,且參加人數多於技能競賽,爭吵提名規則而不借鏡其他賽事,簡直閉門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