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加拿大裁判長:亞洲國家竄起,將影響國際賽東西方勢力版圖

採訪/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在談到近幾屆中國崛起現象,很難不去關注,尤其中國才參加第三次,世界排名已竄升到第五,雖然台灣目前排名為世界第三,卻是從1970年就開始參與。一種被追上、被超前的急迫感,連同技職教育的辦學也有這種壓迫感。趁著台灣舉辦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期間,《技職3.0》記者專訪了加拿大造園景觀裁判長Mrs. Sylvié Métthé,她分析了中國崛起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各國裁判不夠「注意」,另外,她認為亞洲幾個國家的崛起,將平衡過去國際賽勢力版圖過於偏向歐洲國家。

以下為專訪問答內容:(Q為3.0記者詢問,加為加拿大裁判長回答。)

Q:對台灣競賽選手有什麼印象?

加:這些年輕人很有熱誠,對造園景觀很有興趣,樂於看到年輕人投入其中。

Q:因為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加拿大那邊,青年對於投入競賽的氛圍如何?

加:不是每個人都想比賽,有些人比較有學習的熱忱、用心投入,參與比例應該跟台灣差不多。

Q:國際賽2017年主辦國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9年是俄羅斯,雖然2021年主辦國未定,但預計中國將積極爭取成為該屆主辦國,加拿大如何看待此現象?

加:每個國家都有機會去爭取主辦國,對年輕選手來說,能到不同國家參賽是很正面積極的事,會看到不同作法、不同國情。

Q:中國目前才參加第三屆,但上屆2015巴西聖保羅那年,總得獎數已衝到世界排名第五。請問加拿大如何看待這樣技能強勢國家的崛起?

加:在巴西聖保羅那屆(第43屆),中國第一次參加造園景觀職類,所以對各國裁判來說,沒人知道他們的狀況(實力)如何。競賽有主客觀分數,尤其裁判內心會有對自己國家的私心,會做一些衡量,如果是排名比較前面的國家,會更仔細去衡量其他國家的成品是否符合規範。我認為,中國能排名世界第五,主要原因是他們才剛開始參加競賽,各國裁判沒有太注意他們,所以同樣道理,不能說他們現在有很好的成績、往後也能保持下去。

Q:我確定一下您的意思。因為我們知道,競賽結果除了選手的努力外,各國裁判長間在評分上的博弈與角力,也是一大對結果的影響因素,尤其過往亞洲地區如台灣、韓國、日本等經常拿下世界前幾排名,所以各國對這些國家會更仔細去評分,或做一些配分博弈上的互動。但中國因為剛加入,大家並未「防範」它,所以竄起的現象可能會因日後「各國的關注」下而消失?

加:競賽有主客觀分數,在客觀方面中國基礎實力很好,譬如在造園景觀競賽上尺寸都很精確,世界排名才有辦法在前面,而在主觀方面,可能因為各國對他們不太抱期望,所以對他們打分數上沒有特別嚴格。但他們這次世界排名已到第五,假設他因此擠掉德國,那麼下次比賽後,德國裁判就會特別針對他「打分數」。

Q:上屆造園景觀職類,中國選手表現如何?

加:沒有奪牌,但選手具有競爭力。

Q:過去國際技能競賽,歐洲國家因參與國家數量多,在各種角力上佔有極大優勢,未來若亞洲地區的國家陸續崛起,如越南、泰國、印度、印尼,甚至中國大陸,這樣是否能平衡過去國際賽的勢力版圖,過度傾向歐洲的現象?能讓東西方具備均衡的競爭力?

加:我很認同!確實是如此,也樂於看見這樣的趨勢。

Q:以上屆世界賽來說,Samsung是很大的贊助商,未來中國大陸崛起,預計會有更多該國的廠商將成為國際賽的主要贊助商,競賽機具指定為中國大陸廠牌或規格機會將大幅提升,對於倚賴機具加工的職種來說,是否將影響未來競賽結果?

加:在造園景觀職類方面,因為對機具依賴性不高,所以影響不大。但我認為中國未來必定持續竄起,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軍事化訓練。因為目前國際賽的試題會在三個月前先公開,到國際賽上再做些微調,很多參賽國只是盲目地訓練同樣的題目,我們希望未來整個國際賽出題走向,是別讓參賽者有機會透過這樣軍事化訓練就能奪牌,應該給予材料種類、競賽大方向、大範圍就好,不然大家只是死練同一個題目,了無新意。

日韓驚訝:台灣怎麼都學生在參賽 企業選手呢?

(記者黃偉翔/台中報導)

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本週起跑,現場有其他國家選手、教練以及裁判長來台灣交流,甚至參加友誼賽。日韓代表樂見台灣學生投入競賽,但卻質疑為何沒看見企業代表選手?

日本機器人職種選手古久根秀治及三本椋大表示,他們是DENSO企業推出的代表選手,若能從十月的日本全國賽勝出後,就能代表日本參加阿布達比機器人職種比賽。古久根秀治及三本椋大補充,雖然日本也有高中生選手,但投入人數並不多,他們觀察,台灣高中製作的機器人已具備一定的水準。

韓國Samsung代表團教練Kong Yong Sun也提到,很喜歡台灣競賽氛圍,孩子們看起來樂在其中,反觀韓國的競賽,都是「肅殺之氣」,必爭個你死我活,甚至競賽選手間不太交談。

台灣分別有技能競賽與技藝競賽,但性質不相同,前者只要21歲(團體24歲)以下都可參與,所以不一定是學生,而技藝競賽則是統一高三學生參與,但一般來說,技術層面是技能競賽難度較高。

韓國裁判觀察,看起來台灣選手都以學生為主,企業代表選手數量比韓國少很多,他強調,Samsung一看到優秀選手,馬上就挖角進企業,或許企業端投入積極度將影響整個競賽氛圍。

台灣選手們正在觀賞日本選手的交流表演賽。(圖/黃偉翔攝影)

在台灣,技能競賽是統一先比北、中、南區分區賽,各分區勝出選手再晉級到全國賽。金泰源對此補充,韓國則是先透過16個地區各自競賽,每地區將推派一位裁判,共16位,然後再統一到首爾比全國賽,透過互相推選出裁判長。他還說,裁判長是透過韓國一個技職競賽單位來負責遴選,整個過程較官僚性質,人為因素居多。

不願具名的技能競賽圈人士則認為,目前台灣裁判長制度一面傾向學者擔任,如果以人才培養角度,應挑選真正經歷過競賽,且具備使命的人來貢獻、擔任裁判長,然而基層教練才是付出最多心力在培養選手,但最終功勞都被裁判長拿走,應讓基層教師被更多人看見。

不願具名的前台灣國手表示,台灣的部分裁判長已跟不上國際賽趨勢,但很難找到兼具技術、人脈資源,以及語言能力的裁判長,他強調,全國裁判長是否直接適任國際裁判長?這點是大家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前國手還指出,裁判長將大幅度影響整個競賽模式,當然,也影響選手最終競賽結果。

台灣選手跟教練都好奇,日本選手的機器真面目。(圖/黃偉翔攝影)
台灣選手跟教練都好奇,日本選手的機器真面目。(圖/黃偉翔攝影)

全國賽裁判認為板金應改集體創作賽 前國手:業界需要通才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明(2017)年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台灣奪牌的常勝軍板金職類確定不舉辦,裁判長鄭慶民認為,因為技術內涵太廣,外國人參賽意願降低,導致無法成賽。對於此,全國技能競賽裁判鄭受謙認為:「板金應改成集體創作,才符合業界分工模式。」

第39屆板金銅牌國手黃湘禧直言,「讓外國人卻步的是繪製展開圖方式。」黃湘禧進一步解釋,國際賽早期是手工繪圖,現在已改成2D電腦繪圖,但這些都須有良好的立體觀念,並搭配交線展開原理,才能繪製出展開圖,也要憑經驗自己加入折彎係數。但在板金業界,目前都使用3D軟體繪製立體圖,只要設定好參數或套用資料庫數據,以及切割位置即可展開,完全不必學習任何原理。

黃湘禧還說,「交線展開原理與技術」是過去板金最主要的knowhow所在,但由於科技發達,在業界早已開發出3D軟體輔助展開,所以即便不懂原理的人,也能從事板金設計的工作。

第42屆板金金牌國手高正嘉認為,板金內容份量還可接受,但他建議,過去板金都是一人參賽,或許改成團體競賽,甚至改職類名稱,可以增加他國參賽意願。

鄭受謙同意高正嘉看法,鄭受謙說,板金應該改成集體創作賽,如果按照工廠的生產模式,每人專職一個技能,再集體創作、組合完成作品,才符合時代朝流。鄭受謙認為,若改為集體創作,外國人參賽意願會大幅增加,且「純手工的時代已經過去,可以用機器設備就應該用機器設備,否則板金很難再登大雅之堂了!」

已在業界打滾多年的黃湘禧感慨,目前業界「專才」很多,就是缺乏了解所有製程的「通才」,若要從事板金設計工作,必須是個真正了解所有製程的人,「若只懂3D製圖而從事板金設計工作,往往會產生許多製程上的衝突與矛盾」。黃湘禧強調,站在教育的立場上,板金應該要一人參賽,這樣未來才能獨當一面。

 

延伸閱讀

下屆國際賽板金停辦 裁判長:競賽內容對外國人太難

 

國際賽板金停辦 裁判長:競賽內容對外國人太難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明(2017)年將在阿布達比舉辦的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板金職類確定不舉辦,對於常勝軍的台灣無疑是一大打擊,裁判長鄭慶民分析,主因是其他國家難以精通競賽內涵。

國際組織規定,職類參賽國家達不到12國就必須停辦,根據統計,板金職類過去十年獲得6金2銀2銅成績,是台灣奪牌的固定成員。鄭慶民坦言,板金在這幾屆的國際賽上參賽國經常達不到規定的12國,上一屆還拜託中國大陸報名,才湊齊開辦職類比賽下限的12國,但正式比賽時又有幾個國家沒出賽,所以上屆就宣布第44屆板金停辦,幾個國家裁判努力爭取都沒用,現在盼2019年第45屆時可以再開辦競賽。

鄭慶民分析,主因是板金職類內涵太廣,而其他國家的選手通常來自公司,難以精通所有競賽內容,所以減低了參賽的意願。第42屆板金金牌國手高正嘉說,有的國家覺得板金競賽內容太多,既要會畫圖,還要會做板金實作。雖然高正嘉認為內容份量還可接受,但他建議,過去板金都是一人參賽,或許改成團體競賽,甚至改職類名稱,可以增加他國參賽意願。

新竹高工板金科主任陳奇明感慨,科上原本打算徵選國手的學生,都是從高一就拼博練習到現在,今年分區賽更在前五名中奪下四個名次!真是可惜。但陳奇明也驕傲地說,雖然學生很失望,但他們並未因為國手選拔暫停而放棄,繼續秉持著運動家精神,至今仍每天來學校磨練技術。

鄭慶民表示,國際賽是各國職業教育及職業訓練成果展現,台灣的訓練才是正確的,無奈外國人因難度高而不參賽狀況。鄭慶民強調競賽內容與就業的關聯性,他說,選手習得各種技能,在未來職場都用得到,學到一定程度可以直接擔任廠長。

勞發署推企業聘技優人才 黃秋桂:重視選手後續職涯發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能選手後續發展議題受關注,27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簡稱:勞發署)邀請工業職類為主的廠商進行座談會,共同討論建立企業聘雇技優人才的模式。勞發署長黃秋桂:企業與學術界應共同來培育技術人才!

黃秋桂說,培訓技能競賽選手過程中投入很多資源,除了有形資源外,無形資源包含歷屆選手經驗分享、裁判長與教練的指導,而台灣在國際技能競賽上表現屢屢獲獎,代表技藝得到世界肯定。黃秋桂繼續說,目前勞發署關心發光發熱後,選手如何有更好的職涯發展,他們可以被企業所用,或成為技術教師傳承技術。

勞發署技能檢定中心科長魏世鑫表示,在選手出路方面,已經開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先提供在學期間學生獎學金、實習機會甚至海外訓練等方式培訓在學技優選手,技優生畢業後到該企業服務,最後,更獎勵贊助競賽的企業,贊助證明有租稅優惠,根據統計104年企業贊助技能競賽與達人盃近460萬。

為了鼓勵企業提供高新職缺聘用技優人才,發展署舉辦「企業聘僱技優人才座談會」,現場近60人參與,由精密機械、冷凍空調、機電整合、光電半導體、自動化控制、電氣裝配(室內配線)、資訊技術等相關領域企業主,以及技能競賽教練、裁判長與學界關心技優人才培育教師為主。(圖/黃偉翔攝影)
為了鼓勵企業提供高新職缺聘用技優人才,發展署舉辦「企業聘僱技優人才座談會」,現場近60人參與,由精密機械、冷凍空調、機電整合、光電半導體、自動化控制、電氣裝配(室內配線)、資訊技術等相關領域企業主,以及技能競賽教練、裁判長與學界關心技優人才培育教師為主。(圖/黃偉翔攝影)

曾擔任機電整合職類裁判長的Festo Taiwan教設部經理江友良說,Festo工程技術部門人員100%為技職教育體系畢業人才,主管會先評估他們的技優人才,然後導入適當的執行專案。江友良認為,技優人才有扎實的技術,且對工作環境的適應力很高,在選手磨練期間培育出來的專注心志更是企業想要的員工。

黃秋桂坦言,政府資源有限,必須靠學術界與企業界支持,共同培育技術人才,而總統蔡英文政見之一便是支持青年就業,上週政務委員林萬億找了教育部與勞動部為主的相關部會,討論讓高中職學生先工作後就學,先在職場上學技能,同時思考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只依循考試或父母期望而繼續讀書,會浪費很多時間。

座談會現場也有不少技能競賽教練與裁判長出席。(圖/黃偉翔攝影)
座談會現場也有不少技能競賽教練與裁判長出席。(圖/黃偉翔攝影)

專訪/林聰明:未來國際技能競賽是中國的天下

採訪、攝影/黃偉翔

今(2016)年4月初,台灣各領域約30位的技能教練、選手以及裁判長,到中國做深度技術交流,其中擔任交流團團長的林聰明,是前勞動部職訓局局長、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到驚訝,更在專訪時直言,中國設備、師資、人才全到位,全國上下齊心發展技能人才,「未來一定是中國的天下。」

以下是專訪內容:(技職3.0以3.0簡稱,林聰明以林簡稱)

3.0問:請問是在什麼機緣下,才有這次兩岸技能競賽交流團?

林答:國際技能競賽目前有分區域,如歐洲、中南美、美洲、東南亞等,這些地區都會先舉辦各自的競賽,再參加國際技能競賽,但亞洲這邊還沒有,所以透過前立委,也曾是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周荃,她希望亞洲區可以成立一個區賽,彼此互相了解、切磋。

雖然中國在三年前才開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但他們崛起很快,設備很好、人才很多,又具備企圖心,我認為未來是中國的天下,所以開始思考兩岸可以開始相互交流,這是交流的起源。

由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主辦,帶領台灣技術菁英組織到中國做技術交流。(圖/吳世興攝影)

3.0問:國際賽上除了選手努力,各國裁判間的賽局也影響著競賽結果,另外,2021第46屆國際技能競賽主辦國的爭奪,中國似乎略佔上風,這也是搶先與中國交流的原因嗎?甚至希望亞洲區的國家可以團結起來?

林答:2021主辦國部分,中國很有機會。雖然歐洲那邊國家都很團結,但要亞洲競賽國間合作很難啦!因為過去前三名都是日本、台灣、韓國,爭來爭去都是這三個國家,所以彼此會互相提防。即使如此,還是可以相互切磋,特別是華人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香港,以及中國語言可以通,交流起來很方便,如果亞洲地區能有區域聯盟會更好,所以我們從兩岸深度交流開始,再進一步推展到亞洲,是當初的構想。

3.0問:這次交流,主要接觸中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可否介紹一下此單位扮演的角色?

林答:這組織很龐大,業務相對起來,是我們的勞動部加上部分內政部的業務,主要負責職業訓練,還有養成訓練等。

中國很有企圖心,我們去的時候,他們的重要高級幹部都親自接待,但是因為政治關係,是以民間組織中國就業促進會來跟我們接觸,中國官方在後面,此組織的會長也是前人社部副部長,等於半官方的性質。我們也有官方的人一起去,但也是因為雙方政治問題,透過民間組織交流比較方便。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口。(圖/吳世興攝影)

3.0問:我們全台灣職校不到5台的5軸加工機,中國居然買了一整排,可見對競賽砸下了重金成本,這6天的行程中,他們哪些設施最讓您印象深刻?

林答:他們的設備沒有話講,一流的,台灣只是小兒科,譬如CNC或機器人,「他們擺滿整大片啊!」全部都是設備,完全可以容納世界賽的規格,譬如我們也有去天津職業訓練中心,真的太大了,每一個去看的校長或專家裁判都嚇死了,中國有的是錢跟設備,設備一流、人才又這麼多,選出來的人才也是一流,唯一就是缺少經驗或不夠瞭解競賽,如果他們一旦崛起,沒有一個國家贏得了他們。

一整排的設備讓台灣技術交流團瞠目結舌。(圖/吳世興攝影)
一整排的設備讓台灣技術交流團瞠目結舌。(圖/吳世興攝影)
中國人員解說設備。(圖/吳世興攝影)

3.0問:除了金錢與設備外,在培訓制度面上,有任何讓您印象深刻,覺得台灣可以學習中國的地方嗎?

林答:台灣值得學習的是團結。中國是整個國家動起來一起努力,中央到各省全面在提升技術人力素質。

3.0問:台灣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一些政策,真的讓職業訓練受到重傷,甚至一蹶不振嗎?

林答:當時政黨輪替,民進黨對職業訓練的看法與過去差異很大,當時他們認為國際技能競賽只有一個人出去比賽,但他們不懂,這一個人是龐大一群人選出來的,沒看到背後的金字塔基底,所以砍了競賽預算,原本有30幾個職類,砍掉剩下10幾個,所以整個國際技能競賽表現進入了黑暗期。

一個政策影響層面很大,再加上他們(民進黨)認為應多發展服務業,所以把傳統機器設備讓民間處理,許多設備因此出問題,然後把職訓師調去從事就業服務,無形當中,許多職訓師就提前退休,然後被中國、越南延攬,人才外流,我認為台灣從當時就「一落千丈」!

2008年輪替後又開始起來,所以近幾屆台灣在國際技能競賽上的表現又回溫了。

過去參加30幾個項目,一下砍掉剩下10幾個,被砍掉的項目職類人才從過去得獎高峰跌了下來,中國因此介入,慢慢取代國際上的表現。

有金銀銅牌在前面當誘導,才會有人去練習,帶動培訓等;目標消失後,都往升學靠攏,無形中技能水準受到衝擊與下降。師資與設備都出問題,中區職訓中心也被迫轉型,整個結構都被破壞了。

以職業訓練來說,要從點點滴滴、基礎知識技術到專精、卓越,現在的話,訓練沒目標,何去何從?國家不重視,學校當然也就不重視。

3.0問:社福進入職訓後,有何影響?

林答:當初是勞工學者跟勞動部裡面建議的,但他們對職業訓練並不了解、對經濟體系不了解,沒有深度參與職業訓練,卻用有限的經驗來影響整個政策,職業訓練整個被扭曲,即使2008年政黨輪替,職業訓練似乎有點起來,但也為時已晚。這部分對台灣競爭力是重傷。

3.0問:中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才第3屆,總得獎數卻已達世界第5,您如何看待中國急起直追的現象?

林答:我在中國實際參觀設備與深度座談,他們在技能面絕對是國際強者,台灣不是他們的對手,我們自己設備沒他們好,人才沒他們多,他們一個省的人口就比台灣多,就怕沒有國際級師資栽培,但他們也陸續找德國、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國菁英協助培訓,台灣政府早就應該警覺!例如馬祥原這位資深國手,卻因為台灣沒前途,而到了中國發展,這樣國際人才就被挖走了,當然就會帶動中國技能的發展。(延伸閱讀:專訪/馬祥原:明年技能競賽台灣就要被中國超越了

中國上海確定舉辦2021技職國際賽。(圖/技職3.0資料庫)

3.0問:技能競賽成果是否反應一個國家整個教育與職業訓練系統的好壞呢?

林答:每一個人學到技能,都希望得到表彰,技術受到肯定,所以對基層的人是很大的鼓舞,代表國家重視,彼此互相切磋。以CNC為例,中國各省都有比賽,再透過全國選拔出最終的菁英,這榮耀多大?這對於他們一生的榮耀沒有話講,對於整體結構來講,行行出狀元的價值觀就出來了,不一定要念到碩博士,加上一些獎勵措施進來,整個技術層次就提升,包含韓國與日本也是一樣,因為前方有足夠的誘因,大家就會拼命,透過篩選過程,國家的整體技術素質就會提高。

譬如機器人,中國一個命令,就全體發展機器人,雖然短期不如台灣,但大家透過不斷的磨練,最後就會出頭。另外,中國策略性地分地區並結合產業特色發展重點職類,譬如北京、深圳等,各地區重點都不同,但資源集中。

延伸閱讀

專訪/馬祥原:明年技能競賽台灣就要被中國超越了

砸錢投資人才!中國六年追上中華隊競賽表現 科長:他們的方式不健康 

中國金牌技能選手 享受教授級待遇 國手酸:台灣選手不升學就沒飯吃

世界冷凍空調冠軍:我的人生拿到金牌才開始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在學歷至上的台灣社會,不愛唸書的學生容易被認為是壞小孩,這些「壞小孩」從小到大經常被社會價值觀所處罰著,導致他們沒自信、不被認同,甚至不認同自己。今(16)日站在教育部舉辦的EDU TALK舞台上的阮培皓,卻跨越了這些懲罰、這些社會價值觀所築成的圍籬。

「我們只喜歡在實作中學習!」阮培皓說,自己從小就不善於讀書,所以跟著爸爸學做著修冷氣。「看到客戶的笑容,感到自己被肯定,而這些肯定,來自於確實解決別人問題的技術。」阮培皓抬頭挺胸說著,趾高氣昂,就跟其他考一百分的學生一樣自傲。

被喻為「職業訓練界奧林匹克」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參與會員國高達70餘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技能大賽,技藝的最高殿堂。但自從台灣2001年開始參賽以來,冷凍空調職類從未拿過金牌,直到第43屆國手阮培皓的出現。

當年就讀北科大大一的阮培皓一獲得國手資格,立即果斷休學,只為了接下來11個月的培訓。阮培皓說,很多人認為休學就是落後別人,但事實上並不是,「大學隨時可以重讀,但挑戰世界金牌只有一次機會!」

為了征服國際賽,除了必須有良好的體能外,更需具備堅定的意志力。「訓練環境的室溫超過35度,只要在練習期間,身上的汗水讓衣服從未乾過。」阮培皓說,每天準時到訓練場地報到,直到夜深人靜時,才回到宿舍休息。

一心想衝刺的阮培皓,卻在賽前發生意外。

南港高工冷凍空調科主任林謙育說,在最炙熱的時節,阮培皓卻仍自願忍受酷暑的煎熬,在工廠內接受著嚴格的訓練,心中有著一股莫名的感動及欣慰。(圖/技職3.0資料庫)

出國比賽前一個月,阮培皓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右手割出了一道大傷痕,血流不止,阮培皓因此自責,不只接下來數週無法練習,深怕影響到國際賽發揮。

但長遠來看,這並非壞事。

阮培皓說,過去練習過程,不論是國內競賽、選拔國手競賽,甚至是為了國際賽的準備,自己總是一路衝,一直苦命練習,從未停止過。養傷過程的阮培皓,反而得到一個喘息重新省思,從競賽策略一直到自身心境的調整。

「不能因為挫折而停滯不前。」阮培皓強調,辛苦練習一定有其代價,即使沒拿到金牌,過程中也會有所成長。這句話,一直陪伴阮培皓的訓練過程。

「金牌是一時的,但態度是一輩子。」在演講中,這句話阮培皓至少重複說了5次以上,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壯碩男孩,又剛獲得世界冠軍,卻能如此謙虛,虛懷若谷。

阮培皓認為,拿到金牌不代表你多厲害,只是你現在的態度有多好,當你完成階段性夢想時,必須用同樣的態度,繼續往人生下一階段前進。

「我的人生從拿到金牌才開始。」越過社會懲罰、世界冠軍榮耀的阮培皓說,「在此之中,金牌已不是最大收穫。」

阮培皓於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中,專注參賽,一心只為奪金牌。 (圖/技職3.0資料庫)
阮培皓(左一)於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奪下冷凍空調金牌,頒獎典禮上興奮展示代表團會旗。(圖/技職3.0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