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支持男友轉職校 一對德國情侶的愛情故事

 

在德國的考察進入第三日,也是最後一天。我們早上參觀聯邦政府設立的勞工處(employment agency),下午拜訪法蘭克褔的工商業商會(chamber),內容與前兩天大同小異,但加深了解,特別是商會在推動職業教育的重要角色,日後有機會跟大家詳細分享。

這一回,倒不如跟讀者分享一個在旅程中聽到的愛情故事。

故事主角是一位年輕的金髮德國女孩,是這次考察團的陪同人員,幹練而自信。她自大學畢業,卻有一位讀職業教育出身的男朋友。

 

離開大學轉讀職業學校

兩人在讀大學時認識,她男朋友修讀社會學和英文,女孩子說他英語講得比自己好,聰明才智更遠在自己之上,說的時候甜絲絲的,充滿欣慕之情。可是,她男朋友對自己在大學的學習十分困惑,並非能力不逮,而是不知道為何要習學那一大堆抽象的知識,實際用途何在?困惑的嚴重程度,使女孩子不忍男朋友終日如此苦惱,勸他不如考慮退學。

她男朋友原本希望捱到大學畢業,但最終還是決定跟父母商量應否退學。父母十分開明,向他表示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讀畢大學的,但如果他真的認為不適合,會尊重他的決定。就這樣,男孩子決定退學,轉到職業學校修讀保險課程。

在德國,像他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少 (例如考察第一天參觀銀行從業員課程,就有不少學員已獲大學入學資格)。他轉到職業學校後,年紀比其他同學稍大一點,也是常見的。職業學校在某些情況下可讓曾修讀大學的學生扣減學分,但由於他大學修讀的學科跟保險無關,因此無法受惠。

女孩子說,德國職業教育的哲學十分獨特,不是為遙遠的將來做準備,而是一開始便已進入工作現場,實實在在地工作。每個星期來回於工作現場和學校之間,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馬上可與真實工作環境互相印證。她認為男朋友較適合這種學習方式,十分支持他轉讀職業學校的決定。

保險是十分實用的職業課程,也頗為艱深,涉及複雜的運算,也涉及投資、金融和法律知識,對於學習能力的要求一點也不低。這位女孩子在大學修讀語言學,當男朋友向她講述一大堆複雜的金融知識時,她都大惑不解,對於男朋友的能力更是推崇備至了!

參觀法蘭克褔勞工處。(作者提供)

 

人人都可以是狀元

事實上,她男朋友確實也表現出色。保險課程非常熱門,報讀者眾,他闖進去了。畢業後表現優秀,收入亦很可觀。雖然底薪不高,但由於工作能力強,懂得向公務員推銷且頻頻得手,佣金令他總體收入比大學畢業的女朋友為高。以假期為例,女孩子的有薪假期每年只有12日,但她男友賺回來的有薪假期多達40多天,令她自愧不如。她認為德國人無疑較推崇大學教育,但職業教育也可以是另一條很好的出路;只要發揮才華,人人都可以是狀元。出色的廚師,出色的維修人員(她舉了一位懂維修古董車的朋友作例子),收入可比大學生豐厚得多。而更重要的是不埋沒才華,才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她說:做個熱愛烹飪而又表現出色的廚師,不是比一個平庸的大學畢業生要好得多嗎?

 

大學開始加入學徒課程

回顧她男朋友的抉擇,他倆都認為是正確的決定。數年過去,她男朋友對事物的看法也開始有了改變,現在正考慮返回大學深造。這多得德國教育制度的彈性,可以讓學生來回於職業教育和學術課程之間。

女孩子也提到,現在的最新發展是大學階段的學徒課程,即是大學生讀書同時到公司現場實習,為大學課程注入職業教育的元素。發展如何,且拭目以待。

上周末,男孩向女孩求婚成功。這是一個大學畢業的女孩子和職業學校畢業的男孩子的愛情故事,非常美滿,我謹在此祝願他們愛情永固,甜甜蜜蜜!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 企業買單嗎?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買單嗎?

 

德國政府大力推動職業教育,但到底企業和家長是否重視職業教育呢?

在德國的第二天,立法會代表團一行七人前往黑森州的首府威斯巴頓( Wiesbaden)。黑森州是德國16州之中較大的州分,人口600萬,法蘭克褔是它最大的城市。在威斯巴頓的活動有兩項:早上拜訪州政府總部,下午到州議會與相關議員交流。

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

在州政府總部的會議長達四小時。我們得到州政府聯邦及歐洲事務部部長 Ms Lucia Puttrich 和六位不同部門的官員代表會面,講述一系列的政府政策。當中包括文化部的 Mr Klaus Müller,向我們介紹德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Mr Müller 所介紹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涵蓋職業與專業領域包括六大項:金屬技術;電工技術;建築、木材與塗料技術;經濟和管理;食品;衛生和養生。各州之間互相合作,互補長短,例如他們會送釀酒學徒到巴伐利亞州,因為當地有全國最佳的釀酒學校。

致送紀念品給主管聯邦及歐洲事務的 Ms Lucia Puttrich 部長。(圖/作者提供)

 

在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下,學生每周有三天半在辦公室或工廠實習,一天半在職業學校上課。職業學校上課每周約12小時,整個課程一般為期3年半,合共1,020小時,有嚴格的標準化課程。12小時之中,5小時修讀語言、數學、政治和經濟、宗教和體育等共通課程,另外7小時則學習職業相關的知識。

為何德國企業願意投放資源?

財政方面,整個職業教育的財政來源來自兩部分:政府和企業。政府負責營辦職業學校,而企業則負責企業內部的培訓。規模較大的企業甚至會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在各方面作有系統的訓練。但德國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較小,有些小型企業的業務涉及的工作較為簡單和單一化。以專門製造窗簾的公司為例,避免課程過於狹窄,學生除了學習如何製作窗簾之外,也需學習其他技能,例如裝修、其他物品的生產製造等。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型企業除了提供工場內的實習機會外,還需借助企業外的訓練中心,以提供它們本身無法提供的實習訓練。

Mr Müller 介紹完畢後,議員們向他連番追問,特別是不少議員想了解企業為何願意付出大量成本訓練學徒。假若學徒將來轉投其他企業工作,企業的培訓豈非血本無歸? Mr Müller 指出,企業是有回報的,儘管培訓初期(如第一年)學員能力有限,培訓成本遠遠超過學員為企業賺的回報,可以說是淨虧損,但隨著學員能力不斷提高,學員為企業賺到的得益也相應提高,何樂而不為?

德國各政黨均認同職業教育

下午,我們到訪州議會(Hessischer Landtag)。州議會的建築 Wiesbaden City Palace 最初在1841年建成,加上2008年落成的新翼,成為一座新舊混雜的建築物。這座建築最初由拿騷公爵威廉姆興建,原為他的大宅。後來州議會開會,就徵用了這個地方。改建後,設計重視議會透明度,多處使用透明玻璃,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與四位來自綠黨、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及左翼黨的教育政策發言人交流。當中來自自由黨的 Mr Wolfgang Greilich 是議會的副議長,他是一位律師,其餘三位都是教師或心理學家。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涉獵了不同的議題,例如近期的難民問題、社會褔利問題,但主要仍是討論職業教育。

與綠黨州議員交談。(圖/作者提供)

 

我問他們,德國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態度如何?四位代表雖來自不同政黨,但意見十分相同,都認為家長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近年有所下降。可是四人都認為,修讀學術或職業課程各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課程是否適合學生。當中副議長也提到自己的兒子曾在雙元制職業學校讀書,笑言享用過兒子努力賺取的金錢,亦不用為兒子的花費操心。

毫無疑問,德國企業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家長則偏好學術課程,但在觀念上也能接受職業學校。德國朋友指出,如何令社會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投入更多,令職業教育制度繼續維持高水準,是德國的挑戰。至於香港,要推動職業教育,鼓勵家長和企業參與,可能會遇上更多困難和挑戰。

 

註: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台灣一般譯為雙軌制。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支持男友轉職校 一對德國情侶的愛情故事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9月21日清晨,立法會代表團飛抵德國法蘭克褔,開始我們考察德國和瑞士職業教育之旅。第一日行程給我的感覺,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在於人盡其才。德國不論政府、企業、工會、學校,對於職業教育均非常有承擔,這是造就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

 

重視實踐的職業教育

這一日我們考察了兩個機構,早上一間公立職業訓練學校,下午則到訪法蘭克褔的工業園 Industriepark Höchst 中的私立職業訓練機構,兩者都令我們眼界大開。

我們接觸了幾批學生。其中一批是修讀銀行課程的年輕人,表現有禮、斯文大方。他們大都讀過文法高中的課程,有機會升讀大學,但他們最終決定轉到公立職業學校修讀銀行的相關課程。他們每星期有兩日回校上課,其餘三日則到銀行上班。由基本的接待工作開始,逐步涉獵其他深入的工作範疇。他們告訴我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大滿足感;老師也勉勵他們將來可選擇直接投身銀行業,或選擇繼續進修,待擁有更高學歷再投身銀行界。然而,大部分同學都希望完成課程後立即投身工作,只有小部分表示會繼續進修。他們解釋,直接投身工作可讓他們更了解銀行的工作實況,僱主亦可對他們有更深認識,對他們的前途和發展更有幫助。

我們在工場接觸了另一批修讀電子學的學員。他們完成初中課程,但成績欠佳,找不到實習機會,無法升讀「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註1),但公立職業學校仍給他們機會,修讀兩年制「準備課程」,以爭取更佳的實習機會。其中一位女同學英文十分流利,她說雖然暫時未能到企業實習,但她不想像過去一樣讀書,吸收一大堆抽象的知識。她喜歡學以致用,親自動手,因此實用的學習對她來說十分重要。

工廠 設計

工場的女學員,志在從事產品設計工作。(圖/作者提供)

 

政府和企業均願意投放資源

毫無疑問,實習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地位極其重要。德國職業教育最著名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通常每周有一天半在職業學校上課,學習包括語文、數學等基本知識,亦有跟工作直接相關的實用知識。同時學生要在相關的企業或公司實習,每周三天半。他們須完成兩方面的要求,並通過考試才可獲得資歷證書。這些資歷跟「歐洲資歷架構」掛鈎,令他們畢業後得到獲認受的資格。

學生如果希望修讀「雙元制職業課程」,首先要到相關企業、工廠或公司申請實習,在得到對方聘用成為學徒後,才有資格申請入讀職業學校。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別於大多數國家,後者大都要求學生繳交學費接受培訓,但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不但免費,公司或工廠更會向學徒發放工資。雖然金額不高,甚至比法定最低工資還要低,但年輕人獲得工資後,至少可以邁向更獨立的生活。因此,對年輕人來說,職業教育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出路。

跟其他國家不同,德國政府提供全面的免費教育,企業則需要提供工資,並且要向學徒提供其他培訓。把政府和企業的投放加起來,德國職業教育所耗用的資源十分龐大。為何德國政府和企業要投放那麼多資源於職業教育呢?今日我在參觀私營職業培訓機構 Provadis 時,執行經理向我解釋:企業家和政府均十分清楚,德國缺乏的是類似東亞的廉價勞工,因此必須致力進行人才培訓,提升質素,才可令相關產業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們十分樂意投資在下一代身上。這不僅對企業發展有利,也關乎社會的未來。

職業教育令年輕人各展所長

從參觀者的角度看,我們覺得德國對教育極有的承擔。但陪同我們參觀的當地政府官員卻私下對我說,德國對年輕人的投入和承擔仍然不足,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德國青年的語文水平不足,未能書寫優秀的德文。她認為,問題在於每班人數較多,老師不能充分照顧每一位學生(雖然德國不論中小學,每班人數均在25人以下,相比香港已經好得多)。她又指出德國一些校舍殘舊,沒有妥善維修(香港的校舍陳舊的情況恐怕比他們更惡劣)。不過,她對教師質素整體是滿意的,德國教師的學養和能力都十分高,只是由於其他因素限制,未能全面發揮。

無論如何,我們在第一日參觀看到,德國的教育讓不同類型的青年都獲得發展機會。任何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都有不同的才華,這些才華能否發揮,是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德國通過學術型學校和不同層次的職業學校,令年輕人的才華充分發揮,十分值得我們借鏡。


註: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台灣一般譯為雙軌制。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買單嗎?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國外編輯部/人文無用?從安倍政府推技職、欲廢文科說起…

 

作者/John W. Traphagan

編譯/李苾琳、余欣融

[tabs]
[tab title=”中文”]

人文無用?從安倍政府推技職、欲廢文科說起…

日本NHK針對60所日本國立大學調查指出,其中26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系的學校已證實未來將計劃廢除或減少招生名額。起因為安倍政府制訂的國立大學改革計劃:大學培育的人才應為「社會所需」。前任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發信要求日本所有的國立大學,要積極廢除人文社會科學院,或是轉型成自然科學院。

部分國內最富盛名的大學,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皆拒絕此要求,滋賀大學校長和隆光澤圭公開譴責負責大學事務的文部科學省,表示這種想法「大逆不道」、而由上位領導者帶頭更是「反智」;然而也有一些國立大學表示能理解文部科學省的政策,他們會停止人文社會科學系的招生,符合法令的要求。

安倍政府的目標是大力推動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職教育」,但卻遺漏了一點。安倍只看到「經濟成長」此一社會需求(喔,但經濟學隸屬社會科學,得淘汰了),但卻沒發現人類行為、社會組織、文化藝術等專業,才是「真正有型」地符合社會所需。所有組織的中心都將回歸到「人」,不論是政府、企業、軍事單位,或其他形態的組織,為了讓「人」能有效率地工作,他們得瞭解人類行為的多樣複雜性、文化形塑思想的重要性,並發展具分析及解決隨著人們開始共同工作而不斷產生需求的智能工具。

當然,像日本這樣重視技職教育的工業社會中,讓部分國立大學變得就業導向很合理,但是教育不應該處於欠缺諸如藝術、文學、道德等深度討論的真空狀態。如何詮釋ㄧ個人的世界、如何建立一個人對外在環境的美感、如何與他人互動等等,對於人能作為一個人,抑或成為一名成功的員工都是至關重要的。

安倍政府對人文社會學科的攻擊說來有些諷刺,因為日本政府一直積極地向全世界推銷日本的流行文化。日本未來的宮崎駿會怎麼樣呢,他們能進入日本的國立大學就讀嗎?宮崎駿就讀私立的學習院大學(Akushuin University),雙主修政治和經濟,同時也加入了兒童文學(漫畫)研究社。他的電影享譽國際,在國內也有極高評價,作品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衝突、人類社會的複雜性,難以想像他的價值觀沒有受人文社會科學所啟發。

宮崎駿

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執導的電影常反映出人類對於自然及科技之間的關係。(圖/Flickr)

 

接受專業培訓、找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事,然而一個優秀的員工還需要會思考、會分析、會應對,針對各種商業行為提出合乎倫理的做法。這些「技能」看似不是社會所需,卻是能讓一個國家穩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如果沒有賈柏斯的審美哲學,沒有設計師、工程師為他效勞,今天的蘋果會在哪裡呢?

社會需要什麼?不能單用一張財務狀況表就能算出。把人文社會科學從國立大學中排除,就代表此高等教育短視近利,其後也會負面影響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

 

【作者介紹】John W. Traphagan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宗教系及人類行為系教授

[/tab]
[tab title=”Englis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Attack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cent news stories about education in Japan have noted that 26 of the 60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at offer course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confirmed they will either close or reduce faculties in these areas. This follows a decree issu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at universities “serve areas that better meet society’s needs” in a letter sent from Education Minister Hakuban Shimomura to all of Japan’s national universities. The letter called on them to take “active steps to abolish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r convert them to academic opportuniti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Some of the country’s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University of Kyoto have refused to comply with the order, and Takamitsu Sawa, president of Shiga University, recently published an op-ed piece in the Japan Times denouncing the ministry’s philosophy, calling its proposals “outrageous” and its leaders “anti-intellectual.” However, several national universit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y will cease recruiting students to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and comply with the edict.

The goal expressed by the Abe government is to promote pract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nticipate the needs of society. But one is left wondering what, exactly, Abe sees as the needs of society beyond economic growth (oh, and economics is a social science that would be eliminated). It is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how studying human behavior, social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arts is only tangential to anticipa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All organizations involve humans – whether government, industry, the military, or anything else. In order for humans to work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they must understand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behavior, must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shaping ideas, and must have the intellectual tool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address the constant flow of human needs that arise as people work together.

While there is, of cours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like Japan, and there may well be reasons to shift som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Japan to a more vocational orientation,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ccur in a vacuum devoid of deep discussions about topics such as art, literature, and ethics. Understanding how to interpret one’s world, how to assess the aesthetics of one’s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space in which one works), and how to think about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is fundamental to being human and to being a successful worker/employee and should be addressed thoughtfully in an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 whether or not it is primarily vocational.

There is a certain irony in the Abe government’s attack on the liberal arts, because for some time the government also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ing exports of the country’s popular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future Hayao Miyazakis of Japan – perhaps the most significant icon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popular artistic culture around the world – who might attend a national university? Miyazaki attended Gakushin University, which is private, and majored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while also participating in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club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manga). His films, many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masterpieces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show a deep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nature of conflict,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varied ways in which we interpret our world.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his perspective is not at least in part a product of the education he received i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t university. And, of course, this exploration of humanity comes to us through the powerful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expressed through the worlds created in his drawings.

While g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getting a job is important, good employees are those who can think creatively,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interact with others, and employ an ethical approach to the activities of business and life in general. These are not tangential to vocational training nor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but are central elements in generating a capable and inventive workforce that is able to make any country secure and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Where would Apple be without the aesthetic ideas of Steve Jobs and the designers and engineers who worked for him?

The needs of society, like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humans, are not able to be simply calculated on a balance sheet, but involve not only the pragmatics of learning a skill, but equally the pragmatics of learning to live and work with others in a thoughtful, analytical, and ethical manner. Eliminating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from national universities represents a stunningly narrow-minded and short-sighted attitude about the purpose and aim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will work against ensuring Japan a strong economic position internationally in the future.

 

【Author】John W. Traphagan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Human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ab]
[/tabs]

 

圖片來源:flickr@Eric G.Gonzalo Alonso

原文刊登於《THEDIPLOMAT》,經作者John W. Traphagan授權編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謝其政/掙開士大夫枷鎖!留下汗水的臉頰最美

 

「考得好進高中,考不好進高職?!惟有讀書高的吊詭?」這是TVBS「讚深大國民」於2015/11/18「技職教育3.0 翻轉產業競爭力」在螢幕上秀出的標題。此一標題映入技職體系師生眼簾時,姑且不論有多少人認同此一論調,也拋開個人感受,是怒?是悲?還是自卑?先收起情緒,武裝我們的戰鬥力,殺出一條屬於且適合我們走的康莊大道。

本系列專欄對技職教育體系提出很多建言,其核心價值不外乎以下數個:

一、認清自己的舞台在哪裡?

二、用技能與技術獲得掌聲與榮耀

三、不要盲目升學

四、用敬業精神使命必達,贏得尊敬

五、有公民、人文素養活出精彩

除此之外,更應建立職業無貴賤,只要靠自己的本事,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勞心或是勞力,不偷不搶,於指定時間,依長官要求的品質完成任務,就應受到肯定。

對於那些數理能力較強適合上大學者,他們有些頂著台大電機系的光環,有些拿著長春藤名校博士學位,在國內若有機會進入聯發科、台積電、聯電…..等國內一流企業,儕身科技新貴,就算是任菜鳥工程師,年薪都是從百萬元起跳,甚至上看150萬~200萬。我們可以羨慕他們,但請不要妒忌。因為有他們的金頭腦去探索、發現人類尚未知悉的浩瀚學海,才能創造科技文明,增進人類福祉。在羨慕之餘,應該有更多的感恩。除了不要妒忌外,更不要想取代他們,因為要具備此條件者,除了必須特別努力外,還必須有千裏或萬裏挑一的基因與遺傳配合之。

雖說勤能補拙、有志者事竟成、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等勵志的話,言猶在耳。但也必須認清:生也有涯,學海無涯。要有效率的工作與學習,要懂得權變。門前高山阻擋,若能移除固是方便,但要耗費一生之力,值得嗎?繞過高山,也許另有風景。

都說要立定目標,一旦目標確定後,就要全力以赴。請在確定目標前,先評估一下自己的主、客觀條件,能力與興趣,千萬不可好高騖遠。父母、師長的意見當然值得參考,但是若有衝突時,請活出自我,也不要為傳統士大夫觀念所羈絆。

社會是要分工的,勞心的白領有勞心者的成就感與責任。勞力的藍領有勞力者的樂趣與瀟灑,各有巧妙,況味不同。對白領,案牘勞形,絞盡腦汁所寫出的策畫案,受到長官的肯定,或研發瓶頸突破,為企業創造利潤最美。對藍領,流下汗水的臉頰,及留下厚繭的雙手最美,那是勤勞的標誌,是勞力者的戰功。

德薄而位尊,智淺而謀人,力小而任重,言多而功鮮,乃人之四必失敗。要怎樣才能成功,筆者沒有明確答案,但吾人知悉,專選擇先哲告知必敗的道路前進,將與成功之路漸行漸遠矣!

 

圖片來源:flickr@Bernard Walker

 

謝其政/別怕辛苦!自己的3K產業自己救

 

處在物價、房價雙漲,薪水卻毫無起色的台灣;處在國債高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都喊窮的世代;處在大學畢業生薪資水準倒退十餘年的今天。社會需要轉型正義,年輕人產生強烈的世代剝奪感,因債留子孫,國民平均餘命增加外加少子化……等多重衝擊,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沉重的負擔將壓的年輕一代喘不過氣來。

情況確實是嚴峻的,但正誠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越是環境惡劣,就越能展現勇者的才華與毅力。雨果說的好:假設沒有暴風雨,船帆不過是一塊破布,有了暴風雨這塊破布就發生了作用。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多數的年輕人並不願意活在父執輩沒有電腦、手機的年代。這說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往締造出更舒適宜人的生活方式移動,一代不如一代或嚮往古代的說法,大都是用來激勵年輕人的,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別怕明天會更好,明天真的會更好。

今日的就業市場,年輕人一窩風地往服務業方向跑,這個外表雖光鮮,但平均薪資低、工時長的就業市場,其技術含量是較低、願景相對暗淡的。傳統製造業如:汽車修護工、廚師(屬性雖為服務業但性質屬製造業)、機械加工……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典型的3K(日語Kitanai、Kiken、Kitsui,中文翻成骯髒、辛苦、危險)產業,雖然表面髒、工作環境非冷即熱、且必須付出較大體力,但都含有一定成分的技術含量,都是很有機會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滿足的工作。

但很遺憾的是上述工作,或與上述工作屬性相似的工作,老闆縱使願意提供相對高薪,仍無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更遺憾的是我們竟一面喊就業機會不足,我們的勞動部卻一面向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引進大量的勞動力,搶奪本國勞工的就業市場。雖然引進的勞動力,大都從事3K產業,但筆者必須重申幾個重要的核心價值。

要讓3K產業活起來,一定得自己做,人生而平等,將3K產業委由引進的勞動力擔任,易產生種族歧視之弊,且汙名化了3K產業,減少了本國勞工參與3K產業之意願。

引進的勞動力大都從事家庭幫傭(保姆)、老人看護工及台灣政府在1989年以推動大型建設工程為名,專案引進的海外移工,立法院接著在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允許民間產業也能聘僱海外移工。此後,大量美其名為「補充性勞力」的東南亞籍移工,透過雙方仲介進入台灣,移工一方面替自己尋夢,一方面也替台灣築夢。在一般台灣人見不到的高鐵或捷運等公共建設工地,在一般人見得到的公園、醫院、安養院,以及在並未開放移工的農地、茶園、牲畜養殖場、或者大商巨賈的豪宅裡,都有合法或非法的移工身影(註1)。

上面由引進的勞動力所從事的工作,哪一項是本國勞工無法勝任的?有更甚者,台灣並不是勞動力不足的國家,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都居高不下,且台灣正在為過剩的人力找出口。勞方低薪問題已經淪為國恥的當下,若能調整一下我們的外勞政策,逐年將目前或合法或非法盤據在台灣各角落的60萬外籍勞工遣送回國,將工作機會釋出,提供本國勞工更多的就業機會,依簡單經濟學供需法則,勞工薪資自然就提高了。

在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100%的今日,頂著大學文憑光環,不代表能直接晉升白領。年輕人務必認清自己能力有多少,學本事不一定要在學校,在職場做中學,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管道。將自己的能力養成後,更要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然後將自己放在最能發揮所長的位置深耕、壯大。

因為我們曾經在高科技產業中嘗過甜頭,還是有很多人迷信發展高科技產業,才能讓我們的產業結構深耕,再創經濟之榮景與輝煌。殊不知卻跳入一個誤區,高科技產業的確可以創造巨大產值,但唯有將經濟成長的果實反映在消費上,才可將經濟成長果實普澤全民。否則這些高科技產業高度發展的結果,只是徒增國家GPD值,資本與技術過度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或掌握關鍵技術的工程師手上,反而加速了貧富差距之惡化。

而且高科技產業具有單位人力產值和專業能力門檻相對高的特性,屬少數菁英的工作領域,是無法締造大量就業機會的,也並不適合每一位勞工加入。多數的勞工必須清楚認知,只有基層基礎傳統產業,才適合各種不同階層的勞工發揮所長,並勝任愉快。

人才確實也是帶領我們走向安定繁榮的指標,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實中,在戰場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將軍只須一人就夠!在承平期間,我們並不需要太多領袖,而是要有更多任勞任怨,敬業樂群的工作者。

最後請萬能的政府,透過國家機器有效運作,不要把產業過度集中在高科技產業。請政府與資方創造勞工免於被剝削及有尊嚴的工作環境,讓台灣產業再創輝煌。

 

註1:張正,台灣應停止引進藍領外籍勞工,這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政策。獨立評論2015/07/13

 

【國外編輯部專欄】美國學徒週 學徒制跟你想的不一樣

 

編譯/陳采華、余欣融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從今年開始,每年的11月1-7日為全國學徒週(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此舉旨在促進技職的創新與繁榮。如果政府不鼓勵支持學徒制,歐巴馬表示美國技術人員的素質會落後全球。學徒制的存在提升人民的技能,跟上現代勞動力的需求。

歐巴馬在2014年的年度國會演講(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上,承諾要讓學徒制的人數在2019年前增長一倍(目前全美約44萬人參與學徒制)。今年9月,歐巴馬政府更斥資1.75億美元,為的是擴大學徒制規模(事實上2014-2015年學徒制的人數成長已達過去10年來的新高),他也要求國會在明年度財政預算編入20億美元,設立學徒培訓基金。

這一切並非偶然。經濟衰退使得許多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低階勞工收入不足以養家糊口;大學畢業生無法跟業界接軌,找不到工作。但同時仍不斷有職缺釋出,因為雇主根本找不到符合條件的員工。

工作變得跟以往不一樣了,不論是工作形態、還是該工作所需的技能。當然,學徒制也早已隨時間演變了。傳統來說,實施學徒制的產業大多集中在建築業,參與學員以男性居多,現代學徒制涵蓋領域廣,如IT、醫療保健與金融業。事實上近幾年學徒制在英國蓬勃發展,學徒制甚至擴大到工商管理、零售、管理以及飯店業。各領域的雇主紛紛意識到,學徒制幾乎百利而無一害。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指出,雇主每投資1美元在學徒制上,就能得到1.47美元的回饋。

專業技能很重要,但不一定要讀大學才能培養專業。想像自己剛從高中畢業,或正經歷轉職,只要花兩年時間,接受有薪的在職培訓,外加每週約兩晚的課堂學習,結業後就能在電腦業或是醫療保健業獲得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美國勞動部指出,學徒的平均起薪超過5萬美元。想像一下自己在手術房裡協助,或是在公司安裝和維修機器。你也可以拿到證書或是副學士學位,之後更不用煩惱學貸問題。

根據Forbes文章指出,各州開始動起來響應學徒制。南卡羅來納州已經實施卡羅來納學徒計劃好幾年了,集結雇主、社區大學與地方勞動部,一起設計有品質的學徒制,滿足雇主需求,同時給予學徒所需的培訓。過去七年,參與南卡羅來納學徒制的人數從不到100人發展到現在超過10,000人。

而在明尼蘇達州,地方法院最近通過一項倡議,集結雇主、地方院校與地方官員,合力制訂四個領域的職業技能標準。這四個被寄予厚望的領域分別是先進製造業、醫療保健服務業、IT以及農業。地方政府還撥出一部份經費給學徒計劃,做為課堂教學的教育補助金。

其實有些州早就開始了學徒制,現在又有了總統的加持,可謂錦上添花。兩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皆看到了為人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價值,同時學徒制也幫助雇主找到合適的人選,為他們的事業注入新能量。

對於沒有什麼技術能力想習得一技之長的勞工,缺乏產業接軌能力的大學畢業生,或是對坐辦公室感到厭煩,想要動手,讓身心與財富雙收的人,成為學徒將引領你走向一條有意義且待遇好的道路。這會是一個勞工、雇主、美國經濟皆能從中獲利的三贏局面。

 

資料來源:

3 Reasons to Skill Up this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

How Apprenticeship Will Save The American Economy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elebrate first-ever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Week

 

圖片來源:flickr@Department for Tran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