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組距公告 國英數不及格人數都逾6萬5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技專院校入學測驗中心今(21)日公佈了各科的「組距 」、「平均成績」以及各分數人數分佈等數據,在統測總人數9萬5千135人中,英文有133人考滿分,卻有超過7萬考生英文不及格,國文不及格人數也超過6萬5千人,數學(A+B+C+S)不及格則是7萬7千人。另外109學年度統一入學測驗(統測)成績單也已寄發,並開放網路查分服務。

根據測驗中心提供的資料,在共同科考取將近滿分的考生人數,分別是英文:133人、數學A:86人、數學B:753人、數學C:26人;國文及數學S無人滿分。

在高分群(超過80分)的人數中,分別是國文:1420人(佔1.49%)、英文:7729人(佔8.12%)、數學A:609人(佔6.2%)、數學B:4460人(佔8.37%)、數學C:612人(佔2%)、數學S:4人(佔0.27%)。

若是60(含)分以下的考生人數,分別是國文:69759人(佔73.33%)、英文:74139人(佔77.93%)、數學A:8259人(佔84.09%)、數學B:42718人(佔80.17%)、數學C:27169人(佔88.98%)、數學S:1460人(佔97.72%)。

在零分(含缺考)人數,則是國文:4608人(佔4.84%)、英文:4853人(佔5.1%)、數學A:965人(佔9.82%)、數學B:2863人(佔5.37%)、數學C:1256人(佔4.11%)、數學S:349人(佔23.36%)。

至於平均分數,則是國文:51.41分、英文:41.98分、數學A:41.22分、數學B:44.79分、數學C:38.49分、數學S:32.89分。

統測英文科有133人滿分,但大多數考生落在20分左右的位置。圖/測驗中心提供
國文科組距。圖/測驗中心提供

由上述數據中,可發現國文高分群比例相對不高,但平均分數卻是各科最高;而英文的高分群較國文高、又有超過百人拿滿分,但平均卻低於國文的現象。此外,幾乎各科均有考生考90分以上,僅有數學S沒有考生高於90分。

除了組距與分數外,測驗中心也公布了非選擇題的答案與給分方式,目前也可上網查詢。測驗中心提醒考生,若在本月25日仍未收到成績單,務必在27日下午5點前,打電話到05-5379000轉300、600查詢並申請補發,每位考生限申請1次。

評論/高職生統測都在睡覺?台灣社會狹隘的「學歷主義」菁英觀點

原文2020/5/11 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高職生統測都在睡覺?台灣社會狹隘的「學歷主義」菁英觀點

文/黃偉翔

最近有位監考委員投書,看到參加統一入學測驗的高職生未如他10多年前參加學測時的「奮筆疾書」,反而猜題、姍姍來遲,就連英文單字雞肉(chicken)和鹹(salty),平均10位同學只有1人答對,認為高職生在校求學態度不佳。文章後半則表示技職教育不該是被放棄的教育,指台灣應借鏡瑞士、德國的技職教育。

菁英觀點看世界

很多人常說「大安高工是高職裡的建中」,但為何沒人說「建中是高中裡的大安高工」?這篇投書雖描述了高職生參加國英文考試的興致缺缺,但不代表高職生對所有學習都是如此。更何況,學測、指考就沒有興致缺缺的高中考生嗎?

除了菁英觀點中的國文、英文、數學外,現實生活的學習還包括技能應用、專業領域的知識與實務經驗、在工作現場的工安意識等。再生活化一點,就是家裡燈泡亮不了、電腦主機板短路、桌子壞了、馬桶不通等生活日常問題,高中生會解決嗎?

如果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高三生來考化工裝置、食品化學與分析、餐飲服務、機械原理等,甚至嘗試用工具母機做出戰車大砲模型、用木工做出101大樓的雕刻、當照服員照顧身心障礙者,我想,那畫面可能是連開機都不會、基礎備料也不懂,難道技職人會恥笑你:「是不是平時都沒在用功?」或是開始感嘆高中教育是被放棄的教育?

寫這些不是想戰,而是不該用菁英視角,來判斷技職教育的價值。回到事件本身,高職生參加統測興致缺缺,甚至對如此簡單的英文都不會,真的沒問題嗎?當然不是沒有,但問題並非出在高職生身上。

以下先來談大家理想中的德國技職模式,再回頭討論統測現象背後的問題本質。

與其說德國模式是「技職教育」,其實性質更貼近「職業訓練」。

德國技職並非「技職教育」,而是「在職訓練」

批評台灣技職教育的人,經常拿德國技職學徒制來救援,似乎就是這複雜方程式的唯一解。他們總是稱讚德國技職不只在學校上課,更透過業界師徒制學習,累積實戰經驗,指責台灣的作法都是「半吊子」,更時常出現實習生被雇主欺負、淪為廉價勞工的新聞。

要知道「德國模式」是二元制(Dual System),即國中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公司、工廠當員工,開始所謂的「業界師徒制培訓」,在工作之餘被送到職業學校補足相關教育知識。因此德國模式除了法制化(即勞工有勞動契約的保障),學徒是「在業界學技術,在學校學國民基本課程及專業相關課程」,實務面上不會產生學用落差,職校也不必花大筆經費購置設備,卻永遠追不上業界。

所以,看似青年人同時在職業學校、企業間來回學習,德國是公司員工去學校進修,台灣則是學校學生去業界實習,兩者主體性的差別,造就兩國的風景差異。與其說德國模式是「技職教育」,其實性質更貼近「職業訓練」。

更何況,德國工會能量遠大於台灣,台灣工會覆蓋率不到10%,再加上大環境因素如高教擴張、少子化、產業所需人才變化等,讓台灣高職生陷入難以追求國外技能學習成就,當高中念又拚不過學科的囧境。

台灣雖走出自己的技職教育模式,卻也具備德國模式,像是產學攜手專班、雙軌旗艦專班、產學訓專班等,只因尚未普及,且台灣主流技職教育仍如同高中、大學求學模式,存在感才很低。

了解台灣技職與所謂的德國技職差別後,再回頭看統測在技職教育扮演的角色。

高職統測應該考什麼?

過去統測命題品質參差不齊,不時出現題目出錯送分,不然就是考題過於簡單,直到最近幾年有如全教總等民間團體開始評考題,並提出建議後,加上政府端的努力,統測考題品質才逐年好轉。

目前統測考五科,分別是國文(作文)、英文、數學、專業科目一、專業科目二,兩個專業考科一個偏向專業知識,另一個偏向專業實作考題,每個專業科目可能包含好幾個學科,例如機械群專業科目一包含機械力學與機械原理。

應該先來釐清,統測扮演的角色。

在實務面,就是高職生透過「須看統測分數」的升學管道,進入科技大學,科大同一般大學也有公私立之分、進社會好不好聽、找工作加不加分的差異。統測作為高職與科大之間的橋樑,需要同時扮演檢視高職教育成果,以及作為科大入學門檻的角色。但這樣的角色,不只有統測。

事實上,技職考試招生政策十分複雜。大體來說,除了統測分數會影響入學結果的管道,更包括「不看統測分數」的入學管道,如透過技術士證照、專題實作、技能比賽作為升學依據,甚至還有前陣子一度開展的「實作評量政策」。

所以要檢視高職生學習成果,不只有統測而已,但人們往往希望透過統測,同時檢視高職生學科知識與實作能力,然而實務面上根本不可能。以目前趨勢,統測扮演科大入學門檻角色應該要多一些,高職實作能力或許多少可以化為統測紙筆測驗考題,但檢視高職生實作能力的機制還有許多,不必都透過統測一起處理。

至於統測考題較簡單,這是必然的,因為高職作為技術型高中,國英數受到專業科目與實作課時數分割,上課時數比高中少,所以不該用受高中教育的標準來檢視高職生,更不該因為達不到這標準,就指責高職生沒價值。

例如原文提到:「我稍微瞄了一眼今年英文科的題目,手寫題不太難,第一題的填空單字我相信國小、國中生都一定學過,分別是雞肉(chicken)和鹹(salty),不過我觀察平均10個同學,大約只有1個人會答對;翻譯題「堂姊」(cousin)這個單詞10個人有9個人都寫做cousin sister,這難道就是台灣18歲學生的程度嗎?」就是一個很奇怪的菁英邏輯。

為何技職生擁有在社會與工作上足夠用的國中程度英文作為目標,其餘學習時間投入在產業需要的專業領域,這件事居然會被指責?高中生也不會修水電、接瓦斯、操作車床啊!

重點不該全放在統測國英數難易度,而應該放在——機械群學生是否懂得機械常用英文、化工群是否更能掌握化工常用數學、商業與管理群是否能運用職場管理文字掌握能力與溝通技巧。而技職生在求學內涵與統測考題的面向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有實務端窒礙難行的困難須克服。

高職統測為何不全面考實作操作?

另外,「統測應該考實作」是個經常被挑戰的議題,但這件事教育部真有苦難言。

升學考試辦理實作測驗,第一個會被挑戰的就是公平性,是否用一樣廠牌的機台、一樣的材料、一樣的考試時間與環境、一樣的技術監考老師品質等。即使借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五個分署場地,實務上也不容易。

甚至,當測驗領域不像是工科工件成品的長寬高尺寸可以規格化,而是像花花草草與設計的美不美,餐飲好不好吃等主觀評論考試,可以預期會有許多不服考試結果的人,徒增社會成本。

目前能做的,就是把實作經驗轉換成統測紙筆考試題目,但要去思考,科大畢業後的求職路徑很大的可能不同於高職,那考高職實作題目的意義為何?這是可以討論三天三夜的論證題目,也牽扯到幾十年來國家對於高職、科技大學定位的搖擺。

科大畢業後的求職路徑很大的可能不同於高職,那考高職實作題目的意義為何?

當學歷不再是社會唯一標準

上述討論,都是縮限在一個狹窄的思考框架——學歷是現今最有效率評斷一個人的體系——實際上也影響一個人在台灣社會中找工作、獲得的人生機會。在這樣的框架下,即使是技職家庭,也希望有個好學歷,這是理所當然的人之常情。

當學歷不再是人們身上唯一的「裝備」,而是有另一套可以呈現個人技能能力的機制,並且這樣的學力與學歷間可以相互承認與轉換,才是人們不再盲目追求學歷,卻又符合實際生活現實的問題本質。

學力透過某種機制與學歷相互對照時,例如拿取某些證書同等某些學位,或是工作經驗N年的師傅等同博士學位,就會談到一件事,叫「國家資歷架構」,橫跨資歷(學力)與學位的對接系統。這樣的資歷架構不只是國內相互對接,更可以與國際各種形式資歷對接認證。

別以為這是異想天開,其實目前已有歐洲資歷架構、香港與韓國的資歷架構等,國內外不乏討論資歷架構的研究論文。而很多我們看似不追求學歷的國家,是因為有相關的機制作為支撐,這樣的支撐使得學技能符合人們的利害關係,例如求職上,技能能力證明影響力不輸給台大畢業證書。

只是實行上難度很高,台灣真正要投入少說是個十年工程。須先建置好現今的技術士證、職能等作為基底,再來是處理各行職業的利害關係,以及建立治理模式,包括什麼單位來做認定?認定後的效力為何?法規上是否能約束人們的工作選擇權?

「不該只追求學歷」都是口是心非?

幾十年來,多少人們論述「不該只追求學歷」都是口是心非,該篇投書結論:「教育不該用『會不會讀書』來限制學生發展,而是用興趣、天賦、專長作為標準。」但整篇文又用高職生國文、英文考試作為觀察事件的基礎,用學霸視角來看待生活現象,再試圖用讀書不是唯一標準為自己辯解。

將這樣的「口是心非」放大到社會面,許多政治人物也相挺這順應新時代潮流的論點,可當如資歷架構方向的決策,將影響過去一票因學歷而握有資源與話語權人們的利害關係時,技能群體如何被好好處理?在這層次上其實是一個政治課題。

幾十年來,多少人們論述「不該只追求學歷」都是口是心非。

全教總評統測:品質提升、回應素養,但命題過於簡單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109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統測)在日前結束,對於今年的題目,由第一線教師們組成的教師團體怎麼看?全國教師會(全教會)、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今(6)日舉辦記者會,對於共同科目與專業科目的題型與難易度提出看法,其中包括國文科作答時間可能不夠、以及部分專業科目有過於簡單等現象。

全教會副理事長何孟軒表示,今年在149位高職現職教師協助下,對20群類總計43個考科進行試題檢視。

在國文科方面,今年題目圖文並茂、文字量比以往多了5~600字,還有很多情境式的題目描述。若學生閱讀速度不夠快,可能無法在時間內完整回答;在英文方面,評審老師們多認為難易度中間偏簡單,這點評論老師們多持肯定態度。不過在第36題,雖然官方答案為B,但評論老師認為B、C兩個答案都可以。

109年度統測英文試題。

此外,何孟軒還提到,希望未來官方也可以公布非選擇題的參考答案與評量方式。至於數學,整體中間偏難,很考驗同學的理解能力。綜合來說,雖然今年的考生入學時並非經過108課綱教學,但是考試題目有出現對應108課綱的「素養」命題,也就是學生不能單靠背誦、不能單向吸收知識,而是要融會貫通。

全教總政策部副主任張文昌、前松山家商教師。(攝影/何宇軒)

全教總政策部副主任張文昌、退休前是松山家商教師。他指出,以往統測的題目常會被詬病試題品質不良,但現在已有改善。至於專業科目,則有過度簡單的問題。他舉例,包括海事群、家政群幼保類、農業群、家政群生活應用類、設計群、商管群專一、土木建築群專一工程力學部分等專業科目,命題偏向簡單,使得程度佳的考生不易取得優勢,應該再提升鑑別度。

張文昌還提到,像商管群專一計概部分,套裝軟體佔了40%分數,其中又以微軟的Office、Excel為主。他強調,目前的趨勢與理念應該是要推廣功能相近的「自由軟體」(編按:詳見新聞辭典),所以題目應該避免太著重在特定廠商的套裝軟體。

新聞辭典:自由軟體指的是可以讓大家不受限制、可以自由使用的軟體。它的特色是鼓勵複製、散佈,允許研究、改良。自由軟體好比是一個經過公共授權的軟體,任何人只要對自由軟體有興趣,就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如果會程式設計,還可以改良它,讓自由軟體變得更好使用,還可以免費分享。例如”Libre Office”,就是一套功能類似微軟Office的辦公室文書自由軟體(資料來源:教育部

全教會副理事長何孟軒。(攝影/何宇軒)

何孟軒也提到,關於題目鑑別度,必須要等考試結果出爐之後,才能依據考生作答狀況分析;現階段光看題目本身,很難判斷是否具有鑑別度,因為難易度本來就很主觀、老師與學生的角度又會不同。張文昌補充,鑑別度好的題目,是指整體考高分的學生,普遍都有答對、低分群學生則答對率低。若考高分、低分的考生,在特定題目答對的人數都差不多,那表示該題的鑑別度差。

何孟軒說,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預計9月底會舉辦試題研討會,之後才會公布試題分析報告,說明今年的難易度、鑑別度、評量架構等等。但何孟軒也進一步質疑,例如像機械群有的題型,去年研討會就已經被點出鑑別度很低,結果今年同樣的題型又再度出現。他認為,研討會的結果,到底有沒有在未來被納入考量,這是需要被討論的。此外,全教會也呼籲,未來也應該配合新課綱,發展素養試題,建立具公信力的題庫。

全教會對今年統測的所有考試科目(包含共通科與專業科目)的評論、疑義已公布,讀者可點此下載,全文共113頁。

統測報考人數首度跌破十萬 較去年少14%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統測)即將在本週末登場,而考試競爭激烈與否,往往是考生關心的話題。根據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提供的資料,109學年度統測有9萬5千135人報考,比去年銳減1萬5千555人,減幅達14%,其中減少人數最多的群類是餐旅群,報名人數比去年少了3千861人。

商業與管理群 報名人數最多

今年報名人數最多的群類前五名,分別是商業與管理群(1萬7千137人)、餐旅群(1萬6千486)、設計群(8千890人)、機械群(8千317人)、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7千862人)。

若以減少人數來看,前五名中有四個群類正好也在報名人數前五名之中,呈現「報名人數多、減少人數也多」的現象。減少人數前五名分別是:餐旅群(減少3千861人)、商業與管理群(減少2千390人)、設計群(減少1千728人)、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減少1千533人)、家政群生活應用類(減少860人)。其中,家政群生活應用類的報名人數排名第八,但減少人數卻在前五名中,是唯一一個報名人數不在前五名、減少人數卻在前五名的群類。

所有群類與去年比較減少人數排名。(圖/何宇軒製)

減少人數與比例 餐旅群二者皆高

假如改看減少的比例(即去年人數減掉今年人數,再除以去年人數),則減少比例最大的群類依序是工程與管理類(報名人數307人、較去年減少112人、比例26.73%)、家政群(報名人數393人、較去年減少131人、比例25%)、外語群日語類(報名人數1161人、較去年減少341人、比例22.7%)、餐旅群(報名人數1萬6千486人、較去年減少3861人、比例18.98%)、商管外語群(二)(跨考商管、日語專業科目,報名人數667人、較去年減少152人、比例18.56%)。

減少比例前五名。(圖/何宇軒製)

需特別說明的是,減少比例的排名會受到總人數的影響,若報名人數本來就不高,則減少比例變化會較為劇烈,因此可以發現減少比例大的群類,大多報名人數皆不高。但唯一例外的是餐旅群,減少人數與減少比例,都排在前五名內的群類。

若把時間再拉長到102學年度至今,更可以發現今年報名人數前五大的群類,以及總報名人數,皆呈現減少的趨勢。(編按:對於趨勢的進一步分析,請鎖定技職3.0後續的追蹤報導。)

自102年到109學年度的報名人數一覽。(圖/何宇軒製)

懶人包/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

邁入第50屆的全國技能競賽,代表台灣舉辦已半世紀,這些年來培育出無數技能好手,更代表台灣奪下世界獎牌。可是,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清楚競賽是什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在粉絲團「技能競賽充電讚」發布懶人包,近日廣為流傳。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參賽資格

參賽資格部分,除應具備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須在21歲以下,部分職類上限至24歲(資訊網路布建、集體創作、機電整合、飛機修護、雲端運算、網路安全等6職類);近年新增的青少年組則是13~15歲。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職類選擇

參賽職類共包含六大類,包括製造與工程技術、營建技術、資訊技術、運輸和物流、社會及個人服務、藝術與時尚。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職類選擇

目前青年組共有52職類,製造與工程技術類包括綜合機械、集體創作、機電整合、CAD機械設計製圖、 CNC車床、CNC銑床、銲接、電子(工業電子)、工業控制(工業配線)、機器人、冷作(金屬結構製作)、塑膠模具(模具)、外觀模型創作、工業機械修護。

營建技術類包括建築舖面、配管與暖氣、電氣裝配(室內配線)、砌磚、石膏技術與乾牆系統(粉刷)、油漆裝潢(漆作)、家具木工、門窗木工、造園景觀、冷凍空調。

資訊技術類包括資訊網路佈建、資訊技術(軟體設計)、網頁技術(網頁設計)、資訊與網路技術、雲端運算、網路安全。

運輸和物流包括汽車板金(打型板金)、飛機修護、汽車技術、汽車噴漆。

社會及個人服務類包括美髮(男女美髮)、美容、西點製作、西餐烹飪、餐飲服務、健康照顧、麵包製作、旅館接待。

最後,藝術與時尚類包含珠寶金銀細工、花藝、服裝創作、平面設計技術、3D數位遊戲藝術。

另外,目前僅台灣舉辦但非屬國際技能競賽職類包括中餐烹飪、國服、板金、鑄造、應用電子。

青少年組部分共有13職費,包括CAD 機械設計製圖、資訊技術(軟體設計)、電子(工業電子)、網頁設計、電氣裝配(室內配線)、工業控制(工業配線)、油漆裝潢(漆作)、機器人、花藝、美髮(男女美髮)、餐飲服務、平面設計技術及3D數位遊戲藝術等13職類。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競賽關卡

技能競賽系列賽事最終點,是代表台灣參加有83會員國組成的國際技能組織主辦的國際技能競賽。若以國際賽為目標的技能好手,一般來說須先經過「北中南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獲得挑戰「全國技能競賽」資格,在全國賽中勝出者可參賽「國手選拔賽」,挑戰台灣國手資格。

成為代表國手後,可先參加「亞洲技能競賽」,目前超過20個亞洲國家參賽,接著再參加技能屆最高殿堂「國際技能競賽」。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國際技能競賽

國際技能競賽向來有技能界奧林匹克的稱號,是全球技能界最高榮耀!在第45屆俄羅斯國際技能競賽中,共有來自超過60個國家、1300多名技能好手,用技能一較高下。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參賽後解鎖

成為選手有四大福利與權利。

第一為獎金,依《技能競賽實施及獎勵辦法》第51條,針對第1~3名,分區賽青年組依序為1萬2仟、6仟、4仟,青少年組則是2,400、1,200、800;全國賽青年組依序為12萬、6萬、4萬,青少年組則是2萬4仟、1萬2仟、8仟;亞洲賽依序為青年組24萬、12萬、8萬,青少年組則是4萬8仟、2萬4仟、1萬6仟。國際賽依序為青年組120萬、60萬、40萬(非前三名但獲優勝獎者為10萬),青少年組則是24萬、12萬、8萬 。

第二為升學保送,依分區賽、全國賽或國際賽獲獎名次,增加技優甄審總分15%-55%,或於技優保送獲得排名較前的保送順序。

第三為技術士證術科免試,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11條,分區賽或技藝競賽前3名,在獲獎3年內,參加相關職類丙級或單一級技能檢定可免;全國賽及格3年內,參加相關職類乙級、丙級或單一級技能檢定可免;國際賽前3名或優勝獎,獲獎5年內,參加相關職類甲級、乙級、丙級或單一級技能檢定可免

第四,若成為代表國手,可向勞動部申請服12天補充兵役。

一分鐘認識技能競賽懶人包:心動了嗎?快來參加

第 50 屆全國技能競賽北中南區分區技能競賽
4/23(四)-4/25(六)

第 16 屆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暨第 10 屆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
(暫定)6/4(四)-6/6(六)

第 50 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 46 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
(暫定)9/17(四)-9/21(一)

第 46 屆國際技能競賽第 2 階段國手選拔賽
(暫定)10/21(三)-10/23(五)

第 2 屆亞洲技能競賽
(暫定)11/17(日)-11/19(二)

降低戴口罩應考不適 統測將同步開冷氣、門、窗

何宇軒/台北報導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即將在5月2、3日舉行,並規定須配戴口罩。為了因應天氣可能過熱加上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帶來的不適,教育部今(21)日宣布,考試將以「冷氣全面開放、同時開門、窗」的方式進行。

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陳柏熹表示,根據過去資料顯示,5月份的全國平均溫度約在攝氏30.3至33.1度間,為同時確保試場通風以及降低室內溫度,並降低考生及試務人員在室內全面配戴口罩的不舒適,考試期間試場冷氣將全面開放,並開啟試場前、後門,但因試務工作考量,考試開始五分鐘後將開啟後門、考試結束五分鐘前關閉後門。試場的所有窗戶,將以每扇窗各開啟約10 公分(約一個拳頭寬)為原則。

若冷氣機因故無法運轉,則會在試場前後門各設置一個立扇向門外吹出,同時窗戶全部打開。試務人員也可視情況調整窗戶、立扇開啟情形,並通報試務中心

此外,在國中教育會考的情形,因應通風規劃,而採取開啟冷氣並開啟門窗的作法,可能會對英文聽力測驗造成干擾、影響測驗公平性,因此,今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聽力測驗,將暫停實施。

試場通風措施

投書/綜合高中何去何從?

文/高浩基(技職教育出身,曾任學校行政人員)

綜合高中自85學年開辦至今,從全盛時期155校腰斬到只剩62校(107學年),其中公立學校101學年開始出現停辦潮,每年至少3校申請停辦,突顯綜高漸失辦學特色。前南投高商校長施溪泉,現為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協作委員的他,曾指出綜高有以下待解課題,包括:數學科分化後銜接問題、專門學程專業知能延後學習、科大統測僅以部定科目為範圍、綜高所設置的學程名稱過度繁雜等,不難看出綜高已走到不得不轉型的當口。

高中職課程尚待統整

綜高數學銜接問題過去99課綱就存在,如今108課綱已然上路,依舊有銜接落差,主要在於108課綱從規劃伊始,並非以「共同核心課程」概念設計,至下一波課綱研修,宜參考日本課綱將各類型高中課程化零為整。以數學科為例,部定必修可採共同課程4學分、分類(版)課程4-12學分方式規劃,期能降低銜接困擾。專業及實習課程部分,建議找出群科所屬標的行業之關鍵職業(或職類),發展基層技術人才職能基準,或參照現有職能基準、職類規範,據以作為研修參考。

延後分流、兼容並蓄

依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大專校院休退學人數達30萬人,其中約每4人即有1人因學業成績或志趣不合(24.2%),由此可知,即便進入大學仍有不少人還在摸索,高中就立定志向也許沒有想像中多,則高二或更早分流真有必要?為免師生疲於奔命,配合統測考試範圍提前至高一分流,這樣綜高又與高職何異?綜高既融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那個分流介在有跟沒有之間的自己──保有持續試探或選擇專精的彈性。

綜高簡化學制再出發

分析綜高停辦原因,包括招生問題、統測影響、未達開班人數等,故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作為綜高未來轉型參考。(改制前後比較如表1)

  1. 改制「綜合科」,得單科單班招生。鑑於107學年綜高有16校(26.2%)班級數未達12班,受少子化影響,宜降低成班數。
  2. 以一般及專業學科領域為基礎發展系列課程,以期具備就業或學系銜接能力,不刻意強調分化階段,可無主修學程。
  3. 學術學程不單獨設置;專門學程視辦理規模可不分設學程,規劃學分數下限為40學分,並於課程計畫填報開設群(領域)別。
  4. 為深化職業試探功能、增加師資調配彈性及發展校本課程需要,校訂必修須規劃「職涯體驗」課程,並得開設專業及實習科目。
  5. 簡化學程代碼,改以綜合科代碼申報學籍。
表1 綜合高中改制前後比較(圖/高浩基提供)

至於統測影響綜高辦學一節,涉及技專考招政策調整及專門學程歸屬,譬如統測無法選考、僅少數群類可跨考,且缺乏共同專業考科,致使同類群難以合併招生;四技甄選入學招生校系雖多,卻至多只能報名3個校系(<四技申請5個<大學個人申請6個),可見得技專考招諸多限制,是否繼續輔考或調整策略,值得各校深思。

對此,筆者建議以專業職能10領域重新定義群(10領域暨15群對照如表2),理由如下:1.改善現行群科歸屬缺失,俾利範疇分界明確;2.重視對準職類、職種和職能;3.統整部定專業及實習學科;4.簡化統測考試群類、增加技專跨招(考)彈性,以維護統測考生升學權益。

表2 專業職能10領域暨15群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