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是今後的挑戰—專訪技職司長楊玉惠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隨著總統蔡英文連任、教育部長潘文忠也獲得留任,《技職3.0》先前報導過各界對潘文忠在技職教育施政的正反意見。而在教育部中,實際主責技職教育的技職司,又認為接下來主要的施政方向、將面臨的挑戰有哪些呢?以下是《技職3.0》對技職司長楊玉惠的專訪。

「前瞻2.0」經費 持續提升設備 

在《技職3.0》先前的採訪曾提到,教育部投注了相當多的經費在技職教育上,不過也有學者提醒,由於一部分的經費來自前瞻建設,因此也必須考慮後續的財源。

楊玉惠說,蔡英文在第一任較以往投注更多的技職教育經費,除了在技職校院一般性經費增加之外,也有前瞻計畫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總共80億,可以看出蔡英文對技職教育的重視。對於後續投入技職教育的經費,教育部目前在籌編「前瞻2.0」,預計在前瞻計畫第一期結束之後,將繼續延續,讓技職教育,尤其是設備、實驗室可以再改善提升。

楊玉惠表示,人才培育是持續的,不能因為計畫結束就沒有經費了;經常性預算又只能因應日常支出,無法額外再提升高端的設備;尤其在跨領域產業,需要的設備不像以前是各系自己買就好,而是需要其他跨領域的設備;前瞻2.0就是要持續提升技職教育的硬體設施。

 108課綱重實作 設備更新更重要

事實上,會讓設備更新顯得更加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108課綱。楊玉惠說,因應108課綱,技職教育在實作上的學分數增加了,但若學校沒有設備,學生無法進行實作課程,那課綱也是白訂。所以經費在編列時,會針對課綱裡每個類科訂出基準,不論學校是國立、私立,或位在東部、北部……會讓每個學校基本的設備達到課綱對實作課程的需求,如此才能落實課綱的精神。

但提到108課綱,楊玉惠也觀察到,大眾還是比較著重在升學,比較少探究實作學分數增加、能力提升等議題。另一方面,教育部也需要跟技術型高中強調108課綱的調整;技專端課程也要銜接、往上設計,不要讓學生上了大學還在學一樣的東西。

退場問題是今後的挑戰

除了積極面投入資源提升技職教育,楊玉惠也提到目前業務上的一大挑戰,就是學校的「退場」問題。她提出數據表示,少子化造成學生數減少,已經是不可逆的事實。109學年度入學的學生,會比108年度少2.4萬人,這造成有些學校的心力不是放在教學,而是招生;是先求有學生、再談教學,因而犧牲教學品質。

楊玉惠進一步說明,當學校想盡辦法要把學生找進來,首先就會缺乏篩選學生的機制。學校怕收不到學雜費,對於學生也不要求、沒來上課也能畢業、不敢當掉,結果該學到的學科、基本知識都沒有學到,「這樣是對不起學生四年的青春」。

退場指標 首重財務問題

另一方面,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學校會要求同一個老師教不屬於他專業領域的課程,例如數學老師要「順便」教英文、國文等等;或是不同專業課程、不同科系的班級,因為學生人數很少,就併班上課,結果變成惡性循環,學校更沒有能力做好教學。楊玉惠擔憂,「我們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少,若教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差,這樣產業會垮掉。」

在退場的實行上,楊玉惠說明,首先要看的是「財務指標」。會出問題的學校,大多是財務先出問題、發不出薪水而要資遣老師。若沒錢還硬撐,就會發生上面提過、老師甚麼課都要教或併班的情況。但因為財務是一直變動的,所以教育部都還在持續關注。

退場政策的重點,也不是硬性要讓學校少幾間、或只看人數少就要學校退場,而是要確保學生的受教品質;假如學校不再關注學生的學習,教育部就會希望它早日退出教育產業。若讓學校硬撐,只會讓更多學生浪費時間與青春,畢業之後一樣找不到符合學生專業的工作。

長遠來看,楊玉惠認為現在產業更需要跨領域的人才,但學生又越來越少,可能一個人要做以前三個人的工作;既然負擔的工作比較多,學生的能力更應該要教得比現在更好,也因此,更有必要因應業界需求調整課程。

附錄

根據《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私立大專校院的財務若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教育部認定後,可能會列為預警學校,這些指標包括:

  • 最近二年內學校每個月可用資金無法維持三個月經常性現金支出之月數,累計達六個月。
  • 最近三學年度決算融資管制額為負數之次數,累計達二次。
  • 最近三學年度決算扣減不動產支出前現金餘絀發生短絀之次數,累計達二次。
  • 最近一學年度有依法令規定應報本部核准而未經報准之借款,其借款總額未增加。
  • 最近一學年度為支付教職員工薪資及短期資金需求而貸款期限未超過三個月之短期借款次數,累計達三次。

賴清德:政府推5大創新產業,需更多技職人才

(記者黃偉翔/台南報導)

昨(27)日教育部舉辦教學卓越計畫十年成果展,展現各技專校院優化教學品質與建立辦學特色成果。台南市長賴清德致詞強調,台灣推動的五大創新產業,需要更多技職人才。

賴清德說,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科技是重要的領域,也代表需要更多科技人才,若能讓國中學生提早知道未來趨勢,並透過技職教育培養科技人才,那麼走高職會比走高中更有發展機會。賴清德還指出,總統蔡英文推五大創新產業,每一個創新產業都是未來國家經濟走向,這些產業都需要人才,非常希望台南市家長鼓勵小孩走上技職教育。

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長林威呈強調,教學卓越計畫讓廠商很受惠,提升廠商的競爭力。十年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選在台南設立20與16奈米場,他問的第一句話:「人才供給夠嗎?」台積電人資部門針對南台灣技職校院做盤點,認為人力供給上是足夠的,而在去年也選擇在台南設立5奈米場時,投資五千五百億,人才供給面已不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林威呈還說,未來不需要這麼多大學,但需要更多技職人才,從工業4.0、IOT、AI等領域都是,南科去年營業額是8296億,代表南部就業機會很多,廠商提供需求,學校滿足人才供給,形成強而有力的供應鏈,是個正向循環。

南台科大校長戴謙說,教學卓越計畫為競爭型計畫,獲得補助的學校數目不到一半,是長期大額的補助,可以看到兩件重要事情,制度面的改變與建構,以及技專校院技術的精進。戴謙以南台科大為例子,94學年度學校學生的證照只有819張,104學年度則增加了13倍,破萬張證照;另外,學生國內外參賽獲獎數,94學年度約800個,104學年讀則增加了10倍。賽德克巴萊影片裡許多特效,是魏德聖跟南台科大數位設計學院合作的成果。

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虛擬實境技術應用在遊戲中。(圖/黃偉翔攝影)

107年起,技專教學卓越計畫與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將整併為五年一期的技職深耕計畫。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技職校院強調問題解決能力,不論生活上居家生活到業界問題的解決方案,動手解決問題,是技職教育的目標。

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技職校院強調問題解決能力,不論生活上居家生活到業界問題的解決方案,動手做解決問題,是技職教育的目標。(圖/黃偉翔攝影)

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圖/黃偉翔攝影)

教育部召開技職國手兵役協調會但無進展。立委黃國書辦公室:將提案修法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上會期立委黃國書引用《技職3.0》報導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要求技職國手應比照體育國手有兵役配套,因此教育部主動召開「技職國手兵役比照體育國手兵役跨部會協調會議」,但進展不大,主因是法源不適用於技職國手。立委黃國書辦公室表示:這會期將提案修法。

有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s),台灣自1970年開始參賽,上屆中華代表團獲5金7銀5銅19優勝成績,總得獎數世界排名第三!但光榮的背後總有辛酸,因為國手大多仍是學生身分,為了培訓須休學配合,部分教練跟選手都認為訓練期間應能抵免役期。

質詢台上黃國書強調,韓國重視技職,他們的技職國手有免役配套,台灣近年重視技職,應該也要比照國內體育國手兵役配套辦理。當時黃國書構想是將技職國手納入現有的《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即可,連修法都不必。根據該辦法指出,若為規定之國家隊,可申請服12天補充兵。

勞動部立場支持「技職國手納入體育國手兵役配套」,建議受訓期間可以抵免兵役。但根據《兵役法》第17條訂定的《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國際技能競賽選手非屬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選手,所以不適用該法。

主持協調會議的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會議上國防部跟內政部強調免役正當性要能被全民檢視,以體育國手為例子,今年參加完,兩年後還能繼續參加奧運,所以體育國手須有兵役配套;國際技能競賽有年齡上限,且每位選手一生只能參加一次,所以免役正當性還不太夠,目前已能延緩徵集到參賽完再服兵役。

黃國書立委辦公室表示,以現有法規來看,技職國手沒有兵役配套,但至少大家意識到技職國手為國家付出許多時間備戰;回到《兵役法》本身,這在國防外交委員會,新會期初會有技職國手兵役配套的修法提案。

 

18歲先就業政策效益存疑 楊玉惠:主要提供試探機會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教育部推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計畫,雖然18歲先就業大方向被社會各界肯定,但落實層面與政策目標效益上,仍面臨困境與質疑。《技職3.0》記者專訪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對於各面向問題逐一釐清。(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方案,是敲響技職缺陷的醒鐘?

該計畫每年提供5千名額,試辦三年,提供高中職(技術型、單科型、普通型及綜合型高中,但以高中職稱之)應屆畢業生先就業機會,政府會最多三年每月額外存一萬元至專款專戶,計畫結束後,專戶可用在升學或創業等用途。(延伸閱讀:教育部鼓勵高中畢業先就業,最多三年補助36萬

 

以下為專訪內容,Q為記者提問,A為楊玉惠回答。

Q:103學年度高中職畢業生總計253,501人,其中畢業後直接就業佔8.2%共20,901人,這之中普通科883人、專業群科14,717人、綜合高中950人、實用技能學程4,351人,可見原本就有遠超過5千人高中職畢業直接就業,是否這5千名額的補助都被原本就打算直接就業族群吸收,而沒有達到增加高中職就業率的政策目標?

A:這政策推動的主要目的並非提高高中職生畢業就業率。台灣有很多學生沒有定向,大家都盲目升學。另外,有些學生困惑著如何選擇科系,通常填志願就按照往年分數高低填下來,而非按造興趣,所以此計畫目的是讓未定向的孩子,不知道未來要先就業還先升學的學生,有個試探機會。我們發現進到大學後有1/4的學生認為所學跟所用落差很大,所以我們就希望提供一個機會給孩子試探。

當然給孩子試探就要有誘因與配套,才有教育儲蓄戶出來,如果已經明確要升學或要就業的孩子,就去走自己的路,但這政策主要是針對還在就業與升學中猶疑的孩子。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圖/翻拍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頁中,寫著政策四大目標:一、協助青年適才適性發展,提供學生職業試探機會以建立正確之職業價值觀。二、培養臺灣傳統技藝及區域產業人才,提升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三、拓展青年國際體驗學習機會及多元生活體驗,提升青年國際競爭力。四、儲備青年教育及發展經費,暢通技術人才回流就學管道。(圖/翻拍教育部網站)

 

Q:可是,不論是政策說明投影片或該計畫官方網站,目的之一就是提高高中職畢業就業率?

A:其實政策目標真的是為這些未定向的孩子,提供試探機會,而非提高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就業率。我們希望給予社會一個引導作用,大家不要逼孩子一直讀書,所以此計畫透過每月幫存一萬塊誘因與提供先就業機會,後端再設計回流升學的政策配套,盼孩子先就業後,升學目標也比較明確。

 

Q:提到計畫誘因,在此計畫中除了最多三年的每月一萬元存入孩子專戶,另外也補助企業最多兩年每月每雇用一人的五千元。雖然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過去許多政策,都是透過政府補助提供企業短期誘因,而非長期效益。但是否有討論過,設立制度讓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培育人才呢?(延伸閱讀: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A:當時共同規劃中,企業雇用這些應屆畢業學生,須花額外資源訓練,業界釋放職缺意願不高。對於企業扮演角色,我們有要求是優質職缺,而且薪資一定要高於基本工資,現在各部會都在做職缺盤點。另外,他跟22k形式不同,但還是必須給業界誘因,讓他們願意投入。

 

Q:申請者為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在高中這塊,雖然有分類組,但高中若未受過專業領域訓練,且過去很多年並未重視國中小職業試探、認識職業內涵,高中生有能力從事正職職務?即使部分職缺對專業能力要求不高,但高中生如何在不夠認識職業前提下選擇有興趣的業界職缺?

A:其實重點在輔導措施。大約明年3、4月職缺會盤點出來,所以高中高三下學期開始,學校輔導老師會開始調查有興趣的學生,並溝通有興趣的領域是哪些。有些職缺需要的基本技術能力沒這麼強,這些就比較適合高中,但若有些職缺需要具備一些技術基本能力,高中就比較不適合。

 

Q:可是計畫盤點產業類別為「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業、商業及「五加二」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產業。」似乎沒有不須具備專業能力的領域?

A:我認為並非全部都需要專業能力,高中生也能勝任。譬如五千個職缺,各種類型都會有,一定也會有高中生可勝任的職缺。

 

Q:為何是五千個名額?這數字怎來的?

A:這是配合預算,推估出來的名額數。

 

Q:但在高職升學率破8成的現在,部分職校的實作課落實程度讓人存疑,挪用實習課來準備升學筆試是公開的秘密。您認為目前職校訓練出來的人才規格,能符合業界所需職能嗎?這背後本質問題是,考招制度是否真能實務選才?

A:我們有四個類群考招設計嘗試用實作。政策上會要求學校甄選入學第二階段實作測驗的系所數量增加,教育部才會增加學校的甄選入學名額,像很多學校很希望在甄選入學第一階段名額比例調高,但教育部立場絕對會要求技專校院落實真正實務選才、實作考試一定要做。

當招生制度用實作選才時,高職端就會看,就不會把實作課程拿去補習,或是補上基本學科的課,這塊須靠大學考招制度調整,當然目前全面實作招生還有一段路要走。

 

譚仰光/ 七問新任教育部技職司長

 

近來各方均極關注於技職教育的改進與發展問題,新任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已上任。不知對今後技職教育的政策方向、施政走向、工作重點,會有什麼改革、進化或加強?專家學者似乎都在一片混屯中。我乃在此提出 「七問」:

一問:技職教育的定義如何?

「技職教育」的定義如何?「技職教育」領域的的範疇是什麼?五、六十年來,大家所一致慣稱的「職業教育」、「高職學校」,自民國104年1月14日「技術及職業教育法」 (編按:高級中等教育法)訂頒之後。「職業教育」、「高職學校」等名詞,就不見了。

二問:技職教育管的領域是什麼?

包不包括:高職、五專、二專、二技、四技、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以後是否所謂的高職就不存在了?出現了一個「技術中學」的角色與名稱。「技術中學」是什麼?與高職有何不同?「技術中學」歸為「技職教育」或國民教育?(編按:技術中學應指為目前的技術型高中)

三問:技職教育指的是什麼?

技職教育指的是什麼?是指比較技術性(technical)的教育麼?什麼是比較技術性(technical)的?是機械類的嗎?電機類的嗎?資訊類的嗎?花藝類的算嗎?烹飪類的算嗎?才藝類的算嗎?如果都算,那誰不算?

四問:技職司管轄範圍?

南港高工、木柵高工、大湖農工、台中高工、台南高工、松山工農、松山家商、澎湖海事、康寧護校、華岡藝校、台灣戲劇學校,臺灣觀光學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屬不屬技職教育,歸不歸技職司管?

五問:目前各高職學校推動的「產學合作計畫」,歸技職司或國教署督導?

前陣子,教育部規劃「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赴德國研修」,為何是「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而非技職司主辦?前陣子,教育部研擬舉辦「台德職業教育圓桌會議」,為何是「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辦,而非技職司主辦?「技職司」主政的項目究竟是那些?「技職司」在教育部的網頁導覽上寫的是:「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技職教育資源、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技職司」能夠做的事及發揮的功能 似乎不大。

六問:何謂技優生?

技能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技藝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奧林比亞競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鋼琴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繪畫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各種才藝比賽得獎的優秀學生算嗎?

七問:據說台科大與政大將合併,則這所大學今後將歸技職司或高教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