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師鐸獎獲獎人 張鈺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記者侯少婷/台北報導

松山工農校園的電機科館對許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地方。那裡有他們扎扎實實度過的歲月,熟得不能再熟的實習工廠,還有亦師亦友的指導老師張鈺楨。7 月教育部公布 109 年度師鐸獎獲獎人,松山工農實習主任張玉楨便是其中一位獲得教育界最具有代表性獎項的教師,同時也獲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技職教育特殊優良教師。

松山工農設有電機、電子、資訊、機械、汽車、化工、園藝、食品加工等科別,另設有綜合高中。在第 44 和 45 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中,電機科的邱瑋、林諭敬、張容爾分別在工業控制與電氣裝配職類獲得國手正取資格,更是在之後的國際技能競賽中拿到金牌與銀牌的佳績,而指導他們的老師正是張鈺楨。

打下扎實基礎 培養未來人才

「像我自己是帶選手的老師,希望孩子多學技術,因為學技術是要硬體、資源跟時間,如果你錯過了這個機會,未來你要白花很多錢去學。」張鈺楨說。

「比賽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名次高低,更多的是能認識業界廠商、學到最前端的技術,老師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張容爾說。

由於整體社會氛圍對學歷的看重,就連應該注重技術能力培育的高職,在教學上也以升學為目標,著重在學科教育。而當高職學生念了 3 年書,好不容易進入科大,也因科大學術化,少有機會學習技術,出了社會也找不到好工作。對此,張鈺楨認為會很可惜,他不希望學生浪費了 7 年的時間,卻在畢業時沒有一技在手。

「不要說百分之百,我們有機會在孩子們念書的過程把百分之五十的能力給他們,讓他們在進入職場時不是什麼都不會、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最後被哪個公司選到、或者哪個公司薪水比較高就去上班。」

張鈺楨作為科主任以及帶選手的老師,與產業現況有較密切的聯繫。「學校課本教的東西,跟部定的一些課程,與外面的產業落差很大!」張鈺楨說,「20 年前就讀松山工農的學習內容,竟然還出現在現在的教學現場。」張鈺楨苦笑。「我們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人才,不是過去的人才。」

也因此,張鈺楨盡自己的力量,努力媒合各大公司與廠商提供資源與設備,也教導選手該怎麼去尋求課堂知識以外的資源。電氣裝配國手林諭敬也說,當初選上國手之後,自認基礎不好向老師求助,「老師就去問國際賽使用的設備原廠,能不能請一位工程師幫助我從基礎學習這項技術。」除此之外,張鈺楨也在今年暑假促成邱瑋、林諭敬、張容爾 3 位國手前往世界前 500 強的工程公司實習。

張鈺楨笑著與學生們開玩笑,由左至右為林諭敬、邱瑋、張容爾。

沒有一步登天的故事

近期松山工農在技能競賽上表現亮眼,今年 9 月的全國技能競賽決賽也有選手將代表學校前往角逐桂冠,然而,並不是每一次的比賽都能夠得名、拿獎牌。執教十多年,張鈺楨培育出無數學生與選手,但是前半段都在輸,直到近期競賽成績才開花結果,不然在之前,松山工農十幾年沒出過國手。

失敗為成功之母,乍聽之下有那麼一點老生常談,但卻是現實的寫照。張鈺楨檢討輸的理由,讓每一次的失敗成為未來成功的養分;上次選手在比賽時遇到全然陌生的設備,這次就想辦法向廠商買設備,或是向廠商借用,讓選手能用一、兩天的時間練習。

邱瑋也表示,當年選上國手之後,開始為國際賽做準備,「很多材料台灣買不太到,就會拿台製品替代,但老師為了我到處聯絡廠商、找資源,湊出一套跟比賽現場一模一樣的設備。」

除了後期資源跟上以外,張鈺楨認為遇到努力、認真的學生也是一大原因。「並不是所有來當選手的都一定是認真的,你也必須要碰到一些善良的、聽話的,他願意珍惜我們給他這份資源並把握住,那他最後成功了。」

張鈺楨也表示,他不希望大眾只看到選手得牌的那一面。選擇成為選手,並且最終登上顛峰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人,他希望大眾可以透過競賽了解技職教育的扎實程度,給予每一位技職生肯定,而媒合外商公司提供實習計畫給 3 位國手,也是希望外商公司能藉此認識到技職體系的人才。

只要學生想學、肯學,做老師的沒有道理不支持,他也感性的說,是因為孩子們的認真,推著他一步步前進,他才會去接觸一家家公司的產品經理,尋求企業的資源與幫助。

採訪至此,張鈺楨語帶哽咽地謝謝在場的國手,3 位國手連忙安慰老師不要哭,言談間的深厚情感表露無遺。張鈺楨句句不離學生,認為自己是沾了他們的光,至於獲得師鐸獎並不在他的人生規劃中。師鐸獎於他而言,是在努力的路上意外獲得的一個意外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