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綜合高中何去何從?

文/高浩基(技職教育出身,曾任學校行政人員)

綜合高中自85學年開辦至今,從全盛時期155校腰斬到只剩62校(107學年),其中公立學校101學年開始出現停辦潮,每年至少3校申請停辦,突顯綜高漸失辦學特色。前南投高商校長施溪泉,現為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協作委員的他,曾指出綜高有以下待解課題,包括:數學科分化後銜接問題、專門學程專業知能延後學習、科大統測僅以部定科目為範圍、綜高所設置的學程名稱過度繁雜等,不難看出綜高已走到不得不轉型的當口。

高中職課程尚待統整

綜高數學銜接問題過去99課綱就存在,如今108課綱已然上路,依舊有銜接落差,主要在於108課綱從規劃伊始,並非以「共同核心課程」概念設計,至下一波課綱研修,宜參考日本課綱將各類型高中課程化零為整。以數學科為例,部定必修可採共同課程4學分、分類(版)課程4-12學分方式規劃,期能降低銜接困擾。專業及實習課程部分,建議找出群科所屬標的行業之關鍵職業(或職類),發展基層技術人才職能基準,或參照現有職能基準、職類規範,據以作為研修參考。

延後分流、兼容並蓄

依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大專校院休退學人數達30萬人,其中約每4人即有1人因學業成績或志趣不合(24.2%),由此可知,即便進入大學仍有不少人還在摸索,高中就立定志向也許沒有想像中多,則高二或更早分流真有必要?為免師生疲於奔命,配合統測考試範圍提前至高一分流,這樣綜高又與高職何異?綜高既融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那個分流介在有跟沒有之間的自己──保有持續試探或選擇專精的彈性。

綜高簡化學制再出發

分析綜高停辦原因,包括招生問題、統測影響、未達開班人數等,故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作為綜高未來轉型參考。(改制前後比較如表1)

  1. 改制「綜合科」,得單科單班招生。鑑於107學年綜高有16校(26.2%)班級數未達12班,受少子化影響,宜降低成班數。
  2. 以一般及專業學科領域為基礎發展系列課程,以期具備就業或學系銜接能力,不刻意強調分化階段,可無主修學程。
  3. 學術學程不單獨設置;專門學程視辦理規模可不分設學程,規劃學分數下限為40學分,並於課程計畫填報開設群(領域)別。
  4. 為深化職業試探功能、增加師資調配彈性及發展校本課程需要,校訂必修須規劃「職涯體驗」課程,並得開設專業及實習科目。
  5. 簡化學程代碼,改以綜合科代碼申報學籍。
表1 綜合高中改制前後比較(圖/高浩基提供)

至於統測影響綜高辦學一節,涉及技專考招政策調整及專門學程歸屬,譬如統測無法選考、僅少數群類可跨考,且缺乏共同專業考科,致使同類群難以合併招生;四技甄選入學招生校系雖多,卻至多只能報名3個校系(<四技申請5個<大學個人申請6個),可見得技專考招諸多限制,是否繼續輔考或調整策略,值得各校深思。

對此,筆者建議以專業職能10領域重新定義群(10領域暨15群對照如表2),理由如下:1.改善現行群科歸屬缺失,俾利範疇分界明確;2.重視對準職類、職種和職能;3.統整部定專業及實習學科;4.簡化統測考試群類、增加技專跨招(考)彈性,以維護統測考生升學權益。

表2 專業職能10領域暨15群對照

高浩基/高職群科歸屬問題,應改以職能作為分類基準

文/高浩基(技職教育出身,曾任學校行政人員)

107年10月7日課審大會於第100次會議決議,要求教育部儘速啟動技術型高中類群科歸屬調整研究,並於一年內提出類群科歸屬對應關係表草案,據以發展未來群科課程綱要。因此,筆者提出群科歸屬現況問題及未來歸屬建議架構,作為相關規劃的參考。

群科歸屬與15群的分野問題

以時尚模特兒科的群科歸屬為例,依專業職能/大學學門分類應歸入藝文與影音傳播領域/藝術學門,而非課程綱要歸屬的家政群。據技職司會中發言,新設科的群科歸屬由申請學校依辦學條件自行決定,以至於課程綱要與專業職能/大學學門的歸類並不一致。由此可知,現行群科歸屬及15群的分野不夠嚴謹,將影響未來新設科的歸屬、專業及實習課程的分類與統整,也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所提技術型高中需重視對準職類、職種和職能的訴求相悖。

新設科審查與重疊設科的問題

另一問題在於〈高級中等學校群科學程設立變更停辦辦法〉的規範不足,使得主管機關審查新設科時,未能釐清改名與轉型的定義,或未以職業群集(職類)的角度考量設科,導致新、舊科別重疊設置的現象。「改名」指新、舊科別具高度同質性,且新科別設立後即停用舊科別,如服裝科改名流行服飾科;「轉型」指新、舊科別內涵有明顯不同,涉及課程、師資及設備的調整,如汽車科轉型軌道車輛科。

所謂重疊設科以下列舉兩例說明:一是電腦繪圖科(試辦)改名電腦機械製圖科(100學年設立)而與製圖科產生重疊,造成教師甄選及專門科目認證的困擾,同時突顯甄選科別與師資培育的彈性不足。二是依前製、後製區分的多媒體設計科(100學年設立)及多媒體應用科(101學年設立),但餐飲業也有內、外場之分卻僅設餐飲管理科,以此分科符合職業群集的精神嗎?

職能基準的內涵與應用

「職能基準」指為完成特定職業(類)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能力組合(知識、技能、態度),其概念與「核心素養」類似。根據勞動部《職能基準發展指引》,職能基準的發展以具影響性、重要性及創新性的關鍵職業(類)為主,故不全然對準技術型高中(或基礎技術人才)相應的職業(類)與級別,或相關職能尚在發展中,並不表示「職能基準的參考價值比職業分類典低」或「職能基準無法對接技術型高中層級與職能內涵」。從表1的架構與內容來看,其實對下一波課綱專業科目學習重點的呈現方式、實習科目評量標準的建立,有相當參考價值。

表1 工藝產業陶瓷工藝師職能基準(節錄)

表1 工藝產業陶瓷工藝師職能基準(節錄)

群科歸屬調整建議

筆者參照勞動部職能基準領域類別架構,從16個領域及66個職類中,擷取與15群最相關的10個領域及26個參考職類,作為歸屬建議架構(如表3)。職類用以界定領域的分野;職類的選擇主要考量是否具代表性、符合基礎技術人才範疇,譬如金融財務領域的證券及投資、銀行金融業務等職類,其徵才條件及證照要求與技術型高中就業目標市場不符,故未納入。

未來技術型高中建議以「領域類別」歸屬,其與「群」歸屬比較如表2所示;調整做法如下:

做法一:以「領域類別」歸屬,現行15群調整為10領域,並重新檢討群的定位,明確劃分歸屬原則,亦可考慮建置技術型高中層級就業職能平台。

做法二:維持以「群」歸屬,並參照表3領域類別建議架構,分群以不超過10群為原則。

 

表 3 未來技術型高中歸屬建議架構

 

投書/高浩基:高職108課綱草案的五大建議

文:高浩基(技職教育出身,曾任學校行政人員)

高職(編按:又稱技術型高中)仍在或群或科之間游移不定,回顧課程發展,部定專業科目從89年41-57學分,95年驟減至15-30學分(「群」核心課程,98-101科目),108課綱又將回升至45-60學分(群+「科」技能領域,256科目)。

過去降低部定必修,導致現今高職專業能力弱化、就業力低落、學用落差大,學校空有發展特色及專業自主的空間,卻不夠重視產學合作,豈是增加部定必修就能解決?目前108課綱刻正審議中,惟高職15群科課綱草案內容尚有疑慮,課程橫向聯繫不足,故筆者提出以下問題與建議作為後續課綱修訂的參考。

問題一:群科歸屬同一科不得同時歸屬二群

自95年實施群科課程以來,群科歸屬一直有檢討聲音(如多媒體應用科歸屬商管群),相較實用技能學程部分科別可跨群歸屬,卻禁止高職跨群?89年高職分成7大類70科,當時工業類家具木工科擬更名室內設計科,因名稱先被家事類登記,只好改名室內空間設計科。而今商管群若想成立多媒體科,即便已有(設計群)多媒體設計科、多媒體應用科及(藝術群)多媒體動畫科,仍只能新設不能共用,無助於類科整併(106年增至92科)。

問題二:勞動教育、資訊能力納必修,15群科不同調

鑑於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平台)將「工作責任及紀律」、「資訊科技應用」列為職場共通職能之一,108課綱草案卻僅有商管群(商業溝通、數位科技應用)、家政群(家政行職業衛生與安全、家政職業倫理)及農業群(農業安全衛生、農業資訊管理實習)部定必修規劃相關科目。建議「勞動教育」列15群科共同必修,教學以兼顧不同領域、職類為原則,並建構一套15群科共通的資訊能力課程。

問題三:實習科目欠缺行為指標,技能領域綁死科別

對比勞動部職能基準「行為指標」的描述,108課綱草案實習科目教學大綱「相關教學活動」的敘寫過於籠統,教學評量恐難建立標準。實用技能學程可引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規定,賦予學校彈性及前瞻性,將技能領域列為校訂科目,而高職強迫必修,還限制各科只能開設特定技能領域,有違群科精神及課程彈性組合。草案附錄的職能基準項目,建議參照勞動部就業指南、教育部UCAN平台專業職能改寫,可列出對應行職業、職涯類型及就業途徑,提供各校規劃課程時參考。(可參考筆者整理的專業職能對照表如下)

專業職能對照表。

問題四:食品群課綱草案偏離就業市場現況

根據勞動部行業職業就業指南顯示,食品製造業105年7月受僱人數116,632人,以食品製造及處理人員占44.16%最多,食品技術員占4.43%次之;學歷方面,食品工程師(含食品檢驗)多為大學、碩士畢業,食品技術員以高職、專科為主,食品製造及處理人員則不限學歷。另查詢104人力銀行全職工作機會,學歷要求高中職(含)以下,檢驗分析職缺不到烘焙職缺的5%。108課綱以職業分類典之職能分析為基礎,將食品群分成食品加工、檢驗分析兩個技能領域,試問:「檢驗分析」是否屬於食品業初級技術人才的範疇,放入部定必修能否對準食品群就業目標市場?

群科課程橫向統整及食品群課綱草案調整方向

  • 建議一:根據融合課程觀點,得將同一職類(技能領域)科目加以整合,並加強跨群科課程統整。
  • 建議二:為減少分科,部定科目不宜使用初階、進階等名稱。(如進階食品加工實習)
  • 建議三:為與餐旅群統整,烘焙食品加工實習更名「烘焙實務」,原中式點心製作單元併入食品加工實習。
  • 建議四:為加強基礎課程及與化工群統整,刪除「檢驗分析技能領域」,新增「食品化學」,食品化學與分析、食品化學與分析實習更名「分析化學」及「分析化學實習」。
  • 建議五:「檢驗分析」課程原則於校訂科目開設,或留待大專階段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