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法令!台灣第一所 藍帶分校無法招生

 

作者:王一芝

攝影:遠見資料

2015年6月10日,高雄餐旅大學盛大舉辦藍帶廚藝卓越中心落成典禮。當天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除了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André J. Cointreau),教育部、地方政府的官員和從法國藍帶學院畢業的台灣校友,幾乎全員到齊。原因很簡單,這是台灣第一所藍帶分校。

在全球餐飲界,很少有人不知道1895年成立於巴黎的藍帶國際學院(Le Cordon Bleu)。有人比喻它就像「餐飲界的哈佛大學」。

藍帶學院的授課老師,都來自米其林星級餐廳,或在重大廚藝比賽勝出的廚藝大師,許多從藍帶畢業的學生也都成為知名主廚,甚至是美食節目主持人或美食家等。

也因此,120年來,每年有超過兩萬個學生,爭先恐後擠進已在五大洲、共20個國家開設的50多所藍帶分校,想要跟大師們學廚藝。只要在藍帶學院拿到修業證書,那麼,無疑幫自己的職涯鍍金。

落成典禮結束後,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首任總經理蘇國垚,領著一大票遠道而來的貴賓,參觀才剛完工、隱約還聞得到油漆味的新教室。

 

一班收16人,三個月18萬元

當時蘇國垚驕傲地說,未來將延聘兩位專長廚藝和烘焙的法國藍帶名廚來台,搭配多位各國籍老師,全程英文教學,一班只收16人。

他指著全新的五間國際標準烹飪教室說,不同於一般廚藝教室三至四位學生共用一個廚台,每位到高餐藍帶進修的學生,都能奢侈地擁有一個廚台,實作機會比別人多。

過去,台灣人若到法國藍帶學院進修,光生活費一年就得上百萬,但在高餐,一期三個月只要18萬起,費用省很多。因此吸引許多人打探消息,準備去報名。

「聽到藍帶來台開分校,突然覺得離夢想好近,」一位從接觸烘焙開始,就把到藍帶廚藝學院進修當作終極目標的網友說。

誰知道,原訂第一期於2015年秋季開班,預計招收64位學生,卻至今空蕩蕩。

眼看農曆春節即將到來,高餐藍帶卻始終只聽樓梯響,遲遲不見對外招生。上高餐藍帶官網,映入眼簾的仍是那排紅字,「目前課程尚待核准中,確切課程內容、費用和招生日期將再行公告。」

 

2012年簽約後難題重重

跟多年前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無法報名國內EMBA班,逼得他只好到新加坡上EMBA一樣,問題卡在現行法令限制。

第一個限制是,外資無法在台灣設立分校。所以,高餐與藍帶學院合資成立公司,打算以補習班名義招生。

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這一次,卻無論如何也過不了。

根據勞動部為了保障本國勞工就業權益,在「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4款明文規定,補習班聘外籍老師,只能教語文,不能教技藝。

但,要兩個巴黎來的米其林星級主廚,不教廚藝,改教法文,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法令就像緊箍咒,身為藍帶學院靈魂的外籍老師拿不到工作簽證,根本開不了課,至今仍耗著。

就連高餐也沒想到,本是餐飲界期待的美事,自從2012年和藍帶簽約後,難題就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由於雙方各出資50%,但高餐必須配合「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找不到對外合作開辦事業的前例。再來,依「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必須具法人或自然人身分,可是高餐兩者都不是。

好在高餐從校務基金條例中找到解釋,讓高餐和藍帶的合作師出有名,讓藍帶先在台灣開辦公司,高餐再入股,這樣才解決問題。

 

立案規範,比照補習班辦理

另外,雙方協議,由藍帶負責軟體,像是廚藝課程和師資,高餐則統包硬體,例如行政、招生和場地,尤其是教室,必須符合藍帶需求。

對高餐來說,這又是一筆龐大支出。正好當時從教育部「雙星計畫」和「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爭取到了1億,就像一場即時雨,才能讓工程動工。

歷經兩年,好不容易竣工,但是沒想到落成典禮後,團隊才獲知,新建築雖然適用於學校,卻不符合補習班規定,因為政府對補習班的規範比照八大行業,比學校嚴格好幾倍。

沒有第二條路,只有再次動工修改。先是排風,再隔間,還要申請和高餐不同的門牌號碼,因為補習班無法和他人共用門牌。依照規定,必須讓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及建管單位勘驗完畢,取得使用執照之後,才能向地方教育局申請補習班立案。

「高餐藍帶無法如期對外招生,主要卡在尚未取得使用執照,」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說。

接受《遠見雜誌》採訪前,她特別去電高餐藍帶了解進度,目前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已驗收完畢,只剩下建管單位,順利的話,2016年初就可以取得使用執照,再拿使用執照向地方教育局提出申請立案,「由於教育局還得安排現場會勘場地、設備等,又卡了一個農曆年,應該要到2月底才能拿到立案證書,」曾在高雄市教育局服務的張嘉育對流程十分清楚。

 

有外籍管理職,也不能對外開班

但是,繼續詢問張嘉育,就算拿到了補習班的立案證書,那兩位2015年2月就已經飛抵台灣到任的巴黎藍帶外籍老師,還是不能合法在台灣合法開班教授廚藝啊?

「沒有那麼難啦,」張嘉育強調,「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11款也有明定,如果因工作性質特殊,對公共建設或社會經濟有助益,國內缺乏這種人才,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就可以放行。

她信心滿滿地說,只要高餐藍帶順利拿到補習班立案證書,教育部便可立即協助突破法令,「還滿樂觀期待的。」

但是,相對於教育部,高餐藍帶團隊卻不敢樂觀。因為他們早已私下請教過勞動部,得到的答案是「第11款並不適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主任邱月雲指出,不適用於高餐藍帶的原因是,他們聘雇的外籍師資屬於白領階級,只能適用於第46條第1到7款,第8款以後的法規是針對藍領工作制定。

她進一步說明,除了技術性聘雇,身為外商投資的高餐藍帶,也可以向勞動部申請外籍經理人聘雇。高餐藍帶也早在2015年4月遞交申請,成功取得一個外籍管理職名額。不過有但書,這個人可以對內進行教育訓練,「但絕對不能對外開班授課,」邱月雲申明。

不用等教育部去函勞動部,她這番話似乎已提前宣判破局。

 

若是推廣中心,就能聘外師

很多人不解,國內不管公私立大學都聘任不少外籍教師,為什麼高餐藍帶就是沒辦法?關鍵就出在高餐藍帶不是學校,而是補習班。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嘉育也說,如果當初高餐是以推廣中心的模式,開設藍帶廚藝課程,事情就不至於這麼複雜。

因為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3款第1目,公立或經立案的私立大專以上學校,都可以聘任外國教師,本來就有法源依據。

那麼,當初高餐為何不這樣做呢?據了解,是法國藍帶不肯。原因很簡單,一旦採用推廣教育制度,就代表由高餐主導,藍帶所有的教材及教學方法,都要先經過學校核定,最重要的是,招生收入都歸屬學校,屆時拆帳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錢一旦進入學校,就拿不出來,因為學校沒有理由把收入白白送給別人,」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分析,合資設公司對雙方才有保障。

看起來,目前高餐藍帶唯一的解套方式,只能期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順利通過。通過後,外國大學就可以來台設立分校、獨立學院,或和國內學校合作辦學,課程和師資都更有彈性,還能夠授予學位,而不只是學分,高餐藍帶目前面臨的所有困境,統統可以迎刃而解,甚至還能一併解決陸生和外籍生來台就學的問題。

 

一等再等,1000萬資金將罄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期望,高餐藍帶不僅招收台灣學生,也將招收全亞洲懷抱「藍帶夢」的學生,不但成為亞洲餐飲人才的搖籃,還能幫台灣賺進大筆外匯。但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要等到哪一年才會通過啊?

日子一天天過去,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最初投資的1000萬,也快要用罄。每個月光人事費用就將近100萬,資金壓力逼得蘇國垚不得不在2015年8月向巴黎藍帶再度開口要求增資。

還好,2015年11月的董事會,高餐和藍帶雙方已成協議再增資,但能不能撐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誰都不敢保證。

12月初,法國藍帶國際總裁飛抵高雄開董事會那一天,教育部長吳思華剛好到高雄參訪幾個技職學校,順道造訪高餐藍帶。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總裁安德烈君度親自為吳思華和教育部官員導覽,感慨於教室內高檔新穎的設備,卻空蕩蕩看不到一個學生,忍不住向吳思華請託,希望他協助解決。據在場人士表示,當時吳思華部長只是笑笑,顯然連他也束手無策。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鼓勵國內學校與國際接軌,不管是交換學生,或海外短期進修,目的不外乎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現在外籍老師送上門來,學生不必遠渡重洋,卻卡在法令限制而開不了課,這豈不是貽笑大方,成為國際笑柄?

 

【高餐藍帶 廚藝卓越中心】

股東: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負責硬體)、 法國藍帶國際學院(負責軟體)

資本額:1000萬(高餐50%、法國藍帶國際學院50%)

時程:2012年簽約、2013年動工興建、2015年6月完工

建築物:五間國際標準廚房烹飪教室、三間一般教室、兩間示範教室、一間書店、咖啡廳、物流室和更衣室

學費:九個月75萬元

課程:兩位法國藍帶名廚全英文授課、小班制 (一班16人)、將巴黎藍帶學院課程原汁原味搬來台灣

總經理:蘇國垚

招生時間:確切時間尚未對外公布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職人系列5】桌上一分鐘,桌下十年功,想成為廚師要有一定的決心

 

104年初新北市教育局擴大辦理「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特色招生甄選入學」,以「各科報名總人數」來說,最熱門科排行第一名的是「餐飲管理科」,其中又以淡水商工的餐飲管理科700人報名,錄取20名,錄取率只有2.86%難度最高。教育局表示選科和去年相同「餐飲科」仍是國中生的最愛。

當我還是學生時,身邊就讀餐飲科的人並不多,曾幾何時,近幾年餐飲科系快速竄紅,許多學校都增設餐飲科,甚至大學也紛紛加開相關系所。從前大家對廚師的印象多半是滿身大汗,身處高溫高熱、偏重勞力的狹小廚房裡,但現今不少憑藉著刻苦耐勞、腳踏實地,或外型搶眼、精湛手藝、能說會煮而躍身螢光幕前,開創出人生事業另一高峰,他們從「名廚」變「明星」,為許多年輕餐飲學子提供了學習的楷模,這些「有明星光環的名廚」儼然成為餐飲科學生的活教材。既然「餐飲管理科」能夠擄獲不少考生及家長的心,我們就更有必要了解「廚師」的工作內容為何。所以,「廚師」就成了我第五位邀請入班分享的職人。

就我狹隘有限的交友範圍,我與廚師的關係多半是「我是客人,他是老闆」,去哪找廚師職人?班上也沒有家長是廚師。只見孩子們紛紛提供自己的親人,阿公、阿伯、阿姨……誰誰開餐廳等,聽到此起彼落的建議名單不絕於耳,絕望中似乎又燃起一絲絲火光。

但是,聯絡後都因忙於生計,分身乏術不克前來。突然,想起前一位職人分享的汽修廠老闆,當老闆的人客戶眾多,當中一定會有餐飲業的朋友,立刻請求老闆相助。下午,再接到電話時,老闆不但替五四找好了餐飲職人,職人也爽快答應了,這位「餐飲業者」是分享者找來的,我們五四真是太幸運了。

這位餐飲業林老闆的餐廳在岡山遠近馳名,班上多數孩子都去過,既然如此,林老闆來分享就再適合不過了。孩子們對店裡的美饌佳餚如數家珍,大家搶著推薦老師各式好料,尤其對手工水餃讚不絕口是鎮店招牌,聽得讓我垂涎欲滴啊!

原本請林老闆分享職人心得,並親自示範「包水餃」。未提出現場「煮水餃」的要求是考量安全問題,加上一般瓦斯爐老闆認為火力不足、溫度不夠,電磁爐就更免談了,總不可能請老闆整組爐具都搬來吧!我們又沒付人家車馬費,職人願意來分享就要心存感恩了。所以,我跟孩子說我們可以親眼目睹達人包水餃「實況」,大家聽了一陣歡呼,沒人計較吃的問題。

就在職人來分享的前一天,林老闆致電告知,他準備將整套的爐具扛來,他認為「包完水餃就應該要煮給孩子們吃」,看得到吃不到難免遺憾。哇哇!我被驚嚇到,要餵飽所有孩子那需要多少水餃?老闆來分享還大方送,這肯定是佛心來著。

我先通報相關處室及校長,大家喜聞樂見美事一樁,取得核准再抱回學校提供的兩支滅火器,聯絡好三位協助班務的家長,我們就等著林老闆的到來。

隔日,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天。大家一臉興奮的在停車處等著搬運工具,這是目前職人分享中物品最多的一位,老闆連瓦斯桶也扛來了。

林老闆告訴孩子雖然他讀的是「電機科」,但他自小的興趣就是烹飪,前後花了五、六年時間到各餐館學習炒菜及包水餃,24歲時在家人的協助下開設餐廳,至今經營十七年,員工十六人。

老闆提到經營餐廳除了廚藝佳、食材新鮮是必備條件,為了確保餐廳公共安全,定期接受消防安全設備檢查。店內除了滅火設施、火警感應器,也有自動撒水系統,遇高溫時自動撒水滅火。此外還加裝瓦斯漏氣警報器,偵測瓦斯不慎外洩或壓力異常等狀況時會自動遮斷瓦斯以防安全。保護顧客安全的同時,更要保護員工的安全。有些員工自創業以來一路跟隨至今,雖不是家人,但在職場上多年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情感早已與家人無異,只有照顧好員工,大家才能齊心協力把店撐起來。

另外,老闆還說店內特別裝設保全系統,在餐廳打烊後設定保全系統監控餐廳動靜。餐廳除了食物外,結算時錢也收走了,還有什麼可遭竊的?正大感疑惑時,老闆一席話令人茅塞頓開。裝設保全監控為的是防範不肖業者因同業競爭闖入「汙染」食材,遭污食物若吃下肚就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嘖嘖嘖!真是駭人聽聞,人心險惡啊!老闆說會如此謹慎嚴防就是因為高雄曾有間名餐廳發生過集體中毒事件,就是食材被污染所致,而且那間餐廳我還去過多次,夙負盛名,座無虛席。孩子們可能很難想像,真實的世界是需要如此防範人心。

原本以為孩子們去過老闆的餐廳,介紹起來大家肯定不陌生,沒想到老闆所說的事,就連我也沒仔細想過。每次外食,大家在乎的都是「美味與否」及「價錢高低」的問題,若非專業,會從「環境安全」這點切入思考評估餐廳好壞的人又有多少呢?但公共安全的確是更值得重視的事。

要成為廚師,要能熬過辛苦漫長的養成期,一切從廚房學徒做起,什麼雜事都得做。工時長,要能久站,廚房噪音大,溫度高又潮濕,工作性質偏重勞力,出餐、送餐、掃地、備料、洗鍋、洗菜都要做,還得伺候好客人。即使領有中餐丙級執照,進入餐廳工作後,普遍需要一段時間磨練與適應。有人嫌整天吸油煙不舒服,也有人對清潔劑會過敏,初期薪資不高,流動率高。老闆說曾有年輕人來應徵,上兩天班後就因「怎麼那麼累」而「不告而別」了。

想從事餐飲科,有些是喜歡做菜,但「喜歡做菜」和能否「當一名好廚師」是有很大的差異,專業廚房的雜事之多,工作艱辛非外人所能想像。要當一名廚師,學的不只有做菜的技術,管理經營能力,甚至開店的設計監工,從硬體到軟體,安全衛生問題,所有細枝末節廚師都要了解和掌握。此外廚師還得在面對大量顧客同時湧上門時,在短時間內規劃出菜先後順序的能力。

接著,大家圍在林老闆身邊,近距離觀察老闆是如何包出一顆顆飽滿漂亮的水餃。因為只有一堂課的時間,時間非常緊湊,只見老闆坐下後二話不說,俐落身手、三兩下就包出一顆紮實的水餃,速度快得連分解動作都還沒看清楚,鐵盤內就全部裝滿了水餃。在老闆包水餃的同時,另一邊大火煮水,水滾了水餃也同時下鍋。下鍋等待的過程老闆又回座繼續包水餃,就這樣兩邊的工作同時交替進行著,時間算計得分秒不差。起鍋後,班上的志工媽媽立刻分配,水餃才進碗,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大快朵頤一番。老闆說得沒錯,看得到,又吃得到,真的是視覺、味覺都大大滿足了。

這「美味的一堂課」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超值享受,也讓我們五四見識到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滿足所有人的味蕾,這的確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學得的精準工夫。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些在我們眼裡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的嫻熟技巧,背後代表著「一萬個小時」的辛苦磨練,有些知識課本講再多,不如親眼一見,只要自己夠努力並堅持下去,都可以像老闆一樣優秀。

感謝林老闆熱情大方又專業的分享,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技之長,終身受用」的道理。也感謝本班及低年級家長的協助,感謝校長及主任們大力支持老師的教學並特地前來指導,五四課堂上這麼痛快淋漓,都要感謝眾人的幫助。

享受完後,想成為廚師嗎?課後該思考的是,「喜歡做菜」和能否「當一名好廚師」是迥然不同的。

「有明星光環的名廚」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多數學子希望能像名廚在「廚藝界」呼風喚雨,這也導致這幾年餐飲學生人數過度膨漲。報載97-101年這五年間,餐飲學生大幅躍升近三萬人,人數快速膨漲為各科系之冠。學校一窩蜂增加名額,相對應的是造成就業市場「供過於求」,讓餐飲業「低薪化」狀況更難改善。

在教育部要求技專餐飲領域的招生名額降低的同時,孩子們也應該深思自己性向,專業技術無法速成,能否吃苦耐勞「不怕熱、不怕煙、不怕累、不怕苦」,懷抱夢想的同時,也得靠著強大興趣支持並身體力行才能走到獨當一面的日子。

孩子們,成功的路上其實並不擁擠,有能力吞下壓力與委屈的人,就有機會出人頭地。

 

職人系列相關文章:

【職人系列0】遲早要就業,職前觀察從小學開始

【職人系列1】書籍業務員

【職人系列2】默默犧牲奉獻的一群職人:護理師

【職人系列3】高薪背後辛酸,你真的有興趣成為醫師嗎?

【職人系列4】還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來看看「金手」汽車修護廠老闆

【職人系列6】對長官的絕對服從,真的扼殺了思考嗎?來認識一下職業軍人

【職人系列7】當一位記者不是你想像中這麼簡單!

 

圖片來源:flickr@Jaume Escofet

本文轉載自合作作者:林晉如,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