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城/疫情猖獗 益發顯現醫事技職人才價值

文/林志城(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

Covid-19 肆虐邁入第二年,從838案開始的本土案例再次引起恐慌,傳染力高且在低溫環境可以存活很久的病毒特性,使疫情變化莫測,需要整合許多專業人員一起在前線作戰,在醫院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不只有醫師和護理師,更包含從事採檢、檢驗、疫調、消毒的醫檢師、醫放師和醫管、醫工、環衛等專業人員。這些類別之高教人才養成非常重要,且需要投入許多教育成本。

以 108 學年度護理系日間部學士班為例,自私立科大畢業的人數為最多計 3,876 人,遠高於私立大學的 1,172 人和公立科大的 712 人,更別說是公立大學的 134 人了;其他如醫放系和醫檢系亦由私立科大培育較多人才的類似情形。調查結果亦顯示:「私立醫事科大畢業生本職在職率超過 13 年,且轉職次數僅約 1.7 次」,證明私立醫事科大是醫療院所最穩定的人力供應者,其中無附屬醫院的醫事科技大學,更是公立醫院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庫。

由此次部立桃園醫院統計的資料更看到公立醫院的正職人員在職進修也是以私立醫事科技大學為主。根據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調查元培今年在全國各醫院之在職進修生和實習生共有 1,241 位(其中在部桃就共有 105 位),更有 1 萬 2000 多位的「在職」畢業校友在醫療院所和衞生單位服務。除醫學系所之外,醫事相關系所的教學成本也是很高,尤其是學生前往醫院實習,學校更須按員額付費。

因此,以「私立培育的人力供公立的機構去使用」的價值邏輯,這樣的醫事類學校是不是比某些訓練人才供某企業使用的大學還要公益?可惜許多評審政府各項獎補款的委員多為工商專業,評分指標之設計未考量醫事技職教育背景因素,以去年私立科大獎補助款的中位數為例,非醫事科大(採樣 45 所)平均每位學生所獲補助遠高於成本較高的醫事科技大學(採樣 10 所)1,697 元;以兩組科大中所獲最高獎補助款的金額計算,差值更高達 10,115 元!

依大學扮演知識中心角色的三元螺旋原理而言,培育醫事人才供醫藥衛生產業所需,其實正是醫護人員最堅強的後援,及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表現,私立醫事科大之公益性不可言喻。

未來醫護人才將長期供不應求,但在目前尚未正視此問題的情況下,加上技高端已完全無衛護類科而導致無生源的窘境下,以供應公立醫院從業人員為主的無附屬醫院之私立醫事科技大學將越來越難有發展空間。故薦請政府的人力規劃單位思考對這些提供醫護穩定人力資源的學校多一點政策性保護與協助。

缺醫事人才 科大盼擴收高中生、高職增設群科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科技大學衛護群院系招生名額以統測為主,卻因 2005 年高職護校停辦後,至今無對應群科,有科大校長無奈表示招生不易,呼籲招策會開放更多高中生名額;技專招策會回應,目前傾向朝放寬單獨招生名額規劃。

元培醫事科大校長林志城指出,醫事技職人才在職場的流動率低,是醫療機構的穩定力量,如今科大醫事院系遭遇雙重困境,一是統測為科大招生主要管道,但高職無對應醫事群科,學生不敢念,導致招生狀況差;二是高職在校學的生物、化學等科目程度難銜接科大醫護課程,學生入學後適應不良,校方需投入更多補救教學。

教育部統計,109 學年度元培新生註冊率 79.56%,但細看視光系、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等衛護群的醫事系招生率僅約 40%至 60%;另依本站日前報導,109 學年度統測衛護類報考人數為 3467 人,較 108 再少 222 人,足足少了6%。

林志城表示,除醫師外,最穩定的醫事人力資源(包括護理、醫檢醫放、醫管、驗光、復健等)是科技大學,即技職體系的人,現在雖有醫專和護專,但人力仍不足。

林志城說多年來高職端缺乏衛護類,或者修生物、化學的系科,造成元培幾乎沒有高職生源,但高中卻能收到各縣市的學校,且註冊率極高,校方甚至和光復、東泰、瑞芳高工等校合作相關課程,盼讓學生提前在校培養專長。未來希望開放更多高中生名額,或在高職增設相關群類。

弘光科大護理系主任雷若莉則指,弘光目前招生尚無太大影響,依 3 年平均來算,高中生佔新生比例約 22.8%、技職生佔 77.2%,不過受少子化衝擊,目前弘光也配合教育部政策,銜接到技高端,並與學生 4 年畢業後的護理專業現場進行無縫接軌;對此林志城認為,弘光專科部停的時間較晚,感受較少,不過確實也有遇到類似困境。

技專招策會執行長簡良翰解釋,高職人數逐年減少的角度看,增加高中生比例似乎合理,但從四技申請入學的招生狀況來說,其實缺額滿多,其中各校護理系都招得不錯,部分醫事系就不太好,因此可能可以適度微調,但不見得需大幅增加。

簡良翰表示,臺灣醫事類科大在產業界有很好的口碑,在醫護產業確實不可或缺,因此目前招策會研議放寬單招限制,讓高職沒有對應群的科系,可以在單招時收應屆普高生,合理增加學校的招生彈性,降低缺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