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優保送爭議 技職司:曾承諾固定名額、樂意持續討論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四技二專入學管道多元,全教總今(12 日)針對技優保送管道,指出近年招生名額發生遞減,甚至發生有部分職種申請名額掛零現象,呼籲教育部確保各職種技優保送名額,並保障學生在高二投入技能訓練時,即能確認高三申請的保送名額;教育部技職司回應,去(2020)年底已承諾會以固定名額處理,不讓原有保送名額掛零,同時盡量鎖住國立科大名額,讓學生清楚未來願景,針對新訴求,都歡迎進行討論。

技優保送適用於取得國際級相關競賽獎項、全國相關競賽前三名、入選國手資格的學生,只要繳交證明文件並填寫志願,不採計統測、在校成績,就有保送至科技大學的機會。

全教總:保障技優保送名額,並提早公布

全教總檢視近技優保送管道,發現招生名額逐年銳減,且每年不穩定,由 101 年 633 人,減至 110 年 204 人;此外原設有名額的職種,今年差點掛零,例如商業類名額從 108 年 14 名,變成 110 年 0 人,後續經溝通後補回 8 人。

101 年至 110 年技優保送名額逐年遞減。(圖/全教總)

全教總擔心,此舉恐打擊技職教育發展,影響技高師生未來投注技能競賽的意願,加上技藝需要長期訓練,學生投入後,難同時兼顧學業成績,即使選手有技優甄審管道可申請,但門檻較保送高,還需參看學生在校學業成績,不利於在技能訓練花費大把時間的選手。

全教總提出兩大訴求,呼籲教育部應盤點各技職競賽職種與其對應招生科系間的關係,保障全國各職種科系現有基礎的技優保送名額,並最遲在學生高二投入訓練時,確認其高三申請時的保送名額,讓學生在資訊透明的情況下,做出最有利的生涯發展選擇。

立委林奕華、林宜瑾、張廖萬堅也到場支持。張廖萬堅表示,當技高逐漸高中化,升學壓力和高中生不相上下,回頭看年年設有技能、技藝競賽的技高,當保送名額逐漸減少,其實對技職教育是很大諷刺。

技職司:曾承諾固定名額,持續聆聽技高意見

關於保送名額減少原因,教育部技職司科長陳秋慧說明,技優保送自 99 年起開始辦理,技專校院起初放出 800 多個名額,後來發現技優保送報名人數每年僅 200 多人,報到人數又低於報名人數,才逐年調降成合適數字。現行技優保送名額,皆以「招生總量 10%」的條件下,由各技專校院進行調配,依去年技優入學情形,技優招生總名額(保送、甄審)應足夠學生入學需求,且包含所有職種。

去年 12 月,發生技優保送名額爭議,陳秋慧表示,當時經討論後形成共識,其實技專校院已承諾會固定維持 110 學年度的名額,即不讓原有保送名額的職種掛零,「一下子讓變動過大」,同時盡量鎖住國立科大名額,讓學生清楚三年後的願景在哪。

陳秋慧強調,共識當中若有新訴求,都歡迎提會討論。不過針對教團的質疑,陳坦言不解:「是希望讓全部(符合保送資格者)都能進科大嗎?」

問到調整招生名額,是否能提前在新一屆入學前公告?陳秋慧說,少子女化浪潮下,如名額固定 3 年,期間可能造成多校難以退場,或許過去學生多的時候做得到,如今學生數遠低於技專校院招生量,在此狀況下,卡退場的科大難保持教學品質,教學品質是保障學生學習權益的重點, 同時要考慮技專校院系科也要因應科技發展轉型,名額固定 3 年不見得對學生及學校有利,因此名額要固定不變較難。

陳秋慧說,技高學生升學議題是公眾事務,面對技優名額確切需求、各競賽職種及對應招生科系等議題,技職司都願意敞開大門,聆聽技高各群科意見,持續搭建技高和技專校院的對話橋梁,共同為技職學生努力。

不過,由去年底的技優保送名額爭議能看出,政府端和技高端的認知仍有差距,教學現場師生和最新資訊距離太遠,讓許多教練和選手摸不著原因,只覺得努力半天,卻無法順利保送到理想學校,感到權益受損,對此,《技職 3.0》將持續追蹤後續報導。

撕下榜單後 陪伴技優生的科大專班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在高職階段磨練技術,從技能競賽脫穎而出的國手,以技優身分保送科技大學後,部分學生卻因長期偏重實作,造成和科大課業銜接困難,形成浩蕩風光進入科大,卻以休退學收場的現象,過去更曾有媒體報導技優生休退率近 7 成

對此教育部 105 學年度推動技優領航計畫,要求開放技優名額的技專校院提供學習、技術及就業支持措施,後續公布 106 學年度數據,指專班學生平均退學率下降至 3.06%

目前,並非所有開放技優生入學的學校都有設專班。據 110 學年度技優保送簡章,共計 14 校開放,卻僅 5 校有專班,包括台科大、雲科大、北科大、高科大及中科大,其他仍是讓學生進到各系班級上課為主。

課程彈性和選手認同感

當技優生以優秀技術保送科大,專班如何張網接好學生?以雲科大為例,機械、商設、工設類群的技優生,入學後集中進入設計技優專班,共同上素描、色彩學等基本課程;大二開放全校跨院修課;大三、大四規劃讓學生到業界實習。

雲科大設計技優專班主任尤宏章解釋,科技大學多用學科概念在規劃課程,但對學習過程以技術和實務為主的技優生,常常升學後難適應,對此雲科大從學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共識著手,大一集中上課,「以前的對手成為現在的朋友,至少身旁有一群懂你的人。」

除了集中技優生,專班也和創設系普通班一起上課。尤宏章說,會請具備乙級或甲級證照的技優生開課,為所有同學教麥克筆表現技法、3D 及 2D 軟體教學等,執行約 2 年成效顯著,「選手最缺的一點,就是會做但不會教」,過程中,被教的人和教的人都在成長學習,也能從考試入學、學科能力可能相對較好的一般生,達到互補效果。

從課程彈性規劃來看,大一下選課時,專班生會得到一張空白課表,盼學生自主學習,規劃個人需求,同時老師會從旁觀察課表和學生職類的相關性,提供建議;尤宏章坦言,這些制度調整都需要校方願意改變觀念來推動才有效,而藉由修正,108 學年度專班退學率僅剩 2%。

「不僅如此,我們應從技術實務面,讓技優生認識理論。」專班推動期間,尤宏章曾發現有一名技優生自稱不懂微積分也不敢修,但在實習訪視時卻發現,對方爐火純青操作的設備,其實和微積分概念息息相關,進而讓他反思:課堂教的,是否和業界仍有一段落差?

學業、技術不放手

另一方面,台科大已在 102 學年度開設和專班概念相同的應用科技學士學位學程,107 學年度整併為機電技優專班。37 位技優保送生入學後,大一全校不分系,大二可自由選擇要進入專班,或到台科大任一系就讀,目前進專班的學生,平均一屆 10 位左右,佔約 25%。

負責台科大技優專班、台科大機械系教授李維楨解釋,在技優生大二進到專班後,分為機械製造和電子技術兩組,和傳統電機系或機械系的不同在於必修科目減少、語言和技術面的實作課程增加,期間會安排產學媒合及業師授課,並鼓勵學生出外比賽及出國交換。

李維楨提到,目前教育部設有經費補助,讓技優國手能在外尋找和技術有關的課程學習,例如一名專精珠寶金銀細工的學生,便找到業界教珠寶設計的老師,在工作室持續磨練個人技巧。

至於針對技優生的學業補救輔導,專班提供伴讀服務,媒合學長姐和有需求的學生,以最多 4 人小班、每週 2 小時的形式進行,課程包括微積分、物理、化學等;英文輔導班則請業界老師到校授課。

談及技術和學科平衡,李維楨認為雙方都很重要,尤其英數是學生銜接大學,甚至業界的重要科目,「臺灣很多技術文件都是英文,而數學也是一切學科的根本」,儘管科大端有提供輔導,也盼選手在高職或國中階段,不要輕易放掉英數,避免升學後適應困難。

「科大應該基於學生過去的訓練,讓他們的技能更上一層樓。」李維楨解釋,學生在高職和技能競賽所學的技術仍偏向藍領工作,但在台灣,相關工作的薪水並非特別理想,盼學生學更有用、更先進,和世界接軌的知識和技能,在職場發揮競爭力。

技優生需求面

若從技優生角度出發,以粉刷國手身分進入雲科大設計技優專班的大一生徐紹峻形容,「學習像一座金字塔,底部是基礎,尖端是(粉刷)施工做法」,技優生和一般生的不同,只在於他們是從技術開始訓練。

談到科大端提供的協助,徐紹峻盼學校加強選手實作,發揮技優專班所長,例如他私下協助雲科大導師在外接的校園修繕改造案,除了發揮個人技術,也學習接案、估價等細節,更貼近業界現場;此外將競賽融入課程,讓學生在課堂期間準備參賽作品,徐紹峻認為能強化自身的上課動力。

徐紹峻也指出,過去他就讀其他科大,國手選拔賽期間只能頻繁請事假補課;據知雲科大有安排配套措施,讓選手備賽時能以不同方式的門檻通過學業,更加體恤選手。

此外,近期以技優保送申請北科大建築系的公東高工學生林暐宸,明白許多工廠公司缺人,都想收已有基層操作經驗或實用技能的員工。盼未來進到科大後,校方能安排足夠的產學課程,供學生到現場操作學習,「而不是以一般課業埋沒原本就為技職拚進全力在技術學習的學生,讓學生畢業後出現就業空窗期。」

增加專班推動能量

過去技優生休退率高居不下,讓技優生有無獲得科大端照顧的問題成為焦點,但一線教師們都紛紛強調,技優生不該被貼上「不會讀書」的標籤。尤宏章指出,要求技優生技術、學業都優秀,「猶如要水中的漂亮金魚到天上飛,那是全能的超人了!」以英文來說,至少讓技優生學習和自身職類相關的專業英語,引導學生灌注自身真正所需能力。

認同技優專班理念的大湖農工教師林明錚指出,選擇選手培訓,參加全國技能競賽、全國技藝競賽的學生,在高中職階段投入大量時間努力精進技能與鑽研技術,在學校課業上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和協助,因認為技專校院端最重要的是傾聽技優保送生的需求,細緻規劃專班的學習輔導、技術精進、跨域整合及未來就業發展,讓技優生能夠持續精進專業成長,充滿自信、優化實力,養成畢業即就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