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家/被遺忘的一角:農業教育(下)

 

我國農業目前面臨「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及「小農經營型態缺乏規模效益」等問題,政府為了根本解決農業發展困境,提出「引進青年投入」的政策方向(國發會,2015)。但引進青年投入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在地的青年並建構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農的環境,畢竟「人不親土親」,期待透過在地青年投入農產業、產銷互助合作、品質與創意加值等策略,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新驅動力。

以宜蘭縣為例,宜蘭縣舊稱噶瑪蘭,為平埔族噶瑪蘭族生活之地,農業發展盛極一時,以水稻為最主要的農產品。宜蘭縣向來也以環保立縣,歷年來致力永續經營農業、無污染觀光產業有目共賭,加上2006年6月北宜高速公路通車之後,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支撐其產業。有關農業生產及行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人才需求,必定求才若渴,較為知名的三星蔥、上將梨、礁溪溫泉蔬菜、各式農場、植物園、森林遊樂區等蔬果養護與精緻農業,皆需要農業人才的投入。因此,質精量多的農業人才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

目前宜蘭縣內有26所公私立的國中,每年畢業人數約6,000人,而宜蘭縣內的技術型高中有5所,普通型高中有4所,招收五專的技專校院有3所。我們以104學年度宜蘭區高級中等學校(含部分五專)免試入學招生名額來分析,普通型高中招收1,845人,綜合型高中招收434人,技術型高中招收1,616人,其中,技術型高中以商業類招生651位最多,工業類則招生488位(如表3及表4所示)。

最令人訝異的是,宜蘭境內沒有一所設有農科的職校。職校的設立不是應該結合產業人力需求與地方特色嗎?為何在強調精緻農業的宜蘭縣,竟沒有任何一所農校?這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其分校分部設立變更停辦辦法」第13條明文規定,學校設立應有助於學校未來發展、國家社會及地區需要,似乎有些悖離。


表3  104學年度宜蘭區高級中等學校(含部分五專)免試入學招生名額

104學年度宜蘭區高級中等學校(含部分五專)免試入學招生名額

 

表4   宜蘭縣技術型高中的招生類群與名額

宜蘭縣技術型高中的招生類群與名額

 

其次,根據2015年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統計,臺灣本島的20個縣市當中,以稻作種植(含水稻及陸稻)、收穫面積或產量的排名前10名,分別是雲林縣、彰化縣、台南市、台中市、嘉義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高雄市等(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2015),這些縣市都設有相關科系的農校,唯獨第六名的宜蘭縣沒有設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如表5所示。連稻作產量相當稀少的臺北市與新北市,都還有松山工農與淡水商工培育農業相關人力。


表5 臺灣稻作種植面積縣市排名前10名與相對應地區的農校

臺灣稻作種植面積縣市排名前10名與相對應地區的農校

資料來源: 整理自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2015)、教育部(2015)。

 

宜蘭縣政府一向強調要以農立縣,農地農用,找回農人的尊嚴與傳承,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能繼續將農地發揚光大。但這樣的願景,在老一輩的農夫逐漸凋零,加上年輕一代的接棒人不願回鄉繼續當農人,似乎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在當前少子女化、學校生源大量減少、許多學校面臨創新轉型之際,或許培育在地農業人才才是一個釜底抽薪的好辦法。

依據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公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其分校分部設立變更停辦辦法」第10條,明訂農業類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應另有五公頃以上的實習農場用地之外,其他相關標準均依規定辦理。農業群類科計有農場經營科、畜產保健科、森林科、園藝科、造園科、野生動物保育科等,這些設科都十分符合宜蘭境內的各類生態與環境需求。如果宜蘭縣政府能把境內學校缺額嚴重或閒置空間的校舍增設或調整為農業類科,有效培育農業人才,相信對宜蘭以農立縣,發展農業觀光與有機農改等大有助益,也是為宜蘭立下百年扎根的里程碑。

 

圖片來源:David Clow@flickr

 

張仁家/被遺忘的一角:農業教育(上)

 

我國職業教育的培育重點向來都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人力需求。由於工業技術的進步,原來以農業為主的職業教育在1966年至1981年間,逐年轉為工業導向。農業職業學校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轉變由興至衰。

根據教育部統計,1958年在臺灣105所職業學校中,農校就佔了43所,佔全國職業學校的40.9%,可以想見當時農業技職教育的盛況,其後的20年間,因為配合工業發展,技職教育調整為以工業教育為主,農校校數和農校學生佔高職學生數的比例逐年下滑。

科技日益進步,連帶影響職校的類科發展。

至1991年,純農校僅有6所,農工職業學校有18所,農校的比例僅占職校總數212所的11.32%。加上政府廣設高中的政策,使得高職學校數量大減,許多原屬農校的高職,紛紛改為高中。如:2003年國立關西高農改隸為國立關西高中;2004年國立臺南高農改隸為國立臺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南大附中);2014年國立龍潭農工改隸為龍潭高中。目前純農校招生的僅剩國立花蓮高農、國立仁愛高農等2校;農工職業學校(含綜合高中)僅19所(教育部,2014),合計21所農業相關的職校。

為了配合人力升級的需要,政府在1945年設立省立臺灣農業專科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1946年又改制為臺灣省立農學院,1961年和臺北創立的法商學院(原為省立地方行政專校)合併成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1965年臺灣省立嘉義農校改制臺灣省立嘉義農專,1988年國立宜蘭農校改制國立宜蘭農專,嘉義農專與宜蘭農專在改制為技術學院不久,相繼又改制為一般大學(即後來2000年升格的國立嘉義大學與2003年的國立宜蘭大學)。

這一波升格與改制後,許多原本屬於技職體系的農校,紛紛轉到普通教育體系;2006年國立臺東農工改隸為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附設高職部),農業教育的培育目標更為提升。1991年國立屏東農專改制為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確立了農校銜接技術學院的農業教育一貫體系,1997年改名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率先成為國內技職體系的第一所高等農業學府,迄今(2016),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仍是目前台灣技職體系設置農業相關科系最完整的大學。

根據教育部(2013)對產業發展趨勢與技職人才培育的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如表1所示),2007年到2020年間總體的農業就業人力會減少約18萬7千人,雖是如此,這段期間的人力結構卻發生了有趣的翻轉。農業中農畜產、林產、及漁產在大專與高中職的人力需求佔比並不一致,以最大宗的農畜產為例,2020年高中職以下人力的需求比2007的人力需求增加了1.35%,但大專層級的人力需求則減少了1.67%。

換句話說,未來(2020年)農畜產高職層級的人力需求佔比不減反增,而大專層級的人力需求是下滑的。

2007與2020年農業人力結構對照

資料來源: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站-我國產業發展與技職體系人力分析。

 

再根據2014年行政院農委會的「103年農業統計概覽」,我國的農業就業人口在1991年有109萬3千人,但到了2014年僅剩下54萬8千人。其中,15-34歲僅佔全部農業就業人口的10.4%,約5.7萬人;而35歲以上的農業就業人口就佔了89.6%。若從學校的人力培育結構來看,1984年(72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職業)科農業類畢業生有7,462人、專科畢業生1,692人、學士畢業生959人、碩士畢業生1,99人、博士畢業生17人;1994年(82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職業)科農業類畢業生有8,027人、專科畢業生2,047人、學士畢業生1,859人、碩士畢業生574人、博士畢業生60人。

目前每年所培育出來的農業人力約1.05萬人,2013年(102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職業)科農業類畢業生有3,915人、專科畢業生57人、學士畢業生5,006人、碩士畢業生1,458人、博士畢業生117人(如表2所示)。

72, 82, 102學年度農業類各級學校在校人數與畢業生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各級學校學生畢業人數。

 

上述可發現,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擴充,高職農業類科與專科畢業生大量減少,相對而言,學士級(含)以上的畢業人數大幅增加。從過去這30年間的畢業生結構變化,可以發現農業基層人力有日漸流失的情形,幾乎都往高等教育發展(周孟嫻,2014)。然而目前所培育的學士級以上的農業人力是否願意投入農業的生產或改良,尚無法得知,但從就業人口的年齡來看,投入農業的就業年齡有逐漸老化的現象,15-34歲的就業人口逐年下降。

換言之,我國在農業教育轉型的過程中,農業人力培育顯有失衡,未來應配合農業人力需求及農業政策的發展審慎評估,以作為農業教育體系發展的合理規劃。

 

圖片來源:David Clow@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