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家產學大師獎揭曉 北科、高科、虎尾科大教授獲獎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第 3 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第 64 屆學術獎及第 24 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今(22日)揭曉,其中,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者共計 3 名,包括北科大教授芮祥鵬、虎尾科大校長兼教授覺文郁,於工程領域獲獎;高科大教授張簡嘉壬在電資領域獲獎。

總統蔡英文今到場頒獎,指出國家產學大師獎自 2018 年舉辦,鼓勵更多技職院校教師一起投入實務研發,如今展現產學合作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教育部針對產學合作,已將《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送入立院,盼透過適度修法,讓產學之間建立長期合作,由學術研究帶動產業蓬勃發展,穩定培育國家重點所需人才,「政府將持續致力為每位研究者提供更多支持。」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人才是國家的根本」,人才養成不易,過去威權時代,沒有尊重學術自由的環境,臺灣經過一代又一代,培育出在各領域長期耕耘研究的人才,帶領學生,讓國家人才輩出,非常感謝;國家用一切力量支持教育,同時鬆綁相關法令,讓研究能結合產業,盼人才能代代引領。

總統蔡英文到場頒獎。(攝影/曾玉婷)

許智傑:產學是臺灣產業升級的重要能量

立委許智傑作為背後推動國家產學大師獎的關鍵人物,指出過去對大學教授來說,只有學術獎及國家講座主持人獎,對產學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如今設置此獎項,顯示政府愈來愈重視,盼更多教授未來願意持續投入,「假設全臺有一半以上教授投入產學合作,對臺灣的產業升級必是非常大的能量。」

許智傑點出,國家產學大師獎是一個開頭,背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教授多元升等制度,都能鼓勵教授投入產業界,讓國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產學機制仍在發展階段

在國家產學大師獎方面,覺文郁深耕國內工具機與精密機械產業,由下而上協助國內工具機與精密機械產業,朝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轉型,為國家產業產值與競爭力奉獻。覺文郁表示,產學合作在國家政策中,近年來不斷更新,相關政策面面俱到,逐步修正,讓技職院校的教授慢慢調整方向,進而讓技職教育更加完整,而業界投入產學意願也相對過去提升,呼籲老師們要在逐步更新的機制下繼續成長。

覺文郁認為,整個產學合作機制層面才在起點,還未開得非常到位,盼未來逐步敞開;另一方面,目前產學多侷限在技職端,未來或許不排除能開放給一般大學。

第三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獲獎人虎尾科大校長兼教授覺文郁。(攝影/曾玉婷)

芮祥鵬長期投入熔融紡絲等高分子研發,讓臺灣成為第二個擁有國家特定產業技術的國度,增加國際能見度;芮祥鵬以美國波士頓 MIT 為例,由於當地附近即有優秀的產學環境,所有新創公司及技術含量高,而臺灣類似環境較稀少,因此也遇到幾項困難,包括就算有好技術,但怎麼將其轉為商品,籌備足夠資金進行量產等,多虧科技部近年持續鼓勵,教育部也在高教深耕計畫中重視產學,認為政府的方向正確。

第三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獲獎人北科大教授芮祥鵬。(攝影/曾玉婷)

張簡嘉壬則置身於臺灣本土軌道電子系統技術研發及應用,為國內軌道自主技術先河。張簡嘉壬表示,鐵道這塊在土木方面較成熟,但機電長年來都是國外系統,臺灣要走進去其實很辛苦,如今相關技術開始導入至臺鐵、高鐵、捷運等系統,未來盼持續以技術引導臺灣產業,達到國產化的里程碑。

第三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獲獎人高科大教授張簡嘉壬。(攝影/曾玉婷)
第 3 屆國家產學大師獎、第 64 屆學術獎及第 24 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獲獎名單。(圖/教育部)

《退場條例》列立院優先法案 林奕華:需檢視私立技專獨有人才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立法院第 10 屆第 3 會期開議,近日舉行召集委員選舉,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方面,由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和國民黨立委林奕華擔任召委,本會期與技職教育議題較具關連的重點法案,屬沸沸揚揚引發熱議的《退場條例》。

張廖萬堅委員辦公室表示,教育部現有多項優先法案,包括《退場條例》、《創新條例》,另有科技部的《太空發展法》,因本會期時間較短,要排入其他技職教育相關法案有困難。如有機會,盼將《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修法草案排入議程,針對加強勞檢、勞動教育等進行討論。

林奕華則指出,大學人才的養成,應對接國家各產業人才的需求,在談《退場條例》時,除關心少子女化與私校經營狀況外,也需定期檢視國立大學和技專沒有,而私立技專有的稀缺人才,防止因退場發生人才斷層。

林奕華補充在專報方面,將進一步討論 108 課綱,在多元適性下如何納入更多技職教育範疇,以及現在外界在談雙語教育,新北有提出對應技高的方案,但技專端如何看待仍需多加了解;另也欲針對 Maker 教育、職業試探場域進行考察。

《退場條例》被列為立院本會期重點法案,基於國內多所私校面臨退場危機,如何轉型、保障師生權益、土地與校產等問題備受關注;《創新條例》則欲由頂大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研究學院」,藉放寬組織、人事、財務等事項,讓產業有序參與產學研發,進而帶動國家重點領域產業發展。

《創新條例》培育重點產業人才 科大師憂偏重大學

記者曾玉婷/台北報導

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荒,日前行政院通過《創新條例》草案,開放研究頂尖、具國際聲望的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成立「研究學院」,企業可以提供資金、業師、研究人員等資源。對此科技大學教授認同計畫立意良善,但盼科技大學不會被忽略,更擔心校園淪為企業代工廠。

《創新條例》讓大學適度鬆綁法規引入企業資源,開放國立大學和企業合作,設立半導體、AI、金融等多項納入國家重點領域的研究學院,原則一校一院,以 8 年至 12 年為長期推動,盼擴大學校研發能量,但科大老師看法不一。

「《創新條例》仍面向明星大學的半導體尖端研發人才,多數科技大學可能難符合條件。」高科大半導體工程系主任楊奇達認為和計畫無緣不抱期待,盼政府讓以實作為主的科大生有更多培育機會,例如邀各地半導體產業及科大舉辦聯合座談,透過產業端和學校端交流需求,讓系所設計對應的專業實務課程,才能培養科大學生成為即戰力。

楊奇達期待教育部及產業端提供經費,讓科大購置符合第一線的教學設備,降低半導體產業學用落差;另希望廠商提供實習員額給各校,以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生態,養成職場倫理及就業態度、習得實務經驗,同時回頭在高職生畢業選擇科系時,提高對半導體相關系所的關注。

北科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蔡偉和擔憂,校園空間不夠另設研究學院,加上生師比規定為 35 比 1,都會對校方產生負擔;蔡偉和也擔心由企業提供學校資金,學校恐成產業的代工廠,偏離長期研究角色,盼政府能有配套避免負面影響。

蔡偉和表示雖然抱持顧慮,他仍認為《創新條例》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契機,代表大學將出現一個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推動創新方面也有更積極的研究舞台。

教育部長潘文忠昨(23)日針對《創新條例》草案於立法院進行詢答時,強調條例建立可控可防的環境,避免排擠國立大學既有資源,政府也將規劃跨部會共組審議會,成員包括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產業代表,維持把關角色,防止大學自主性受影響。

草案內容顯示,研究學院具有獨立編制及預算,運作是以合作企業資金為主,且其研發成果部分收入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其他校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