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比掩蓋病灶更糟的事——技職論述空洞化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比掩蓋病灶更糟的事——技職論述空洞化

文/黃偉翔

昨晚(9月7日)傳出消息,台灣觀光學院今年除了廚藝系35人外,其餘因招生不佳,128名新生還沒開學就面臨「被轉學」,學生權益受損,教職員工工作恐不保。在面對少子化風暴下,能預見不久的未來,這樣的案例將持續發生。

但校方此刻才知道這件事嗎?去年10月有份網友整理的「你的母校溺水了嗎?」退場預估名單,當時台灣觀光學院還對媒體表示,獨招成績進步,招生逆勢上漲,校方正在評估是否對此名單提出法律行動,結果現在招生不佳,128名新生被迫轉學,有些諷刺。

更諷刺的是,各種媒體版面上,台灣觀光學院得獎無數,不只與企業合作辦學,更榮獲知名雜誌東區企業最愛排名第二名,卻從民國102年開始,就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學校名單。

我們總是喜歡掩蓋病灶,但當事情發生時已經為時已晚。

就以先前專欄批判過,新聞過度吹捧技職生「拿下N張乙級技術士證」有多厲害。我在過去的報導就指出,104學年度技優甄審錄取人數有超過6成透過同樣這三張乙證錄取,代表教學現場異質化,盲目拚好考的技術士證,而非為累積就業職能。雖然教育部決定在111學年技專考招處理乙證問題,但過去這麼多年來被引導去考升學用途技術士證的孩子,對他們來說公平嗎?

比各種掩蓋病灶行為更嚴重的問題是,「技職論述的空洞化」。

技職教育與高中大學教育、職業訓練在人力資源培養上的功能性與定位必然有所區別,後兩者定位非常明顯,職業訓練能在短期間提升學員的就業所需職能,高中大學教育則是人本主義的代表。

那技職教育呢?目前僅淪為勞動力培養的代名詞,但技職似乎又具備適性與杜威教育學派的經驗學習,在學習連續性以及做中學中成長,進而陶冶人格特質、透過技能學習引導其他領域的知識拓展,例如學木工可以啟發對實用數學的興趣。

其實在410教改期間,技職演變過程缺少論述基礎,導致至今對技職的想像,只有空泛的「實習」、「練技術」、「買設備」、「私校退場」等偏實務面的思考,但技職教育培育的學生,究竟要實習什麼?練什麼技術?用什麼設備?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技職教育究竟允許與勞動現場有多少學用落差?技職的專業學習就必須完全同等勞動現場所需?

台灣對這一塊的想像與論述仍然空泛,每每探討技職,永遠只聽得到:「當年的台北工專……」、「技職再造投入多少經費……」、「全面強化實習……」卻毫無基於技術知識論延伸的「技職教育要學什麼?」的探討。就連技術、技能、工程、科技的分野也難以區分,技職教育究竟要學習哪塊?

例如很多「反覆練習操作」被視為將被市場淘汰的技能,但進入自動化操作時,往往這些「反覆練習操作」經驗可以幫助你做得更好,這些難以用文字形容的體驗學習過程,如何幫助他們在未來職涯的技能發展有好的預備基礎,甚至未來技能發展藍圖是什麼?我們毫不清楚。

不論政府推不推得動產業轉型,或面臨網路化、社群化與自動化的國際趨勢,台灣連本土化技職教育的定位都說不清楚,只能用淺層「務實致用」來塘塞,只處理技術面的缺工問題、系科調整、設備更新……這樣不具遠見的視野,技職如何成為具備主體性的體制?如何擺脫次等教育現況?

技職教育幾十年來找不到具備主體性的視野與論述,永遠只會成為勞動的代名詞,導致技職教育只能淪為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附庸,當然被視為次等教育。儘管政府不斷在技職上注入經費、設備、研擬招生管道變革等,卻無法真正改變其本質,因為沒有論述在支撐,只能永遠處理眼前的私校溺水、經費資源分配等爭吵。

因為我們根本說不出:

技職教育是什麼?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