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雄/教育政策別畫大餅 培養人才從發掘孩子天賦開始

 

首先,先確定「人才」的定義。不管哪一行業的人才,都需要具備創新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行動科技應用等能力。不過要應用這些能力,一定要有一個或數個領域知識(包含技術),例如:文學、數學、科學、藝文、體育、技能或抬面上名稱尚無法指稱的內容,而能力即是所學領域知識技術的應用,甚至是高層次應用。換句話說,人才即是能高層次應用某領域知識的人。

由大學教育培養人才,這太慢了,況且當前社會期待使得多數學生選擇大學科系所學非所長。我曾在大學課堂中問過學生:「每一個人都有天賦,你知道你的天賦嗎?什麼是天賦?簡單來說,你有沒有覺得做某件事會做得比較得心應手、做起來比較不會害怕失敗、或做起來大都比其他人好一點?」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有沒有被試探和發覺而已。若進入符合天賦的學系,因為會學習得比較好,也比較喜歡所學,進而願意挑戰。可惜了,多數人到大學選系是以未來社會職業的前景發展去選擇,而非符合自己天賦,即使大學有諸多的課程和實習挑戰,學生也可能只是「完成」而非「挑戰成功」,勉強說來,這大學只是職業訓練,非養成人才。

在高中職階段培養呢?也略晚。高中職是紮根天賦基礎的時機,若確認自己在某方面稍微在行,進到具有那個特色的高中職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可惜了,我們國家教育制度中,高中階段教育也沒有這種思維,多數還是以考上好大學或科技大學為辦學取向。但期許未來,高中職還是要以某一個或某幾種培養天賦專長的課程機制存在。例如:某高中除了一般學科通識知能(文學、科學、生活技能)外,能夠投入資源發展特色,具有該天賦專長的學生便可前往就讀。

在國中培養?對!時機剛好。但不要用「培養」,用「試探」。如同高中,除了一般學科通識知能「基礎」外,得要從社團與課程中設計,多元的課堂活動是必要的,各種可能的天賦專長都要開設社團班別,最好先有性向測驗,再開設社團課程,之後再邀請具有教育理念的專家教師指導。可惜了,多數國中都是先定社團,再讓學生抽籤,而學生不是到不喜歡的社團,就只是「時間到了,到那個場地玩一下」而已。

國小呢?當然得要多元發展,由於孩子生理與心理尚未發展純熟,大人敏銳一點可以發現孩子的天賦,但不能過早判定。各種可能的學校活動都要辦理、都要進行就是了。這也就是我先前投書過一篇文章寫到,學校要有數學競試、科展、語文比賽、運動會、才藝展演,甚至課程中要加入上台報告發表、動手實作…等等活動才行,教師在引導孩子思考,在哪些過程中做得比較順手。

先前有人說:許多教育政策與家長的期待差距太大。其實在理想上並沒有差距,差距大的是實施策略,沒有一個家長只是期待孩子考上一中女中和台大,他們更期待孩子有更好的前途、未來都是人才。「學校培養人才」不就是符合家長的期待嗎?而培養天賦人才並沒有要放棄通識學科和領域知識,只是我們花太多時間教導和評量一些繁瑣無用太偏離的通識學科和領域知識,這反而與家長的期待落差更大。

再說一次:「人才即是能高層次應用某領域知識的人」,學校教育中,領域知識還是要強化,但不要太繁瑣,核心知識即可。再把時間拿來培養學生在這些領域核心知識的高層次運用才行。而如何高層次運用?得要先有特色的學校、專門的課程設計(包含正式和非正式課程)才行,之後,學生在這些教育情境中高程度地施展所學的知識技術。

然而,一個國家教育政策要推動不容易,經常畫了大餅後欠缺階段性策略,也說不清楚與家長所想的有何關連,導致教師和家長質疑可行性,最後因為教師和家長誤解、質疑、進而抗拒,使得該教育政策窒礙難行。任何教育政策要從貼近既有的教育情境逐步發展,導引學校、家長和學生往願景目標前進。

國家培養人才的教育,發覺孩子的天賦是基礎點,沒有考慮孩子天賦的教育,人才難以培養。而階段策略中,國小多元、國中試探、高中紮根、大學養成,是垂直歷程,而水平擴展即是統整核心知識和高層次應用。這樣並沒有脫離現行的教育體制過遠,又可在基礎點上逐步發展。

 

圖片來源:IBM@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劉世雄/教育政策別畫大餅 培養人才從發掘孩子天賦開始〉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回覆給「譚仰光」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