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國中校園裡,長久以來普遍存在著一個迷思:「學業成績不好就去念高職」或是「不想念書就去讀高職」,連許多國中老師及家長都是這樣在孩子耳旁千叮萬囑,但「成績不好就去念高職,成績好才去念高中」這是對的嗎?
我相信在頂尖科技大學就讀的學生應該很有感觸,因為他們絕大多數當時都是讀高職的。
可是我們別忘了,他們在升讀科技大學時,入學測驗也一樣要考國、英、數,還要考專業科目六科以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當時在讀國中時,可能因為成績表現平平,被迫讀高職,為何在高職階段他們能突飛猛進?以前的國中成績一向一蹶不振,怎麼讀了高職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國、英、數突然都會了,連抽象難懂的電路分析或力學的計算,剎時之間都開竅了?況且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幾乎在國、英、數及專業科目的分數都還接近滿分哩!很多高職學生在校期間擁有優異的專業技能比比皆是,在取得證照或是參加國際發明或是技能競賽成績的表現也都相當亮眼,畢業後享譽世界的名廚江振誠、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等也都是高職畢業;有些科技大學畢業的學生,甚至還能考上普通大學的研究所走學術研究的路線,表現並不輸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我的許多師長當了大學的校長、院長、講座教授、特聘教授等,在學術上有相當崇高的地位,有趣的是他們多數也是高職畢業的,我常在想,他們除了當時可能因為家庭經濟的無奈而選擇了高職之外,應該也有一些是因為聯考而被迫選擇了高職,但他們為何能如此傑出?不就是先天的條件加上後天的努力嗎?先天的條件在當時就讀國中時,他們不是早已經被否定、被放棄了嗎?後天的努力如果沒有先天的條件配合有可能有所成就嗎?
走筆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在國中階段被放棄的孩子,他們的先天條件並沒有比較差,只是可能被埋沒或是或被忽視了,簡單地說,他們潛力無限只是沒被看見。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都離不開教與學的本質,技職教育的教學信念,基本上是採行建構主義的知識論,有別於客觀的知識論。高職學生在實務課程中(尤其是實習課及專題製作)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者帶著自己原有的觀點、想法進入學習的場域,同學之間彼此詰問與討論,教師則是知識的促進者與生產者,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刺激、與引導下,經由動手實作的具象觀察進行抽象理論的理解。學生經由發現與動手操作而進行學習,習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合作、溝通、表達,創造並測試自己的想法。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國中時一直處於抽象思考、被動接受、唯一標準答案的環境下,對學習沒有興趣,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的原因;一旦到了高職就讀之後,即在學習上有了翻轉,因為具象的實務體驗,讓他產生前所未有的愉悅感,也衍生實務背後的許多疑問,在摸索解答這些疑問的過程中,逐漸展開學習的歷程,學習也變得更有樂趣,學習也更有自信。
由於學生對事物的學習,是經由具體思考、半具體思考,再到抽象思考的學習歷程,因此,家長與國中的師長們就應以讓學生有更多元的接觸(以具象的生活經驗為例講解抽象的理論)、更包容的胸襟(考試不好,不代表沒有潛力),及更耐心的等待(認知發展還沒有到達抽象思考的階段),鼓勵我們的孩子。也要相信他們選擇了高職之後,體會具體的學習樂趣、領略實務技能的應用力量,孩子就讀高職的未來必定前途一片光明,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自己,深信「技職啟動了他的夢想、專業成就他的未來」,很可能成為另一個江振誠、另一個吳季剛。
圖片來源:flickr@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