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祥原:台灣被中國超越是早晚的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在巴西聖保羅舉辦的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上,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的,總得獎數世界第三,但如此耀眼成績,卻瀰漫著一陣濃濃焦慮——「中國已經追上來了!」

台灣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而中國卻是2010年才開始的新手,但近年透過大量挖角人才與砸錢攻勢,才參加三屆已躋身世界第五名,成績為5金6銀3銅12優勝,技能圈諸多人士擔憂,下屆很有可能被中國超越。

《技職3.0》記者趁著第三十六屆汽車板金國手馬祥原回台宣傳新書期間,硬是在他緊湊的行程中,擠出近一小時的專訪。馬祥原認為,台灣被中國超車是早晚的事,甚至悲觀地認為,最快下一屆就被超越,而馬祥原特別分享對台灣職業訓練的看法,或許大敵當前的此刻,回頭審視台灣現況,能給予我們技職與職業訓練圈一個警惕與參考。

馬祥原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三十六屆國際技能競賽上,除了奪下汽車板金金牌,更拿下「最佳選手獎」,是台灣第一位在此賽事上拿下雙面金牌的傳奇選手。後來保送台師大工教系,畢業服完兵役後便到中國發展,經過一番努力,獨家簽下德國奧迪汽車在中國400個服務據點的汽修培訓合約,奧迪甚至表明,馬祥原到哪裡,奧迪的合約就跟到哪裡,造就我們所熟知的「馬祥原傳奇」。

以下是專訪內容:

3.0問:為何職訓中心老師廖文豐要幫中國汽車設備廠商和業公司找人才呢?

馬: 其實從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很多企業都會到職訓中心請廖文豊老師幫忙找人,那為何會從這邊找呢?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訓練出來的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在職訓中心挖人,總比招募一個剛畢業的人再從頭教起快很多。也因為當時台灣汽車產業發展並不好,我們眼前有到對岸發展的機會,所以就毅然決定過去闖一闖。

另外一點是因為大陸的根本本質(從國外挖人才),但大陸第一目標其實是德國而非台灣,畢竟大陸跟各方都有情節,如日本、美國等等。大陸為何覺得德國最好?因為他們是中立邊緣地帶,沒有太大問題。至於台灣,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至少語言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對台灣人相對友善。

3.0問:當時奧迪兼任培訓老師李林森看得懂原廠德文文件,也擔任翻譯,想詢問您與奧迪密切合作後,是否在語言上遇到挑戰?

馬:這一定會有,剛到大陸時,他們(和業公司)鼓勵我多學外語,最好的溝通語言還是英文。另外,以培訓師的技術角度來看,通常專業技術人才除了動手操作,其餘像管理、語言等能力都略顯不足。

例如當時到德國接受培訓,眼前的培訓師是全球級的培訓師,他只會講德語,完全不會講英語,但以德國人的成長過程應該不至於這樣,英文多少會涉獵一點,「這是不是技術人的一個通病」?況且,即便是國語,在大陸還是多多少少有溝通障礙,但若能突破這些障礙,專業技術人才就能在世界發光,不受限。

3.0問:最近台灣在討論對於全國技能競賽前幾名選手,安排升學後是否應開設專班,客製化教學,幫助技職選手在學業以及未來職場上接軌。您當初到大陸時,和業公司是否有安排任何職前培訓,幫助您在中國起步更順利嗎?

馬: 坦白說,中國公司對於我們的期待,就是「什麼都要會」,特別找我過去,就代表中國沒人有能力處理公司業務。公司需要培訓奧迪車場師傅,但沒有足夠優質的培訓師,再加上我在台北職訓中心、國際技能競賽過程中打下的基礎,所以對我們的「高期待」可想而知。

雖然公司在上海,但基本上,剛到大陸第三天就被丟到北京,當時老闆說:「自己想辦法」,就把整個培訓項目丟給我,壓力很大,完全不知道這間公司需要什麼、車廠如何做規劃,所以剛到大陸前幾年都在摸索,但我認為這段時間就是「充電」,磨練自己,把以前學過的技術知識,因應車廠需求,設計成一套有系統的方式。

3.0問:聽起來,台灣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教學,足夠您到中國發展?

馬:並不是,還有許多畢業後的自我學習。

3.0問:技能選手技術內涵與業界所需是否有落差?

馬:技術內涵上並不會有落差,因為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層次,當然,跟企業接軌多少還是會有(落差),畢竟「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譬如你被派到陌生的車廠,還是得重新適應車廠所用的系統,但憑著技術底子與經驗,可以很快上手。

另外一個重點是,技職教育應該訓練學生如何在業界運用所學,這點台灣非常不足。

3.0問:可請您多談談,台灣師範大學的教育訓練對您的影響?

馬:當初在師大修了教育學程,教案編寫的訓練對我幫助甚大,尤其現在當培訓師,一次教學內容,這分鐘要講什麼、下一秒要教什麼、準備什麼器材,通通會編入教案,幫助我組織化教學內容。

以前我們會說,學徒要當3年6個月才能出師,是因為我們過去學技術的模式,是師傅做什麼,學徒在一旁跟著學什麼。但透過教案教學,我可以有系統地教課,大大提升了教學品質以及學員學習效率。

所以,如果技術人才擁有知識內涵,可謂如虎添翼。

3.0問:以您在中國的教學模式,相對於台灣的教學來說有何不同?

馬:我覺得台灣過度封閉,技術不願「放出來」,總是閉門交流,代表很少人知道你有什麼最新資訊與技術,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技術「放開」,這樣消費者或外部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回應,你才知道我這台車子哪裡好,哪裡需要改進,這方面,大陸非常「OPEN」。

對大陸來說,因為市場太大,如何宣傳才是重點,而且宣傳不單單是營銷,他們會試著告訴消費者車子性能哪裡好、售後維修服務哪裡好,甚至還會強調維修人員的進修、參與相關競賽,把這完整體系告訴給消費者,增加他們購買意願。

3.0問:國內似乎有不願「放出來」的現象,尤其在教學上,大家都是關起門來培養技能選手,「私房菜」藏在自己學校或公司內,不去交流。對於此,也建議他們把技術「放開」嗎?

馬:我認為「藏招」很正常,不只台灣,全世界多多少少會有這種心態,但問題是,藏多還藏少。

如果幾乎100%藏著,是過度封閉,除非你能靠這獨家技術吃喝一輩子,那真的沒話說。可是一般來說,如果技術不跟外界交流、更新,很快就會被其他競爭者超越,所以「藏」技術可以,但分寸要拿捏清楚。以我來說,在大陸教學,我也會「藏兩手」,但這要看你今天面對的對象是誰,譬如對方只有你四成的功力,你大概用六、七成就可以,當然,如果對方實力堅強,就得全力以赴。

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應該要釋出更多,以前我們都是出六成、藏四成,現在至少都要出到八成,一到兩成留著,因為這是你的壓箱寶。但要持續吸收更好的技術知識進來,精進你這一兩成的功夫,形成正向循環,不然你很難持續往上提升。

3.0問:近年中國在國際技能競賽成績持續進步,本屆台灣得牌總數世界第三,但中國已經爬到了第五名,根據曾到中國參加友誼賽的台灣國手表示,他們光一個練習場地,都能砸一千萬人民幣,打造跟世界級競賽同規格的訓練環境,投資規模遠超台灣,其餘許多職類選手、教練都提出同樣的看法,以您在中國那邊發展多年,他們真的如此拼搏砸資源嗎?

馬:硬體部份,我想台灣是完全不用比了,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國家可以跟大陸比。目前接觸下來,大陸對於國際技能競賽的奪牌慾望很高,所以各方面的資源投入都非常嚇人。

關於硬體設備,確實是個問題,會影響你奪牌的結果,但絕對不是最大因素。硬體設備就算解決,大陸軟實力仍是個問題。台灣也一樣,技術人才嚴重缺乏(斷層)。

3.0問:我們職業訓練的傳承機制,這部分您怎麼看?

馬:我目前看到最可悲的情況是,以前我待的台北職訓中心,教職員工約200多人,現在可能只剩20幾個人。所以,一個國家有沒有錢,確實直接影響到設備的買賣,但如果師資培訓能量、技術人才不延續傳承,坦白說,只要這線一斷掉,就算未來錢比大陸多,設備比他們好,還是輸人家。

我最近開始跟大陸學校交流,我看到的現況是,他們的技職教育跟企業無縫接軌,這點台灣值得效法。還記得有一次,我跟大陸某校長聊天時,他的一句話震驚了我,「辦學的目的是提供企業最好的人才」,那麼要如何提供企業所需人才?很簡單,直接找企業配合教學,共同培育人才,企業會直接告訴你他們需要哪種人,直接把資源導入校內,稱為「校企合作班」,學生幾乎不會出現學用落差的問題,這是台灣急需改變的部分。(編按:其實台灣也有,教育部近年持續推動產業學院,學校與企業共同開設課程,培育人才)

說到底,政府還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以國手來說,這屆如果是出現在北部,就幾乎在北部訓練;如果出現在南部,就在南部訓練。但我覺得是好事,這就是台灣內部的競爭,重點是,誰要來組織,把一整塊結合在一起,並導向適切的方向,才是關鍵!

當年我參與國手培訓時,有國手交流會,政府會找前幾屆國手提供經驗分享,但後來,這樣的機會變少了,不知道是不是經費縮水的緣故,沒辦法辦更多的經驗傳承活動。如果今天有個單位或政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相信「傳承」這件事並不難做,以我這樣的國手為例,歷屆國手少說上百位,但是否有這樣的「人才庫」存在?誰在管?

3.0問:最近職訓圈、技能圈瀰漫著一股氛圍,擔憂中國在下屆國際技能競賽超越台灣。對於這現象,您怎麼看待?

馬:這是必然的,差別只在,大陸是下一屆就超越台灣,還是下下屆才超越,時間早晚問題而已。他們政策力度很大,想做的事情總能排除萬難。

例如,學生若受限於學制不便參賽,中國可以為了你量身訂造學制。假設你今天學校有課無法練習,他就為你特別開闢一條「綠色通道」。哪怕你全部時間都投入在技術,課業較差,中國政府會讓你毫無顧慮的練習,也能順利畢業。

這跟他們的學制很有關係,高職或技工院校,一畢業就是工作,工作後若有需要再去升學,非常明確。

另一方面,他們獎勵也不手軟,第一個例子是,本屆國際技能競賽創了先例,杭州市委直接聘本屆汽車噴漆金牌選手為正教授等級的技術教師,一般人還得從助理教授慢慢當起,但大陸是直接用國家級待遇,從最底層拉到正教授等級,待遇、社會地位完全一樣。第二個例子是,他們獎金一百萬人民幣(台灣是一百萬台幣),宣傳夠力,甚至安排選手在熱門黃金時段上電視節目。

台灣還能不被超越嗎?

我們現在有危機意識很重要,但重點是後續配套,這才是重點。

3.0問:對於中國的技能選手訓練過程,您清楚嗎?

馬:大陸訓練過程非常封閉,我們當時有嘗試暸解,但很難追蹤。

我當時想了解他們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狀況,以及國內培訓內容,但到了培訓地點都被拒於門外,後來進一步瞭解,這是各個職業行業的問題,其實大陸政府對(交流)ㄧ事很開放,誰來都接受。他們特別感激台灣,從前年開始來台灣交流,台灣這邊的人都很無私地分享經驗,相信這樣的舉動會影響他們更著重技術交流。

據我所知,上屆比賽前,大陸就有去英國進行技術交流,台灣其實也有去,但參與層度不高。

3.0問:我曾訪問過一位國手,他不是金牌,更不是雙金,而是一位銅牌國手。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還好當初只拿到銅牌,才意識到自己還有進步空間」,這是國際技能競賽對他人生的意義。對於您來說,當年在韓國首爾的比賽,對你人生意義為何?

馬:這比賽影響我至深,第一是了解自己的技術能力達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奪牌「意義」就是背負光環,壓力只會更大。但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到了企業是完全兩碼子事。

我發現,我們很會比賽,但不代表很會跟企業接軌,因為我比完賽放鬆過一段時間,後來覺得不行,要更學習。

對我來說,20歲只是人生的一個點,只是檢視國家的職業教育狀態,20歲之後呢?你得面對更多樣的社會,結合以前所學,我相信很多國手會在過程中迷失,但回想起來,不論我當初拿的是金牌、銀牌、銅牌,或根本沒得牌,我都認為,「比賽只是一時的,人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專訪/馬祥原:台灣被中國超越是早晚的事〉中有 2 則留言

  1. 我們不必因大陸在技能競賽場上的凸起而大驚失色,大陸與韓國同樣的是傾國家之力爭取競賽場上亮麗的光彩。我們學不了也學不起。
    但我們也的確應藉此機會莊敬自強深自檢討我們在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方面的政策與作為,不要再一味陶醉在過去亮麗成績的自我得意裡。
    競賽成績領先德國瑞士與日本,並不代表我們的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真的比德瑞日成功;也並不表示我們技職中堅精英的人力素質已普遍勝過了德瑞日。
    但成績若出現日漸負成長現象,卻可顯示我們在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方面的政策與作為,有需要修正的問題存在。
    不過,大陸在技能競賽方面的用心用力,也的確不容我們小覷,再加上他們有德法等外商投資的大型企業的技術支援,更如虎添翼。不過短期之內,他們一體化教師(就是能教實作也能教相關理論的教師)的質和量都還不足,而我們的一體化教師充足,這是我們的長處,千萬要珍惜。不要在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方面自廢武功。

發佈回覆給「譚仰光」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