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不尊重專業

 

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是什麼?

在於不尊重專業。

舉個例子,美國的建築工人,如果每天工時做滿的話,薪水等於一個企業裡面的中階經理人。

一個汽修工人,每小時的時薪比教家教還高。

一個醫師每天平均看診不超過十五人,當然每個科別不同,但是就算是可以刷病患的家醫科,時間排滿了就排滿了,為的就是要給自己的專業負責,把服務品質顧到最好,病患尊重醫師的判斷,相信醫學上治癒的最大機率就是把患者交給醫生全權處理, 相信如果自己懶得動手,要把自己的車子修好就是找修車工人並付上合理的報酬。

如果每個人都相信專業,認同一個專業的養成為的就是從工作上獲得合理的報酬,消費者沒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尊重專業,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就可以在合理的報酬之下提供最好的服務品質。

在市場競爭下,逐漸就會把那些不專業的、出來騙一個算一個的二愣子半桶水給淘汰掉。

台灣就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尊重專業的人,不管好的壞的服務都要挑三揀四,好像別人的時間別人的專業都不是成本,看醫生一定要拿些偏方出來質問醫生為什麼不這樣那樣, 生個小孩明明就不用每次都要照超音波,醫生的專業就是告訴你小孩的心跳正常胎動正常最重要,非得每次都要花很多昂貴的醫療資源去只為了圖個安心。

醫死人就抬棺抗議,犯罪被判刑怪司法不公,科學專家根據文獻報告訂了食品藥物的檢驗規範,人民就一定要吵說非得要零檢出,然後轉頭去吃用回鍋油炸的雞排。

最可怕的是,大家對於有專業的人不肯給予相對應的報酬,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讓不專業的人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好的專業養成訓練, 所以願意接受比較低的報酬,不尊重專業的市場上最後就只剩下這種人。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聞媒體

大家說台灣媒體是社會最大亂源,但是歸根究柢還是起於大家對於新聞專業的不尊重。

好的、紮實的報導沒人看,對於正經八百的新聞播報內容只想轉台,引據詳實的專業文沒人信,什麼兩性專家寫的反核文,或是連作者啥來歷都不知道文章可以被瘋轉,最後就是主播台變成選美大會,記者會變成星光大道,電視台變成電影台。台灣各種奇怪的亂象,很多最後都可以歸結到台灣人對於專業的不尊重。

博士畢業只能找到碩士級的工作,因為優秀的人才不願意屈就台灣的低薪,因為老闆看不起你的專業訓練,好的人才往外走,產業就不可能升級。

好的人才在外面幫世界其他國家做出更有效率更新穎的產品,回頭來繼續壓縮台灣的獲利空間,台灣老闆更沒有能力去高薪聘專業人士。

整個產業鏈無法升級,薪資水平無法上來,引領產業進步的學界待遇就不可能拉高,好的學界人才就更不肯回台灣,台灣的高等教育就繼續爛,台灣的研究排名就繼續後退,民眾和學生不尊重教授的專業,教授上面沒薪水,下面沒熱忱,乾脆繼續教二十年前的知識與技術,

新一代的台灣人就更沒競爭力,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不尊重專業,做得好做的壞都一個價錢,最後的結果就是沒人想要追求卓越,市場上小人壞人懶人當道,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是整個台灣的浩劫

再舉個例子,台灣的大學教授,就算文章發再多,研究獎拿一堆,幹到頂打死薪水就是一個月十六七萬,那是教育部白紙黑字寫的規定,做再好都不可上去。 但我現在史丹佛大學的指導教授,今年 75 歲,37 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什麼獎都拿了,就連被譽為諾貝爾風向球的 Wolf Prize 也早早拿了, 這輩子就等個諾貝爾獎,現在薪水一個月 28k,單位是美金。

這在台灣只會被立委諸公說是肥貓。給得起香蕉,就只請得到猴子。

這是市場的鐵律,想在國際上玩遊戲,就先給有能力打國際賽的專業人一點實質上的尊重。

要讓台灣進步,首先從自己做起。

尊重專業,尊重餐廳做好吃東西給你的廚師,尊重醫院幫你治病的醫師,尊重法院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官,尊重學校傳授知識給你的老師, 尊重幫你修車的技師,尊重幫你裝潢的裝潢師,尊重市場上宰牛的屠夫,尊重醫院幫你看照的護士,尊重開公車讓你通勤的司機,尊重開卡車讓社會貨通有無的運匠, 尊重你每天生活照顧你各項需求的各種專業人士。

當然台灣社會依然充斥著各種想多騙一次就算一次的人,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每個專業的人,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建立起來,市場機制自然會讓不專業的、光呼弄人的騙子下來。

台灣正逐漸離開世界的舞台,但是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台灣有台灣的好,專業優秀人才的素質更是遠勝世界很多靠吃老本的先進國家,但是很多制度過時也是事實,造成對專業的不尊重,不好的制度造成台灣無法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果能從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做起,從尊重別人的專業做起,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台灣會有很強的爆發力。

 

圖片來源:flickr@Didier Baertschiger

本文轉載自合作作者:徐丞志,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用心走出自己一片天」阿基師:態度成就一切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福容飯店行政總主廚廚師鄭衍基(阿基師)受邀至崑山科技大學演講,現場吸引逾百名學子到場聆聽,阿基師以「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就可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的經典名言做為演講開場,引起現場聽眾共鳴。

02.阿基師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觀眾分享故事

阿基師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觀眾分享故事。

 

阿基師回憶起過去,年輕時便投入餐飲工作,目前從事餐飲產業已46年,一路走來無怨無悔,目前管理15間飯店、領導600多個餐飲大小廚、出了72本書、做3個電視節目,「一個初中畢業沒讀高中又沒讀什麼書的鄭衍基做到了!」阿基師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學子,「學歷」在職場當中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在餐飲產業中,「態度」與「責任感」是成就一切的關鍵。

阿基師分享了他的工作守則:「三忠、三實、三耐」,「三忠」指的是忠於老闆、忠於消費者、忠於自己的專業;「三實」為誠實、務實、踏實;「三耐」則是指耐心、耐性與耐力,這三項原則加上時常自我觀察、反省,就能將工作做好。他認為人生在世,每一種存在的價值都不是絕對值,而是參考值,他也提醒即將踏入職場的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失敗也不要氣餒,「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隨時都要做自己的貴人」,人定勝天,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善用機會,並勇於把自己的熱忱與專業展現出來。

04.阿基師開講,臺下座無虛席。

阿基師開講,臺下座無虛席。

 

 

崑山科大蘇炎坤校長出席該活動,除了代表校方感謝阿基師給予年輕學子許多工作態度上的啟發外,也鼓勵學生能以阿基師為榜樣,不管身世背景如何,只要願意學習、夠努力,都能闖出一片天。

03.(由左至右)校友總會副總會長尤燦松、阿基師、校長蘇炎坤、副校長黃國賢、校友總會副總會長林義山等人親自出席盛會

由左至右分別為校友總會副總會長尤燦松、阿基師、校長蘇炎坤、副校長黃國賢、校友總會副總會長林義山等人親自出席。

 

行政拖垮教學 主任、組長大逃亡

 

文/陳芳毓

攝影/賴永祥

 

學校的行政壓力,不亞於醫師,評鑑過量、垃圾公文、活動競賽、教務扛總務……,一大群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太大,續任意願低,台灣教育界正爆發史上最大逃亡潮!

如果票選「2015下半年最多教育人抱怨的話題」,第一名一定是「行政過量」。

教育部調查發現,訪視評鑑、會議研習、公文文書及活動競賽,是行政壓力的最大來源。

今年7月到10月,誠致教育基機會董事長方新舟、台大教授葉丙成、大直高中老師黃益中、瑞祥完全中學主任莊福泰等七位教育人士,不約而同為此撰文發聲,動輒數千則轉貼。

 

2.7天一評鑑 工作負擔超標

早在2006年,「行政過量」問題就曾登上全國報紙版面。十年過去,透過社交媒體層層分享、按讚,老問題竟然燒出新野火。從9月至今,宜蘭等五縣市陸續宣布不再配合評鑑規模最大的教育部「統合視導」,台北市等縣市支持縮減與緩辦,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也出面聲援。

開出拒絕視導第一槍的宜蘭縣長林聰賢直言,評鑑已淪為「形式化」與「造假化」。

行政過量引爆的效應,是行政人員士氣低落,導致「行政大逃亡」。

2006年,時任台北市景興國中校長張勳誠調查發現,民國90~94學年,國中教務、訓導、總務主任平均年資僅1.8年,相當五年換3~4人。還有96%教務主任表示,教師兼行政人員,工作負荷太大,續任意願低。

這個現象如今更嚴重。2012年,台北市曾發生某國中行政人事未定,排不出課表,開學第一天全校自習的離譜事件。今年暑假,台南市則傳出超過20個國小行政團隊喬不定,校長們到處拜託老師接主任與組長,「只差沒下跪!」

過去長達數十年,行政職大多是教師晉升的光榮之路,老師們還會在參加主任甄試前訂做西裝。誰能想像,時過境遷,為何行政成了眾人迴避的「火坑」?

 

火坑1
評鑑過量 學校被迫造假

9月開學前,宜蘭縣教育處長文超順統計出一串驚人的數字:宜蘭縣學校評鑑多達74項,以每年上課200天來算,教師平均每2.7天要接受一項評鑑或訪視;其中,中央部會15項、縣府15項,統合視導更占44項,超過六成。

一項評鑑,就要數十頁圖表與照片,學校得準備三個月到半年。「如果這些工作有益於孩子的學習發展,大家都願意承擔,但一點幫助都沒有,」9月中,「教師屆奧斯卡獎」Super教師獎得主、高雄市瑞祥完全中學主任莊福泰在得獎感言揭露,為填寫評鑑中多如牛毛的表格,主任與組長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

師鐸獎得主、彰化縣二水國中前學務主任楊傳峰也說,晚上孩子在寫功課,他就在一旁寫計畫。有次他在主任LINE群組留言,「11點我還在家裡寫計畫。」有人回傳,「別難過,我也在學校寫。」還有人說,「別難過,我昨天半夜2點還在寫。」

這些計畫非寫不可。因為每項計畫,都左右學校的評鑑分數及補助金額。雖然許多計畫補助金額僅有區區數千元,老師們仍抱著「多爭取一點錢,就能為學生多做一點事」的心情,熬夜苦撐。行政工作為何愈來愈多?是過去十多年逐步增加的結果。

 

視導逐年增加 疊床架屋

2003年起,教育部開始每年到各縣市訪視,了解教育政策落實情形,據此分配中央教育補助款,這就是所謂的統合視導。

隨著教育相關法規愈來愈多,如2004年的「兩性平等教育法」、2005年的「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等,視導項目也疊床架屋、不斷增生。地方縣市教育局處還會在中央審查項目外,要求學校加碼準備,更使行政人員無法負荷。無法負荷的結果就是應付,甚至造假。

彰化縣三民國小校長楊恩慈將「應付」評鑑的方法分成四類:「宣導成果照片」(一兩張A4紙上貼四到八張照片)、不必「實地訪視」的評鑑訪視資料(需計畫、因應成果照片,學習單、學生作品等佐證資料)、到校「實地訪視」的評鑑訪視資料(動輒上百個資料夾,並準備簡報、會場布置等)及上傳資料(將書面文件、影音資料上傳教育部及局處網站)。

這些乍看不難,其實繁瑣。例如本學期才開學第二週,就有閱讀、國防、交通安全、性別平等、家暴、愛滋病、毒品、友善校園等項目要宣導;今年適逢多事之秋,時事宣導爆量,又新增了狂犬病、空汙、韓國MERS、八仙塵爆、登革熱等。每一項宣導,學生都要看影片或聽簡報。

但宣導用的都是上課時間,老師非但課趕不完,還得拍照「作成果」;加上評鑑沒有考慮區域差異,一個指標全國通用,衍伸出許多荒謬現象。

一位離島校長說,交通安全宣導的項目之一是遵守交通號誌。但離島車輛稀少,連紅綠燈都沒有,為了拍照,只好商請員警指揮交通配合演出。

又比如,「環境教育」其中一個指標是「二手制服回收量」。但有些學校已改穿便服,不填,會被催繳;填了,就是造假,使老師陷入兩難。

為節省時間,有學校趁開學典禮校長致詞,輪流換背板和海報拍照存證,一下是反毒,一下是交通安全,當著學生的面造假。

拍完照,老師要再花40到100小時將資料搭配學生作品,裝進一個個資料夾,做成精美的書面訪視資料。

日前有一所新北市學校在網路上貼出評鑑的照片,只見偌大的室內體育館內,排著五列數十公尺長桌,上面依主題擺上數百個資料夾,供學者專家審查,壯觀場面彷彿年度書展。

「評鑑是一場作文比賽,」台中市忠明中學圖書館主任陳建銘直言,「不是看誰做得好,而是看誰有辦法拿高分!」

莊福泰推測,主管機關的觀念是「有拍照=有成果」,但真正將觀念落實在教學的老師,卻不會被看見。

楊恩慈質疑,「為何需做報告?問題出在不信任老師。」

雖然有些資料可上傳網路,表面上環保又省事,但由於學校設備大多不夠先進,網路經常塞車,或傳到一半顯示「上傳失敗」,行政人員就一下午被困在電腦前。

宜蘭縣光復國小教務主任朱堯麟的電腦螢幕周圍貼滿便條紙,寫著密碼、電話與聯絡人姓名。每一張都代表一個專案。

他的社會課,被日本學習共同體大師佐藤學譽為「最好的國小社會科教室」之一。「我寧可花20節做學習共同體,也不想花20節課填這些表。」他對於無法將時間花在教學設計與傳承經驗,感到洩氣。

願意接行政的老師,多少有改革的理想;如今變成每天應付公文與評鑑,自身難保。

 

火坑2
7000多份公文 99%是垃圾

另一個使行政觸礁的冰山,是彷彿永遠批不完的電子公文。

一位國中教務主任告訴莊福泰,過去一年所看的公文量高達5500份,平均一天看15份;完全中學的工作量加倍,莊福泰開學第一週就看了近180份公文,平均一天36份,一年工作200天,總計要看7000多份公文,但「99%全是垃圾公文!」

這些公文,多是各政府部會的政策宣導,透過教育部層層轉發到基層;由於許多單位不看內容,先轉再說,常使收件人啼笑皆非。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長、宜蘭縣教育處前處長吳清鏞任高中教務主任時,就曾收過「國王企鵝財產編號」公文。

當時台北市立動物園購買國王企鵝,行文到北市政府,再轉至財政部編列財產編號,財政部便發文公告全國單位。一來一往間,一頁電子公文就成了三頁。

近十幾年來民意代表氣焰高張,民粹當道,來自質詢的需求,同樣使學校疲於奔命。早上收到,下午就要資料,每週至少一次。

前陣子新舊課綱爭議,許多學校就收到「貴校用哪個版本教科書的公文」。這種公文一來,老師就得放下手邊工作;在外開會到一半,也被「奪命連環叩」緊急召回。還有國小主任收過「全校洗手台數量統計」和「先總統蔣公銅像數量」的公文,雖不知所謂何來,也只好全校走透透數清楚。

8月蘇迪勒颱風隔日,多數縣市仍風大雨大,學校卻須在下午3點前回報災損。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冒險出門勘災,在臉書上貼出山區風雨交加、山路上樹木橫陳的照片,自嘲在橫越「賽道」,「學校應該設議員服務處!」楊傳峰挖苦道。

因為公家單位間缺乏統整,也導致學校得反覆提供類似的資料。台北市一所國小教務主任先收到「受損房舍統計表」;填完送出後,隔天又收到另一個單位要求統計「受損樹木統計表」;新北市一所國小先收到「總統蔣公銅像數量調查」,不久又收到另一個單位詢問「蔣介石銅像數量調查」,不勝其擾。

文超順認為,國小老師被視為公務體系中「最乖」的一群,公部門的政策執行便多推給國小。最近甚至有立委提議,要將學校認養流浪狗的數量列入校務評鑑,引發嘩然。

「我們最希望教育部做的,就是擋下其他部會的要求,」楊恩慈說。電子公文雖然快,卻也使公文發送變得浮濫,省下了紙張,卻浪費了更珍貴的人力。

「速度,沒有使我們更輕鬆,反而更忙碌,」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也認為學校已被電子公文「奴役」。

 

火坑3
電腦補救教學 本末倒置

補救教學,也是統合視導中相當重大、繁複的項目。

過去,學校可自行決定如何協助學習落後的學生;近兩年,教育部推出一體適用的電腦補救教學測驗,各校國英數成績後35%學生都須參加補救教學。

每年9月,學校先舉行前測,確定學生程度;2月與6月再實施中測與後測,了解進步狀況。等於同一個人一學期要測驗三次,全部以電腦選擇題測驗。

舉例來說,一個1000人的國中,就會有1050人次測驗;但一間電腦教室一次只能容納30人,得動員四位老師點名、排除電腦與網路問題。一次測驗,分35節課、動員140人次才測得完;加上得利用上課時間施測,原本學習落後的學生,反而得缺課去參加測驗,本末倒置。

位於雲林古坑山區的華南國小,因為經常測到一半網路斷線,申請「改善網路計畫」,卻因教育處沒有預算被駁回。

莊福泰認為,學生學習落後的原因及需要的補救方式不一,電腦選擇題難以測出程度。

他推測,這項政策可能是配合大學教授的研究,才會設計出嚴謹、卻不符教學現場需求的執行架構。在莊福泰發言抨擊後,教育部宣布,明年將減化補救教學施測方式,也可用紙筆畫卡取代電腦測驗。

又比如,為了要幫助成績後段的孩子,教育部今年推動差異化教學,要求校長與老師參加研習與會議。但是有許多老師反映,講課的都是大學教授,對國中小教學現場幫助有限,也引發「用國家資源成就個人研究成果」的質疑。這類研習一個月至少一場,正式老師去研習,學生就交給代課老師。不只加重財務負擔,也犧牲了教學。

 

火坑4
總務易被告 宛如走鋼索

許多人不知道,學校的修繕與採購事宜,地方教育局處並沒有統籌單位,全由學校個別處理,導致學校行政人員還要處理金額巨大、涉及建築專業的專案,如興建校舍,從採購、簽約、發包到監工,都要老師執行。

一位偏鄉國小總務主任說,上任第一年,學校為遷建買了一塊8000萬土地。他代表簽約、變更地目;興建校舍時,同樣由他發包、監工與驗收。他每週要上採購法規課程,還要請教有營建經驗的家人,校務與班務則利用放學後處理,才順利完工。事後他才得知,前兩任總務主任聽說要興建校舍,就立刻申請調校。

辛苦就算了,但行政法規專業度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觸法。

2013年,新北市38位校長涉營養午餐弊案遭起訴,人數創紀錄,卻引起眾多爭議與聲援。因為許多人並非惡意侵吞公款,而是不諳法規才葬送清譽。

新北市江翠國小總務主任朱大維坦言,沒拿到標案的廠商認為程序不公,或學生跌倒受傷,家長認為是學校設備問題,就會提申訴,「做總務得常跑法院。」

「我常覺自己在走鋼索」,南投縣頭社國小校長洪旭亮也感到無奈,「不是學校專業的東西,就不該學校做。」

 

「行政支援教學」何時回歸?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借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話,評鑑已嚴重干擾教學,應全部歸零,只做必要的項目。

面對基層反彈,教育部終於在10月中回應,去年起,每年減少現有視導項目15%,兩年已合計刪減30%,甚至考慮「歸零」。明年預計將再刪30%。但基層感受卻非如此。

目前,行政減量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是變本加厲,」楊恩慈直言,明年1月即將統合視導,教育部卻尚未宣布刪減的評鑑項目,現在,各縣市教育局處依舊照去年評鑑項目蒐集資料。

「主任,我是一個不盡責的爸爸,」有次,學務主任告訴楊傳峰,他也很想回家幫自己的小孩洗澡、陪他讀書,「但事情真的做不完。所以每次面對自己的孩子,都覺得好愧疚。」楊傳峰當場淚灑教務處。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海耶克(F. Hayek)曾說,「通往地獄的路都是善意鋪設而成的。」因為不了解基層與缺乏溝通,評鑑沒把關,反成拖垮行政的凶手。

主任與組長仍得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日復一日推著行政的大石上山,不知何時才能回歸「行政支援教學」的初衷。把老師還給學生吧!而非把力氣用在應付層層長官與民意代表。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教部官員轉任私校雙薪與門神嫌疑 教部回應:並無圖利私校董事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針對高教工會點名教育部退休官員轉任私校有「雙薪教授」與「私校門神」嫌疑,教育部回應,允諾將配合行政院、考試院做整體軍公教人員退休政策規劃相關規定。

關於高教工會要求,應制訂教育官員退休後轉任私校的「旋轉門條款」部分,教育部表示,依公務員服務法第14條之1規定:「公務員於其離職後三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五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監察人、經理、執行業務之股東或顧問」,因私立學校非屬營利事業,所以現行並無限制離退公務人員不得至私立學校任職的規定。

對於「雙薪教授」爭議,教育部則表示,曾研議支領月退休金的教育人員任私校專任職務時,停發部分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至其再任原因消滅後再恢復的規定,惟考量軍公教人員適用的退休法令不同且分屬不同主管機關,教育部將配合行政院、考試院整體軍公教人員退休政策的規劃,審慎研議相關規定。

目前已領有退休金的軍公教人員任私立學校的退撫儲金,原定由學校主管機關撥繳部分,改由私立學校負擔,且對於私立大專校院使用教育部獎補助款有所限制。

對於「私校門神」嫌疑,教育部對此回應, 教育部歷年修正《私校法》皆為促進私校多元健全發展,提高公共性及自主性,並增加國民就學及公平選擇的機會。因此,《私校法》除了提供學校辦學彈性,賦予學校法人自主性外,亦於學校停辦後針對校產的處置有明確規範,並限制財產不得歸屬自然人及營利團體,以維持校產的公共性,所以,並無高教工會所說圖利學校董事的情事。

 

延伸閱讀:教部官員退休轉任私校 高教工會:月領至少15萬

 

教部官員退休轉任私校 高教工會:月領至少15萬 (含二十年來教部退休高官轉任私校名單)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對於教育部官員退休或下台後任私校重要職務,今高教工會召開記者會痛批「雙薪教授」與「私校門神」現象,點名包含3位前教育部長等21位官員,並呼籲訂定「旋轉門條款」。

高教工會執行秘書陳炯廷表示,根據工會統計指出,有多達3位的教育部長、10位教育部常務或政務次長、4位高教或技職司長、幾乎全數的教育部主秘等,退休或下台後轉任私校擔任待遇優渥的講座教授,或者是校長、副校長等一級行政主管,更有搖身成為校董者。(註1:二十年來教育部退休高官前往私校任職者名單)

南華大學副教授周平表示,教育官員到私校任職,往往可月入至少15至20萬,若加上月退俸更為驚人,排擠了年輕學者的機會和薪資。

南華大學副教授周平高教工會

 

高教工會表示,教育部官員退休轉任私校有兩大爭議點,一是所謂「雙薪教授」的問題,二是所謂「私校門神」的問題。

在「雙薪教授」的問題上,高教工會指出,過去包含工會在內,已有不少學者和社會輿論就曾針對他們涉及重複領取國家資源,一手領取高替代率的月退俸,另一手又再度領取私校最高標準的薪資,以及排擠博士生工作權的問題提出過質疑和批評。

工會更痛批,教育部高官可能基於自身在政務體系所累積和建立的人脈資源、聲望,而有助於私校應付評鑑,獲得獎補助款,這就是教育部高官是「私校門神」的原因。

高教工會提出三點要求,第一,制訂教育官員退休後轉任私校的「旋轉門條款」。第二,要求現任官員公開宣誓,退休或下台後不至私校任職。第三,全面檢討圖利私校校董的既成法規。

 

備註:二十年來教育部退休高官前往私校任職者名單

405e3789-e0fa-4dd9-958c-48f681555ce1

 

延伸閱讀:教部官員轉任私校雙薪與門神嫌疑 教部回應:並無圖利私校董事

 

105年度四技二專統測報名公告 試場開放使用冷氣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報名日期自104年12月17日起至104年12月28日止,為期12天。統測考試日期為105年4月30日及5月1日。

測驗中心表示,今年度試場全面開放使用冷氣,考生一律安排在冷氣試場應試,有個別需求考生得申請在非冷氣試場應試。

有意報考四技二專之考生,務必先行瞭解各招生入學管道(或學校)之相關規定。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考科範圍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考試群(類)別及考試科目彙整表請點選

 

陳維昭:台灣缺乏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 還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今日台灣大學主辦「21世紀大學之理念與台灣高等教育的展望」研討會,會中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與大專校院領導者出席,共同討論台灣高等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21世紀人才是跨領域人才、解決社會問題人才,但我們國內教育體制仍以單科系教育為主。他認為大家應以此為警惕,共同思考「台灣高等教育要培養何種人才」。

 

台灣在世界人才競爭上趨於弱勢

第一個主題演講為「全球視野中台灣高等教育的新挑戰」,主詞人前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表示,全球化條件下,競爭人才將更為激烈,而未來更需要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人才、永續發展人才,而台灣競爭力衰退是因為資源挹注不足,他強調,無法吸引人才,就沒有帶動創新的人力。

前教育部長、前臺灣師範大學校長郭為藩聚焦則認為,國內都把重點放在少子化、入學人數減少議題,而全球化後的學校競爭力如何吸引更好的人才,也是迫切需思考的議題。

郭為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校長

郭為藩舉例,相對土地面積與人數條件相近的新加坡、香港、荷蘭,台灣大學規模還是比較小,他指出,如何突破目前台灣高教困境是很重要的。

 

郭為藩指出,新加坡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排名都在百名內,甚至是50名內。他特別強調,若非研究型大學,並不需要去注重排名,「這對於高等教育沒有意義。」

郭為藩解釋,大眾對於研究型大學有部分誤會,他指出綜合型大學並非研究型大學,而部分科技大學卻應該列為研究型大學。他認為,創新與拓展專業知識領域是主要研究任務,其中學校是否提供教學與研究領域多元化、是否在國際高等教育評比上享有盛譽與排名,對於研究型大學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郭為藩說明,一個好的大學必須要有四要件:人才、環境、資源、制度,而在教授薪水上台灣遠低於其他東南亞大學,難以抓住研究人才。他開玩笑說,「台灣薪水共產化,中國大陸薪資卻民主化」。

 

台灣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

對於「SCI迷思」,前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認為,對大學排名的患得患失現象,是因為台灣普遍患了「大學排名神經症」,甚至扭曲大學辦學方向。

陳維昭說,應該去思考大學排名背後的本質問題,他舉例,與其在意大學在世界上排名進步或退步,更應該思考國際間大學彼此間的消長原因。

對於世界排名,普遍認為跟政府挹注經費有關,但陳維昭提出不同看法,他以台灣大學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狀況舉例,台大在2008年排名開始上升,但東南亞幾個主要大學也同時進步,而在2015年時台大排名退步,但其餘大學卻沒有退步,這才是應該深思的現象。

2003-2015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

2003-2015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圖表/黃偉翔製)

 

對於國內反SCI風潮,陳維昭諷刺說,台灣SCI影響力係數其實不高,就算量有起來,但貢獻度有限,其實還沒有到「夠資格談論SIC」的地位。

 

台灣缺乏一貫而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

陳維昭分析,缺乏穩定一貫的教育政策是主要因素。郭為藩開玩笑說,有時教育就像「一日政策」,隨著政黨輪替或教育部長替換,教育政策方向即改變,但台灣教育政策需要整體規劃。郭為藩還說,目前高教研究資源不足、大學運作缺乏彈性、國際化不足等,也是扼殺台灣高較競爭力的因素之一。

陳維昭以電影導演王正方的「台灣高等教育怪現象」一文來說明台灣教育缺乏整體規劃的現況,內容提及,「近年來台灣有少子化的現象,學生數量減少得很快,立刻產生大學院校過剩的問題。許多大學都面臨招生不足的困擾,迫使學校當局裁員、停辦某些科系等。為了求生存,有開放禁忌大量招收大陸學生的建議,但是島內的政治氛圍緊張,對陸生的限制重重;只準收短期交換學生、費用高、不準陸生在台灣工作、不給健保,諸如此類不近情理的限制,足以令陸生望之卻步。名牌大學如台灣大學的著名科系,每年向大陸招收研究生,只能招到五六成的名額。

而對於過去教改以減輕學生壓力,陳維昭還分享「台灣高等教育怪現象」其中一段,「當今台灣的高中畢業生,不論程度有多差,只要他願意,個個都有大學上,大學的門坎完全給撤除了。台灣的學子便不再受惡性補習的罪,他們快樂如神仙?完全沒有,誰也不願意上野雞大學,名牌大學的大門依然很窄,學子們仍舊要去上補習班惡補,不分晝夜的參詳各種新舊考題,全力以赴的拼入學考試。上補習班的苦日子揮之不去,台灣的孩子還是不快樂。」

陳維昭認為,教改並未減少台灣學生壓力,反而是增加更多學習負擔。

 

大學搶人才 多元入學成為爭奪人才工具

陳維昭說,當時辦大學招生策進會,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壓力,但現在大學都拿來當作搶學生的策略,他說,無法參加校外活動、才藝補習、就只能向下,他說,很多學校甄選入學都到7、80趴 ,「多元入學成了大學爭奪學生工具,加速悖離社會公平正義」。

前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

他認為,面對快速變革與高度不可預測的時代,大學應該以彈性而多元化發展,來因應多樣而複雜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