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星1/3】公東高工的潘朵拉盒子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省政府時代起,一間時常與教育政策唱反調的叛逆職校,成了當今技職圈人人稱讚的表率。它就是公東高工,一間由瑞士天主教白冷會所籌建的台灣東方之星,培育了無數技職人才,更屢屢在國際比賽奪牌,它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為了一探究竟,《技職3.0》記者從台北出發,經過5個多小時的搖晃路程後抵達台東,這顆東方之星就位於台東火車站10分鐘車程處。

一腳踩進校門,映入眼簾的,不是多少明星科大錄取榜單,而是一整排國際發明展、技職競賽的奪牌名單,凝視著這獎牌閃耀畫面,相對於台灣明星高職拼升學現況,有些諷刺。

公東高工門口英雄榜。(圖/黃偉翔攝影)

「現在的職校一週實習不超過一天,升學與就業界線模糊不清,學校成了廉價勞工仲介場所,技職教育完全崩盤!」前校長黃清泰遮掩不住失望神情地說著。

台灣1968年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如何扎根國中畢業生的技術訓練,成了當年教育專家、學者們熱議的問題,最先端出的是「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並首度在沙鹿高工試行,當年經驗成了現今建教合作必定參考的對象。

「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是安排學生一學期在高職學基礎科目,一學期到企業練技術。「表面上像德國學徒制,但由於配套不足,工廠只把學生當廉價勞工,學生在工廠的相關權益幾乎沒人照顧!」曾留學瑞士、德國的黃清泰感嘆。

當年沙鹿高工試辦後,政府馬上要求各職校效仿,但台東工廠沒幾間,產業以農業或漁業為主,公東高工的學生只能被送到西部的企業,過著「一學期在西部學技術,一學期在台東上課」的生活。

面對這樣的狀況,反而讓公東獨有的學徒制度因而萌芽。

公東高工木工科教室。(圖/黃偉翔攝影)

當年黃清泰一上任校長,馬上提出「學習生產結合教學」。「機械製圖科負責繪圖、機工科負責加工出產品、木工科則負責生產家具,並對外銷售,所得平衡學校收支,師生更在過程中磨練技術。」黃清泰解釋當年獨創的教學模式。

這並非誇大其辭。黃清泰擔任公東高工校長同時,也是馬偕醫院第19、20屆董事,安排公東學生製作的病床到台北馬偕醫院展示,最終比下數家廠商,接下醫院病床製作訂單。

「公東高工學生所製作的病床,不論品質、價格都具備競爭力,後來台北醫學院、耕莘醫院、台東聖母醫院、台東馬偕醫院等,都相繼大量採用公東高工產品,完全改善學校財務狀況,而公東學生的好技術廣為人知,師生所分配到的利潤更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黃清泰自豪地說。

其實黃清泰把公東高工當作企業體經營,以實習工廠為核心,其他行政單位如教務處、學務處配合運作。

「有分紅,學生自然會開始珍惜物資,會更讓加工留下的材料物盡其用,例如拿剩下的小木片來做小板凳,教師更因參與生產訓練,專業技術等同業界生產線上的師傅,與時俱進。」黃清泰說。

想在當年的公東高工教書,教師沒有三頭六臂是不行的,除了負責教書、自編教材、參與接訂單作業外,更要隨時開卡車送貨,而另外一個大不同,就是技術教師有另套「核薪標準」,也能在參與生產訂單時獲得分紅。黃清泰說,「當年教育部規定,學科課程鐘點是術科課程的兩倍,這充滿對教技術老師的歧視。」

不只如此,黃清泰還安排技術教師到德國、瑞士進修,把最新的技術教學帶回公東高工,這在當年更是創舉。

但這樣的狂想,卻與僵化的教育體制相左。

公東高工學生作品。(圖/黃偉翔攝影)

當年教育廳長官對公東高工的特立獨行很不諒解。因為實行「學習生產結合教學」,以「交替式」而非「輪調式」方式運作,黃清泰把學生分為A、B兩組,同期間一組在工廠實習,另一組在教室上課,如此交替;但這位長官堅持,學生早上頭腦較清醒,最好統一安排學科課程,下午一律上術科。

叛逆的黃清泰,完全不甩官員的建議。

但這樣的叛逆,換來的是自從1970年參加國際技能競賽開始,一直到1999年,公東高工在國際上拿下11金牌、4銀牌、5銅牌及10優勝獎。

德國、瑞士等先進國家的木工行業的職業又可細分為家具木工、門窗木工及建築木工等,能夠兼具這些職業的業界人士並不多,但公東高工學生卻屢屢在這三個職類奪下國際獎項,比下世界各國,造成國際技術圈的大震撼,公東木工品牌聞名遐邇。

無奈的是,黃清泰提出的「學習生產結合教學」並不符合現行教育法規,因為這樣的模式即是「校辦企業」;即使先前《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草案、《高教創新轉型條例》等,都在推所謂的衍生企業,但非校辦企業,若想效仿當年公東高工企業經營模式,恐怕沒這麼容易。

黃清泰感慨,「當年的教育改革,大大降低了學生在工廠實習時數,升學主義隨之掛帥,基層技術人力大量流失。」黃清泰繼續說,「即使當年許多職校校長反對,但始終抵擋不了政府的政策推行,這就是台灣技職瓦解的開始。」

「公東高工初衷是為了栽培藍領階級,而非白領。」黃清泰雖然眼神堅定,但內心卻流下百般無奈的眼淚。

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圖/黃偉翔攝影)

心智障礙者職業體驗3成直接就業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勞動部為協助心智障礙者職涯探索,運用現有職業訓練場地,結合民間資源,辦理職業探索活動,105年47位學員中,14人直接就業比例近3成,其餘陸續參與職業訓練、職業重建或轉介醫療。今(106)年勞動部加強辦理,並新增13種職業體驗。

去(105)年勞動部首次辦理心智障礙者職業探索活動,包含攝影棚作業、園藝造景、門市服務、房務清潔、手作烘焙、汽車美容及冷凍空調等,47位學員中其中,14位直接就業、1位參加職業訓練、21人接受職業重建與輔導、7人轉介醫療或其他協助單位(社政)。

記者詢問,計畫內容究竟是試探性質,還是就業取向?若是後者,課程內容是否有對接職能基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組長蘇昭如回應,過程中將由職業訓練師帶領,心智身障者將受到專業評估。記者追問,目前職訓師因早年員額凍結政策,人數並不多,是否會過度增加他們的負擔?蘇昭如解釋,這案子規劃時間沒有很長,不會造成職訓師過多負擔。

此計畫是否會與現有身心障礙競賽或國際展能節選手做連接呢?蘇昭如笑說,如果過程中,發現心智障礙學員有某方面的潛力,我們一定會培養他成為選手。

蘇昭如強調,這並未多花經費,是在現有業務做調整,協助心智障礙者規劃未來職涯。(圖/黃偉翔攝)

今(106)年將加強辦理,除去年廣受好評的宜蘭職訓場園藝造景、桃園職訓場門市服務及臺中職訓場手作烘焙職類將繼續辦理外,今年再新增玉石鑲嵌、採茶及藍染職類虛擬實境互動式職場、髮束組裝、門市陳列櫃檯作業、電腦裝修、景觀設計、創意泥作、藝術漆作、個人專屬網路線、機械量測、展開模型製作、電燈配線等心智障礙朋友難得接觸體驗的職類。

勞發署表示,心智障礙者的職業探索活動辦理期程,北基宜花金馬分署「玉石鑲嵌及園藝造景」預計於6至8月份各辦理1梯次;桃竹苗分署5月及10月各辦理1梯次「採茶、藍染職類虛擬實境互動式職場體驗及髮束組裝、門市陳列櫃檯作業體驗」;中彰投分署4月、7月及10月辦理3梯次的「手作烘焙、電腦裝修及景觀設計職類體驗」;雲嘉南分署5月及9月期間辦理2梯次的「創意泥作及藝術漆作體驗」;高屏澎東分署5月、6月、8月、9月及10月辦理5梯次「資訊類(個人專屬網路線)、機械類(機械量測)、冷作類(展開模型製作)、電工類(電燈配線)」等職類體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五區分署心智障礙者職業探索體驗活動辦理資訊。(圖/取自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黃偉翔/教育部長,請還給技職生學習自主權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教育部長,請還給技職生學習自主權

 

文/黃偉翔

還記得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首場記者會,站在教育部大禮堂,振振有詞得說出:「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從此之後,各級官員朗朗上口,但真有做到嗎?沒有。

最近我獨家報導四技二專乙級技術士證將從技優甄審資格中刪除,本月教育部提修法草案,準備將乙級以上技術士證從四技二專技優甄審入學資格中刪除,配套則是將乙級改放到甄選入學管道去處理。如此變動的主因,是過去「乙級被操作成升學工具」。然而,這只是職校教學不正常化的冰山一角。

請所有教育工作者捫心自問,現在職校的教學真能增加技職生職場競爭力嗎?我們稱讚的、頒獎的技優生,真的技優嗎?孩子們的所學真符合業界職能所需嗎?

我打個大問號。

又何止乙級,競賽也是被操作的一塊。目前競賽主要有二,分別為勞動部主辦的技能競賽,以及教育部的技藝競賽,兩者在升學加分上有所差別,難易度也不同,這使得部分學校老師派送選手時,不再以專業成長為考量,反而重於「透過怎樣的策略分派選手參加競賽,可以獲得最多獎牌(即榜單)。」

為了拼競賽,這群孩子國英數社會都不用上了,青春都耗在這件事,以職涯發展觀點來看,過程或許符合技職動手做精神,但真的「務實致用」嗎?孩子們花了數年練就一塊獎牌,真有就業能力嗎?學習內容真有對準職能嗎?還是自我對準?

本月教育部提修法草案,準備將乙級以上技術士證從四技二專技優甄審入學資格中刪除,變動主因,是過去「乙級被操作成升學工具」。 圖/報系資料照

 

2015年底增訂《藝術教育法》第5條第1項,要求藝術教育課程要落實;最近課綱因部分審議委員資格爭議,社會各界擔憂課綱上路時程延宕,可見對教學內容與落實的重視。但在高職教學場域,部分老師根本沒落實課綱教學,「高一高二上課,高三升學考前衝刺」、「學期課程直接用檢定內容取代」、「實習課用來拼考試科目」等現象已是公開的秘密,這樣的教學現場異質化,行之有年,反而真正落實課綱教學、為孩子著想的技職教師成了不合群的異類、不敢吭聲。

光提每年10月起的高三跨校5次模擬考,這期間誰不拼搏在升學考試?除了練筆於統測考試科目(國英數專一專二),還做了哪些學習?對此,外界的批評,包含教育部,總是怪罪技專測驗中心考試品質不足、試題無法反應職校實作學習成果,但技職20群類,總考科至少超過50個,還被賦予開發實作考題任務,相比於指考及學測不到10個紙筆考科,技專試題開發成本絕對遠高出許多。

然而在要求更多資源投入,卻因為少子化、考招單位收入減少,仍不見政府願意出資協助,反而寧願花上72億於「18歲先就業」這樣宣示性的政策上,其中27億甚至是上次教育部法定提升的0.5%預算(約180億)而來,多少技職校院人士呼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何時實質改善過?

教育部並沒有把學習權交給高職生,而是在拼「虛幻的夢」。

何謂「虛幻的夢」?我們經常在職校圍牆外看到「技能檢定通過率」、「升學率」等紅布條,大人們努力在招生拼搏、經費爭取上滿足科務評鑑、校務評鑑等指標,孩子們更是辛苦,在無知的年紀,成為滿足大人期待的魁儡,或許順利升學了,但未來競爭力呢?這是主管機關在設定相關補助而產生的誘因結構的責任。

這些都是老問題,也是永遠沒解決的問題。

我們經常在職校圍牆外看到「技能檢定通過率」、「升學率」等紅布條,孩子們則辛苦滿足大人期待的魁儡,或許順利升學了,但未來競爭力呢? 圖/報系資料照

 

政府要有魄力,究竟高職是終結教育還預備教育?各領域中各級技職校院所對應之勞動市場究竟為何?教育部應該說清楚講明白,而非總是喊喊「務實致用」,好像喊久了就真的「務實致用」了。

若教育部規劃高職為先就業的勞動力培養,那就把職場勞動條件搞好、把課程對準職能,不論是透過勞動部iCap或教育部的UCAN職能計畫;又或者,高職的定位是以升學為方向來做準備那也很好,未來確實需要更多具備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只是「透過什麼過程來升學」‵「科大課程如何對準業界職能」這就成為了重點。

然而,目前我們仍看不到一個清晰的實務性人才的人力資源培育政策圖像。不論教育部的技術人才培訓目標為何,這都不是推動18歲先就業,或弄弄技職深耕、再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期就可以解決的事。別再讓職校孩子盲目學習、短視近利,結果毫無職場競爭力,虛晃走了一圈,這只是耽誤了孩子,也耽誤了台灣未來競爭力。

不論教育部的技術人才培訓目標為何,目前我們仍看不到一個清晰的實務性人才的人力資源培育政策圖像,虛晃走了一圈,這只是耽誤了孩子,也耽誤了台灣未來競爭力。 圖/報系資料照

陳殿禮 木藝復興的推手

 

(記者黃偉翔/基隆報導)

近年創客(Maker)風潮興起,起源之一是歐美的木工學校,但在台灣也有以木工特色為名的學校,如我們熟知的公東高工、北科大的木工大學等。北科大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陳殿禮說,「很多設計競賽只有想法、沒有作法,所以動手實踐過程很重要,因為人在實踐想法的過程,會激盪出更多的想法修正,讓動手與動腦做深度連結。」

北科大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是校長姚立德看見了木工技藝的消逝,所以創辦此中心,事實上,北科大在1912年時就已開設訓練木工課程,這些年來累積許多技能競賽木工國手及校友人脈,其中校友陳殿禮扮演著此中心的靈魂人物。「目前我想做的就是「生命木工」,希望能把台灣傳統工藝與思維延續下去,創意是台灣未來必走的道路。」陳殿禮感嘆說。

陳殿禮從小便與木工結緣。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畢業,接著就讀台北工專工業設計家具設計組、台師大工業教育所設計組,並在以設計出名的雲科大拿到設計學博士,另外,他更是國際技能競賽裁判長、全國職場達人盃裁判長,更是巧聖先師魯班公獎木作類召集人。現為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聽聞前教育部次長黃碧瑞還親自去北科木藝中心學習,而且每次開班,報名都瞬間被秒殺,可見目前木藝很夯。」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笑著說。陳殿禮坦承,上次看見次長親自來上課讓他很意外,最後黃碧瑞幫母親做了一個木工桌子,很感動。

「創意來自於生活,我鼓勵大家從生活中找創意。」陳殿禮強調。

陳殿禮的學生,北科大創新設計碩士班曾郭鈞、歐陽宏柏、吳昌儒、朱立軒的作品「Circle Bandage」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的設計概念獎(Red dot award: Design concept)。為了避免在使用OK蹦的包紮過程中,開放性傷口容易因碰觸而造成感染,Circle Bandage利用離型紙確保OK繃未使用時緊密貼合,而需要包紮時,只需要將Circle Bandage輕壓變成圓狀,即可像戴戒指一樣進行包紮。(以下為示範影片)

陳殿禮喊話,各學校的領導人,應該思考如何在校內創造可以動腦兼動手的環境。他說,台灣人過去很會賣產品,但台灣未來要賣「生活」,創造屬於台灣的生活型態,把屬於台灣在地文化、在地生活、在地思維、在地設計、在地材料的在地商品賣出去。

陳殿禮強調,文化就是品牌的代言人,台灣必須透過創新教育,從台灣文化找到好的肥料,長出的創新才有台灣的味道。例如陳殿禮的另一個作品「福鉋」(以下為介紹影片),是將舊式刨刀重新設計,轉變成具備品牌味道的產品,他說,雖然刨刀已被傳統技術取代,但刨刀是台灣多年來重要的記憶,在許多夜市角落仍看得見它的蹤跡,所以「創意可以天馬行空,但要能讓他落地,各校長應提供學生一個舞台,創業必須符合生活與人性。」

 

高餐藍帶矛與盾/即日起開始招生 15月課程105萬

 

作者/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今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高餐藍帶今日開始招生,15個月完整課程學費為105萬,高餐藍帶表示,課程定位在訓練全方位的高階廚藝管理人才。

高餐藍帶表示,將提供 International Master Chef Program 課程,分為法式廚藝(French Cuisine)及法式糕點 ( Patisserie )兩種課程,為期皆15個月。高餐藍帶強調,課程內容揉合廚藝與管理類型課程,讓學員專精廚藝外,更可具備內外場運籌能力;不論學員未來想創業,或是有志於全球餐飲產業發展,皆能從本課程獲得必需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設計與定位上,15個月課程分為4階段,前3階段是廚藝初階到精進課程,各3個月共9個月,而最後第4階段則是廚藝管理為主的課程,共6個月。對此,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總經理蘇國垚解釋,藍帶在與不同機構合作時,他的課程定位也不一樣,例如在澳洲,他與高等機構合作是有發放學位的,而有的是純教廚藝的,再依照教學內容做課程分級發證書。蘇國垚還說,在亞洲其他國家的藍帶機構並未開設後面6個月管理課程,是希望台灣鄰近的大陸、馬來西亞、泰國或日本等,學生想學餐飲管理課程可以來台灣上課。

報名資格與條件部分,包含審查費8千元共約105萬,申請者須年滿18歲,且男性須服完兵役,並擁有至少 TOEIC 550或IELTS 5.0或TOEFL 67以上英文能力證明,另外還得繳交300至500字英文動機信。高餐藍帶強調,15個月課程105萬的價格很合理,比起其他藍帶分校已經算很優惠了,澳洲地區藍帶課程須念正規大學三年,而英國、法國、日本的藍帶學院課程是3至9個月。

高餐藍帶學費比較
藍帶學院課程內容與價格比較,雖然高餐藍帶比巴黎與倫敦貴,但課程內容卻多了6個月的餐飲管理課程。(圖表/黃偉翔製作)資料來源:http://www.cordonbleu.edu/home/en

 

高餐藍帶專員受訪表示,雖然3月法規鬆綁,國際廚師可以在限制條件下來台教廚藝,但由於跑申請工作證、居留證流程,以及課程仍在做最終調整下,才延至今日開始招生,因為台灣市場較特殊,盼課程能符合世界餐飲業需求。他還補充,管理課程部分會請台灣業界高階管理者上課,課程設計將用個案討論或工作坊方式,讓學生從找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強化創業與管理能力。

高餐藍帶強烈建議,報名前可以至現場參觀,透過專人諮詢,協助報名者判斷課程是否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目前開課計劃為,2016夏季班(7/15)、秋季班(9/23),以及2017年冬季班(1月)。(圖/黃偉翔攝影)高餐藍帶強烈建議,報名前可以至現場參觀,透過專人諮詢,協助報名者判斷課程是否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目前開課計劃為,2016夏季班(7/15)、秋季班(9/23),以及2017年冬季班(1月)。(圖/黃偉翔攝影)

 

聯絡資訊:

高餐藍帶廚藝卓越中心 Le Cordon Bleu Taiwan-NKUHT;TEL: +886-7-8010909;E-mail: Taiwan-NKUHT@cordonbleu.edu;812高雄市小港區松和路1號

 

延伸閱讀

高餐藍帶矛與盾/十字路口上的爭議

高餐藍帶矛與盾/美國藍帶敗訴賠12億

高餐藍帶矛與盾/圖利、讓利 還是創先例

高餐藍帶矛與盾/師生真能從中受惠?

高餐藍帶矛與盾/高餐藍帶總經理請辭 校方強調不影響合作方向

 

 

一鏡到底!崑山科大千人Lip Dub計畫破紀錄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為慶祝崑山科大51周年校慶,學生發起「Lip Dub」影片拍攝活動,以「一鏡到底」的手法並出動空拍機環繞整個校園,超過千名學生參與,打破校園拍攝Lip Dub的人數紀錄。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51週年校慶,崑山科大企管系吳權峰、視訊系廖健智等人,與全校25個系會、65個社團從校門口大草坪出發,經過工程館、雲青館、教學大樓、操場、圖書資訊館、創媒館、青蛙廣場等校園景點,拍攝各系會社團的特色與最活力的一面,並剪成15分鐘短片。除了呈現崑山人青春活力的形象,也宣傳該校多采多姿的社團及系學會。

活動企劃兼導演企管系吳權峰表示,平時熱衷參與社團,結交到各路好友,發現每一個社團都臥虎藏龍、身懷絕技並熱愛表演,便興起了拍攝影片想法,創造一個平臺讓各個社團能夠盡情展現,也獲得崑山科大課指組的大力支持,並偕同104級學生會發佈消息號召大家共襄盛舉。拍攝影片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天氣,在連續多天陰雨綿綿的天氣,終於在拍攝當天雨過天晴,也讓製作團隊十分雀躍。

拍攝當天,運休學程與壘球、棒球、足球、橄欖球等體育類社團與校隊在操場上盡情奔跑、展現球技;時尚學程與時尚模特兒社將校園當成伸展臺,專業走秀不怯場;餐飲學程現場烹飪展廚藝,飲品調製社秀調酒技巧一點都難不倒;熱舞社、韓舞社及國標社精湛舞技奪得滿堂彩;熱音社、歌弦社、管樂社把玩樂器超拿手;布袋戲研究社請出素還真當代言人;柔道社武藝高強氣勢旺。此外,其他65個社團與25個系學會也大展身手,紛紛拉出招牌宣傳,繽紛多元的社團讓人眼花撩亂,校園動員全紀錄,將共同見證崑山51年校史中重要的一刻。

「Lip Dub」為Lip synching (對嘴) 與 Audio dubbing (配音)的縮寫,影片中的人物先對嘴唱歌,在錄製完成後,再將歌曲的原聲作為配音並取代先前錄製影片的聲音。歷經五小時的拍攝時間、兩週的後製剪接並排除各種困難,影片終於出爐,讓製作團隊十分有成就感。

 

2016崑山科技大學LIP DUB / Kun Shan University Lip Dub

 

2016崑山科技大學LIP DUB / Kun Shan University Lip Dub

由學生自發組織,於2016年3月9日共集合25個系會,65個社團。本次Lip Dub總人數為1000人以上,並打破台灣最多人數Lip Dub的記錄,是台灣千人Lip Dub第一例。人數亞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前五。
The Lip Dup was held on the 9th of March, 2016; organised by student spontaneously, gathered by 25 university faculties and 65 college associations.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0 people took part in the event, and the record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aiwan had been broken, as it was the first thousand-people Lip Dup. Also,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is event came in the second in Asia and the world’s top 5.

吳權峰貼上了 2016年3月25日

 

吳思華畫出自造者藍圖 盼成就技職教育

 

(記者黃偉翔/苗栗報導)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今(26)日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強調,十二年國教要成功,必須提供偏鄉與弱勢充足資源,以及透過實驗教育,發展國民教育的多元特色,吳思華強調,為了達到適性揚才目標,鼓勵學生讀書之外,動手做的經驗也是重點,期盼透過落實自造者相關政策,全面提升技職教育品質。

吳思華表示,技職教育核心精神,就是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學習動手解決問題的經驗,目前推動的自造者(Maker)精神,正是反映這樣的精神。

林騰蛟 吳思華 教育部

近幾年自造者教育是全世界教育圈重點議題,也是學習趨勢。吳思華說,台灣重視技職教育,更應該培養學生擁有自造者精神,才能讓十二年國教真正翻轉。教育部選定今年5月5日當週為「自造者週」,科教館、科博館都會舉辦關於自造者活動。(圖/黃偉翔攝影)

 

吳思華畫出了一個自造者藍圖,他解釋,希望整個社會都能充滿自造者氛圍,所以從國小到大學都有相關配套。

大學教育階段,教育部擇定高第一科大及北科大為南、北基地,負責推展各級學校自造教育、串連民間、企業自造資源的總窗口;南部基地對內帶動大學、高中職及國中小階段創意自造課程、教學、教材、師資發展,北部基地則對外與民間資源串聯,作為推廣鼓勵社會大眾動手實做的學習基地。吳思華補充,基地目前多增加虎尾科大、雲科大,大學階段強調商品化,與市場、創業連接。

高中職階段除了六部Fab Truck行動實驗車巡迴各校外,未來會在每一縣市選定一個高中當作基地,提供附近學校使用。Fab Truck行動實驗車全台巡迴,分別由臺中家商、新北高工、臺中高工、臺南二中、鳳山商工及花蓮高工6所學校承辦,巡迴全國497所高中職。

國中小階段,吳思華解釋,需要透過師培系統建立,所以選定六所師培大學當作基地,包含高師大、台師大、北教大、台科大、台中教大,以及屏東科大,每一所會建置自造者課程內容與設備,讓國中小老師瞭解,培養種子教師。吳思華強調,設備都是校長與師生自行組合,一方面可以教學生,另一方面壞了可以自己修!動手組裝設備也符合自造者精神。

推動自造教育策略聯盟簽約與自造者基地揭牌啟用儀式 吳思華

吳思華昨(25)日參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推動自造教育策略聯盟簽約與自造者基地揭牌啟用儀式」致詞表示,「想像」是創意的來源,「實踐」是創新的可能,相信在縣市政府與中小學的協力推動下,必定能培養學生以科學精神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激發創造力與夢想實踐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張玉山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教授張玉山說,學生已經把物理原理融入在作品中,辦理自造者課程中,學童主動學習,連便當都忘記吃!(圖/黃偉翔攝影)

 

宜蘭縣教育處長文超順提出建議,以宜蘭縣來說,如何與佛光大學與宜蘭大學特定科系做結合,一起推動自造者,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文超順還說,要成為創客中心,還需要更多經費補助。

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在基層推動自造者運動很重要,但目前居多在國中小,再往上可能因為「升學主義」,而遇到一些障礙,但相信時間一久,會慢慢突破。

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表示,自造者運動為世界教育潮流,國外9歲小孩都能動手做出作品,甚至擁有商品價值,如果台灣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這種經驗,很可惜。

吳思華說,會考是基本學力測驗,主要用途是反映學生在9年學習過程中的成果,但多元入學尊重每一縣市,不同家長、學生,以及家長的自由選擇,所以每縣市可以自由參照會考成績。吳思華坦承,入學分發制度確實對家長產生許多壓力,一次分發到位,可以讓行政作業上更順利,並給予師生家長有個完整的寒假。

吳思華強調,十二年國教重點非在入學分發制度,而是教學本質的改變,首先必須兼顧不同地區、環境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偏鄉地區與弱勢族群,另外,透過實驗教育,讓國民教育更多元,但未來仍需要在行政上、法制上做更多的配套,所以今明兩天,實驗教育是會議討論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