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身障技能競賽 台灣奪10金4銀2銅1特別獎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第9屆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身障者技能競賽)於法國波爾多舉辦,台灣派25位國手參加25項職類競賽,與來自35個國家、520位身障選手一較高下。總共獲得10面金牌、4面銀牌、2面銅牌及1項特別獎,奪金數歷史新高!

展能節由國際奧林匹克殘障聯合會在1981年由日本發起,每四年舉辦一次。目前組織會員國超過40個國家。組織宗旨在改善技能、肯定身心障礙人士潛能,督促各國政府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需要和權利。辦理國際展能節,其目的包括整合、平等與提供機會給世界上所有的身心障礙人士。 

值得一提,有母子檔同時獲選為國手一同參賽,母親汪必珍為籐藝職類國手,獲得銅牌!台灣首次參賽的基礎家具製作職類,則由其子李政軒奪下金牌。而背後促成他們母子參賽的推手,則是李政軒的父親李介洲,他為第7屆家具木工職類的金牌國手,一家三傑,揚威國際。

台灣首次摘下金牌的職類,還有工業電子、男裝、資料庫建置等,其中工業電子職類國手陳漢昇為自閉症者,透過母親用心養育與陪伴,啟發他對電子的興趣及天份,負責此項賽事的勞動力發展表示,參賽時穩如泰山、專注的眼神令人動容。連續二屆獲得金牌的職類,包括基礎女裝、陶藝、電腦程式設計、西餐烹飪等4職類,證明了臺灣的實力果真不容小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表示,身心障礙者是社會的一份子,這次國手們表現優異足以證明,身心障礙者的能力不遜色於一般人。而對於目前尚無法直接就業,或有學習第二專長需求的身心障礙朋友,勞動部推動辦理多元化職業訓練,也鼓勵身心障礙者參加與一般民眾一起訓練的融合式職訓,參訓期間提供無障礙軟硬體設施,以及個人所需的手語翻譯、視力協助等協助服務,排除身障者參訓可能面臨的環境障礙,拓展參訓職類選擇,以全方位服務協助身障朋友建立專業職能、充分參與社會,進而在職場上獨立自主、發揮長才。

素有身障技能奧運之喻的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台灣自第1屆即持續參與,於上屆為止,已拿下99面獎項,今年累計得獎數已突破100面獎牌的里程碑。

獲得金牌國手獎金新臺幣100萬元、獲得銀牌國手獎金50萬元、獲得銅牌國手獎金30萬元、獲得特別獎國手獎金5萬元。

 

第9屆國際展能節獲獎名單

職類名稱 國手姓名 得獎成績
家具木工 陳浚雄 金牌
家具木工(基礎家具製作) 李政軒 金牌
陶藝 甘芫銍 金牌
手工絹繪 鄞綸宏 金牌
西餐烹飪 黃威智 金牌
電腦程式設計 劉幼瑩 金牌
資料庫建置 黃原博 金牌
工業電子 陳漢昇 金牌
基礎女裝 陳憶川 金牌
男裝 胡秀玲 金牌
花藝 秦金鳳 銀牌
電腦組裝 王中 銀牌
編輯排版 林哲瑩 銀牌
電腦輔助機械繪圖 楊帝珈 銀牌
籐藝 汪必珍 銅牌
攝影(棚內攝影) 洪文廣 銅牌
進階女裝 韓承憓 特別獎

 

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

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

(圖/林聰明提供)

 

 

派新生練兵?技能競賽16歲以下近10趴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技職教育3.0》報導,技能競賽分區賽提名規則更改,除特殊狀況,擁有學籍學生不得藉由其他單位代提名,各單位提名名額上限由過去的3人提升至6人。綜合機械裁判長蔡裕祥憂心,更多學校派高一生練兵現象。

根據今年報名狀況,其中16歲(含)以下報名參賽者,北區佔11.8%、中區9.1%、南區7.8%,佔總數9.5%。蔡裕祥表示,過去分區賽曾遇過學校派高一選手來,結果連機台都不會操作,還需要裁判協助,造成困擾。蔡裕祥還說,練兵狀況無可厚非,或許高一來報名的學生,先前已透過國中技藝班打下基礎,所以不宜限制年齡下限。

勞動力發展署技檢中心科長魏世鑫也說,年齡不代表一切,就像18歲不一定是讀高三的學生。另一方面,參賽人數過多會有場地限制與競賽成本問題,若透過額外淘汰賽先行篩選,對選手很不利,所以希望盡量避免此種情況。

資訊與網路技術裁判長楊瑾瑜表示,賽前會以淘汰賽刷掉準備不夠的尋生,解決崗位不足以及資源浪費狀況,楊瑾瑜還說,以推動競賽角度,多出來的負擔是值得的,希望能在16歲以下選手種下學習技能的種子。

資訊與網路技術國手朱培華說,自己高一就開始參賽,雖然當時成績墊底,但提早適應了比賽氛圍,也熟悉競賽內容與制度。

CAD機械製圖國手李秉倫認為,在高職端,會有練兵心態可能是為了升學而競賽,不論是增加競賽資歷,或未來得名保送大學的機會,但李秉倫也提到,也有學校是以技術培養為目的,而先推派高一選手,技術不熟練者自然無法晉級,若脫穎而出的是高一生,我們應該給予鼓勵。魏世鑫也認為,秉持推廣技能競賽、擴大參與精神,這是好現象。

蔡裕祥表示,今年綜合機械中區報名人數從去年19人增加至23人,還好崗位數夠容納,不必辦額外淘汰賽,只是裁判評分負擔一定會增加。

 

譚仰光/大陸技能競賽崛起 看職業培訓的茁壯

 

我們不必因大陸在技能競賽場上的成績凸起而大驚失色,大陸與韓國同樣是傾國家之力爭取競賽場上亮麗的光彩。我們學不了也學不起。

但我們也的確應藉此機會,莊敬自強地,深自檢討我們在技職教育及職業訓練方面的政策與作為,不要再一味陶醉過去的亮麗成績而自我得意。競賽成績領先德國瑞士與日本,並不代表我們真的比德瑞日成功;也並不表示,我們技職中堅精英的人力素質已普遍勝過了德瑞日。但成績若出現負成長現象或停滯不前,卻可顯示我們在技職教育、職業訓練及技能競賽方面的政策與作為,存在有需要修正的問題。

大陸在國際技能競賽場上成績凸起的原因,首先,我們可以從大陸參加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名單中看出一些端倪:

大陸選手與背景: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中國大陸選手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中國大陸選手。(表/黃偉翔製)

 

從名單中可以看出,國手大部分來自『技工院校(含技師學院)』,也有部分來自幾個有名的國營大企業。

例如,「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员工6千人,專門從事各類鋼結構、工業爐窯、壓力容器、鋼管道及配套工程。又如「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员工15,000人,是美國波音及法國Airbus客機零組件的供應廠,以及大陸歼5、歼7、歼10系列戰鬥機的生產工廠。就像韓國,很多國手來自現代、三星集團;像日本,很多國手來自日立、松下、Sony等。反觀我們,現在有哪家大企業附設有員工養成訓練所?

再說,『技工院校』是一個不可不提的中堅技術人才培訓體系,我在【技職教育3.0】前面刊出的幾篇文章中曾經提過,國際上有關技職人才的培育(訓),大體上有兩個主要的模式,即『美國技職教育模式』及『德國學徒制度模式』。鮮有在技職教育體系外,即在教育部的教育體系外另立一個「職業訓練體系」的。但日、韓、中、台卻在技職教育體系外,由勞動主管機關另立一個「職業訓練體系」。原因是教育體系無法培養出企業界所需的基層技術中堅人才。按發展的年代與時程,應該是日本最早,然後韓國學日本,台灣學日、韓,而大陸則學台、日、韓。

日本早於1958年就制定了「職業訓練法」,1969年做了一次修訂。但重點內容與精神上並無太大的改變。職業訓練的重點在積極辦理「公共訓練」,尤其是「技能者的養成訓練」以及技能檢定。同時也鼓勵大企業附設企業內認定職業訓練機構。職業訓練的中央主管機關是「勞動省」的「職業訓練局」。1985年,「職業訓練法」又做了一次較大的修改,並改稱為「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中央主管機關「職業訓練局」也就改名為「職業能力開發局」。在「職業能力開發」(職業訓練)方面,實際的執行機構是依法於公元2004年成立的「獨立行政法人雇用能力開發機構」。由「厚生勞働省(職業能力開發局)」督導。「獨立行政法人雇用能力開發機構」轄有『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1所、『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11所、『職業能力開發促進中心』62所、都道府縣『職業能力開發中心』47所。

大陸也是因為在教育體系下的中職、中專等成效不彰,乃由勞動主管機關另立「技工院校」體系(含技工學校及技師學院),積極推展職業培訓,建設高技能人才。尤其在2006年4月,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後,更加強各技工院校的質量,積極推展校企合作,並透過國際合作設置重點培訓基地。 (大陸的勞動主管機關,原稱「勞動部」,後改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現已改稱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

以下介紹幾份資料及幾張照片:

061031-01-於北京-應邀參加中國高技能人才國際論壇-01

2006年10月大陸 「社會和勞動保障部」 與 「國際勞工局」 合作舉辦「中國高技能人才國際論壇」,我應邀參加,並發表論文。(圖/譚仰光提供)

061031-11-北京-中國高技能人才國際論壇-參觀培訓示範基地合影)

勞動科學研究院院長及勞動出版社社長陪同 應邀參加國際論壇的國勞局北京分局長及德、日、韓、澳、台等國外專家一行,參觀北京附近的一所培訓示範基地。(圖/譚仰光提供)

L1010427

20120118172133270064

L1010431

L1010436

L1010422

L1010425

L1010428

以上圖皆由作者提供。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到,大陸方面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包括國家資源的投入、國營企業的支援、外商投資公司的技術合作及國際組織協助下,如今在推展職業培訓,建設高技能人才方面的規模、設備及內容上,均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反觀我們自己,多年來仿效日韓所建立的公共專責職訓中心體系垮了,招牌也都已被卸下,資深的訓練老師大多退休了,不再是金牌國手的搖籃。技職教育一再被普通教育化。各界均殷切期盼技職教育及技職院校的改進與調整。

另一方面,就技能競賽本身來看,依據大陸人社部報導,去年8月於巴西舉辦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大陸隊成績表現優異,回國後獲獎選手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從國家領導人接見座談到人社部舉辦表彰大會,從省裡領導接見、表彰大會到省、市、學校頒發獎金,有的金牌獲得者獲得的獎金超過100萬元,除了獎金以外,國家給榮譽,地方給政策,學校給職稱,一時間技能人才風光無限,技能成才成為熱點話題。人社部職業能力司司長張立新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指示精神,為貫徹中央要求,目前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勵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要使獎勵做到規範有序,從國家層面把獎勵技能人才納入制度體系,建立長效機制,防止一陣風,因人因事而為,促進高技能人才激勵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其次,獎勵的種類和範圍要擴大,獎勵不能僅僅停留在獎金,還要在職業技能等級、職稱評定、編制、崗位聘任、工資、學習進修、退休、休假、體檢等方面加大激勵力度,享受相應待遇。要推廣技能等級同大城市落戶掛鉤的做法。

張立新認為,可考慮建立世界技能大賽、國家技能大賽、省級技能大賽等競賽獎勵指導線,建立完善的激勵體系,針對不同級別的比賽,明確不同層級的獎勵標準,引導各條戰線技能勞動者積極參與競賽。「我們希望整個職業技能競賽能夠在全國蓬勃發展,形成崗位大練兵、技術大比武的氣氛,造就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並以此促進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各類院校和社會加大投入,提高技能水準,激勵和指導廣大職工都能參與其中,形成技能競賽熱潮。」

 

◎ 我右邊是成都職訓副局長,右邊第二位女士是香港職訓局長,第三位是廣州職訓副局長,

成都職訓副局長(右三),香港職訓局長(左三),第三位是廣州職訓副局長(左二),作者本人(右二)。

 

去年我應邀以聯誼身分赴香港參加『第九屆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競賽會議』。大陸方面原擬邀請台灣派選手參加友誼賽,但因考慮到該項活動似屬城市間之活動,台灣有所不便,且經費無著,乃婉拒參予。但參加會議結果,發現該項競賽活動實屬大陸選拔國手過程之一。其若干活動內容頗有可供台灣方面參考之處:

一、本屆競賽項目為下列五項:

1. 网站设计2. 美容3. 移动机器人4.信息网络布线5. 橱窗展示  (其中兩項是我們還沒參加過的);

二、因悉國際賽機器人項目將採用新型設備,決定本次競賽採購該型設備使用;

三、本屆競賽將使用國際賽之CIS系統評分,俾讓裁判、教練及選手熟悉國際賽之評分眉角。

四、為便於參與單位及人員之意見交換及討論,已仿效WSI,設置網路論壇區塊。

處處可見其用心用力之處,並已走在我們前面。不要老認為大陸是學我們、靠我們、跟著我們走。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分頭並進共同努力。技職教育、職業訓練、技能競賽都是建設及充實高技能人才的環節,必須環環相扣,發揮相乘的效果。

我也想在此跟大家打氣的是,大陸雖已茁壯,但終究拔得太快,根還不穩不牢,尤其一體化教師 (指既會教理論,也會教實作的教師) 的質與量都還不足以支應。我們必須把握此優勢,發憤圖強,再造台灣技能優異的時代!

 

國際技能競賽 入場

第43屆技能競賽台灣選手入場畫面。(圖/技職教育3.0資料庫)

 

封面圖片:WorldSkills@flickr

 

中國金牌技能選手享教授級待遇 國手感嘆:台灣都升學去了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能國手在世界舞台發光,固然值得喝采,但回國之後的持續培育,值得探究。本屆國際技能競賽中國大陸汽車噴漆金牌楊金龍在歸國的表彰大會上,被聘為同等教授待遇的「特級技師」,杭州市政府更破格批准他成為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國手黃正昕說,台灣選手都升學去了。

有技能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每兩年辦理一次,年齡限制為21歲,團體競賽職類則是24歲,本(43)屆共有59個國家(地區)參賽,中國大陸總得獎數排名世界第5,而台灣則是世界第3。

目前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第36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板金國手馬祥原說,一般人還得從助理教授慢慢當起,但大陸是直接用國家級待遇,把技職選手從最底層拉到正教授等級,待遇、社會地位完全一樣。中國大陸選手表彰大會上,楊金龍說,「希望能把我的技術傳遞給更多好學生,培養更多優秀技術人才」雖然楊金龍僅有中專學歷,也就是台灣的高職學歷,但破格被聘為「特級技師」,並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

大陸教授等級娉用選手 台灣呢?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資訊技術國手黃正昕不認同中國大陸做法,他說,會技術不一定會教書,認為中國大陸此舉過度誇張,台灣不一定要學。

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綜合機械國手張書維認為,這在台灣不可能會發生,他痛批,過去政府在國手比完賽後,就幾乎沒有聯絡,「感覺用完就丟!」哪有為國手未來著想?以往國手都能直接保送師大公費生,並進入高職當老師,做技術傳承,但現在都沒有了。

南港高工冷東空調科主任林謙育,也曾擔任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他表示,過去台灣缺乏會教技術的人,所以選手也能到學校裡當老師,目前就有教授是當初的選手,並從講師當起,再慢慢升到教授,只是現在沒有了。但林謙育認為重點不只是制度,而是「要讓技職人看得見未來」,他強調,台灣社會把吳寶春包裝成明星,難道這些技職國手就不能嗎?

負責技能競賽業務的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科長魏世鑫說,國手大約20歲,在台灣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仍在就學,重點是輔導他們完成學業,而且現階段國手的教師基本養成與專業上還有所不足,魏世鑫強調,選手從國內選拔、國手培訓、出國比賽,以及回國的獎金等,平均1人花費約兩百萬,後續還有國手相關活動,也有國手在職訓單位服務,「用完就丟」這種說法不合理。

目前台灣國手適用《專科以上學校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辦法》規定,學校可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普通大學也適用,但獲聘業師非正式教師資格。

國際技能競賽國際裁判楊瑾瑜說,只有聘用選手到學校協同教學制度,並沒有看見專為技職選手後續發展的制度。

台灣選手只有升學一途?

「台灣社會缺少技術傳承的氛圍。」林謙育說,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應該去理解奪牌與否背後的因素,這不只關於訓練團隊,還有國中、高職教育,以及勞動力發展署的訓練等。

黃正昕感嘆,在台灣不選擇升學就沒飯吃,升學是為文憑而讀書,還是為讀書而讀書?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陳逸家,當初因競賽成績優異保送台科大,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陳逸家說,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的水電工,出社會之後,因為只有高職學歷,一般公司根本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技藝競賽金手獎可報名全國賽 今年逢「國手年」決戰阿布達比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結果已出爐,各職種優勝選手可參加勞動部舉辦的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簡稱全國賽),免去參加分區賽。國際技能競賽兩年舉辦一次,今年技能競賽適逢「國手年」,將透過技能競賽,選拔出代表台灣參加在阿布達比(Abu Dhabi)舉辦的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

勞動部主辦的技能競賽每年辦理一次,年齡限制為21歲,團體競賽職類則是24歲,部分職類還須先持有技術士證才有報名資格。技能競賽分區賽(簡稱分區賽)分為北、中、南區,各區前5名可進入全國賽,教育部主辦技藝競賽表現優異也可直接進入全國賽,全國賽前三名可獲頒金銀銅牌獎,而歷屆全國賽前三名欲參選國手也可直接參加全國賽,但只計算「總積分」,而不列入該屆金銀銅名單。接著決賽「總積分」前三名者進入「國手選拔賽」,選出一名正式國手,每兩年選一次,選拔該年稱為「國手年」,本屆技能競賽適逢國手年。

根據辦法,技藝競賽相關職類前3名金手獎選手,可於今(105)年4月20至29日,報名參加全國賽,若技藝競賽有2個以上職類相關於全國賽單1職類時,2個職類得各推薦前2名,若3個職類得各推薦前1名。

技藝競賽技能競賽賽程

以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為例子,分區賽各區前五名可進入全國賽,而技藝競賽商業廣告與電腦繪圖職種都與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相關,所以可以各推舉前兩名參加全國賽。(圖/王尹玲、陳俊瑋製)(點擊圖片放大

 

技藝競賽為教育部主辦,只能高三學生報名,而勞動部主辦的技能競賽則無此身份限制,只須在年齡限制下即可報名,所以非學身身份也可參加。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CAD機械設計製圖國手李承達,國內的技藝競賽與技能競賽都參與過,他分析,因為技藝競賽只限學生參與,而技能競賽有更多業界培訓資源投入,所以競賽技術層面上,技能競賽是大於技藝競賽。

下一屆,2017年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將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在阿布達比舉行。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1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2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3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4

 

延伸閱讀 :競賽提名規則爭議 更應檢討臺灣技能選手培育環境

 

吳寶春領軍 奪下2016世界麵包大賽亞軍

 

(記者黃偉翔/綜合報導)

每4年舉辦一次的世界麵包大賽於法國巴黎舉行,經過約8小時的競賽過程,結果稍早已出爐,冠軍由韓國代表隊拿下,而吳寶春領軍的台灣代表隊,則奪下本屆銀牌,平4年前紀錄,3至5名分別是法國、中國和日本。

台灣代表選手由吳寶春擔任教練,帶領選手謝忠祐、陳有鋕和隊長王鵬傑出賽,分別負責歐式麵包、甜點麵包和藝術麵包。根據台灣代表對表示,接下來會繼續傳承工作,為台灣烘焙產業發展而努力。

 

12651117_1571254469866502_2106226239457795243_n

12698549_819543458190503_2858059865348622019_o

10333440_819543771523805_1616802142160013285_o

12647425_819543664857149_7294388083856178542_n

12654387_819543751523807_2161380691081395425_n

12705656_819543708190478_7839967855168105878_n

12644688_819543454857170_4465038178674941796_n 12643021_819543578190491_3468458839031651582_n 12646965_819543418190507_317542067324368259_n 12647327_819543408190508_7262692219345197685_n 12705405_819543564857159_1045258102960172412_n 21517_819543551523827_2774584766953450801_n 12640302_1571015063223776_4272389314227855727_o

 

圖片來源:2016世界麵包大賽中華代表隊提供

 

專訪/馬祥原:台灣被中國超越是早晚的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台灣在巴西聖保羅舉辦的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上,奪下5金7銀5銅19優勝的,總得獎數世界第三,但如此耀眼成績,卻瀰漫著一陣濃濃焦慮——「中國已經追上來了!」

台灣自1970年就開始參賽,而中國卻是2010年才開始的新手,但近年透過大量挖角人才與砸錢攻勢,才參加三屆已躋身世界第五名,成績為5金6銀3銅12優勝,技能圈諸多人士擔憂,下屆很有可能被中國超越。

《技職3.0》記者趁著第三十六屆汽車板金國手馬祥原回台宣傳新書期間,硬是在他緊湊的行程中,擠出近一小時的專訪。馬祥原認為,台灣被中國超車是早晚的事,甚至悲觀地認為,最快下一屆就被超越,而馬祥原特別分享對台灣職業訓練的看法,或許大敵當前的此刻,回頭審視台灣現況,能給予我們技職與職業訓練圈一個警惕與參考。

馬祥原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三十六屆國際技能競賽上,除了奪下汽車板金金牌,更拿下「最佳選手獎」,是台灣第一位在此賽事上拿下雙面金牌的傳奇選手。後來保送台師大工教系,畢業服完兵役後便到中國發展,經過一番努力,獨家簽下德國奧迪汽車在中國400個服務據點的汽修培訓合約,奧迪甚至表明,馬祥原到哪裡,奧迪的合約就跟到哪裡,造就我們所熟知的「馬祥原傳奇」。

以下是專訪內容:

3.0問:為何職訓中心老師廖文豐要幫中國汽車設備廠商和業公司找人才呢?

馬: 其實從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很多企業都會到職訓中心請廖文豊老師幫忙找人,那為何會從這邊找呢?因為他們相信這裡訓練出來的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在職訓中心挖人,總比招募一個剛畢業的人再從頭教起快很多。也因為當時台灣汽車產業發展並不好,我們眼前有到對岸發展的機會,所以就毅然決定過去闖一闖。

另外一點是因為大陸的根本本質(從國外挖人才),但大陸第一目標其實是德國而非台灣,畢竟大陸跟各方都有情節,如日本、美國等等。大陸為何覺得德國最好?因為他們是中立邊緣地帶,沒有太大問題。至於台灣,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講,至少語言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對台灣人相對友善。

3.0問:當時奧迪兼任培訓老師李林森看得懂原廠德文文件,也擔任翻譯,想詢問您與奧迪密切合作後,是否在語言上遇到挑戰?

馬:這一定會有,剛到大陸時,他們(和業公司)鼓勵我多學外語,最好的溝通語言還是英文。另外,以培訓師的技術角度來看,通常專業技術人才除了動手操作,其餘像管理、語言等能力都略顯不足。

例如當時到德國接受培訓,眼前的培訓師是全球級的培訓師,他只會講德語,完全不會講英語,但以德國人的成長過程應該不至於這樣,英文多少會涉獵一點,「這是不是技術人的一個通病」?況且,即便是國語,在大陸還是多多少少有溝通障礙,但若能突破這些障礙,專業技術人才就能在世界發光,不受限。

3.0問:最近台灣在討論對於全國技能競賽前幾名選手,安排升學後是否應開設專班,客製化教學,幫助技職選手在學業以及未來職場上接軌。您當初到大陸時,和業公司是否有安排任何職前培訓,幫助您在中國起步更順利嗎?

馬: 坦白說,中國公司對於我們的期待,就是「什麼都要會」,特別找我過去,就代表中國沒人有能力處理公司業務。公司需要培訓奧迪車場師傅,但沒有足夠優質的培訓師,再加上我在台北職訓中心、國際技能競賽過程中打下的基礎,所以對我們的「高期待」可想而知。

雖然公司在上海,但基本上,剛到大陸第三天就被丟到北京,當時老闆說:「自己想辦法」,就把整個培訓項目丟給我,壓力很大,完全不知道這間公司需要什麼、車廠如何做規劃,所以剛到大陸前幾年都在摸索,但我認為這段時間就是「充電」,磨練自己,把以前學過的技術知識,因應車廠需求,設計成一套有系統的方式。

3.0問:聽起來,台灣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教學,足夠您到中國發展?

馬:並不是,還有許多畢業後的自我學習。

3.0問:技能選手技術內涵與業界所需是否有落差?

馬:技術內涵上並不會有落差,因為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層次,當然,跟企業接軌多少還是會有(落差),畢竟「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譬如你被派到陌生的車廠,還是得重新適應車廠所用的系統,但憑著技術底子與經驗,可以很快上手。

另外一個重點是,技職教育應該訓練學生如何在業界運用所學,這點台灣非常不足。

3.0問:可請您多談談,台灣師範大學的教育訓練對您的影響?

馬:當初在師大修了教育學程,教案編寫的訓練對我幫助甚大,尤其現在當培訓師,一次教學內容,這分鐘要講什麼、下一秒要教什麼、準備什麼器材,通通會編入教案,幫助我組織化教學內容。

以前我們會說,學徒要當3年6個月才能出師,是因為我們過去學技術的模式,是師傅做什麼,學徒在一旁跟著學什麼。但透過教案教學,我可以有系統地教課,大大提升了教學品質以及學員學習效率。

所以,如果技術人才擁有知識內涵,可謂如虎添翼。

3.0問:以您在中國的教學模式,相對於台灣的教學來說有何不同?

馬:我覺得台灣過度封閉,技術不願「放出來」,總是閉門交流,代表很少人知道你有什麼最新資訊與技術,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技術「放開」,這樣消費者或外部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回應,你才知道我這台車子哪裡好,哪裡需要改進,這方面,大陸非常「OPEN」。

對大陸來說,因為市場太大,如何宣傳才是重點,而且宣傳不單單是營銷,他們會試著告訴消費者車子性能哪裡好、售後維修服務哪裡好,甚至還會強調維修人員的進修、參與相關競賽,把這完整體系告訴給消費者,增加他們購買意願。

3.0問:國內似乎有不願「放出來」的現象,尤其在教學上,大家都是關起門來培養技能選手,「私房菜」藏在自己學校或公司內,不去交流。對於此,也建議他們把技術「放開」嗎?

馬:我認為「藏招」很正常,不只台灣,全世界多多少少會有這種心態,但問題是,藏多還藏少。

如果幾乎100%藏著,是過度封閉,除非你能靠這獨家技術吃喝一輩子,那真的沒話說。可是一般來說,如果技術不跟外界交流、更新,很快就會被其他競爭者超越,所以「藏」技術可以,但分寸要拿捏清楚。以我來說,在大陸教學,我也會「藏兩手」,但這要看你今天面對的對象是誰,譬如對方只有你四成的功力,你大概用六、七成就可以,當然,如果對方實力堅強,就得全力以赴。

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應該要釋出更多,以前我們都是出六成、藏四成,現在至少都要出到八成,一到兩成留著,因為這是你的壓箱寶。但要持續吸收更好的技術知識進來,精進你這一兩成的功夫,形成正向循環,不然你很難持續往上提升。

3.0問:近年中國在國際技能競賽成績持續進步,本屆台灣得牌總數世界第三,但中國已經爬到了第五名,根據曾到中國參加友誼賽的台灣國手表示,他們光一個練習場地,都能砸一千萬人民幣,打造跟世界級競賽同規格的訓練環境,投資規模遠超台灣,其餘許多職類選手、教練都提出同樣的看法,以您在中國那邊發展多年,他們真的如此拼搏砸資源嗎?

馬:硬體部份,我想台灣是完全不用比了,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國家可以跟大陸比。目前接觸下來,大陸對於國際技能競賽的奪牌慾望很高,所以各方面的資源投入都非常嚇人。

關於硬體設備,確實是個問題,會影響你奪牌的結果,但絕對不是最大因素。硬體設備就算解決,大陸軟實力仍是個問題。台灣也一樣,技術人才嚴重缺乏(斷層)。

3.0問:我們職業訓練的傳承機制,這部分您怎麼看?

馬:我目前看到最可悲的情況是,以前我待的台北職訓中心,教職員工約200多人,現在可能只剩20幾個人。所以,一個國家有沒有錢,確實直接影響到設備的買賣,但如果師資培訓能量、技術人才不延續傳承,坦白說,只要這線一斷掉,就算未來錢比大陸多,設備比他們好,還是輸人家。

我最近開始跟大陸學校交流,我看到的現況是,他們的技職教育跟企業無縫接軌,這點台灣值得效法。還記得有一次,我跟大陸某校長聊天時,他的一句話震驚了我,「辦學的目的是提供企業最好的人才」,那麼要如何提供企業所需人才?很簡單,直接找企業配合教學,共同培育人才,企業會直接告訴你他們需要哪種人,直接把資源導入校內,稱為「校企合作班」,學生幾乎不會出現學用落差的問題,這是台灣急需改變的部分。(編按:其實台灣也有,教育部近年持續推動產業學院,學校與企業共同開設課程,培育人才)

說到底,政府還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以國手來說,這屆如果是出現在北部,就幾乎在北部訓練;如果出現在南部,就在南部訓練。但我覺得是好事,這就是台灣內部的競爭,重點是,誰要來組織,把一整塊結合在一起,並導向適切的方向,才是關鍵!

當年我參與國手培訓時,有國手交流會,政府會找前幾屆國手提供經驗分享,但後來,這樣的機會變少了,不知道是不是經費縮水的緣故,沒辦法辦更多的經驗傳承活動。如果今天有個單位或政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相信「傳承」這件事並不難做,以我這樣的國手為例,歷屆國手少說上百位,但是否有這樣的「人才庫」存在?誰在管?

3.0問:最近職訓圈、技能圈瀰漫著一股氛圍,擔憂中國在下屆國際技能競賽超越台灣。對於這現象,您怎麼看待?

馬:這是必然的,差別只在,大陸是下一屆就超越台灣,還是下下屆才超越,時間早晚問題而已。他們政策力度很大,想做的事情總能排除萬難。

例如,學生若受限於學制不便參賽,中國可以為了你量身訂造學制。假設你今天學校有課無法練習,他就為你特別開闢一條「綠色通道」。哪怕你全部時間都投入在技術,課業較差,中國政府會讓你毫無顧慮的練習,也能順利畢業。

這跟他們的學制很有關係,高職或技工院校,一畢業就是工作,工作後若有需要再去升學,非常明確。

另一方面,他們獎勵也不手軟,第一個例子是,本屆國際技能競賽創了先例,杭州市委直接聘本屆汽車噴漆金牌選手為正教授等級的技術教師,一般人還得從助理教授慢慢當起,但大陸是直接用國家級待遇,從最底層拉到正教授等級,待遇、社會地位完全一樣。第二個例子是,他們獎金一百萬人民幣(台灣是一百萬台幣),宣傳夠力,甚至安排選手在熱門黃金時段上電視節目。

台灣還能不被超越嗎?

我們現在有危機意識很重要,但重點是後續配套,這才是重點。

3.0問:對於中國的技能選手訓練過程,您清楚嗎?

馬:大陸訓練過程非常封閉,我們當時有嘗試暸解,但很難追蹤。

我當時想了解他們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狀況,以及國內培訓內容,但到了培訓地點都被拒於門外,後來進一步瞭解,這是各個職業行業的問題,其實大陸政府對(交流)ㄧ事很開放,誰來都接受。他們特別感激台灣,從前年開始來台灣交流,台灣這邊的人都很無私地分享經驗,相信這樣的舉動會影響他們更著重技術交流。

據我所知,上屆比賽前,大陸就有去英國進行技術交流,台灣其實也有去,但參與層度不高。

3.0問:我曾訪問過一位國手,他不是金牌,更不是雙金,而是一位銅牌國手。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還好當初只拿到銅牌,才意識到自己還有進步空間」,這是國際技能競賽對他人生的意義。對於您來說,當年在韓國首爾的比賽,對你人生意義為何?

馬:這比賽影響我至深,第一是了解自己的技術能力達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奪牌「意義」就是背負光環,壓力只會更大。但比賽是比賽,現實是現實,到了企業是完全兩碼子事。

我發現,我們很會比賽,但不代表很會跟企業接軌,因為我比完賽放鬆過一段時間,後來覺得不行,要更學習。

對我來說,20歲只是人生的一個點,只是檢視國家的職業教育狀態,20歲之後呢?你得面對更多樣的社會,結合以前所學,我相信很多國手會在過程中迷失,但回想起來,不論我當初拿的是金牌、銀牌、銅牌,或根本沒得牌,我都認為,「比賽只是一時的,人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