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熱情與沉著 疫情下的科大護理實習生

記者曾玉婷/新竹報導

「雖然身在第一線,我們也不願被感染,想讓大家都好好的,不希望被民眾當瘟疫。」隔著話筒,在醫院實習的學生 Y(化名)表露心聲。

COVID-19 疫情全球延燒,臺灣自去年 12 月紐西蘭籍機師染疫,國內零本土案例紀錄止步 235 天,而日前部立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發生群聚感染,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部桃危機已解除,醫院今(19 日)正式復工。

第一線的熱情和沉著

其中,對護理有滿腔熱情的 Y,就讀元培醫事科大護理系大四,原本 1 月迎來畢業前的「最後一哩」實習,結果不到幾天即因疫情影響,醫院第一時間通知學校,為保護學生安全而停止實習。雖然理解原因,但比其他人少一段臨床經驗,仍讓 Y 內心感到有些可惜。

回顧去年 1 月 21 日,臺灣出現首例 COVID-19 確診,如今疫情蔓延世界逾 1 年,更讓醫療機構的從業人員繃緊神經,不敢懈怠,而 Y 也直喊:「醫院的學長姊超辛苦!」

在疫情高壓下,Y 說身為臨床經驗不長的實習生,院內學長姊非但未表現不耐煩,「反而特別保護我們,不讓實習生接觸太多病人,主動接手相對危險的工作」,更繼續以熱情教導學弟妹,並隨時留意防疫安全。

另一方面,最讓 Y 感觸深刻的是,即使學長姊每天要全副武裝照顧病人,承擔感染風險,仍舊一心給予病患支持,不因疫情對病患退避三舍,每每見識到學長姊細心認真的一幕,總讓他嚮往不已。

歷經各階段實習後,Y 認為自己很幸運,遇上願意積極指導實習生的前輩,所以當接收到外界的「獵巫」──例如新聞媒體過度渲染,或民眾過度恐慌,得知對方在醫院工作便避之唯恐不及,都不免讓他感到幾分無奈。

Y 想起同為醫事人員的朋友,直接被家人要求在外租房,雖然明白考量,「但讓我想說,連家人都不支持自己,感覺像被排外,上班也會更累。」盼大眾多站在一線人員的立場思考,以鼓勵代替污名化。

「我覺得不用太害怕。」即使尚未真正畢業踏進職場,Y 對自己的身分驕傲且謹慎,Y 強調:「把所有防護措施做好,其實能把風險降到最低,若東怕西怕,擔心被病人感染,沒有全心全意照顧病人,不只影響病護關係,工作也可能做不完美。」

隨機應變的教育現場

走過一年疫情,元培護理系副主任陳貞如形容眼前只能且走且看、隨機應變,以學生安全為第一考量。

陳貞如提到,去年教育部尚未鬆口縮減學生的實習規定時數,因此校方和醫院協調,讓實習生迴避疫情個案、換病房照顧,或移至其他醫院銜接課程,其中包括重新安排宿舍等事項,其實相當忙碌。到了今年教育部改口,調整學生只需 8 成的臨床實習時數,剩下 2 成時數可以替代成遠距教學或回校上課。

當 1 月傳出疫情後,部分學生隨即停止實習,在家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一週、遠距教學一週,最後才回校。而負責護理系實習業務的教師陳佩英,和實習暫停的學生成立通訊群組,要求每天回報體溫,由校方記錄體溫和身體狀況的變化,另也和其他教師討論相關配套和教案,把持教學品質。

「佩英老師超關心我們啊,時不時就打電話來關切狀況。」回想待在家的那段時間,Y 不禁笑道。

面臨畢業和時間調配的壓力、回校上課的不安、轉換實習醫院、住宿問題等⋯⋯距離疫情尾聲看似仍有一段路,但陳貞如發現,同屆學生相較於去年,今年顯得更加成熟,學生的焦慮和家長的恐懼減少,「學生都在慢慢成長。」

至於,目前 Y 的最大期望,就是趕快畢業、考到護理師執照。Y 說自己不會因為疫情改變對醫護的初衷,並以靦腆而堅定的語氣,一字一字清楚說道:「我想趕快考照、趕快進到醫院幫助人!」

發揮所長 國手返鄉創業「好食寨」

記者侯少婷/高雄報導

位在高雄鳳山的新餐廳「好食寨」,裝潢精緻典雅,白衣黑褲的服務生穿梭餐桌間;三樓的廚房裡,廚師有條不紊的洗、切、炒,一道道美味菜餚經過諸多程序,最後才得以送到食客桌上。

「好食寨」由兩位衝勁十足的年輕老闆葛品妤與顏子軒創立。在其他人大學剛畢業的年紀,他們已經擁有一間餐廳,由曾獲全國技能競賽中餐烹飪銀牌葛品妤擔任主廚、國際技能競賽餐飲服務優勝顏子軒則擔任外場經理。

趁年輕勇敢闖

餐廳於 2019 年底開幕,籌備期非常短。葛品妤回想,從商量到開幕,中間只隔 3 個月。兩人之間的合作緣分卻是更早,中山工商餐飲科畢業的顏子軒,會幫忙家裡舉辦中、西餐宴會,也會邀請學長姐、學弟妹幫忙,葛品妤就是其中一位。「品妤掌廚那次大家覺得很好吃,我跟品妤個性上也合得來,就想說未來有機會可以繼續合作。」顏子軒說,開餐廳的種子就此埋下。

籌備期如此倉促,但兩人認為,成功或失敗都是一個人生經驗,趁年輕時勇敢去做、盡力做到最好就行。因此除了家人的支持,兩人也各自投入了不少資金,「因為你投入多少,後面才會用心多少。」顏子軒笑著說。

經營一家餐廳並不容易,除了原先專精的烹飪與餐飲服務技術,要成為一個餐廳負責人,還需具備營銷與組織管理能力。「人員要管理、成本要控管、帳務要清楚,加上近幾年網路行銷越來越重要,餐廳要營運下去的話,營銷管理能力非常重要。」顏子軒說。

為了配合現代人的網路使用習慣,好食寨也開設了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以及官方網站,兩人還身兼「小編」,輪流發佈貼文以及照片。除此之外,餐廳也與團購網站合作推出優惠,並請美食部落客上門光顧。

實務經驗更重要

「畢竟學校教的只是理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你還是要懂得運用。」就讀屏科大餐旅管理系的葛品妤在各大飯店都有實習經驗,她認為擁有實務經驗比空有理論知識還重要,一間餐廳、飯店運營的模式與狀況都不相同,親自體會才能夠了解。

「餐廳經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光坐在課堂上聽講,其實也只能知道個大概,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是沒辦法理解的。」葛品妤說。

兩人一個主「外」,一個主「內」,顏子軒管理外場,從環境整理、服務客人到銷售統整;葛品妤負責內場,包辦菜餚設計到美食出爐的所有流程。兩人依照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分工,非必要不會干涉彼此的工作內容。

備料中的葛品妤。

用汗水灌溉夢想

好食寨開幕不久便遇上疫情,最慘的時候一整天下來只有一桌客人,心情上難免會受影響。「但不是只有我們這樣,大飯店一直倒」葛品妤開玩笑地說,「我們真的倒了還有理由可以推給疫情。」

開店乍看風光,背後的辛苦卻無人知曉。營業半年多,前期仍有許多設備要添購,好食寨直到 5 月才逐漸有盈餘。每天朝九晚九地忙 12 小時,葛品妤一度手筋發炎,痛到不能伸直,更是直接住在餐廳樓上,家都沒有回過幾次;顏子軒目前則是休學狀態,預計等到餐廳營運穩定了之後才會繼續完成學業。

競賽獲獎並不是顏子軒與葛品妤的終點,重要的是獲獎後的路要怎麼走。歷經半年多,從最初的 2 位員工到現在擁有 6 位正職與數位工讀生,好食寨也慢慢步上軌道。在餐廳經營上,兩人認為還有很多需要他們學習的地方。

汽車製造地直擊x國手大學長帶你看門道

裕隆集團「車之道體驗中心」位在苗栗三義,是台灣首座汽車觀光工廠。廠區占地廣闊,不僅可進場參觀汽車製程,還有AR互動、DIY等主題體驗活動。成立至今,也成為車輛愛好者們聚會、交流的寶地,無論舊雨或新知,都因為「愛車」而互相連結。

台中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也來到車之道體驗中心參訪,行程除了走入車裝工廠,讓學生實際見識到汽車的生產線,見證一台車又一台的車在眼前組裝完成,裕隆集團還特別邀請到在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銀牌國手呂祖懿「現身說法」,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傳授自己的經驗給一年級新生們。

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學生參觀車裝工廠。

東勢高工汽車科老師陳科仁說,這是第一次帶學生參訪車之道體驗中心,「因為太熱門了。」陳科仁笑著說,參訪名額非常搶手,不是想來就來得了。畢竟車之道體驗中心是全台首座開放汽車製程參觀的工廠,主題體驗活動豐富、寓教於樂,是親子出遊的首選。

東勢高工汽車科一年級的詹同學和張同學是班上唯二的女生,兩人在參訪過程中神情認真,興致勃勃地透過平板的AR互動遊戲收集汽車零件,最後「組裝」出一台虛擬車,還能透過移動螢幕來瀏覽車內構造,彷彿真的置身在車子裡。

AR互動遊戲觀看車輛內部。

呂祖懿表示,這個年齡會感到迷茫是正常的,他自己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慢慢愛上汽車技術。他也鼓勵在場學生,可以先訂立小目標,再針對目標腳踏實地、扎實地訓練,「只要你想要,一定做得到!」

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技術銀牌國手呂祖懿分享自身經驗。

詹同學說,選讀汽車科是興趣使然,實際就讀之後發現與想像有落差。然而經過這次的參訪,讓她又重新燃起喜歡汽車的心。陳科仁也表示,這次的參訪除了讓學生們對汽車相關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激發出他們對汽車科的熱忱。

裕隆集團表示,開放車之道是希望能夠深耕在地,讓台灣更多的人了解汽車製造過程所包含的知識與技術,推廣台灣自主汽車製造的精神。

推動機器人產學聯盟 卓永財:台灣老闆須回饋學校

實習記者林昱汶、侯少婷/台北報導

「台灣的老闆如果不上學堂只上酒家,那台灣有什麼希望?」上銀科技創辦人兼總裁卓永財盼更多企業投入產學合作,培育智慧機械人才,使台灣從勞力密集產業走向智慧之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

為促進台灣機器人產業發展,台灣機器人產學聯盟舉辦啟動儀式,並為機器人工程師術科考試頒發合格廠域、種子師資、監評委員授證,現場百位技專校院校長、老師參與其中。

TAIROA(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表示,儀式具有兩個重大涵義,第一為機器人產學聯盟正式啟動,未來將注重人才培育、證照推動與人才媒合的跨界合作,使人才加值,同時促進產業升級;第二是為籌備多時的機器人工程師術科考試,頒發第一批六個合格場域證書,總共十一位種子師資、十五位監評委員證書,並於今天展示初階、中階術科考題,邀請現場高工、科大的師長共同支持術科考試。

「人才培育不只有在學校,業界需要的人才要自己努力培育。」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說,人才培育是學校的基本功能,但有業界的協助,人才才是業界所需。而聯盟服務能彌補學校的不足,課程、教材透過業界與學界合作,內容才能契合業界需要。

上銀科技帶頭拋磚引玉,往下扎根捐贈給加入聯盟的高工職各一台手臂,共贊助50台六軸關節式手臂給37所學校,總贊助金額高達2000多萬元。以往學校所使用的教學機器手臂與工業機器手臂規模不同,上銀科技贊助工業機器手臂,是希望學生在出社會後能減少學校與業界的落差。

因機器手臂可運用在各行各業自動化的工作執行,應用領域廣泛,隨著科技進步與少子化、高齡化趨勢,未來對機器人之需求與日遽增,但台灣這方面的人才相當欠缺,因此上銀科技擔任領頭羊,協助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啓動此計畫,未來也希望更多聯盟廠商加入提供更多資源給學校,訓練更多機器人工程師投入產業升級,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有了機器手臂,也需要相應的教材、師資輔助,為了讓拿到手臂的學校可以順利應用在教學上,松山工農退休教師陳茂璋帶領電子科的教師們組成教材編訂小組,內容著重在工業機器手臂的結構、基礎控制等實務層面。配合新課綱,松山工農發展校定特色課程「機器人實作」,授課教師洪茂松與吳煌壬更是參與種子教師的培訓與認證,成為通過認證的教師中唯二的高職老師。

松山工農種子教師(左一、左二)

虎尾科大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主任林忠志表示,將會整合智慧製造、物聯網、機器人學、機電整合的課程與手臂搭配讓同學實作,讓手臂的功能更多元。虎尾科大也在寒暑假開設短期設備訓練營,讓學生不再只是追求考試高分,而是為了興趣來學習使用機器的專業資格。

未來TAIROA會透過台灣機器人產學聯盟,全面推動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證照、競賽與跨界合作,攜手力拼台灣機器人產業升級與繁榮,為邁向智慧製造提供更大貢獻。

虎尾科大林忠志(左)與詹子奇(右)

教育部建置技職129處實習場域 培育5+2創新產業人才

教育部為培育5+2創新產業所需技術人才,於106年9月起推動「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針對農業、食品、機械、電子電機等多項領域,補助技專校院建置129處實習實作場域,並由學校與在地產業合作,培育更多具專業實作能力的技術人才。

「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是透過補助教學設備與改善教學環境方式,引導學校開設符合業界環境的課程,並鼓勵各校深化與在地產業聚落進行產學合作。崑山科大配合政府「臺商回臺投資」政策,與返鄉的汽車電子組件廠商及在地汽機車零件研發廠商合作,建置「車用零組件生產自動化之類產業環境工廠」,以產業界實際產線為模組,引進自動化設備與相關技術,規劃產業環境課程,強化學生技術能力、與產業接軌。

明新科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實務人才培育計畫」,配合新竹地區半導體產業聚落特性,於校內打造半導體封裝測試類產線,並於今(109)年推動IC封裝工程師能力鑑定,深化學生實務技術。另為協助學生就業,並滿足在地產業人才需求,明新科大與多家廠商合作開設「2+2N封裝測試產業精英專班」,以「入學即就業」的方式,提供學生完整實作課程、實習機會與就業管道,並建立產學雙贏的人才培育模式。

教育部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度,已經核定補助包含食品安全、太陽光電、CNC工具機切削技術、電路板設計與製造、智慧扣件生產技術及多媒體遊戲設計在內的45座區域型人才培育場域;而下半年度也將陸續有智慧機械、生物科技、航太及綠能光電等領域的訓練場域完成建置。各校將結合課程、實作、產業資源與就業輔導等機制,為學生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以銜接產業升級速度,並期待透過就業「超前部署」方式,達到「為學生找到未來、讓工作找到人才」的目標,解決業界優質技術人才缺口。

教育部調查:高職79%升學、14%就業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教育部日前公布107學年度的《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中調查了普通群科(俗稱高中)、專業群科(俗稱高職)、綜合高中、實用技能學程、進修部等群體,在畢業後選擇升學、就業或是未升學也未就業(例如補習重考、服役、待業中)的人數與比率。其中在高職群體,有14.5%的學生選擇直接就業,比率較往年提升。在人數方面,以往都是高職多於高中,今年首度出現高中多於高職的現象。

根據報告,往年比率都是高職生多於高中生,例如去年是普通高中生41.7%、高職生42%,但今年卻是首次有高中生比率大於高職生的現象。今年的高級中學畢業生共23.1萬人,其中高中生9.9萬人,佔42.7%、高職生9.7萬人,佔42%。不過要提醒的是,此處所指的高職生不包含綜合高中(佔1.4%)以及實用技能學程(佔1%)。

在畢業生流向方面,雖然外界有印象認為,現在的技職生畢業後,大多傾向升學而非就業。但是從數據可以發現,雖然就業比率(14.5%)遠低於升學(79.5%),但就業比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由103學年的13.1%,升至107學年的14.5%。升學則是由103學年的80.1%,降到107學年的79.5%。

在實際就業人數方面,最多的分別是「餐旅群」7千897人、「動力機械群」3千159人、「電機與電子群」2千602人、「商業與管理群」2千563人及「家政群」2千443人為前五大學群,合計占就業人數的7成2。另外還有「未升學也未就業」的比率,報告中說明,高職生因為受畢業生直接進入職場比率緩升影響,由6.1%降至5.3%,近3年共減了0.8個百分點。

4成4青少年勞工受疫情影響 葉大華:紓困應照顧無勞保青少年

記者何宇軒/台北報導

你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勞工」嗎?你的雇主有沒有幫你保勞保呢?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根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統計,有多達4成4的18歲以下青少年勞工工作受疫情影響,主要為飯店民宿、櫃台零售、餐飲服務業。

4成4青少年 工作受疫情影響

台少盟4月透過網路問卷針對24歲以下青年勞工進行「武漢肺炎疫情對青少年職場工作衝擊調查」,共有727份回應,其中有7成5為18歲以下青少年。

調查結果總計有4成4的青少年表示工作因疫情受到影響,影響比例最多的為:減班與工時減少、薪資變少、被放無薪假等狀況。最受影響的工作場域為:飯店民宿、櫃台零售、餐飲服務業;此外,工地營造、工廠/加工以及量販店/超商,也依序有3成5到近2成的青少年表示,公司已經有相關的疫情衝擊規劃。

青少年受影響比例最高職場。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呼籲政府不要忘記青少年勞工的紓困需求,以及長期勞動權益困境,透過研究調查報告,具體呈現武漢肺炎疫情對於台灣青少年勞工的衝擊;另一方面以十八歲以下進修部學生的校外勞動調查為例,讓社會各界更清楚看見青少年勞工因為年齡與各項限制,造成其勞動權益更易受到犧牲。

葉大華還提到,現行政府紓困方案多以有勞保為必要條件,但歷年資料皆顯示,有2到3成的青少年勞工無勞保或任何保險,政府的紓困政策條件設定,也更應考量到這群相對有較高比例沒有勞保的青少年勞工。

立委:政府應提升青少年勞權教育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從勞工保險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是勞工族群的弱勢,許多青少年是在未滿5人的小型職場,雇主無須強制納保。如果透過職業工會納保,除了要繳交會費之外,勞工保險自付額度也較高,因此,收入更低的青少年勞工就容易被勞保排除在外。林淑芬認為,政府應該針對這些青少年、提供勞動權益教育、勞動權益保障的資訊與資源。

立法委員林奕華提到建教生在疫情紓困的討論中,的確是沒有被談論的議題之一。如何協助「沒有勞保」、「自由工作者」以及「多元的工作型態」勞工能夠找到自身可利用的紓困方案,是政府在往後「紓困3.0」要努力的事。

另外,她也提出「安穩青年就業計劃」,預計投入60億,補助六萬名額的青少年投入職場,應該要把相關配套想清楚,包括補助的時程、薪資標準等。

調查報告建議,教育部及勞動部應提升紓困方案訊息能有效觸及青少年,並設置相關諮詢窗口, 申請流程應以清楚簡單為原則。

報告還提到,教育部的學貸紓困、勞動部的就業媒合、失業協助以及衛福部的急難救助皆應,掌握優先協助的青少年對象與場域,包括19-24歲社會新鮮人族群;有經濟困難,需要以工作維持生活與家庭支出的弱勢青少年;工作職場,包含飯店民宿、櫃台零售、餐飲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