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又文秋冬服飾 樹德科大學弟妹先睹為快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週系列活動今(18)日展開,國際時裝設計名家、也是該校校友的古又文(Johan Ku)提供了三套在全球知名時裝週巡迴展示,預計今年上市的Johan Ku Gold Label 2014-2015「Pan’s Ofelia」秋冬系列作品,讓師長及學弟妹先睹為快。「全國流行設計研討會」則邀請到重量級的造型師A-Ben(邱琝元)示範教學及分享,以及吳日云服裝設計師談「台灣自創品牌國際化的歷程」。

古又文的「Pan’s Ofelia」系列以西班牙電影「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得到靈感,將電影女主角Ofelia在羊男潘恩所設的魔幻寫實冒險情節,轉換成各種深色系的原創手工布料與印花、以及羊角為造型靈感的各式圓肩裁剪線條與針織織紋,呈現一系列冷峻質感的服裝系列。

造型師A-Ben示範教學。技職博覽會/攝影
造型師A-Ben示範教學。技職博覽會/攝影

流行週系列活動,邀請的大師在流行文化產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A-Ben一邊示範教學、一邊提醒同學,「技術成熟時,自然內斂,客人要什麼就能給什麼」;A-Ben也談到許多同學最容易犯的毛病,很喜歡問別人的看法取暖,A-Ben強調,「有一半的人滿意、一半的人不滿意,是正常的,要有自信,不要違背自己的初衷與想法」。擔任主持人的小林髮廊Jacky(黃畇睿處長)也一旁串場,分享許多成長背景,希望同學們別只看到名人的光環,背後其實有著許多辛酸的成長故事,同時Jacky也藉機向師生提及該系蔡宜臻老師獲頒OMC教育獎章是台灣第一人的喜訊。

設計學院院長翁英惠期勉學生,「藝術最大的核心價值就在創新與美感」,系主任邱鳳梓也希望「傳承」的精神代代延續下去。

流行設計週系列活動還包括19日「期末爆炸口藍趴」,以及20日「校園企業徵才博覽會」、「流行創意新人獎評圖」、「第5屆美髮新銳設計師競賽」等活動。

 

2014年AWI全國校際盃年輕侍酒師精英賽 萬能科大觀光系勇奪國際組冠軍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2014年AWI第二屆全國校際盃年輕侍酒師精英賽,匯集全國18所大專校院與高中職校學生共60位選手參加,來自萬能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泰國專班的李君與溫麗芳,在系上柯志豐老師的悉心調教下,獲國際組競賽分獲第一名和第四名佳績,引起眾人關注。

2014年AWI全國校際盃年輕侍酒師精英賽,有來自萬能科技大學、高雄餐旅大學、致理技術學院、台北海洋學院、僑光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吳鳳科技大學、中華醫大、元培科大、明德高中、開平高中、三民家商、永平工商、育達高中、明道高中、東海高中、南英商工、及三民家商等18校六十位選手晉級全國總決賽。

萬能科大觀光休閒系由泰國專班學生李君與溫麗芳參加國際組競賽,這兩位選手在來台灣就學之前,對於侍酒師的技能從沒聽過,當獲選為參賽選手時,既興奮又緊張,從頭學起所有專業知識與術語,利用每天放學後及例假日整天的時間,由柯志豐老師指導練習,期間必須克服語言的溝通障礙,以及標準的服勤禮儀訓練,兩位選手絲毫沒有退縮,一步一腳印的學習,終究奠定基礎侍酒師的基礎。

比賽當天,參國際組選手包括來自泰國、日本、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國選手,李君最終憑藉自信與優雅的服勤禮儀,獲得評審青睞,勇奪冠軍,溫麗芳以些微差距獲得第四名,李君與溫麗芳在會場與其他選手相互認識,結交了許多他校友誼,不只贏得比賽殊榮,也贏得國際友誼。

 

歡沁凱若:一場意志力的搏鬥~在德國的大學生活

今天晚上剛花了兩個鐘頭,陪伴我家德國人一起奮鬥他的一份報告…

在還沒有搬到德國之前,看了很多的文章,都講到德國的幼兒教育是多麽的「人性化」。不像台灣總是怕「輸在起跑點上」的心態,德國的幼兒教育著重「生活教育」,小學幾乎都只是四五個鐘頭在學校,中午一點左右就可以放學回家,功課也不多,也沒有多到爆炸的學科考試。

到了德國之後,驗證了這點是真的。他們的幼兒教育的確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個很輕鬆愉快的童年(至少在學校裡)。孩子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玩耍」與「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幼稚園裡更不可能已經開始教算數和背什麼九九乘法。我家德國人聽到我們的幼稚園還有回家功課,簡直驚訝到不敢置信。

然而我家德國人真正開始大學的學業之後,我才發現德國人並不是不努力用功,只是我們都努力在前面,上了大學之後就覺得完成了基本人生學習階段,開始「由你玩四年」,但德國的教育是倒過來的。他們在幼兒教育的階段,讓孩子充分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到了中學,如果選擇了文理中學(也就是未來準備繼續唸書的中學),課業就會稍微吃重一點,但也只是增加到六七個鐘頭的在校時間,基本上都還是能夠保有很多青少年的時光。我常跟德國人說,我知道了他們的求學過程,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童年啊!

所以德國人的童年多半沒有太多壓力,到了中學,開始思考自己要走入「技職教育」還是繼續升學。如果是技職教育,學科壓力也不大,然而就要開始漸漸習慣所謂的「上班生活」,接著銜接真正的工作,在德國這樣的收入多半也能過得挺舒適的。但若是選擇繼續升學,學科的壓力就開始比較大了,尤其在大城市,也是有所謂的競爭壓力的,當然~還是比台灣的高中小了很多。

然而一旦真正到了大學,前面爽的都在這幾年用完啦!因為課業的要求與壓力就變得十分沈重,而且完全得要自主學習,沒有什麼「外在壓力」要求學生甚至幫助學生的。我所說的「外在壓力」,就是台灣國高中生習慣的導師、補習、課後輔導…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在一個框架中學習。但德國的大學生,完全都是靠著自己拼搏,和同學一起努力,撐過這六到八個學期。

因此很多台灣人覺得當學生很簡單…但絕非德國的大學生啊!想像中國外大學生的生活都是充滿趴踢,這樣的畫面在德國很難見到。因為平時課業壓力頗重,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到學校上完課就回家或者回宿舍(宿舍也不一定在校園內),頂多週五週六與好朋友聚聚喝喝啤酒,放假時安排旅遊,很多人甚至還有part time 的每天幾個鐘頭工作時間。除了課堂上課外,德國大學生還有很多額外的課程討論要參與。考試則是一週內考六科大筆試,也沒有什麼「營養學分」可修的,每一科都是挺吃重的。德國一般大學的社團和社團活動都不多,除了運動型的社團比較熱門些,其他的時間他們寧可留給自己和朋友家人。我的感覺,他們是把「學習」當作「工作」在做的「專業學生」,而且100% 靠自己的努力才可能達標畢業!

因為除了課業繁重外,他們的「淘汰率」非常高。有幾個科系和學科,甚至淘汰率高達70-80%!意思是只有20~30%的學生能夠順利如期畢業。一個我們朋友的經驗,理工科系裡,光一科數學的考試,有可能90%的人不能通過,接著要等一個學期重新再考一次,最多有三次機會。在那所學校規定,若是三次都不能通過,那這個學生就無法再參與數學的科目,以及所有以數學為必備基礎的學科(例如會計、經濟等等),嚴苛到一個「殘酷」的境界啊!所以不只平常要努力之外,考試前得要花幾乎兩週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面,比起凱若過去在台灣悠閒的大學時光,實在「精實」很多。所以在德國,如果你跟人說自己「大學畢業」,而且能拿出認證~他們完全對你是另眼相看的!找工作也相對容易很多,薪水當然也比起非大學畢業生高許多,所以也有很多學生是工作幾年後,因為想要提高自己的收入來唸大學的。只是這一念,就不是保證三四年就一定能讀完,而且更不保證能撐過畢業。的確,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真正想要讀完的人,才能撐過這場考驗啊!

所以囉~很多人以為德國教育都是全程輕鬆愉快?覺得他們日子過這麼爽怎麼還有競爭力?那來德國念個大學就知道啦!

這完全是個「能力」與「意志力」的考驗之旅啊!!

2014韓國國際料理烹飪大賽 大華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獲7金2銀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2014韓國國際料理烹飪大賽」傳回捷報,今年在美、日、中、台等8國,逾4000人參賽之下,大華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陳麒文老師、呂俊男老師帶領洪敏峻、劉志昂、徐翊辰等三位學生,勇奪7金2銀,並為參賽隊伍中,榮獲團體組金牌最高分的學校。

邁入第15屆的「2014韓國國際料理烹飪大賽」,今年共有台、美、日、中國、義大利、俄羅斯、新加坡、菲律賓等8國參賽,超過4千人同場競賽,比賽從4月30到5月1日到在韓國良才洞AT中心展覽館舉行,比賽項目包括「個人烹飪賽、現場烹飪競賽、烘焙賽、雕刻」等項,5月1日晚上成績揭曉,大華科大餐飲管理系師生在「個人烹飪賽」5位選手拿到3金2銀,「現場烹飪競賽」團體賽也拿下參賽隊伍最高分及4面金牌。

技職博覽會/攝影
技職博覽會/攝影

餐飲界經歷20多年、參與比賽的大華科大餐飲系中餐專業技術教師陳麒文說,在團體賽的部份,使用了台灣的醉雞、桂花糕、驢打滾、雙色菊花酥讓評審對台灣中式菜餚非常的有興趣,頻頻的詢問了做法及典故,使得台灣中式菜餚再次被到世界比賽的重視。

技職博覽會/攝影
技職博覽會/攝影

 

彭明輝:人才危機?你在說什麼?

 

今暑人云亦云的「人才危機」問題,最近轉向變成談「人才多元化」的問題,以及「供非所求」的問題。幾位大老終於決定要讓大學多元化發展,言下之意問題不在於「人才」,而在於教育部和國科會荒誕的獎勵與評鑑制度扼殺了台灣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但是管中閔還是繼續堅持台灣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論點,台詞中只不過多了「中階人才過剩」這句話。我只能說:管中閔到現在都還是不了解台灣跟美國的差異,也不解台灣社會的根本問題,因此對問題的病因下錯診斷。更離譜的是:管院士老愛抱怨台灣沒有能力培養自己要用的人才,好似要為馬家內閣四年多來離譜的財經表現卸責,卻從來都不知道他再怎麼抱怨都改變不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台灣的人才素質優秀一直是外商投資台灣的最重要理由!

台灣到底有沒有缺人才?我覺得最缺的是稱職的老闆和官員!張忠謀說台灣缺乏「可為經濟創造附加價值的中、高層人才」,問題是原因出在哪裡?既然大陸與韓國都願意重金從台灣挖中高階人才,就表示台灣有能力產出這種人才,但是老闆們沒辦法給這些人合適的舞台。一個只講究降低成本與政府補貼,而不講究技術升級與開拓海外市場的公司,庸才與佞臣遠比人才好用,人才當然只有外流一路。

所以,台灣缺中高階人才,但不是培養不出中高階人才,而是企業界自己留不住中高階人才。解決的辦法不是叫台大開課──老闆的觀念與態度不改,培養出再多的人才也還是要出走的。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有八成憂心欠缺基層技術人力。我相信這個現象應該是很普遍,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更複雜,管中閔開出的四帖藥方根本沒對症下藥,很難有效

傳統產業缺工,一部分是因為過去的技職體系被迫大學化,以致教學內容不符業界所需。但是背後更根本的問題是:傳統產業動不動就外移,甚至是用惡意倒閉的方式外移;即使留在台灣,也很少積極戮力於技術提升;而政府的態度又是隨便讓傳產倒閉,無心保護勞工權益,也不積極輔導傳產升級。在這種氛圍下,傳產讓員工個個不安心,誰也看不到未來;在這種氛圍下,哪個父母敢讓孩子去吃傳統產業的飯,誰敢不逼迫孩子去念碩士,巴望著進科學園區?如果政府對待「高科技產業」和傳產大小眼的態度不變,技職體系根本不可能救得起來!

說穿了,科學園區根本就是違背行政院組織法的怪物:行政院的產業政策主管機構是經濟部,而「高科技產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但是主管機關卻竟然是國科會!傻眼嗎?經濟部也可以設立智慧型工業區與軟體工業區,問題是一旦讓「高科技產業」歸屬經濟部管轄,就必須跟其他產業繳納一樣的稅,直通總統府的「高科技產業」大老們不可能答應。管中閔和朱敬一如果真的有心解決台灣的產業與經濟問題,就該結束科學園區這個公然違法的怪物!

其次,傳產老闆的經營理念和態度也有問題!台灣人在戰後花了兩代的苦心累積出財富,茹苦含辛培育孩子去念書,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出脫」,找到較好的工作。但是台灣產業老闆卻無心於升級,2012年的時候還希望我們的孩子去做我父親那一輩在1962做的苦役,浪費我們給孩子的教育,這種態度當然很難獲得年輕世代甘願屈從。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坦白表示:「企業若一味降低人力成本,壓縮薪資與員工福利,終會落得人才出走的下場。」偏偏,老闆想不通,經濟部長還討好這些老闆,在產業發展會議裡提出競逐下游的「共同意見」。

我是機械系出身的,了解機械工業不可廢,甚至希望機械工業可以升級、擴張。但是,機械工業的大老們確實很讓我失望,他們只想要耐操、耐磨的奴才,而不要精益求精的人才;他們只想擴大營業額,很多人連提昇附加價值與毛利的意願都不夠高(沒有高到願意為此求才,為此投入資金冒研發的風險),甚至連企業永續的抱負都沒有 ── 能賺多少賺多少,不能賺的時候就讓它倒,反正錢用不完,沒必要辛苦經營!

如果真的有心經營,起碼工資給高點,裝備給齊全一點(護目鏡、耳罩、省力或加強安全性的輔助設施),工作環境改善一點,技術層次提高一點,讓員工的成就感與社會地位都連帶地高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抱怨:「年輕人不能吃苦」!我是研究自動化的,自動化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就是要讓人少做沒創意的勞力,多做有創意(技術)的工作。如果不是這樣,社會進步有何意義?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又有何意義?同樣的產業,你去看看歐陸公司的員工對他們的工作價值有多驕傲,而他們的工作環境與設備又跟台灣差多少?

假如台灣今天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老闆們太不爭氣,我們是不是只好自認倒楣?不是這樣!台灣的人才素質高(跟韓國並列亞洲第二)而待遇低(只有韓國的60%),應該對外商非常有吸引力。問題是政府不但不積極招攬外商,許多法令、制度與行政手續多年來為外商所詬病而不積極解決《遠見》雜誌多年前對外商做調查,結果發現僅有不到一成(8.1%)的受訪者滿意政府處理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而有高達48.4%的受訪者回答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這些不滿包括過分保護國內企業、稅務與行政規定不透明、營業執照取得手續冗長等。而且,這些措施往往並非為了國人的普遍利益而在保護國內產業,反而是為了保護資方的利益以便利資方剝削勞工和土地。金融業就是一個例子:為了讓國內財團壟斷國內金融業的利益,我們對外商設立了許多障礙,結果是我們的金融服務業一直欠缺競爭,服務品質一直提升不上去,從業人員的人數與待遇也就一直無法提升上去。

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引進對台灣社會發展有利的外商,來給不爭氣的本國企業主競爭壓力,年輕人恐怕還是得被不爭氣的資方綁架著去屈就 15K、19K的待遇!管院士跟朱院士如果那麼自認才氣過人,就該認真去面對這些真實的問題!

 

學生要自救 不能放心的爛下去 葉丙成專訪 學生篇

 

世界公民報/台北報導

 

在現有制度規範限制,與多數老師教學方式傳統加上家長觀念保守下,學生如何讓自己擁有與世界人才競爭的能力?

制度不改 學生要想辦法自救

葉丙成常跟學生說:就算學分重、學期長的制度不改,還是要想辦法自救,不能因為制度就覺得自己的爛是應該的,放心的爛下去。要設法提升,否則面對世界沒有競爭力受苦的還是自己。

要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有朝一日只能靠你自己去學的時候,才能有好的能力可以去自學。如果曾經一、兩個學期是用應付模式的話,下個學期或是出社會就完了。所以一個學期一兩門課,用好的學習習慣去讀好他,好好預習、每周複習、自己寫作業。

如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使用MOOC學習!一直希望,大學規定畢業前要修兩到三門的EDS或是MOOC課程,做為畢業門檻。上海交大副校長表示MOOC已經是該校的畢業門檻,表示能修好MOOC課程成為憑證,意味學生不在大學之後,他們還是能自主學習。

Harvard商學院在甄選學生的標準,今年增加一條:學生修過那些MOOC的課程。代表Harvard開始看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道如何學習,某種程度反映出知道如何學習是優秀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

實習有什麼幫助?

很多人對實習的觀念不是很正確,把實習定位成去公司實習專業技能。美國的實習文化由來已久,公司知道怎麼利用實習生,他們可以觀察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喜歡上這個公司,並讓他們可以在畢業後直接挖角該學生,台灣公司的態度則是別人有實習生我們也要有實習生,卻不知道要用實習生幹嘛,只能分配他們打雜的工作。

實習有它的意義,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前對選工作非常焦慮,不了解有甚麼工作? 有位大學生不知自己該做RD還是Sales ,但其實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只這兩種工作。當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時,怎麼會知道自己最適合甚麼呢 ?

怎麼讓實習有最大好處?

中午找前輩吃飯,和前輩聊聊他們做甚麼樣的工作,工作職務是甚麼,需要甚麼樣的背景跟資歷,工作的辛苦、成就感在哪裡等等。建立自己的工作資料庫,多多了解公司的人,多多了解每種工作所需要的職務介紹,然後更了解自己,多方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從小到大大家都是在念書考試,頂多跳舞而已。還有很多事情沒試過。是否募過款,辦過活動?沒有嘗試就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天分。

不要一次挫折就覺得沒有天分放棄了。因為那是第一次,很多事情在第一次都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第一次的表現往往都不會很好,要過一次兩次,才能有真正結論。經過大學四年多方嘗試後,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才可以開始連連看。

再回頭看你的職業database才會知道自己適合甚麼,即使是打雜的實習,還是會學到很多東西。

 

謝宇程:當中文教授說你的作文寫得好,也許你該恐懼

 

「揚起帆航向未來,面對未來的風雨,一路上的波濤洶湧,我不畏懼!」中文系教授認為在受訪的時候,認為這是會考作文的優秀開頭。另一篇文章中教授認為,文句流暢,字數足夠,分段清楚,沒有錯字,擅用標點,就是可以得到滿分的好作文。

我查了不少報導、評論,我發現一件事。關於「什麼是好作文」,發言的總是中文系教授,而且他們評判的重點,不是在思維內容,而是在形式與文字使用。

會考結束了三星期,爭議已經從作文轉到分發。但我相信,七月的指考之後,又會再引發報導和爭論。因為,該如何告訴中學生「什麼是好作文?」,而這事關重大的問題,我們目前的判斷標準並不好。為什麼這麼說?這樣評判是否太武斷?

因為台灣各種用文字來表現的創造活動,成績都很差。

台灣目前還沒幾個合格的科普作家 — 台大的化學系教授和我這樣抱怨過。台灣的新聞與報導文學還沒有成熟已經枯萎了 — 一個資深的新聞從業者這樣感嘆過。《半澤直樹》、《巨人的進擊》、《冰與火之歌》、《紙牌屋》、《來自星星的你》等戲劇與小說,輪番捲襲世界,連台灣也追捧和風靡的同時,我們有沒有發現,台灣今日沒有化育出在世界舞台受矚目的小說家、劇作家。明明台灣各種以創作為基底的產業都陷入泥沼,誰若說現今我們學校對作文的教學、訓練、培養方式是正確而無可挑剔,我可不信。

《權力的遊戲 -- 冰與火之歌》原是暢銷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全球轟動
《權力的遊戲 — 冰與火之歌》原是暢銷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全球轟動

作文教學問題可能在哪裡?不好意思啊,問題可能正出在自認為最擅長作文的中文系教授們。這些教授將作文本身視為目的,用打造工藝品的標準來看作文,以為重點在本身的精緻與巧妙,不在於與世界的關連與互動。

再說清楚一點,這可以說是《上林賦》和《諫逐客書》兩種作文價值之間的判斷和競爭。《上林賦》是一長篇駢體文,大量對仗與典故,極端華麗。《諫逐客書》是一中篇論說文,整體而言也相當工整。就文字技巧上,不易為兩篇文章分高下,甚至《上林賦》的「技術」更高超。但如果問一個問題:哪一篇文章,若從歷史中消失,會對歷史有決定性的影響?答案很明顯。

若李斯沒寫《諫逐客書》,或這篇文章寫壞了,秦王會從秦國趕走天下才幹之士,秦國也許不會統一六國,戰國分裂可能持續,中國歷史可能改寫。《上林賦》就不同,這篇歌頌漢帝狩獵苑囿的文章,文字辭藻雖華麗,但它並沒有對現實世界產生太大的影響,若從歷史中抽去,後世的發展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文章價值的關鍵在於影響力。而文章的影響力,字辭和形式只是那件外衣。更重要的是課題選擇以及論點判斷。有影響力的文章,是要挑戰時代的重要課題,而且會指出新主張,陳述社會與眾人所忽略、誤解、錯信的事理。

寫作文不是為了打造一篇符合文學標準的作品。寫作文是為了和外界溝通,互動。作文的價值在於,這場溝通之後,外界變化了多少 — 人們拿出實際行為保護環境了嗎?人們消費的行為改變了嗎?這個故事讓人們對情愛的見解更深刻嗎?

換一個方式問。一篇作文,文句流暢,字數足夠,分段清楚,沒有錯字,擅用標點,卻對世界沒影響。另一篇作文,有用字和標點的錯誤,但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與觀念,哪一篇是好作文?以《諫逐客書》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在於書寫之前,文字之外,李斯正確地進行了一連串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