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懶人包】103/12/17(三)教育重點新聞一覽

 

《技職教育3.0》樹德科技大學演藝系學生 再度躍上國際舞壇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繼2011年8月由俞秀青與吳維緯二位老師率領菁英學生赴德國參與「柏林國際街頭劇場藝術節」後,今年7月3日至23日將再次由俞秀青老師率隊遠赴法國,參與由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主辦的「2014全球舞蹈高峰會」(2014 WDA Global Summit),受邀於Showcase Concert中演出,躍登國際舞壇,與來自全球的優秀舞團同台獻藝,並將參與舞蹈大師的班課程。隨後師生將轉往亞維儂及巴黎等城市,進行藝術表演及參訪,以文化藝術與國際友人交流切磋。今(19)日的行前記者會,全聖評、吳彥廷、王振祖、王贊凱、黃巨東、江欣、梁喬甯、胡雅絜、吳欣怡、蕭富芳等十位菁英學生也各表演《打卡》、《Oh No!》,及《旗開得勝》舞作。

 

《技職教育3.0》嘉藥資訊多媒體系獲桃園航空城多媒體創作競賽冠亞軍

嘉南藥理大學資訊多媒體應用系學生日前參加「桃園航空城全國多媒體創作競賽」,囊括大專院校組電子書類冠亞軍,首次參賽即獲佳績,表現十分突出。獲得第一名的學生蕭全興、郭繼元、吳祉儀和劉伊珊以「書中自有航空城」;而第二名的王玉康、張又升、賴彥熏和林宗憲則以「食破天驚」作品參賽,內容豐富精彩,頗受好評。指導老師梁育誠表示,賽前同學們為了比賽自行前往桃園航空城計畫區收集資料、拍攝影片、實地訪查,也利用課餘時間不斷的修改作品。透過互動、動態式的電子書介紹桃園航空城,令評審留下深刻印象。梁老師期許學生往後多加磨練,累積參賽經驗與實力,一定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TVBS》消失的競爭力! 台灣女性勞參率藏隱憂

在台灣未滿40歲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60%,比起男性的57.2%還要高,但是綜觀台灣勞動市場,女性的勞參率卻只有50%,遠不及男性的66%,職場上的性別差異以及友善程度,甚至薪資沒有提升或許都是影響因素,不過在專家眼中,台灣女性結婚、生育之後,重回職場比例大減,也造成國家競爭力間接損失,最主要原因恐怕還是政府在托育、托老政策上不夠完善,無法做為女性重回職場的強力後盾。

 

《工商時報》崑山科大 獲績優學校殊榮

崑山科技大學學務處衛生保健組為提供師生優質的健康環境,於97∼102學年度持續6年辦理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相關計畫。102學年度全國共12所大學榮獲教育部表揚績優學校,崑山科大為台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

 

《中國時報》優良高職生 願當媽媽的腳

「我就是媽媽的腳!」台北市長郝龍斌16日表揚383位公私立中等學校優異學生,其中,大安高工學生林文章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國中時,母親在打工時不慎跌倒,從此不良於行,他一肩扛起照料責任,每天清晨5點起床打理母親一天食物後才出門上課,平日也都攙扶著媽媽上下樓,在老師眼裡乖巧又孝順。

 

《中國時報》地方掃描-弘光科大開辦「清寒預警助學金」

台中:實在好康,念書也能拿助學金!為避免清寒學子因經濟壓力忙於打工,導致學習成效不佳,弘光科大開辦「清寒預警學生助學金」,以「購買工時」的方式,讓功課成績落後的清寒學生,每周課業輔導8到10小時,校方將比照工讀時數核發助學金,許多學生直說,「終於可好好念書,揪甘心!」

 

《工商時報》崑山科大 獲績優學校殊榮

崑山科技大學學務處衛生保健組為提供師生優質的健康環境,於97∼102學年度持續6年辦理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相關計畫。102學年度全國共12所大學榮獲教育部表揚績優學校,崑山科大為台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

 

《自由時報》瘦公校救私校 教部 家長都反對

受少子化威脅,一一○年大學會倒閉六十間?台大名譽教授劉廣定昨呼籲從公立大學瘦身,台大明年應率先減招一成學生,公校瘦身才能救私校。但教育部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不符社會期待;家長團體則質疑私校學費是公校的兩倍,公校減招是圖利私校,「這些學者都不了解年輕人償還學貸的痛苦。」

 

《自由時報》賴萊祥展刀工 學弟妹目不轉睛

玉豐國小校友賴萊祥目前雖僅是高職餐飲科三年級學生,卻已奪下六協盃亞洲青年廚師刀工藝術大賽「中式刀工特金獎」,昨返回母校表演,小小學弟妹看得目不轉睛。

 

《自由時報》讀書當打工 弘光助學清寒生

弘光科大鑑於清寒學生囿於經濟壓力常需打工,致影響課業,上月起開辦「清寒預警學生助學金」,以「購買工時」方式提供學生助學金,經評估課業成績落後的清寒學生每週在校讀書八到十小時,校方就發給每小時一百一十五元的打工費,讓參與學生「揪感心」。

 

《自由時報》教育局:立場不同造成誤會

新北市少年隊長吳俊輝批評學校沒有教育理念,把高關懷學生趕回家一事,教育局特教科長歐人豪說,輔導網絡中的各單位,基於不同理念、共同輔導高關懷青少年有高難度,如果當下雙方有先溝通聯繫,取得管教共識,就不會發生「學生被拒校門外」的憾事。

 

《中央社》吳思華:傾向公立大學比例增加

少子化使大專面臨經營危機,學者建議公立大學「瘦身」1/4,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說,公私立招生人數將重整,傾向讓公立大學的「比例」相對增加。

 

《中央社》四技二專登記分發簡章公告

技專招生委員會今天表示,四技二專登記分發共83校、提供2萬9530個名額,招生簡章今天發售。

 

《台灣醒報》大學可不退場 先輔導創新轉型

面臨105年第一波少子化衝擊,大學難道只有退場一路?教育部長吳思華主張,退場不是解決高教經營困境的優先方式,而是輔導學校「創新轉型」為主,他17日指出創新轉型方案有4大重點,具體細節預計農曆年後公布。

 

《NOWnews》吳思華:卓越大學補助 將參考學術自律程度

教改論壇日前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單位應該檢討高等教育功利化、窄化的問題,原因無他:7月時,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12月時交通大學教授黃國華有一篇論文被撤下。

 

《TVBS》塔利班闖校園恐襲 巴基斯坦145師生亡

巴基斯坦西北部大城白夏瓦,發生死傷極其慘重的恐怖攻擊!塔利班武裝分子闖入一所公立學校,對著正在上課、手無寸鐵的師生開槍,造成至少145名師生死亡,而罹難的絕大多數都是12到16歲的學生,有人甚至得在當場裝死才逃過一劫!

 

《TVBS》​台人才「高階低用」 教育拚競爭展特色

在台灣,有超過160所大專校院,大學生人數甚至在97學年度,衝破100萬人次大關,長期下來,一連串「學歷貶值」聲浪,讓高等教育成了左右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即便台灣25-64歲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1%,遠遠超越OECD國家,也勝過韓國,但台灣的人才,一進入職場,卻淪為「高階低用」,學者提出警告之餘,也強調,教育一定要有特色,才能長久發展。

 

 

樹德科技大學演藝系學生 再度躍上國際舞壇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繼2011年8月由俞秀青與吳維緯二位老師率領菁英學生赴德國參與「柏林國際街頭劇場藝術節」後,今年7月3日至23日將再次由俞秀青老師率隊遠赴法國,參與由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主辦的「2014全球舞蹈高峰會」(2014 WDA Global Summit),受邀於Showcase Concert中演出,躍登國際舞壇,與來自全球的優秀舞團同台獻藝,並將參與舞蹈大師的班課程。隨後師生將轉往亞維儂及巴黎等城市,進行藝術表演及參訪,以文化藝術與國際友人交流切磋。今(19)日的行前記者會,全聖評、吳彥廷、王振祖、王贊凱、黃巨東、江欣、梁喬甯、胡雅絜、吳欣怡、蕭富芳等十位菁英學生也各表演《打卡》、《Oh No!》,及《旗開得勝》舞作。

該系助理教授俞秀青表示,一年一度的全球舞蹈高峰會由世界舞蹈聯盟主辦,每年在不同國家城市舉辦,而「2014全球舞蹈高峰會」將於7月在法國昂熱(Angers, France)舉行,屆時將匯集來自全球的編舞家、專業舞團、舞蹈藝術工作者、舞蹈學者、舞評家、藝術經紀人等共襄盛舉,是國際舞壇的一大盛事。高峰會期間將舉行Showcase Concert,演出節目透過全球徵件甄選,競爭激烈。俞秀青老師於2012年在人體舞蹈劇場發表《生命是條漫長的河》的《打卡》舞碼在上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邀演出該作品。因此,人體舞蹈劇場與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合作,由該系學生重新詮釋人體舞蹈劇場的《打卡》舞作,將驚艷國際舞壇。

《Oh No!》演出。技職博覽會/攝影
《Oh No!》演出。技職博覽會/攝影

《打卡》是以台灣國際知名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原著《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為藍圖,謝德慶先生於美國紐約曾經發表的五個行為藝術作品《一年計畫One Year Performance》的《打卡》。謝德慶先生的《一年計畫打卡》,是打卡一年,每天24小時準點,在同一位置都將卡片插入打卡鐘打卡。編舞家俞秀青以此為創作靈感,試圖探索人類對行為、言論,以及自由的必然性需求,進而引發對生命、藝術、時間的許多深入思考,該作品以機械式的語彙,展現受制的身體。

除了參與「2014全球舞蹈高峰會」之外,該系師生也將前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及法國巴黎等地以戶外劇場的演出形式巡演,表演節目有《Oh No!》《旗開得勝》、《孔雀飛舞》、《高原蒙情》、《Extreme street dance》等舞曲。青春洋溢的《Oh No!》由全聖評同學編舞,全聖評表示,整齣舞帶有玩弄觀眾好奇心的趣味性,希望演員與觀眾都能融入情境玩在一起。

團員與師長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團員與師長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為了這次的法國之行,俞秀青老師寫了十幾份計畫書爭取經費,希望把學生的負擔降至最低,校長朱元祥也提撥總費用的70%給師生出國使用,為了不辜負學校的付出,學生自去年十月即展開魔鬼訓練,加強學生的英文及法文會話,以及風情民俗、文化禮儀的訓練等。法國停留期間隊員還會參與大師課程、研討論壇、編舞課程等,不僅把台灣文化藝術推向國際舞台,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美麗的台灣,學員也將為自己留下國際交流的另篇新頁。

樹德表演藝術系 7月躍國際舞台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365天每小時都要打卡,是種什麼光景? 由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俞秀青編排的舞碼「打卡」,今年獲邀在2014年全球舞蹈高峰會中演出,參與的師生大半年來緊鑼密鼓排練,將在國際舞台奮力發光。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師生繼2011年赴德國參與「柏林國際街頭劇場藝術節」後,今年獲邀在世界舞蹈聯盟主辦的「2014全球舞蹈高峰會」演出。即將表演的「打卡」,是俞秀青「生命是條漫長的河」作品中的一段舞碼,這個創作在全球上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7月3日登場的全球舞蹈高峰會,是國際「舞」林盛會,屆時全球編舞家、專業舞團、舞蹈藝術工作者、學者、舞評家將齊聚一堂,俞秀青興奮地說,通常獲邀的都是專業舞團,少有學生參與表演,「對表藝系學生來說,能拓展國際視野,機會難逢」。

這次隨團演出的學生有全聖評、梁喬甯等30人,他們先前也許只是愛跳舞的街舞小子或啦啦隊員,都不是科班出身。

布農族男孩全聖評也編排「Oh No」舞碼,幾個大男生以浴巾東遮西掩重點部位,大大玩弄觀眾的好奇心,娛樂性十足,將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

表藝系師生難得進軍國際舞台,與各國一較「舞」藝,但逾200萬的旅費卻是沈重負擔,俞秀青為此寫了10幾分企畫案四處籌錢,校長朱元祥獲知後,補助四分之三經費。

【2014/05/20 聯合報】

嘉藥資訊多媒體系獲桃園航空城多媒體創作競賽冠亞軍

技職博覽會/台北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資訊多媒體應用系學生日前參加「桃園航空城全國多媒體創作競賽」,囊括大專院校組電子書類冠亞軍,首次參賽即獲佳績,表現十分突出。獲得第一名的學生蕭全興、郭繼元、吳祉儀和劉伊珊以「書中自有航空城」;而第二名的王玉康、張又升、賴彥熏和林宗憲則以「食破天驚」作品參賽,內容豐富精彩,頗受好評。指導老師梁育誠表示,賽前同學們為了比賽自行前往桃園航空城計畫區收集資料、拍攝影片、實地訪查,也利用課餘時間不斷的修改作品。透過互動、動態式的電子書介紹桃園航空城,令評審留下深刻印象。梁老師期許學生往後多加磨練,累積參賽經驗與實力,一定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第二名『食破天驚』組開心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第二名『食破天驚』組開心合影。技職博覽會/攝影

「桃園航空城全國多媒體創作競賽」主要是為了讓青年朋友認識國家重大政策桃園航空城計畫,由桃園縣教育局、萬能科技大學和觀音高中共同舉辦,今年共有來自全國37支學生隊伍參加決賽。競賽以故事行銷桃園航空城未來發展,內容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主題,透過2D、3D動畫和多媒體電子書等方式呈現,競爭相當激烈。

競賽組別有高中職組及大專院校組,競賽類別為電子書、2D動畫及3D動畫,進入決審的作品總共有37件,全是由全國12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內容揉合了個人深度理解與團體充分討論後的想像和創意,展現出年輕學子的嶄新活力。

頒獎典禮。技職博覽會/攝影
頒獎典禮。技職博覽會/攝影

【林凱衡專欄】去技術化的技職教育

自從教改開始到現在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社會上一直有許多聲音擔憂這些改革對技職教育的衝擊。

如果我們從課程、校制、升學生態等方面來考察歷史,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台灣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造成了一種「去技術化的技職教育」後果,這種去技術化趨勢包括了「科系去工業化」、「辦學升學化」與「課程一般化」,教育部的官員在教育政策上應該注意到此長期趨勢,重新定位技職教育的基礎理論與特色,考慮如何妥善規劃與產業接軌。

在校制上,教育部為了回應民間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1996年後除了增設高中外,也將許多既有的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擴充高中生數量,1996年至2006年高中生人數從26萬人成長至30萬人,綜合高中學生從6千人成長了至11萬,而高職人數則從52萬降至32萬人。可以看到在整體上高中職學生的結構變化,從過去高中與高職五專3:7轉變成高中(含綜合高中)與高職五專人數接近5:5。

可以看到教改開始後,技職體系的學生數量急遽下降。高職學生雖然在2004年後人數逐漸回升,到2012年,從32萬人成長至接近37萬人,看似高職體系正在復甦,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其中的學生的科別組成,會發現工業科學生數量一直減少,商業科和家事科學生加總起來則持續成長,2010年商業科與家事科學生合計已經超過20萬,2012年家事科學生更高達9萬人。

而1998年以前工業科學生一直都維持在20萬,之後持續探底,到2012年只剩下12萬人。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科學校必須投資與更新工廠設備,以及有足夠經驗的工廠師傅教學,商業科與家事科辦學成本與技術門檻相對工業科則明顯較低,少了過去美援與省政府資源的工業技職教育,正持續萎縮,技職教育內部的科別組成已經大幅改變。

[圖一] 後期高級中等教育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一] 後期高級中等教育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二] 高職科別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二] 高職科別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除此之外,高職受到廣設大學的影響,高職學校也朝向升學化的方向辦學。早期高職生的升學率遠低於高中生,1996年高中生的升學率是58.88%,高職生只有17.71%,然而到了2007年,高職生的升學率卻已經超過70%,近年來更已經高達八成,學校為了競爭升學率轉型成升學導向,使得高職與高中辦學上已經沒有太大差異,這卻造成學生在學習專業科目與技術上,必須迎合升學考試需求,而非符合業界的技術人力需求,而造成產學脫勾的問題。

[圖三] 高中與高職升學率之變化比較。(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三] 高中與高職升學率之變化比較。(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進一步看課程改革,無論是高職課程改革,或是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總體趨勢大致上可以看到學習科目朝向通識與共同科目發展,減少專業科目,也就是課程一般化。高職早期的單位行業課程,一般科目佔30%,專業科目佔20%,實習科目佔50%。到了職業群集課程改革時,一般科目佔35%,專業及實習科目佔55%,另外還有10%選修科目 。87課綱和95暫綱的一般科目比重都超過40%,直到最近99課綱,增加了校訂科目學分數,一般科目學分比重才低於40%。一般科目比重的增加導致技職教育的特色與高中不易區隔,專業課程的減少也造成專業性無法突顯。

當前的技職教育政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做檢討與振興。首先,技職教育需要的教育成本並不低,但是政府給予的補助支持卻相當地少,尤其是工業技職教育的成本又高過其他科別,教改啟動後,教育資源明顯地發生移轉,這自然造成高職朝向低成本辦學方向轉進。其次,應該在課程與升學上,和一般高中體系有更大的區隔,尤其是增加專業與實習課程比例,保證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而不致於畢業後成為去技術化的勞動者,不利勞工在勞動市場的議價能力。

最後,學校與企業必須更重視學生在實習、建教合作和未來職場上的勞動權益與勞動尊嚴,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產學合作,不應考慮短期的勞動力運用,而應將眼光放遠在長期的人力投資。大抵說來,為了不讓技職教育淪落為次等教育,我們應把握資源分配均等、專業化以及建立良好勞動條件等原則來改革。

黃柏翰:教育的「自由發展」與「社會發展」功能 — 兼論教改的方向

 

這篇文章,是回應網路上此文:

對教育改革的定位再反省

(其實寫得大致還不錯,大家可以去看看)

文章的主旨是:

//有兩種教育改革的迷思必須要被破除。其一是標榜著強調個人解放的自由教育。其二是寄望由教育促成社會流動的平等教育。//

這話我覺得說的有八成正確;應該說你觀察到的現象我是認同的,但這不叫作「破除迷思」,而是要「認清事實」。

我也不喜歡那種,認為讓孩子「自由學習」就好的說法;但這不代表教育「不該有這種迷思」,而是要認清我們無法讓學校教育走到這個目標。

一則是,如果有各別的家長,他自己有能力 (知識、時間、財力、EQ) 投注在關懷、引導孩子的學習,那傳統上「丟給學校、補習班老師去教」通常都很難比得過家長自己陪著孩子自主學習。

只是大部份的家長辦不到,「自由教育」的成果,目前還太 難排除 其家庭的 社經地位因素。  而且不少學科並不容易這麼去學 (我們常常看到自學的小孩寫程式、當舞蹈家、作公益,但好像很少自學然後考照當會計師、結構技師 或 品管大師的)

如果今天,大部份有社經、知識能力的家長,都已經知道、也投入在讓孩子多面相發展上。 那我想可以說「再提倡自由學習,已經沒有必要」。

但如果沒有,那即便是讓許多家長、準家長看了這類的文章,而心生「我也對孩子的教育該盡一些心力,不該丟給補習班」的想法,其結果那可能都還是好的。
我說「要認清我們無法讓學校教育走到這個目標」,是無法達成目標、不該將此方向定於一尊,但並不是,都不該往這個方向修正。

同樣的,你觀察到的,是「教育沒辦法完成階級翻轉的使命」,這也不代表「教育不該在階級翻轉上出一分力」。

我認同你說的,制度上透過考試等方法不見得有用。
但其實仔細想想,都說「有錢人可以去補習」,可是現在補習的比例這麼高,補習真的還是 有錢人 的專利嗎?

我覺得這是一場 拉鋸戰以前的學生,想要「僵化的學科知識」都尚不可得,只有有錢人才能補習、重考。( 我記得我國中的時候爸媽說「考不上公立高中就去做事」,也有人說「考不上公立高中就去讀軍校」的 )

現在,學科的補習已經不罕見了;它一定程度地在階級翻轉上盡到一份力,雖然沒辦法全面性地「讓偏鄉不輸給都市」,但至少住在都市,有份薪水讓孩子能補習的,都可以享有這項競爭力。

但也在此同時,有錢人開始發現「僵化的學科知識」是不夠的。 不只是網路時代、全球化時代,要追求更卓越;也是因為「人人都能補習」讓「卓越」變得要具有更高、更多元的能力。

而且反正有錢人選項多,他的孩子大可不必接受自己「被淘汰」,也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學起來不那麼辛苦、或自己更感興趣的知識。 也不必事先考慮主流就業市場。

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多,關於「如何才能教出新能力」的檢討聲浪。

而我一直以來也都說「如果公立學校不能提供,就不該考,否則就會助長補習」,
包括所謂「多元發展」,我認為如果教育部真的認為「多元發展」重要,就一定要提供有效的課程 — 所以我其實不反對暑假上多元課程的構想。
簡單來說,「自由化」和「社會功能」在教育議題上仍然是對立的,這兩者互相地在拉鋸;
同時倡議這兩者,理論上是矛盾的。

但實際上呢,其實也無不可;其因有二:
一是在國家社會層面,這樣的拉鋸,其實在緩步地拉升競爭力。

二是,家長的投入、教師的「改革意識」其正面綜效會化解一定的隱憂;因為是自己的小孩,所以不可能真的讓他當狼孩子。 家長對教育批判的越多、越有自己的想法,也就越肯花心力在教育孩子身上;越是認同「多元發展」也就會越關心、越去思索和投注資源。

於是本來看似矛盾的主張,反而可能帶來好的結果。

同樣的,因為不停地檢討,而讓學校教師、準教師花更多的心力提升教學成效;同時也讓社會更關注於教師的教學成效。 這是好事。
既然「自由學習」和「階級翻轉」都不該成為定於一尊的教改路線;那教改要何去何從呢?

我的看法一是可以兩者都先放任其發展,如前述,目前看起來,雖然是痛苦、是擔憂、是被社會不滿情緒偷渡進來發洩的;但至少也是加速改革 — 往什麼方向的改革?

我的另一個看法就是,如果要說「教育自身的任務」,那應該是「讓學生更有競爭力 — 不論是何種層面的」。

反正就把學生教得好一點、將來有能力一點、對自己和社會能盡多一份力 — 我覺得只要教育改革,有讓教育往這個方向走,就算是好的。

最後,我必須說,本文的結論有點詭異;顯然作者自身對於社會議題有一定的立場。
所以當他檢討到「教育無法帶來階級翻轉」之後,可能是情緒上太過激動,讓他不自覺地把「那麼,教育能為階級翻轉做點什麼」當成是「教育自身的任務」。

於是下了一個
//教育要扮演好自身屬於再生產層次的角色,為新的社會改革提供鬥爭的科學、象徵與理念武器。如果在階級問題上,我們找到許多新的改革方案,無論是漸進或是激進,那麼就要利用教育去正當化這些改革方案//

這種,好像要教出「社會主義少年兵」 的結論。
大部份的情況下,人們在熱衷討論一項議題後,會變得難以接受「我們只能做到這樣」 — 而下這種結論的文章,也就很難被傳播。

也正是因此,不論是「自由學習」還是「社會翻轉」,都難免會陳義過高,或以立異為高;動輒要「推翻」什麼、「破除」什麼;但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純粹。

不過,也就像我說的,如果讓社會投入更多關注在教育議題上,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只是這樣你「破除」我、我「推翻」你的,難免留下一些負面情緒……

【活動報導|2014大師講座】展望高等教育 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

撰文報導│賴志婷(SHS計畫達人學苑)

東華達人學苑暨創新創業大師講座在4/8日早上登場的是「展望高等教育,永續在地產業人才需求」,由東華大學副校長鄭嘉良擔任主持人,由澳洲國立大學資訊系統教授Shirley Gregor、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電算專家Detmar W.Straub、中華紙漿執行長黃鯤雄、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及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系主任萬煜瑤加入這次的對談,從各專業、教育及企業經營的經驗分別闡述「跨領域專才」的在現今時代脈動下的養成與重要性。

跨領域的人才 新時代的創新之路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電子商務教授Detmar W.Straub破題點出「如果沒有跨領域的教育環境,便不會培養出跨領域(transdisciplinarity)的學生。」他認為,舉凡經濟、科學、人文、藝術,在未來,學子需要擁有多種學科的基礎核心素養,這些不同領域間類別相異度越高,則能養成更深層的跨領域能力。
澳洲國立大學資訊系教授Shirley Gregor問及「為何要培育跨領域專長的學生?」
她指出跨領域不但激發創意,也相對激發經濟,而創新和創意地危機處理有時是一體兩面的手法。她提到,腦神經裡有灰質層和白質層,前者被用來處理問題,後者主掌創意,而「創意的個體擁有較大部分的白質層」─‘’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 她引述賈伯斯的話作為結語。

「創新」即是因應「麻煩處理」不斷深化的能力
中華紙漿執行長黃鯤雄提到,企業所做的很多事都是「麻煩處理」,而作為管理職,所學的能力既要深化又必須多元。「我是學化學和生物,傳統造紙起家,當我在昨做為經營者時我想知道更多行銷,最後我想要學財務,所以我去念MBA。」他提到「要發明『避免汙染』的方法,就是一條創新的路,造紙工廠對未來環境的價值絕對和過去不一樣,現在而言我們對社會是高污染產業,永續發展就會是我們的課題,我們會需要農業、生物類專業背景人才,去推動再生能源並多元的運用造紙所產生的廢棄物;未來我們會需要文學和藝術的人才,因為在未來逐漸走向無紙化的時代,電子書會是一個發展選項,軟實力就很重要,他們需要願意傾聽其他人的意見,這些核心素養將是為我們發展電子書(E-reading)的重要武器,就像是賈伯斯所扮演的角色。」

學子勇於走出教室,世界就在眼前
身為東華大學的大家長─吳茂昆,他直指東華的機會,藏富於大塊的生態教室,環頸雉、台灣玉 不只是坐在教室,保持對所有事物的好奇心,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內在能量。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系主任萬煜瑤以於大溪地找尋藝術本心的高更為例子,闡述關於最原始的生命動力帶到在地的文化脈絡,本土的企業如何得到全世界的關注,答案就是「生命力」,以花蓮為例,在地有非常豐沛原住民族群的能量,對於地區的小產業來說要具備文化創業的概念,對於一個大學來說,要如何服膺地區的需求去達到全球的視野,「我們能做的是校內『創意培力的育成』,需要專業的學習經驗,區域網絡連結專業的訓練、產業的通路、研究、教學、行政服務,和當地的工坊合作“from local to global”,讓在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