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book turns your love life into a targeted ad campaign on Facebook

The path of the righteous man is beset on all sides by the iniquities of the selfish and the tyranny of evil men. Blessed is he who, in the name of charity and good will, shepherds the weak through the valley of darkness, for he is truly his brother’s keeper and the finder of lost children. And I will strike down upon thee with great vengeance and furious anger those who would attempt to poison and destroy My brothers. And you will know My name is the Lord when I lay My vengeance upon thee.

You see? It’s curious. Ted did figure it out – time travel. And when we get back, we gonna tell everyone. How it’s possible, how it’s done, what the dangers are. But then why fifty years in the future when the spacecraft encounters a black hole does the computer call it an ‘unknown entry event’? Why don’t they know? If they don’t know, that means we never told anyone. And if we never told anyone it means we never made it back. Hence we die down here. Just as a matter of deductive logic.

Yeah, I like animals better than people sometimes… Especially dogs. Dogs are the best. Every time you come home, they act like they haven’t seen you in a year. And the good thing about dogs… is they got different dogs for different people. Like pit bulls. The dog of dogs. Pit bull can be the right man’s best friend… or the wrong man’s worst enemy. You going to give me a dog for a pet, give me a pit bull. Give me… Raoul. Right, Omar? Give me Raoul.

The lysine contingency – it’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animals is case they ever got off the island. Dr. Wu inserted a gene that makes a single faulty enzyme in protein metabolism. The animals can’t manufacture the amino acid lysine. Unless they’re continually supplied with lysine by us, they’ll slip into a coma and die.

Well, the way they make shows is, they make one show. That show’s called a pilot. Then they show that show to the people who make shows, and on the strength of that one show they decide if they’re going to make more shows. Some pilots get picked and become television programs. Some don’t, become nothing. She starred in one of the ones that became nothing.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smart home revolution

The path of the righteous man is beset on all sides by the iniquities of the selfish and the tyranny of evil men. Blessed is he who, in the name of charity and good will, shepherds the weak through the valley of darkness, for he is truly his brother’s keeper and the finder of lost children. And I will strike down upon thee with great vengeance and furious anger those who would attempt to poison and destroy My brothers. And you will know My name is the Lord when I lay My vengeance upon thee.

You see? It’s curious. Ted did figure it out – time travel. And when we get back, we gonna tell everyone. How it’s possible, how it’s done, what the dangers are. But then why fifty years in the future when the spacecraft encounters a black hole does the computer call it an ‘unknown entry event’? Why don’t they know? If they don’t know, that means we never told anyone. And if we never told anyone it means we never made it back. Hence we die down here. Just as a matter of deductive logic.

Yeah, I like animals better than people sometimes… Especially dogs. Dogs are the best. Every time you come home, they act like they haven’t seen you in a year. And the good thing about dogs… is they got different dogs for different people. Like pit bulls. The dog of dogs. Pit bull can be the right man’s best friend… or the wrong man’s worst enemy. You going to give me a dog for a pet, give me a pit bull. Give me… Raoul. Right, Omar? Give me Raoul.

The lysine contingency – it’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animals is case they ever got off the island. Dr. Wu inserted a gene that makes a single faulty enzyme in protein metabolism. The animals can’t manufacture the amino acid lysine. Unless they’re continually supplied with lysine by us, they’ll slip into a coma and die.

Well, the way they make shows is, they make one show. That show’s called a pilot. Then they show that show to the people who make shows, and on the strength of that one show they decide if they’re going to make more shows. Some pilots get picked and become television programs. Some don’t, become nothing. She starred in one of the ones that became nothing.

教育部可以不公開資訊嗎?

 

教育乃百年之計,教育部可以不公開資訊嗎?
台權會對課綱微調案的政府資訊公開行政訴訟的公開聲明。

從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到課程綱要的修正,教育政策向來是台灣人最關注的政策之一。去年一月中、下旬,教育部在短短兩週內完成課綱微調公聽會、課程審議會分組會議及審議大會等程序,並在二月上旬完成公告,其間衍生出黑箱決策及決策成員的適任性等爭議,引起大眾矚目。包括學界、高中老師、學生、家長等,皆對此案提出質疑。當時,台灣人權促進會分別去函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要求政府公開課綱決議的相關資訊,包括審查委員名單、完整的會議記錄以及記名投票單等,希望藉此釐清爭議。然而,教育部與國教院皆拒絕提供完整的訊息,僅提供節略後的會議紀錄,掩飾決策的關鍵過程。台權會爰提出訴願,並且在訴願被駁回後提出行政訴訟。

台權會認為,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第九條,人民有權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且課綱調整關乎人民的受教權,是重要的國家政策;政府即便未主動公開,也應在人民申請後提供相關資訊,方符合《政府資訊公開法》的規範意旨。然而,教育部卻一再聲稱課綱微調決策相關資訊不應公開,必須等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審完後,才公開資訊。這種作法,完全違反《政府資訊公開法》所保障人民民主參與及知的權利。按照教育部的邏輯,人民無權監督政府決策;這不禁讓人質疑,教育部微調課綱的決策,是否經不起人民檢驗,所以不願公開資訊?

如今一審結果為台權會勝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教育部應拿出更完整的資訊以提供人民監督審查。雖然關於課程審議會記名投票單的關鍵資訊,仍未能依法公開於眾,殊為可惜;但整體而言,台權會對於法院為確保人民知的權利、實踐民主精神所做的努力,仍表示肯定,同時呼籲教育部切勿繼續曲解《政府資訊公開法》,應放棄上訴並即刻公開資訊,國教院也應依本件判決意旨,儘速完整資訊公開,讓我們得以早日撥開課綱案的疑雲,給予關心此案的社會大眾就課綱微調的必要性與正當性有實質討論的機會。

來源:台灣人權促進會

 

圖片來源: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本文轉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大學暨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政策說明會紀實

 

文/池俊吉(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副研究員)

為確保大學暨科技校院對未來的高等教育評鑑政策及目前推動的大專校院自我評鑑認定作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教育部特別委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於去(103)年12月16及18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辦理兩場「大學暨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政策說明會」,邀請教育部高教司馬湘萍副司長、梁學政專門委員、李政翰科長,以及技職司饒邦安副司長、朱玉葉專門委員、楊媛舜專員與會,與高教評鑑中心江東亮執行長、品質保證處蘇錦麗處長等人,分別針對大學及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改革方向與自我評鑑結果審查作業進行說明,同時安排4所自我評鑑大學進行優良實務分享,以供正在辦理與未來可能加入自辦評鑑的學校參考。

大專校院評鑑制度未來改革方案

教育部針對未來大專校院評鑑制度之規劃,有以下重點方向:

1.強調評鑑制度仍是檢視學校教學品質及辦學績效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提供學校多元評鑑管道。
2.逐步擴大學校自辦系所評鑑,促進學校主動檢核系所辦學目標是否達成。
3.校務評鑑維持由教育部或委託專業評鑑機構辦理,以檢視學校政策執行情形、辦學績效及自辦系所評鑑執行狀況。
4.強調學校為發動評鑑的主體,並發展多元評鑑機構以資輔助,政府僅扮演監督的角色。
5.高教評鑑機構分級並各司其職,高教評鑑中心轉型為認可專業評鑑機構的後設評鑑單位。
6.技專校院評鑑全面從等第制改成認可制,並自108年起拉齊科技校院及專科學校評鑑週期,且改以年度為單位。

據此,教育部對大學校院與科技校院校務評鑑及系所評鑑有以下規劃:

● 校務評鑑

在學校公共性及政策性的考量原則下,校務評鑑仍維持由教育部或教育部委託之專業評鑑機構辦理,由政府適度監督,並作為資源分配及大學分流管理之用。

● 系所評鑑

1.逐年擴大授權自評校數,未來系所評鑑以授權學校自辦為原則,其評鑑結果作為學校內部資源分配及決策參據,且其辦理成果須納入校務評鑑檢核。

2.教育部與高教評鑑中心將營造多元評鑑管道,包括輔導專業學會發展評鑑專長,與認可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以提供學校系所評鑑更多選擇機會。

大學暨科技校院自我評鑑結果審查作業說明

大學暨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政策說明會紀實

教育部為依據《大學評鑑辦法》第5條辦理大學自我評鑑機制及結果之認定,加速推動大學自我評鑑,分別針對大學校院及科技校院訂頒「教育部試辦認定大學校院自我評鑑機制及結果審查作業原則」及「教育部試辦認定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機制及結果審查作業原則」。依此二原則規定,目前計有34所一般大學校院與26所科技校院符合辦理資格。

由於為試辦性質,教育部因此組成自我評鑑認定小組,採用輔助引導的方式,將自我評鑑分成「機制審」與「結果審」兩階段辦理,機制審的部分已於102年完成,103年起進行結果審查。審查程序分成「初核」、「審查」、「認定決定」三階段。「初核」階段係針對書面資料是否符合規定進行完整性的形式審查,並未審查實質內容;「審查」階段分成書面審查及簡報審查,由認定小組委員進行實質審查,書面審查未獲認定的學校將進行簡報審查。簡報審查未獲認定的學校,可以學校為單位提出申訴,若經申訴駁回,一般大學校院必須接受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科技校院回歸例行評鑑辦理。「認定決定」階段則由認定小組召開認定決定會議後,將自我評鑑結果報部備查,並由教育部公告認定結果。

自我評鑑的結果,分成「認定」與「未獲認定」兩類,認定結果、有效年數及結果處理方式如表一所示。

表一 教育部試辦自我評鑑結果審查處理方式

大學暨科技校院自我評鑑政策說明會紀實

自評學校優良實務分享建議

為協助尚未執行自我評鑑的學校對辦理自我評鑑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高教評鑑中心特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頂大辦公室詹志禹執行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余政杰教務長、長庚大學陳君侃副校長及南臺科技大學張鴻德副校長進行該校經驗分享。綜合而言,各校主講者對於此次推動自我評鑑提出五項共通性的優良實務經驗,供正在辦理的學校參考:

1.學校評鑑文化的營造與溝通協調的暢通,是成功辦理自我評鑑的要件。
2.依據教育部核定的實施計畫及檢核項目確實辦理評鑑,是通過認定的必要條件。
3.確實建立學校自我評鑑支持系統並發揮其功能。
4.評鑑結果公布後具有追蹤及改善機制,以發揮自我評鑑的持續改善功能。
5.確實掌握評鑑過程及結果的嚴謹性與專業客觀性。

 

圖片來源:評鑑雙月刊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第53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誰讓實習生成了待宰羔羊?

 

文/管中祥

每年暑假,除了是「畢業季」,也是許多學生實習生涯的開始,這兩個月,他們離開校園,到業界短暫停留,希望能到學到實務技能與經驗,畢業後和業界無縫接軌,順利進入職場。不過,實習課程有時像是生命裡的小賭注,有人有幸在收獲滿滿,但也有不少人像個「施油瓶」一樣遭人嫌棄,甚至遭到實單位嚴重剝削。

苦勞網在<【無薪實習】專題系列一金星娛樂 夢想的代價好大>報導中就提到一位學生到了許多傳播科系同學響往的工作單位—「金星娛樂」的實習經驗:

「實習的一個月期間,K生付出的勞動不但沒有任何報酬,細數此趟實習衍生的花費:房租水電2,700元、由於實習單位規定實習生要自備機車,寄車費來回2,500元、吃喝6,000元,客運來回1,200元、油錢2,000元…,零零總總共花費近15,000元。K生說曾經做到一半,覺得實習不如預期,想放棄學分退掉實習,想到押在系辦的保證金,又打消念頭。」

這是許多實習生共有的經驗,工作內容包山包海,工時也超長,當然,也不會拿到任何的薪資。不過,遇到這樣窘境的不只是在寒、暑假的實習生,也有不少強重視教合作或實務經驗的學校,他們的實習課長達一兩年,學生受到剝削的問題更為嚴重。

例如,高學醫學大學學生勞動權益小組就曾和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到教育部抗議,高醫大口腔衛生學系的實習生指出:

「我們擔任牙科助理10個月來,共1600個小時的工作,就是只用基本時薪115元來計算,院方也應支付我們每個人至少有18萬元之多!但現實中什麼薪資或津貼都沒有。加上我們一整年根本不能上課,還要繳了10萬多元的學雜費,真的是相當不合理。」

越來越多的大學強調並重視實習制度,也讓實習生成了待宰的羔羊,這些企業當然需要被檢討,但背後因素卻和大學教育日漸轉向職訓化、市場化有著更大的關係。

許多大學並不在意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關懷社會的行動,他們關切的不是培養社會最有用人才,而是企業最愛用人才,既然是要培養企業人才,如何讓更多人早點進入企業為老闆所用,也是許多大學校長打好的算盤。

不過,更大的推手恐怕是在教育部。有多少畢業生能到職場就業是大學評鑑的指標之一,關係到大學能否拿到更多的補助,因此,除了「實習課程」,許多大學都安排有「航海王」等職涯規劃計劃,讓大一新生入學時就能依自己的性向與興趣預測未來可能的就業類型,並依此提供同學修課的建議。另一方面,總統馬英九也在兩年前喊出「要讓所有(技專院校)學生畢業前有實習經驗」,沒多久,教育部便順勢推出補貼政策鼓勵「大學生校外實習」,甚至提供「無薪資版實習合約書」給各學校與廠商簽約,但卻沒有相關勞動保障規範配套,使得大量的實習生淪為慘遭資方剝削的免費人力。

政府總是站在企業的這一方,馬總統、教育部,甚至各大學雖然覺得學生的實習經驗很重要,但卻完全不管學生是否真能學到東西,也不理會學生實習的條件是否合理,許多學生在實習期間無法上課、沒有使用學校資源,卻還要繳交近全額的學雜費。我們的政府只是鼓勵大學多送學生到職場實習,卻沒有給學生應有的保障,基本工資或勞健保,教育部還讓學生成為免費勞工。

事實上,「無薪實習」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已受到多方檢討,例如,福斯探照燈電影公司(Fox Searchlight Pictures)就曾因沒有給付實習生薪水,被曼哈頓聯邦法院認定違反聯邦和紐約最低薪資法。而我們的主管機關卻不思解決解決之道,反而成推波助瀾的黑手,也難怪實習生會淪為部分企業的待宰羔羊。

 

圖片來源: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本文轉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黃柏翰:為什麼學生會缺乏「自主性」

 

文/黃柏翰

在和網友們聊到,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會缺乏自主性;我在想,真的是學校教育「奴化」了學生嗎?

如果說是學校教育太死板、沒有讓孩子在小時候先「學會找到自己要什麼」,才讓他們在大學、在出社會後茫然;那中國的學校理應比台灣更制式化,為什麼中國的青年不會「茫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反而能有「狼性」?

同樣的,十年前的台灣、十五年前我們小時候的台灣,教育體系和現在相比也相去不遠,九年國教+補習文化很早就有了;那為什麼當時沒有這種自主性的危機?

首先,會不會是,社會文化低競爭感 (被競爭輸了、還能怪社會、怪上一代 ) 和物質資源的滿足、娛樂管道的充足,對學生缺乏自主性的影響更多呢?

以前我們那一代會說「考不到公立的就去工作」,現在這麼說的家長還有多少?光看十二年國家的實施,拿「反正有高中念」去反嗆家長的學生,在我週遭就有一個。

 

行為科學裡,把動機分成「正向驅力」和「負向驅力」;缺乏負向的驅力,而正向的道路又千百條,是人都會想偷懶,而這個「缺乏負向的驅力」又包括了「允許拖延」、「鼓勵任意嚐試而失敗」,這又讓選項多更多了;而這些選項裡面,還包括過度浪漫主義「看起來很(熱血)有趣」,卻明顯沒有實力達成的。

這些選項,本來應該被捨棄掉,但主流媒體、出版文化又偏偏最愛這種。 被採訪的當事人,也多半喜歡掩蓋自己「已有的實力」,而把自己盡可能講成一個「逆境奮鬥」的鬥士。

多了很多「想要卻又似乎不該」的選項、甚至有「沒關係再拖嘛」的選項;又缺乏一個「不成功就……」的負面驅力,然後可以短暫取悅自己的高強度娛樂又這麼多。
那制度再怎麼改,自主性要如何提高?

—–

「自由」是一種心理狀態,並不是外部一定要怎樣才叫自由。

— 當你一心一意想飛、一直覺得自己飛不起來,就會覺得人好不自由、都不能像鳥一樣飛。

當你不想飛了,把心思放在自己生活的週邊,就會發現自己很自由、有好多事等你決定。

也許,對「自主性缺乏」的省思,需要走向的並不是「讓學校教育更開放」好讓學生看起來更自由;而是「大刀闊斧地分流」 — 分流後,你的進路被鎖定了,不想其他的那麼多,反而不會迷惘。
我們那個年代,甚至更久遠前還有「黨國教育」的年代,學生都沒有像現代這樣的自主性危機,為何呢?

其實「考不到公立的就去工作」,是一個很大的、有利的因素。因為有了這種想法,老師對於班上跟不上進度的…… 會放棄 — 這很好。

現在的老師、家長、社會,就是太難去放棄一名學生了。 導致學生不論資質上適不適合,都必需學完一整套的學校課程;學的不好的還要補習、甚至新制度裡還有「補救教育」。

以前的分流,不論是制度上的升高中職考試,還是社會文化上「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分流,其實解放了許多人。

這些人裡面,當然也有天資聰穎、也許適合讀書,但因為個性、因為社交活動豐富、個人價值觀早熟(批判思想覺醒),或是家境因素,而沒把書給讀好的。

他們會被分流到「不適合讀書」的一塊。 但,這也未必不好,這就讓他們在不同領域各自精采;

而且這種「被淘汰」的處境,更成為了一種負向的驅力。

——-

但是呢,就連我,也沒辦法如此率意地去「放棄」學生。 除了因為教書的,不少都體驗過「學習的樂趣」而傾向讓學生「夠聰明的話,就應該要積極去學」,也因為,學生也不想「被放棄」。

如果說放棄的同時,我們能提供不同的多元發展、持續給予支持和關愛,那學生也許不會「被放棄」;但老師、家長也不是神人。

又既然師長並沒有辦法給他什麼多元的引導,那麼只是眼看著他又把時間投入在電玩,這當然很難接受。

家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碎塊;寫到這裡,我不禁在想,現在的家長太關注在孩子的成長了,反而不能像以前那樣「不會讀書,就去工作」,對孩子是好還是壞?

嗯…… 其實「因為家長忙、不瞭解,而粗概地讓把學生分流」和所謂北歐式的「不重視分數,希望孩子多元探索」,好像沒有很大的不同嘛,只是「沒在關心」和「看似有在關心,其實自然地放心了」的分別。

就好像戀情裡,覺得自己很在乎另一半,但「我相信 (不論怎樣的互動) 他都不會變心」的人,其實往往就是被指控「沒把對方放在心上」的人吧?

 

圖片來源:flickr

 

謝宇程:勤修學分課表爆滿有賺到?錯,其實是淺薄學習、劣質教學的凶手

 

「僅僅是在瑞典那六個星期的課程,帶給我的收獲比我在大學三年的收獲加總還要多。」當我訪問 Caroline 的時候,她這樣描述其中一門課程。我心裡是不太相信,覺得這是一種誇飾。奇怪的是,這不是特例;類似這樣的對話,當我和有留學、交換生經驗的人討論外國的教育情況,他們常會這樣說。

「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遠方的和尚會念經」這樣的效應也會迷惑我們對教育經驗的認知與判斷嗎?我一直很疑惑。

日前,在美國讀博士班的 Andrew 和我約喝咖啡,我再和他提了這個問題。 Andrew 的回答讓我驚訝:「可能因為台灣學生太勤於修課了。」

Andrew 本身在台灣讀大學階段,就曾經在台灣重點大學主修工程,雙修社會科學。後來他負笈美國攻讀博士已經近六年,而且有不少授課經驗。在美國高素質的大學中,學生修課都非常慎重,例如哈佛,學生幾乎絕不同時修超過四門課。他這麼說:
我們台灣的學生,常會選過多學分,把課表排滿,把這當作認真與好學的表現。我們在聊天的時候提到學分超多,甚至超過 25 學分、超過十門課,一邊抱怨自己好累,一邊得意自己是用功的學生,有許多學分與知識「進帳」,殊不知這將造成學習淺薄、教學劣質的惡性循環。
我有點疑惑:「這樣講是不是太嚴重了?」於是,Andrew 給我做了一番分析。

每人時間一樣多,修課增加,時間攤薄

Andrew 拿出一張紙,給我做了一次試算。

假設一個學生每周一日徹底休假,6天投入學習,每天扣掉吃喝交通睡覺時間剩12小時,則每周共12*6=72小時用於學習。

假設學生每周參加社團、打工實習花8小時、交友和運動共8小時、學語言及課外才能8小時,則用於校內課程的時間是48小時。

如果是一個台灣學生,他修8門課,每門3學分(上課3小時,如果附實驗課則更多),光是上課就用掉24小時,剩下時間攤下去,每門課只能用3小時做課外學習。

反之,若是一個哈佛學生,他修4門課,用一樣的模式計算,上課只用掉12小時;36小時的課外學習時間,攤給4門課,每門課可用9小時來做課外學習。

注意了,每周課外學習時間是3小時或9小時,決定了你學習模式的深度。

每周只花兩三小時,只重複最膚淺學習

我們台灣學生,每門課的課外學習時間勉勉強強每周3小時。說實話,課後把老師的投影片講義、課本內容讀完,可能3小時就要用光了。如果課本是那種超厚的英文書,三小時也許還讀不完。要對付習題作業、學期報告、期中期末考,只好熬夜,讓自己這科掙扎地度過,拿到學分 — 這是台灣一般大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即使多修課,也只是重複最膚淺的學習,短時間內記了知識拿了學分,卻沒有學到深刻和廣闊思考。

Andrew 觀察到,在美國,因為修課少,每一門課可以攤到9小時的學習時間。如果他們也用3小時復習上課講義與閱讀課本,用三小時好整以暇地對付習題作業、規劃和推進學期報告、及早準備期中期末考,他們就不用大量熬夜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3小時可用。

而這3小時中,他們能做那些老師不規定的學習活動,自發性地提問、找資料、和人請益與辯論、主動深入探索一門知識、動手將想法創作為實物,將創意推展成商機、思考所學和個人生涯與社會前途的關係 — 這三小時正是深刻和廣闊思考的萌芽點。

當學生數量加倍,教學精緻度崩盤滑落

學生每人修課數目如果翻倍,有另外一個極不好的後果,就是每個班級的平均人數也會翻倍 — 這還是在相同的師生比前提下的結果;台灣各大學生師生比,通常遠高於歐美。

課堂班級人數翻倍又有什麼了不起呢?Andrew 告訴我,過去在台灣常常聽大堂講課,也不知這有什麼不好。到了美國,甚至自己當講師,才知道課堂人數增加,極度不利於教學品質。

假設一個老師,扣掉研究、行政、校外演講、指導碩博士生…等種種事務,一個星期投入12小時在一門課程上。扣掉上課3小時,備課3小時,剩下6小時,也就是360分鐘。

若這個老師在台灣,班級人數60 — 在台灣還不算是個大班呢 — 每周有篇小論文作業,老師每篇讀6分鐘,讀完60分作業,各批個分數,就剛好360分鐘,時間用得一乾二淨。

若這個老師在歐美,因為學生平均修課數量是台灣的一半,所以每班人數也折半,只有30人 — 在歐美算是個中大班級。每周一樣有篇小論文作業,老師每篇讀6分鐘,讀完30分作業,用掉180分鐘,還有180分鐘 — 三小時。

而這多出來的三小時,就是教學上最寶貴的時間 — 老師可以為每學生再多花6分鐘,或回答問題,或在作業上註評語,指出學生思考的盲點、肯定學生努力的成果、建議學生下一步加強學習的方針、推薦合適的學習材料或讀物、提出值得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 而些事情,就是教學品質的體現。

寫在課本上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事實與學術理論,早就不是學校教育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網路上隨時查得到。學校中最有價值的,乃是教師針對學生各別特質給予的點撥指引 — 而這件事,只有班級中學生人數減少時才會發生。

學習不扎實、教學沒品質,無底的惡性循環

在台灣多數大學,包括那些自認為是頂尖的大學,還以為老師熱忱一些,學生努力一些,可以解決教學品質的問題。不,這不是個人態度的問題,而是規則錯誤造成的惡性循環。

〈相看兩煩厭,把大學生當鴨子填的後果〉〈懶惰被動到不配自由?造成大學生怠學的四個環境毒素〉這兩篇文章之中分析過,台灣的大學生必修課已經多到足以傲視世界,學生為了探索科系外的人生方向,勢必要爆表修課。倘若申請了雙主修或是輔系,更要在畢業前要多修十門到二十餘門課程。

大量修課的代價,往往是每門課都學得膚淺;每班學生人數太多,教學難避免流於粗糙 — 這些事情,學生心中往往隱隱然感覺到。當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對課程學到的東西不滿意,他往往會修更多的課,希望填補自己的不安。

於是就造成了害人害己、害學生也害老師的 惡 性 循 環。

就像是「吃到飽」式的吃助餐,因為覺得交了錢就要吃回本,不加自制地狂吃,其實對健康不利。在大學修課也是,修到爆、修到撐,其實不利於學習也不利教學。這個情況,學生的自覺很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解鈴還需繫鈴人,那些迫使學生大量修課的禍首,可以儘快覺悟、改絃更張嗎?

 

圖片來源:Online Education@flickr

原文刊載於商周網站專欄,經作者同意轉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