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浚騰:行動社會學:翻轉教室從翻轉關係開始

 

文/許浚騰

我應該寫這個當碩論的。

翻轉教室正夯,我就不解釋翻轉教室的意涵了。網址在這自己看:翻轉教室@台灣

翻轉教室也不是萬靈丹,儘管該網站宣稱翻轉教室也能適用於「非菁英」的學生,但在教學實務上,由於美國與台灣的文化差異,台灣的菁英與非菁英間的建構並不只是城鄉差距而已,倚賴著家庭所能夠創造與繼承的資本,在產業結構、資訊依賴路徑等被層層排除的種種資格下,台灣的社會流動在這二十年來漸趨「穩固」,形成穩定結構的社會。長久以來被拿來「促進」社會流動的教育,在當前的穩定結構下失能,再製的效果卻越來越大。當「黑手變頭家」的夢想在台灣成為全球體系的邊陲後破滅,受薪階級受到新自由主義更嚴重的剝削時,對孩子的發展想像也將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受到資訊的獲得質、量與己身的資本而決定。

除此之外,台灣的文化/教育發展還有「族群即階級」的幽靈盤旋在上空,曾有研究指出要在教育場域中促進原住民社會流動的方式是找個漢人陪伴會比較有效果,或是在原住民女性社會流動其中一種方式(也可能是最佳的方式)就是找個漢人結婚,離開原生家庭。這樣的研究不在少數,有興趣自己找。總而言之,台灣的教育失敗,不單單只是因為現行教育體制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所處的社會網絡以及彼此間的社會關係尚未被充分釐清與關注前,學者們就迫不急待地以量化思維,以數據來「以正視聽」。翻轉教室試圖打破這種陋習,然而翻轉教室先是預設了某種教法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解決之道就是發明有趣的教法讓學生重拾興趣,這種新的教法需要追求成效,以達到「學生的主體性」的作法,同樣落入跟量化思維一樣地去脈絡化,將學習成效化約為師生間的權力關係,師生變成壓迫與被壓迫者。但權力本身並非具壓迫性,而是和行動者的實際的干預有關,這剛好就是現代性的獨特性質,人們不再依靠傳統的權威分配資源,而是透過不同的行動重新組構資源分配的體系。

教學場域跟資源分配有什麼關係?

回想在學校分組報告的時候,會出現兩種情況:

總是好朋友們成組,而人緣差的往往要靠老師分配。
總會有成績好能力強的,而這些人想當然是各組爭搶的對象。

常見的是第一種狀況。人緣好的人縱使能力不怎麼樣,但不用擔心找不到隊友;人緣差的人縱使能力再好,通常也只能跟其他人緣與自己一樣差的人同組。當然,就會出現傳說中的一人報告,全組拿分的狀況。

「建構好人緣」的能力在這裡會變成被擺置在優先順序的行動,至少需經營出自身可進出的次文化團體,這樣一來在分組的時候才不至於難堪。透過自身的好人緣,也可以協調小組/團體間的差異或衝突,甚至佔有話語權。在不同的次文化團體彼此競爭的時候,擁有「好人緣」的行動者們往往能夠透過「好人緣」有意識地主導次文化間互動的議程,甚至統合各個次文化,建構出一套以該行動者為核心的班級秩序/文化。

班級秩序/文化不只影響同儕與師生的關係而已,也深刻影響到班上的學習風氣,而學習風氣會反饋到每個學生,端看該學生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約程度與學生的自主能力,程度低的可能就跟著班級秩序/文化前進,程度高的可能會受到排擠,也可能能夠在主流文化與班級秩序/文化間自由轉換。現行的教育制度就是讓主流文化與次文化同時進行對抗與再生產的場域,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權穿透了教育場域,但主流文化並非絕對性的宰制,而是必須跟班級秩序/次文化進行妥協與反覆協商。這就是為什麼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下,家長的首選還是希望小孩送進所謂的「好班」;而老師們總是會強調國中新生需要先好好「壓一下」,才不會到後面越來越難管。這種選擇避開文化協商過程的決定,正是行動者在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干預/介入。

台灣的翻轉教室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當然不是立基於某種理想主義,反倒是功利主義。所有的手段都是為了誘導學生們能有「好奇心」、「學習動機」,然後在升學考試中獲取好成績。施行翻轉教室的行動者深信只要學生們培育出自主學習新知的能力、面對未知變局的能力、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表達行銷自己的能力等種種能力,就能誘發其學習興趣,增進其學習成績。但在當前的社會文化下,翻轉教室必須依賴化約論的模型,因為在相當程度上,「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之類的並非在教學場域內生,而是透過社會結構的側向延伸支撐了這些意識的存在。沒有那些側向延伸的與其他學生真的認為「有趣」的實務連結,單靠超越情境與脈絡的邏輯無法「翻轉」教室,而是讓學生營造出來的班級秩序/文化被以一種柔性的方式削減了協商的力道。這也是為什麼翻轉教室看似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實際上卻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權力關係,與翻轉教室行動者的宣稱截然相反,學生主體性在其中並未獲得展現,而是被更幽微細致的文化霸權宰制。畢竟整個翻轉教室的核心依然是「成績」,一種量化思維。

如果將核心從「成績」變成「關係」呢?

正是因為「好人緣」的再生產足以影響班級秩序/文化,我認為干預/介入的手段應該從分組就開始。在某種程度上,我的干預/介入希望能夠解構「好人緣」的再生產,翻轉以往人緣差的學生在社會關係上處於被壓迫的狀態,進而讓擁有「好人緣」的學生採取後備與協助的姿態,重新調整班級秩序/文化的空間實踐。

首先,我講解各報告主題,請學生們記下後,仔細考慮自己要選擇的主題,不准與他人討論。
接著請學生們閉上眼睛,然後由我指定學生輪流上台選擇自己要報告的主題。
上台順序是:人緣差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人緣好的學生

這個方法可避免學生們以次文化團體模式組成小組,讓學生們以自身能力與興趣為主選擇報告主題。讓人緣差跟成績差的學生先選擇主題,可避免其分組時的尷尬,人緣好跟成績好的學生則可協助人緣差跟成績差的學生準備報告。這樣的分組也有機會重構班上各次文化團體,讓班級秩序/文化能以更混雜的方式建構,削弱人緣好與成績好的學生的影響力的同時,也讓他們能夠與成績差跟人緣差的學生彼此培力。

當然這種方法需要冒的風險很多,其中最重要一個就是組內成員的默契與磨合度不足,一定會影響報告的品質。只是我的目的並非要他們做出好的報告,而是藉由社會關係的重構,讓學生們能夠互為主體/互為他者。透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們認識自我與他人間的差異,以及自身如何在不同文化中進出,與進出時所面臨到的困境,我認為這才是翻轉教室的基礎:

先翻轉關係,再翻轉教室。

當然教學方法是藉由不斷的實驗與辯證建構而成,我是否會面臨到次文化的反抗與衝突,還有待後續觀察。

 

圖片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本文轉載自:許浚騰Facebook,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科系本身並無優劣 學生才有強弱之別

 

文/謝一平

在霍元甲這部電影中,日本高手安野與霍元甲品茶論武時,透過談論茶的品性高低,藉以暗示不同流派的武術有上下之分。霍元甲則認為茶是自然生長的事物,本無分別,是人們主觀的加以區別。並提出不同流派的武術本無優劣,存在的是習武者強弱之別的論述。霍元甲電影中除了精彩的動作武打,這段經典的對話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相信也讓觀看過本片的觀眾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台灣觀光產業教父級人物嚴董長期關注台灣教育,最近拋出台灣有三分之二的科系不值得讀的論點,在六月畢業季和十二年國教政策吵的沸沸揚揚之際緊接戴董五萬(後又下修為三萬)儲蓄論之後發言,更顯得讓人關注。暫且按下兩位教父級人物發言的爭議性不談,他們的出發點無不是期望學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專長技能和特色,建立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筆者日前回到母校和實驗室學弟妹分享畢業後的工作心得,特別是創立呼叫政府這八個月來的心路歷程。創業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人”幾乎是所有事情的根本,再好的點子也是需要對的人才能被執行成功。我想不僅是創業,所有需要被執行的事情,”人”的能力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現今大學林立的狀況下學歷大幅貶值,企業雇主也逐漸改變心態,開始大力強調專業技能和人格特質的重要性。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學歷的保護傘亦逐漸失效,唯真格具有掄刀動槍實力的畢業生才能在這片險惡叢林長期生存下來。

三分之二這個數字是怎來的其實頗耐人尋味。透過幾乎人人可上大學這現像,筆者相信大學太過浮濫是拉低整體大學生水準的主要原因。但我卻認為,沒有不值得讀的科系。人類文明是由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輔相成而進步,並沒有哪門學科至關重要或是微不足道。如同霍元甲所說的,不同流派的武術本無優劣,存在的是習武者強弱之別。這論述在現今社會就可以解讀為:科系本身並無優劣,學生才有強弱之別。

推斷嚴董的”三分之二科系不值得讀”的言論應該是建立在畢業生的強弱之上來判定。但這現象主要是多年的爛觀念和不良政策累積的後果,如同青年高失業率和22K的問題一樣。就算現在立馬推出正確政策,明天大家的薪資也不能保證通通都是50K起跳,但畢業生還是得要進入職場。職場新鮮人可以抗議沒錯,但抱怨並不會改變現況,不透過學歷而是用實力證明自己就成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在這邊筆者提供畢業生或職場新鮮人一個簡單的自我檢視方法。在履歷上把學歷欄劃掉,看看自己在專業技能和個人優點這兩欄,有甚麼賣點是值得你向雇主毛遂自薦的。透過這個方法,才能找出自己真正的決勝球路。但不論有沒有找到,你都還是該持續的練球,讓自己越變越強。而在校生則是可以思考若是現在就畢業並投入職場,你的履歷表中有哪些決勝球路是你這幾年大學或研究所生涯所增加的。若是沒有或是過於稀少,快趁還在學校時好好練球吧。

請畢業生和在學生謹記:科系本身並無優劣,學生才有強弱之別。師資和學校提供的資源只是輔助,能讓你變強的,只有你自己。

 

圖片來源:呼叫政府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呼叫政府,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教育部公告104學年免試入學簡章

 

點擊以下控制項,以便播放新聞聲音檔

 

文/董珍鑾

教育部公告各就學區104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招生簡章,全國總名額有28萬0306名(包含分區免試、直升、免試獨招、技優甄審,但不含實用技能班、建教合作班),占核定招生名額94%,和103學年度91%相比,成長3%。全國各就學區都達到教育部104學年度提供80%以上免試入學名額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邁入第二年,教育部公告各就學區的免試入學招生簡章,104學年總計招生名額28萬0306名,占核定招生名額高達94%,比去年更高,也達到教育部期望80%的目標。由於去年的高中職招生作業期程太長,讓家長考生都很煎熬,教育部國教署李菁菁科長表示,今年免試入學期程,除基北區以外,所有的就學區免試入學作業期程都一致,教育部整併縮短各項招生作業期程,讓免試入學、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一次分發到位,各就學區統一在6月30號放榜;基北區在7月3號放榜,讓學生可以為進入高中職做好準備考量學生升學選擇權益。

104學年度有34所五專招生學校提供9個就學區共計5,500位招生名額,和該區內高級中等學校共同辦理免試入學分發作業。各就學區招生簡章包含各校招生管道、對象、名額、報名辦法、超額比序方式及重要日程等訊息,即日起考生可以到各就學區免試入學委員會主委學校網站免費下載瀏覽。各就學區簡章將陸續從3月初起發售。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校方遲發薪確違勞基法 高教工會擬雙月檢舉

 

採訪/宋小海

攝影/宋小海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去(2014)年12月向勞動部,檢舉世新、師大等校對兼任助理、工讀生延遲給薪,日前經各地方勞檢單位調查確認違反《勞基法》,今日(2/10)高教工會成員再赴勞動部公佈過去成功檢舉「榜單」,要求勞動部應立即開罰,同時再提出世新、師大、成大、交大等助理具名檢舉函,並表示未來每逢雙月的第二週即會到勞動部持續檢舉違法個案。

高教工會為確認兼任助理與校方的僱傭關係,在2013年檢舉大學未依法替兼任助理投保勞保,勞動部在去年中認定其中一名成大兼任助理為勞工首開先例,但至今尚未在大專院校間形成通則。高教工會執行秘書胡清雅表示,去年底發起「當月薪水當月發」的行動,後續勞檢單位回函指校方已違反《勞基法》23條,也等同確認這10位檢舉學生的勞工身份,以及與學校的僱傭關係。

「為什麼一抗議,學校就很快發薪水?」世新勞權小組成員高詩雯批評,去年12月5日到勞動部提出檢舉,校方即趕在同月10日發放薪資,但事件過後,世新校方今年1月20日才收到去年12月的薪資,許多學校如此不穩定的領薪狀態,對學生的生活造成相當困擾,呼籲全國的兼任助理及工讀生一起參與檢舉,並在校內籌組勞權小組。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專門委員黃維琛回應表示,上次高教工會提出的檢舉個案經北市勞檢處調查,初步認定有違法情形,結果轉交北市勞動局後,依法仍要給予校方意見陳述機會,若無太大差別即在近期開罰,依法可各罰2到30萬元。

黃維琛說,雖然,但校方若規定兼任助理等職務的學生上下班、休息時間、請假事宜等項目,並對工作表現進行管制,從屬關係密切,就會判斷為僱傭關係。

不過目前多數大專院與學生兼任助理之間的僱傭關係尚未通案化,對此黃維琛表示,由於兼任助理工作態樣不同,勞動部會針對檢舉個案逐步檢視,只要確認違反勞基法僱傭關係就一定開罰,也透過勞動檢查讓各學校瞭解法規、正視學生權益,過程中也與教育部保持聯繫溝通,教育部會訂定內部準則再進一步處理。

校方遲發薪確違勞基法 高教工會擬雙月檢舉
高教工會成員向勞動部再次遞交檢舉函,要求啟動調查程序並回覆結果。(攝影:宋小海)
高教工會「狂賀」學生成功檢舉世新、師大與成大等校違反勞基法。(攝影:宋小海)
高教工會「狂賀」學生成功檢舉世新、師大與成大等校違反勞基法。(攝影:宋小海)

 

圖片來源:苦勞網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苦勞網,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少子化的對策 從小學生開始

 

文/島弧・黑潮

■與嬰兒接觸的課程

穿著體育服的五年級小學生們輪流輕輕地抱著小嬰兒。為了哄啼哭的嬰兒一下扮鬼臉,一下搖鈴鐺,也有些小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能一直盯著嬰兒看。

正對著富士灣的富山縣魚津市,有大約四萬四千人。約有120名學生的市立上也方小學校,在七月中招募了兩對母子,讓大約二十名的五年級學童以「接觸嬰兒」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小朋友們向母親提出各種疑問:「小嬰兒夜哭的時候就不能睡覺嗎?」「希望爸爸可以幫忙做什麼?」也學習了懷孕和生產的過程。

這個課程是市政府推廣的少子化對策「送子鳥計畫」的一環。著重的目標在於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六年前開始在部分的小學實施此課程,今年開始利用國家補助的地區少子化對策經費,把該課程推廣到全市的中小學校。課程結束後,也讓小學生寫信給將來的自己和孩子。上野方小學的小朋友寫下這樣的句子:「我想要養育出溫柔的孩子。」「將來希望可以早點生小孩。」

魚津市在2002年出生人口數是419人,在2011年第一次下探300人。「雖然我並不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但是以不強迫他們的價值觀為前提,如果能夠變成他們考慮結婚生字的契機也不錯」負責人表示。由於對人口減少的危機感,在教育現場實施的少子化對策也越來越廣泛。政府於去年公布的:「因應少子化危機的緊急突破對策」當中加入了「促進國高中生接觸嬰兒的機會」一項。從2012年度開始,適用對象的初中學習指導要領當中,也把「接觸幼兒」列為家政課的必修選項。

■向高中生宣導結婚的魅力。

雖然已經提出很多針對成年人的對策,少子化卻依然沒有趨緩。上緊發條的的公部門開始轉向十多歲的青少年。現代人想結婚但不想失去自由。於是,不婚和晚婚的狀況持續加劇。基於這也被列為潛藏的少子化因素之一,山形縣開始「正面促進結婚育兒」。為了使年輕一代正面積極地體會結婚和育兒,展開各種努力,今年度在縣內的八所學校也實施了規劃人生的「Life Design 研討會」

山形西高校在五月開了研討會。大約240人的一年級生聽了『尋覓結婚對象的時代』其中一名作者白河桃子的演講。「結婚並不是把目標放在當專業主婦,而是要想成夫妻共同合作。」「懷孕並非任何時候都辦的到的事。」也同時出示了未婚率和結婚對象的收入的相關資料。很多學生表示:「想當也能夠工作的辣媽」「我知道迫於壓力結婚是不好的。」但是也有女學生感受到不得不生小孩的壓力。縣政府的負責人表示:「會持續一直以來進行的育兒援助,同時也向年輕一代傳達結婚和育兒的好處。

公部門的轉向青少年施策的理由來自無法改善的少子化現況。總出生率自1975年下達2.0之後持續下降,2005年達到過去以來最低的1.26。在那之後的2013年略為增加到1.43,但仍舊遠低於歐美。未婚率也持續增加,2010年35~39歲男性的未婚率約36%,女性達到約23%。

■生育自由也應同時受到尊重

在香川縣預定舉辦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對象的「戀愛講座」。秋田縣則正在編寫高中家政課使用的「少子化對策副讀本」。各縣市都在著手啟發年輕人的同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對策也開始出現大膽的意見。「在青少年期暫時停止男女合校的話如何呢?」靜岡縣長川勝平太在六月的縣議會上發表了這樣的言論。比起男孩,女孩成熟較早,學校的課業成績也好,很難對男孩有尊敬的感覺。從這樣的思考方向來看,男女「到大學第一次同校的話,彼此的憧憬也許會比較深厚」。正在思考人口減少問題的縣市,在會議中暗示了討論「男女分校學習」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訴諸傳統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聲音出現。在文部科學大臣的諮詢機關「中央教育審議會」的六月大會,有委員表示「有的女性因為不想失去自由而不結婚,所以沒有延續世代的想法。」「自由是伴隨著責任的」等意見。

專精於少子化問題的大日向雅美教授(惠泉女學院大研究所,專長為發展心理學)則批評:「對於國高中生的啟發,並不應該只限於將來的結婚和生育。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了解生命的重要和思考活著的方式也是必要的,而結婚和育兒不應成為唯一的解答。」

提出因應少子化的對策固然重要,我們不能忘記「生育的自由」、「不生育的自由」以及「無法生育的人」。教授認為:「政策制定的方向,應該以購成讓希望生育的人能夠安心生育的社會為目標。」(佐藤惠子)

 

圖片來源:TaniaVdb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島弧・黑潮―Japan Broadcast,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陶以哲:從3位國中生看到的熱情

 

文/陶以哲

這學期初幾個教過的學生找我詢問升學問題,他們想要考臺北市高中體育班,想要聽聽我的意見,看那一間學校比較有機會能完成他們的夢想。雖然自己是體育老師兼任學校體育組長,但去年才從國外回臺服務,關於升學制度的部分,其實跟過去回憶或有落差。於是請教了前任體育組長,打電話問了幾位教育界人士,並從臺北市教育局下載相關簡章閱讀,對於相關訊息慢慢有些輪廓理解。

來問我的有三位,兩位想要讀籃球項目的體育班,一位想要讀羽球專長的學校。這幾個學生體育運動能力與同儕比較都在中上程度,我看到他們眼中的期待與疑惑,又是學校自己的學生,真的很想幫助他們。

首先先談籃球的部份。

籃球近年高中體總經營的有聲有色,每當賽季開始,有籃球隊學校氛圍就是一整個球來瘋,打得好的球隊甚至還能上電視轉播,影響所致,許多學校為了為了增加學校知名度,招生率與體育運動發展,紛紛成立籃球隊並作為重點發展項目。

以臺北市公立高中來看,許多明星學校(如北一女中,成功高中與松山高中等)雖然有開設名額,但競爭高度激烈,要進去這些籃球名校,除非國中是籃球名校出身(如金華國中),或是條件過人(身高與體型條件佳),不然考取真的比登天還難。

由於臺灣喜愛打籃球的學生實在太多,一般的公立學校或私立高中職,雖然名氣沒這些名校響亮,也需要相當的事前準備。政大附中雖有好名聲,但學校沒有籃球隊,也比較注意課業發展,兩位打籃球的學生去考任何一間高中職學校都有一定難度。

我評估了整個臺北學校環境與可能性,建議他們先試看看萬芳高中的體育班,主要是因為地緣與人脈,該校與我們學校同樣座落文山區,內部的體育老師也有一定的熟識度。

事實上,萬芳高中「合球」發展一直很成功,運動訓練外也很注重運動員的課業發展,確實值得一試。後來兩個同學確實接受我的建議,利用課餘時間去萬芳高中練習,也對那邊的環境慢慢有瞭解。然而,合球終究不是籃球,五月報名前其中的男同學告訴我,他還是要報考有籃球項目的學校,因為他希望就是打籃球,後來他報考了木柵高工,不忘初衷。

另一位最後決定要朝職校努力,也持續在努力中。無論如何,我還是很肯定這兩位同學的個人意志選擇,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當老師的這個時代,確實也應該學習鼓勵學生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第三位學生至始至終就是想要讀體育班羽球隊。由於羽球要考很多項目,包括單雙打技術、耐力跑、折返跑與跳繩。這個同學真的很用心,他經常到辦公室就請教我考試的事情,還經常練習跳繩,除體育課練習外,其他時段也經常練習,十分認真。我看到他的手上有練跳繩受傷的痕跡,內心很希望他能成功。

許多青少年一昧地追求明星學校,或是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甚麼,每天渾渾噩噩,這位同學卻很認真的朝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前進。這幾天考試並放榜後,他很興奮的告訴我他考上了,真的很替他高興。

臺灣是一個注重升學的教育環境,體育類別也是一個多元且競爭的升學管道。當我看到這些學生擇其所愛,努力的為自己喜歡的方向加油前進時,真的很感動。認識自己,發揮潛能,並努力追夢,這不就是教育的目標?

我必須肯定教育部/教育局對於多元升學政策長期的推動,讓這些孩子有空間發揮,也有一圓夢想的管道機會。最後,衷心祝福這些學生保持熱忱,未來一切順利!

 

圖片來源:痞客邦Andy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部落格,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薛承泰:擔憂勞動力反轉,不如把餅做大

 

文/薛承泰

國發會公布最新人口推計,其中述及臺灣15-64歲勞動力人口近年達到頂峰而即將反轉,勞動力將逐年減少,這究竟是「危機」?還是在宣告臺灣處於「人口紅利期」的後端,尚有急起直追的機會?

「人口紅利期」指的是,勞動力人口為扶養人口(包括15歲以下幼年與65歲以上老人)兩倍以上的階段。臺灣自1990年開始進入,約到2020年才會脫離並進入「人口負債期」。一般而言,處於人口紅利階段意味著扶養比偏低而有利於經濟發展,例如目前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國大陸與南韓也都是;一旦進入人口負債,經濟動能式微,市場有氣無力,日本最有經驗。臺灣處於紅利期已有20年之久,可惜的是,有一大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島內,坐失良機未能發揮紅利威力,尤其臺灣勞動力教育水平高過於許多國家,沒有善予運用,真令人遺憾!

其實,人口紅利只是一個原則性衡量標準,因為勞動力人口並非都有從事工作,而被扶養人口也並非沒有生產力。我國15歲以上人口勞動參與率,近年來維持在58%左右,這個數值和國際比較雖不是很低,卻在50歲以上人口群中呈現特別偏低;其所反映的,包括有些人較早退休,有些則是進入「灰色經濟」而未被計入,另外則是這批中高齡缺乏「就業力」或「就業機會」。

行政院江院長提出「提高生育率、婦女參與率、年金改革及延後退休年齡、加強推動僑生政策」四大策略,何嘗不是看到這些現象。然而,這些策略部分早就在推動,使得在高齡化趨勢下勞參率不致於下降,即便在金融海嘯期間,基本上也守住了,且婦女勞參率還逐年提升達到50%。

其實,我國女性年輕(25-34歲)時具有相當高的勞參率(超過日韓美國),卻在40歲之後,相當部分因婚育離開工作而不易回到勞動力市場,因此,需要持續努力的措施,應當是提升婦女再就業的機會。

此外,延長退休年齡確實可減輕年金保險財務壓力,也可以維持屆齡退休者參與勞動。然而,這個想法不無風險,最明顯的代價是,支付更多的薪資,並阻擋了年輕人的機會,除非這些資深者仍具有高度的生產力,那就另當別論了!

國發會人口推計時間到2060年,屆時臺灣人口會比當前少500萬,是好是壞,見仁見智;較令人擔憂的是人口結構的改變,屆時65歲以上老人將占超過四成,15歲以下兒童不到一成。於是,提升老人的健康與社會參與是不二法門,政府在此時需要積極推動的政策,除了長期照顧制度,對於健康老人的社會參與也需多著墨,並發展新的就業模式以符合老人特質,不致於成為年輕人的競爭對象。

前面幾個措施都是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若要改善人口結構,鼓勵生育與移民大概是首選。可是,鼓勵生育往往以減輕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負擔著手,這最花錢,舉凡生育獎勵,育兒津貼,保母津貼,就學補助,減免賦稅…等,臺灣也都少不了,如果要繼續擴張,因政府財政吃緊,似乎難有大作為,況且效果並不易評估,許多國家也都遭遇到類似的困境。至於移民,則是牽連廣泛風險最高,在我國還牽涉到兩岸,更為複雜,僑生或許單純一點,可是要留得住,最後因素還是經濟!

總之,這次國發會的報告,其政策意涵,重點應不在於勞動力人口何時會反轉(因一定會反轉),而應是提出警訊 — 臺灣距離人口紅利視窗關閉已不遠!如何利用最後幾年人口優勢,努力提升競爭力才是當務之急,畢竟目前勞動力人口所占比例仍超過74%,在未來幾年還是世界少有的高!

去年總統在國慶文告中強調「找到出路 走出活路」,我們目前還有機會,不是嗎?只要年輕人對自己有信心,政府政策正確就有機會把餅做大,江院長所提的措施落實的機會就更高!

 

本文轉載自: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