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異語/為國爭光 社會卻容不下他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對於大眾來說,「國手」稱號代表著榮譽,而對國手本人而言,更蘊含許多背負的壓力與現實考驗,眼前騎著車的陳逸家,對此深有感觸。

「你到了嗎?外頭正在下雨阿!」陳逸家隔著電話問候《技職3.0》記者,並已等在公館捷運站出口,準備到預定的餐廳接受專訪。特別從台中北上的陳逸家,對公館並不陌生。4年前陳逸家就以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又稱室內配線)全國金牌,保送到同樣位於公館的台灣科技大學,也是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但因學科能力不足,讀了2年就選擇退學,當時家人極力勸阻,希望陳逸家撐完大學學歷。

騎著車的陳逸家,從後座看去,安全帽完美遮住陳逸家的粗獷臉孔,但卻擋不住他笑聲中的一絲感慨。陳逸家說他不後悔,只是無奈,每每企業面試第一關,就因高職學歷而被刷掉,即使陳逸家擁有十八般武藝,是世界電氣裝配領域一等一好手,更精曉工業控制等領域。

那晚雨很大,在快速奔馳的機車上,雨滴用力打在陳逸家安全帽上,社會現實也一拳拳地,擊打在他的心上。

奉獻

「我不想當國手」這聲音多年來在陳逸家內心中吶喊著,事過境遷多年,仍難以忘懷。高二起步訓練,高三比賽失利,陳逸家投入訓練時間過多,升學考試表現並不理想,而進入私立科大就讀,競賽學業兩頭空。

渾渾噩噩,陳逸家身處在大學殿堂,卻找不到人生目標,因此,他不到一學期便自行辦理退學,再次投入選手訓練,期望找回對技藝的榮耀,而經營工廠的家人非常支持,因為競賽表現好,可以代表台灣出征世界賽,更可保送到明星大學——「這就是父母的盤算。」陳逸家說。

事隔一年,陳逸家終於順利奪下全國金牌,除了保送上台科大主修電機,更擁有國手資格,但陳逸家完全不想參加世界賽。

「過去已投入太多青春在比賽中」陳逸家用手數算著投入的歲月,面有難色繼續說,「我若決定參加世界賽,除了訓練過程辛苦,還要再花上1年的青春投入」,這是陳逸家選擇國手之路的最大阻礙,但在裁判長以及家人的日夜勸說下,陳逸家才允諾代表台灣出賽,就像買糖的小男孩,最終被眾人說服與安撫下,放棄對周遭人的反抗,並為準備世界賽,陳逸家直接辦理台科大休學。

培訓期間,苦不堪言,陳逸家拿出一張張照片細數培訓過程的汗水。陳逸家每天都得練習電氣設備與電機控制的安裝,包含電路設計、配管、配線、PLC可程式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陳逸家說,「因為時間是競賽重要指標分數之一,快狠準,是決勝關鍵,所以除了每天早上及下午的練習,晚上還得接受體能訓練,以便在體力高負載情況下,撐過連續4天18小時的國際賽事。」

除此之外,陳逸家自籌部分經費去西班牙見習,學習控制系統,到葡萄牙觀摩歐洲舉辦的技能競賽,更遠赴愛爾蘭做技術交流,而回國後,還特地到合歡山上特訓,模擬寒冷氣候下的賽況。

陳逸家(右1)、教練李致中(左2)專程到愛爾蘭,與當地選手(左1)做技術交流。(圖/陳逸家提供)

榮耀

激戰過去,陳逸家雖無奪牌,卻也名列世界第11名優勝,但未受到太多關注。「歷來只有奪牌才會被重視,像我們這種沒有金銀銅牌的,就等於是政府的拋棄式比賽機器。」說完陳逸家喝了一大口飲料,似乎想把這些不甘願一併吞下肚。

不過,對於陳逸家這樣的國手,比賽結果只是一時,過程才是最大豐收。經歷過選手這條路,內心的韌性早已超越一般人,也更清楚如何掌舵人生方向盤,朝著目標燈塔航向而去。

為敵

世界賽結束後,陳逸家繼續回到台科大讀書,但非常不如意,「課業上挫折很大!」陳逸家毫不遮掩地說出當年各種「慘」況。

挫折來自於陳逸家的固執,他覺得,不論在人生哪一個階段,都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所以陳逸家跟一般學生不同,不修「爽課」,就連微積分也跟電機系一起上課。但畢竟是以卵擊石,陳逸家說,「程度差距太大,當時期中考才30分,班上平均卻接近90分。」不只微積分,其他科目也是同樣慘烈。

大一上學期還沒結束,陳逸家就萌生了退學念頭,「我可能讀6年也畢不了業,認為不能為了一紙學歷浪費時間,這裡不適合我。」陳逸家說。

可是家人不同意,「都讀到台科大,撐到畢業再說。」陳逸家的父母如此對他說,也拒絕簽退學單。當時陳逸家先試著轉系到工業設計,結合自身技藝也唸出一點興趣,「但為了畢業而畢業,是我想要的嗎?」陳逸家訴說了長年在內心的拉扯,而眼前只剩下唯一方法——故意讓自己被二一退學,而大二時,陳逸家做到了。

「我知道不刻意混個大學學歷就是與社會為敵。」陳逸家說,但現實遠比他的想像還殘酷。

孤立

一進餐廳,「聽說你又換工作啦!」餐廳老闆的問候似乎讓陳逸家招架不住,他們彼此熟識,但每每陳逸家換工作後,餐廳老闆總愛挖苦一下。

陳逸家上個工作是日薪一千元的水電工,身為國手的他,還是得從學徒做起。「競賽題目跟現實落差太大,以前練習彎管子時,都是一根根完好無缺的在你面前,但一到工地,管子都是埋在水泥裡、牆壁上,訓練出來的那一套完全無法在業界用。另外,在全國賽成品誤差要求是0.5公分,世界賽是0.2公分,但現實中卻是2公分,因為大家都想便宜行事,沒有消費者願意付錢給真正專業級人員施工,也沒人在乎建築管線的美感。」陳逸家說。

出征世界賽時,陳逸家特別注意到,英國倫敦的機場,管子是外漏式,但做工非常精美,「這是我看過施工最好的公共建築彎管,他的圓角、間距都很美觀。」陳逸家說。(圖/陳逸家提供)

不只時薪低,就連工時也很高,陳逸家說,有時候配合工期,假日還得加班,完全沒彈性。而陳逸家彎管技術世界一流,除了成品誤差極小,甚至外觀早已到了藝術層次。「台灣不流行把管線外漏,而且由於埋在牆壁內看不見,所以只要彎得可以用就好了,沒人在乎細節。」陳逸家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有次在知名企業上班的學長想推薦職位給陳逸家,卻因為陳逸家僅有高職學歷而被主管拒絕,「當初學長說要介紹時,自己就沒有抱太多期待,這是當初選擇從台科大退學時,就有心理準備了。」陳逸家說。

陳逸家很少跟別人提起他曾是國手,不論是身旁朋友,或是職場上的同事。「在工地做久後,有次跟熟識的師傅分享國手經歷,但卻不被認同,認為我在工地都做不好了,怎能代表台灣出征?」陳逸家停頓了一會繼續說,「還記得剛來到工地時,發現自己多年所學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場,家人、政府,以及補習班投入上百萬的訓練經費,自己也投入多年青春,想到業界施展卻是一場空。」說到這,陳逸家的聲音逐漸下沉顫抖。

「來到工地第二週起,我開始對現實絕望,每每下班回家都邊騎車邊哭,懷疑過去國手經歷的一切只是一場夢。」陳逸家說。

陳逸家工地現場。(圖/陳逸家提供)

陳逸家覺得,「出國比賽只是滿足其他人的期盼,但並非自己真心想要。」由於當初家人堅持,陳逸家又在台科大多浪費了兩年時間,而當初充滿期待的技藝道路,一出社會就幻滅了。

「不知道社會哪個角落可以容納得下這樣的我。」陳逸家鬆口放在內心深處的話。

原來,稍早騎著車的陳逸家,安全帽上並非雨水,而是充滿對於過去的不認同,以及無可奈何的淚水。訪談結束,步出餐廳,陳逸家依然戴上安全帽,引擎聲逐漸消失在車水馬龍之中。

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電氣裝配國手陳逸家。(圖/黃偉翔攝)

台科政大有意合併 廖慶榮:兩校已開始評估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台科大與政大有意走向合併,目前雙方已展開校際與校內溝通,希望逐步打造國內首屈一指、國際一流人文社會學術與創新科技研發融合新典範。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對此回應,目前只是評估階段,還非正式合併。廖慶榮進一步解釋,政大幾年前已經成立合併專案小組研究,也找過一些技職學校,但當初台科大完全沒考慮過跟政大合併,因為這幾年都持續跟台師大討論合併,所以目前這個契機(與政大討論合併)要審慎評估考慮。

台科大與政大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兩校期盼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及創新科技大學,奠定以「人文科技創新大學城」為基礎,重塑高等教育文化,提供兩校教師適性發展的未來,以及兩校學生更為多元的學習環境,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利他淑世、科技整合、跨領域專長、國際視野之新世紀人文與科學素養兼具之優質人才。

政大長久以來全方位發展具眾多特色領域,如法學、商學、人文、傳播、教育、外語、國際事務、社會科學等,與台科大具創新科技新興優勢,如工程、電資、應用科技等,互補相成,期望將均衡人文與科技領域知識創新研發,期使教育資源發揮整合效益,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為師生開拓跨領域研發成果之全球能見度與影響力,永續卓越發展。

台科大與政大表示,兩校非常珍惜此次難得的機會,目前初步溝通新聞發佈管道,除為雙方合作奠定暢通的聯繫溝通基礎外,並提供兩校師生同步訊息,同時持續廣納校園聲音,以樹立我國高教發展之最佳典範。

 

企業愛用大學生 科大佔近1/3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Cheers》雜誌發表「2016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近年科大在Top30排行上所佔比例已接近1/3,企業愛用排名節節攀升,主因是目前業界人才短缺原因為學用落差,科技大學的實務致用精神受到企業青睞。但企業愛用科大仍以國立學校為主。

 

企業人才短缺 科大實作特質受重視

技職院校端,20年來技職龍頭台科與北科相互競爭,今年北科大擠下台科大再度蟬聯第1。本次調查發現,當前企業面臨人才短缺的最大原因為「學用落差大」,次要原因是「人才流動率高」;而企業目前的因應做法,有71%認為應「加強培訓需要的人才」。連帶地,向來強調產學合作與實作精神的科技大學,愈發受到企業青睞。這幾年,企業最愛大學生Top 30中,科技大學即佔了近3/1,《Cheers》雜誌表示,在企業面臨專業人才匱乏的窘境時,科技大學對實作力的強調,成為最彌足珍貴的特質。

企業愛用排名Top30 Cheers雜誌 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企業愛用Top30大學生。(表/黃偉翔改製)(點圖可放大

 

國立科大仍是企業愛用主流

不論觀察「企業愛用技職」、「企業愛用私校」以及「企業愛用新鮮人」Top15排名,可以發現,國立科大仍是企業愛用主流,以「企業愛用技職」排名Top15,綁上只有6校為私校;「企業愛用私校」部分,排名Top15上僅有3間科大,分別為排名第10的南台科大、排名第12朝陽科大,以及第13崑山科大;「企業愛用新鮮人」部分,則完全無私立科大的蹤影。

企業愛用技職愛用私校新鮮人Top15Cheers雜誌 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左至右依序是「企業愛用技職」、「企業愛用私校」以及「企業愛用新鮮人」Top15表。(表/黃偉翔改製)(點圖可放大

 

面對新鮮人的管理挑戰:個人主張強烈、流動率高

當企業被問到社會新鮮人帶來哪些管理挑戰時,超過5成企業認為「個人主張較強烈」是最大挑戰,「流動率高」次之。

究其原因,台灣科思創公司人力資源處處長余佳蓉認為,上一代因為人多,資源需要靠努力爭取才能獲得;但是少子化後,新世代對許多資源視為理所當然,相對來說,反而少了挑戰自我能力的動力。而談到企業對人才的期待,台灣微軟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邱紫筠則說,把時間拉長來觀察,真正能出線的人才,往往不是決定在他的學歷、成績,而是願不願意跟不同族群一起學習,先有這樣的包容力,才能聽取他人意見去進步、去創新,這也是新世代最應該自我培養的特質。

本調查自2015年11月23日至2015年12月23日為止,針對2015年天下雜誌2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問卷調查。扣除拒絕與未聯絡上者,問卷共寄出2,105份,回收8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42%。

 

技藝競賽金手獎可報名全國賽 今年逢「國手年」決戰阿布達比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結果已出爐,各職種優勝選手可參加勞動部舉辦的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簡稱全國賽),免去參加分區賽。國際技能競賽兩年舉辦一次,今年技能競賽適逢「國手年」,將透過技能競賽,選拔出代表台灣參加在阿布達比(Abu Dhabi)舉辦的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

勞動部主辦的技能競賽每年辦理一次,年齡限制為21歲,團體競賽職類則是24歲,部分職類還須先持有技術士證才有報名資格。技能競賽分區賽(簡稱分區賽)分為北、中、南區,各區前5名可進入全國賽,教育部主辦技藝競賽表現優異也可直接進入全國賽,全國賽前三名可獲頒金銀銅牌獎,而歷屆全國賽前三名欲參選國手也可直接參加全國賽,但只計算「總積分」,而不列入該屆金銀銅名單。接著決賽「總積分」前三名者進入「國手選拔賽」,選出一名正式國手,每兩年選一次,選拔該年稱為「國手年」,本屆技能競賽適逢國手年。

根據辦法,技藝競賽相關職類前3名金手獎選手,可於今(105)年4月20至29日,報名參加全國賽,若技藝競賽有2個以上職類相關於全國賽單1職類時,2個職類得各推薦前2名,若3個職類得各推薦前1名。

技藝競賽技能競賽賽程

以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為例子,分區賽各區前五名可進入全國賽,而技藝競賽商業廣告與電腦繪圖職種都與平面設計技術職類相關,所以可以各推舉前兩名參加全國賽。(圖/王尹玲、陳俊瑋製)(點擊圖片放大

 

技藝競賽為教育部主辦,只能高三學生報名,而勞動部主辦的技能競賽則無此身份限制,只須在年齡限制下即可報名,所以非學身身份也可參加。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CAD機械設計製圖國手李承達,國內的技藝競賽與技能競賽都參與過,他分析,因為技藝競賽只限學生參與,而技能競賽有更多業界培訓資源投入,所以競賽技術層面上,技能競賽是大於技藝競賽。

下一屆,2017年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將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在阿布達比舉行。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1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2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3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4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各職種優勝選手參加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職類對照表及選手名單0004

 

延伸閱讀 :競賽提名規則爭議 更應檢討臺灣技能選手培育環境

 

譚仰光/政府別總用產學合作來應急,應建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

 

最近各方都很關注技職教育的改革,很大一部分建言是加強推動產學合作及產學訓合作計畫,甚至提出由政府補貼學徒津貼的福利政策。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大家都發覺,現行的技職教育制度無法改善學用落差和就業接軌問題,即使你問街上隨便抓一個路人問,也都認為台灣應該學德國雙軌制教育訓練模式。但是所謂「產學合作及產學訓合作計畫」,都只是台灣模式的「建教合作」,也都只是臨時性的計畫及方案,並非德國模式的職業教育訓練制度。(延伸閱讀: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我在「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一文中曾提及,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先天上,就對「學用落差」、「就業接軌」等問題,沒有免疫力。另外,我也強調過,千萬別以為只要加強校外實習或產學合作,安排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就是所謂的德國雙軌制技職教育模式,就可以培養出如同德國瑞士那樣的優秀的技職人才。以為把羊套上狼皮,就真的能變成為狼。(延伸閱讀:譚仰光/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

所謂德國雙軌制教育訓練模式,指的就是德國的Dual System學徒制度。我不喜歡把Dual System譯為雙軌制,因為「Dual」 一字並非雙軌、各走各的道的意思,而是有「二重的」、「雙重的」、「成對的」、「二重唱」、「二重奏」、「雙人舞」的意思。所謂「二重唱」,不是兩個人各唱各的調,所謂「二重奏」,也不是指,只要把兩種樂器一起擺在台上演奏,各奏各的調,就算「二重奏」。兩個人都必須按照樂譜上所譜好的旋律與節拍演出,才能顯現出那種和聲與相互襯托之美。如歌劇蝴蝶夫人中的男女高音的愛之二重唱,如貝多芬為鋼琴與小提琴所寫的春之奏鳴曲,如天鵝湖芭蕾舞劇中王子與天鵝公主的雙人舞。

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Palm Beach Opera@flickr

 

為了簡單明確,我在下文一律把德國Dual System教育訓練模式稱之為德國的「學徒制度」。有人認為「學徒」一詞不好聽,有貶低身份的味道。我覺得在務實探討技職問題的時候,就不要再用士大夫觀念去看問題了吧!

前面提到過,為加強推動產學訓合作計畫,有人提出由政府發給學徒津貼之政策。我覺得此一構想,值得商榷。

英國1964年訂頒「工業訓練法案」(Industrial Training Act) 實施「Levy and Grant System」,我國於1972年仿效訂頒「職業訓練金條例」。目的在激勵業界負擔部分的員工培訓經費,避免養成社會認為人才培訓都是政府責任的觀念。雖然此後,因實施方式不夠完善,遭遇困難,把「職業訓練金條例」廢止了,但在現行的「職業訓練法 」中仍有「事業機構辦理訓練之費用」一章(編按:《職業訓練法 》第五章),但因尙未訂定細則,該章一直未正式開始實施,從該章的立法意旨可以看出,原則上都一直認為業界應負擔起員工訓練的責任,不能一切都靠政府。

民國90年間,職訓局(編按:勞動力發展署的前身)曾會同學者專家大力宣導英國的IIP制度(Investors In People,IIP)。IIP制度是英國為了提昇國家競爭力,鼓勵所有企業為員工技能的開發進行投資、建立組織人員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在全社會樹立終生學習與強化企業責任的觀念,自1990 年起,戮力推動的人才資本投資驗證制度。職訓局也同時研訂了一套TTQS訓練評量系統。時間快轉到現在,有人突然提出採行政府補助學徒津貼方式,為業界出錢發薪津,似乎有點飢不擇食,倒行逆施,違反國際潮流的做法。怕是為了選舉,飲鳩止渴,違反市場經濟原則。

欲建立德國式學徒制教育訓練的「法制化新學徒制度」,必須先建立一個觀念:「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學徒),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德國人深信,真正專業而實用的技術必須在業界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才學得到。三年結業,一方面從就讀的技職學校取得高職畢業證書,完成12年國教。一方面經各該管轄之工商總會(或手工藝總會)考試及格取得正式職工資格,以正式員工身分,領取正式員工薪資,繼續在原事業單位工作。(三年學徒期間,依法領取學徒薪資)。德國的Dual system制度,是一種「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是一項法定的制度,而不只是一種模式,也非一項臨時性的計畫而已。

我們若想要仿傚德國瑞士成功的技職教育,不要只想抄襲外國的船堅炮利,學一點模式,學一點樣子,而是要學外國的制度與理念。

德國技職 雙軌制

德國認定的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兩者差異很大。(圖/技職教育3.0資料庫)

 

當年在高職教育方面,曾相繼推出「輪調式建教合作」、「階梯式建教合作」、「實習式建教合作」,都說是仿照德國模式。在職業訓練方面,也曾相繼推出「高級技工班」、「台德菁英計畫」、「明師高徒計畫」、「建教訓合作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也都說是仿照德國模式。名目繁多,花招百出。但這些措施都以暫時性計畫型式推出,套上一些誘人的廣告標題,並沒有建立成一套正式的制度。於是並沒有能落地生根。而實際上,上述的計畫也都只是美國式建教合作的變臉,並不是德國模式。

欲建立德國式學徒制教育訓練的「法制化新學徒制度」,也同時必須先瞭解,德國學徒制度之所以能成功,是建立在下列五個基礎上,不是單頻模式即可成事:

  1. 良好的師傅制度,依德國法規規定,事業單位必須有一定比率的合格師傅(德文稱Meister)(學徒制度結業、若干年工作經驗、受過師傅訓練、取得師傅證書)才准予雇用一定比率的學徒,確保學徒不會被隨便安排在生產線上自行摸索;  
  2. 良好的訓練督導單位,德國係由全國工商總會(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tag)及各地的地區工商會負責督導學徒們在事業單位內的訓練情況與進度,並負責學徒的結業考試,確保學徒能依規定受到良好的訓練,避免學徒被雇主任意當作廉價勞工,徒有訓練之名而無訓練之實 (依規定,學徒均有訓練日誌,須填寫,並由師傅簽字);
  3. 各地的勞動主管機關要切實保障學徒們的勞動條件;
  4. 妥善的訓練教育課程規範(含准予辦理學徒訓練之職種),德國是由聯邦教育訓練研究所(BIBB,Bundesinstitut fur BerufsBildung)負責訂定。
  5. 要有專為學徒辦理部分時間制相關教育的職業學校(Berufsschule)。(編按:一般大家把德國的Berufsschule譯為職業學校,並誤把定時來校接受相關教育的學徒,當作是學校送去企業實習的學生。真正全時制職業學校應該是Fachschule)

 

目前台灣沒有法定的「師傅制度」,建議可由勞動力發展署先訂一個過渡性的辦法;台灣也沒有類似德國工商會來督導學徒的訓練(含訓練進度考查、訓練日誌查閱及結業考試等),建議可由勞動力發展署及其所屬各分署來挑起這個責任,實際上職訓局在研擬「台德合作實驗班」(編按:台德菁英班的前身) 計畫時,已有過一些規畫在案;台灣目前也沒有類似德國Berufsschule的部分時間制職業學校,建議可先由高職附設,如真想嘗試建立制度,過渡期的因應方法是有的。至於類似德國BIBB的角色,建議可由教育部與勞動部協調後共同委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或「國立台灣師大技職中心」或「工研院產業學院」來扮演。待正式訂定法規後,一切納入統一之法規制度。

這一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的建立與嘗試,需要教育部(國教署和技職司)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密切合作與協調。

其實在《職業訓練法》第三章職業訓練之實施中,就有「第二節 技術生訓練」之專節。所謂技術生訓練就是指新學徒訓練制度,只是因為有關之規定與規範尚未訂定,所以一直未能正式實施。由此可知,勞動主管機關早有建立德國模式學徒訓練制度之構想,只是因為很多內容涉及教育部的權責,時機尚未成熟,不敢貿然推動。現在勞動部與教育部都已正視這個問題,且已面臨燃眉之急,這時應該是讓它付諸實施並建立制度之良機。教育部(國教署和技職司)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應儘速就此案展開會商,讓此一「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配合十二年國教之實施,儘速促其實現。

此一制度建立後之生涯發展體系構想圖,草繪如下:

法制化新學徒制度

生涯發展體系構想圖。(圖/譚仰光製)

 

封面照片圖片來源:GovernmentZA@flickr

 

吳寶春領軍 奪下2016世界麵包大賽亞軍

 

(記者黃偉翔/綜合報導)

每4年舉辦一次的世界麵包大賽於法國巴黎舉行,經過約8小時的競賽過程,結果稍早已出爐,冠軍由韓國代表隊拿下,而吳寶春領軍的台灣代表隊,則奪下本屆銀牌,平4年前紀錄,3至5名分別是法國、中國和日本。

台灣代表選手由吳寶春擔任教練,帶領選手謝忠祐、陳有鋕和隊長王鵬傑出賽,分別負責歐式麵包、甜點麵包和藝術麵包。根據台灣代表對表示,接下來會繼續傳承工作,為台灣烘焙產業發展而努力。

 

12651117_1571254469866502_2106226239457795243_n

12698549_819543458190503_2858059865348622019_o

10333440_819543771523805_1616802142160013285_o

12647425_819543664857149_7294388083856178542_n

12654387_819543751523807_2161380691081395425_n

12705656_819543708190478_7839967855168105878_n

12644688_819543454857170_4465038178674941796_n 12643021_819543578190491_3468458839031651582_n 12646965_819543418190507_317542067324368259_n 12647327_819543408190508_7262692219345197685_n 12705405_819543564857159_1045258102960172412_n 21517_819543551523827_2774584766953450801_n 12640302_1571015063223776_4272389314227855727_o

 

圖片來源:2016世界麵包大賽中華代表隊提供

 

黃振豪 揉麵糰 拚出逆轉勝

 

作者:趙于萱

攝影:賴永祥

 

位於義大利南部的拿坡里是披薩的起源地,拿坡里披薩也是全世界唯一訂有嚴格規範的披薩,從食材到窯烤,都有規則,缺一不可。

 

每年9月,拿坡里會舉辦「CAPUTO盃世界披薩職人錦標賽」,延續正宗手藝,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披薩競賽,往往吸引40餘國、超過400名披薩師傅參加。

其中,難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是經典賽國際組賽事。這項賽事難在「簡單」,選手只能用五種以下的食材詮釋義大利美食精神,奪冠者歷來不是義大利人、美國人,就是講求細工的日本人。

 

大學前沒拿過菜刀 苦學成就巔峰

2014年,卻有一個台灣小子獲得賽事冠軍,他是Salvatore Cuomo & Bar台北店披薩師傅黃振豪。

黃振豪六、七年前才第一次吃拿坡里披薩,卻能奪下世界冠軍。他做了什麼,人生出現大逆轉?

畢業於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現為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的黃振豪,不是餐飲科系,畢業前甚至沒拿過菜刀。他對所學不感興趣,卻又想創業,因而選擇進入門檻較低的餐飲業,從基層做起。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義式餐廳炒義大利麵,隨著拿坡里披薩傳入台灣,他嚐鮮試吃,竟然一吃就上癮。

「拿坡里披薩很Q彈,吃起來像麻糬,」他當時看著只有番茄、羅勒和起司的薄薄披薩,竟能演繹豐富口感,顛覆他對披薩的印象。這種震撼讓他決心學習拿坡里披薩,並且希望將它發揚光大。

為了學做拿坡里披薩,黃振豪到拿坡里披薩店工作,下班、假日就自學,猛看書、相關影片,甚至學義大利文。

「拿坡里披薩看似樸實簡單,做工卻不隨便!」黃振豪愈學愈有心得。最令他驚訝的是拿坡里披薩蘊藏著複雜的工法。例如,以手拉皮,這個短短幾秒就完成的工作,需要足夠手勁和靈敏度,才能將軟如麻糬的麵糰擴張成直徑30公分的餅皮。

黃振豪花了兩年、使用上千個麵糰,才練成這一招。反覆練習下,他的手常布滿傷口,包紮後,雙手又不斷對空揮舞,生理上的痛苦從來沒有阻礙他追求專業的決心。

有趣的是,黃振豪的外表和工作態度,像極了他對拿坡里披薩的形容──簡單卻不隨便。身高196公分的他,帶點樸實氣質,一聊起披薩,卻很認真,還拿出厚達400頁的披薩大全,詳細解釋。

未婚妻孫佩瑜最能體會他的瘋狂,「他整天想著披薩,連說夢話都講披薩。每次見面,他的手一定充滿蔥蒜味道,洗都洗不掉,」她心疼地說。

但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2013年9月,有兩個人來到黃振豪的店,翻轉了他的人生。

他們是日本大型餐飲集團Y’stable旗下連鎖義式餐廳Salvatore Cuomo & Bar的總主廚芳野建吾以及總料理長Salvatore Cuomo,在海外擁有70多家分店。兩人來台開店,歷經多次勘查、試吃,對黃振豪的披薩非常滿意,要找他到台北店工作。

 

做每個披薩都是練習機會

進入Salvatore Cuomo & Bar,黃振豪跳躍式成長。這裡來客數多,「以前我每天烤50、60個披薩,這裡至少150個起跳,」黃振豪掐手指計算。

這表示他每小時要烤16個披薩,反應力得快上三倍,每分每秒都要根據溼度、溫度、麵糰變化等因素,判斷處理手法。他坦言,剛開始看到客人聚集、等著他的披薩,壓力的確很大。

但是,反覆練習讓黃振豪反應變快,不知不覺也練就敏銳直覺。由於麵糰有發酵時間,必須及時送入火爐,披薩才能好吃,所以,工作是他練習的機會,「這五年來,我的練習比別人多,我認真做好每一個披薩,」他說。

練著練著,黃振豪技藝高超,但也有徬徨質疑的時候,原來國人偏好食材多的披薩,口味簡單的拿坡里披薩並不普遍,他反思自己每天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擔心拿坡里披薩難以讓更多人認識。參加國際比賽是提高拿坡里披薩知名度的方法,他想證明,台灣人也能烘烤道地的義大利披薩。

2014年,在餐廳鼓勵下,黃振豪參加首屆「CAPUTO×APN」台灣區披薩職人大賽,一舉奪冠。9月,他代表台灣出征,擊敗300位國際好手,摘下冠軍,讓全世界驚訝台灣小子的實力。「到現在都還覺得不可思議,從來沒想過可以贏日本人!」他笑著說。

和黃振豪工作約二年的Salvatore Cuomo & Bar台北店總主廚石崎彰語帶肯定地說,「如果派他到日本,不但可以勝任工作,還能贏過我們!」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遠見雜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