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技職競賽窮途末盡?「相忍為國」的技職國手團隊們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技職競賽窮途末盡?「相忍為國」的技職國手團隊們

 

文/黃偉翔

近日網球國手謝淑薇槓上台灣網協、羽球國手戴資穎贊助鞋爭議等,引起社會討論體育國手們的權益,在社群上一片撻伐。而在技職圈,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是所有技職選手的最高舞台,它是一個擁有近80個會員國,涵蓋全球超過7成人口,有著「奧林匹克」之稱的規模最大的技術賽事。在上一屆(第43屆)台灣國手們共得5金、7銀、5銅、19優勝,獲獎數世界排名第三,僅輸給韓國與巴西。

但各位知道嗎?在號稱全球前五大技職強國的台灣,對技職國手團隊待遇也沒好到哪去。

國家榮耀背後瘋狂燃燒的教練們

在台灣,技能競賽教練大多是學校老師擔任,因為平時還有教書等正職要做,只能奉獻自己平日課餘跟週末時間來訓練選手。若你的選手經過層層考驗,最終選上國手,那才是煩惱的開始。

在國手培訓期間,裁判長會擬定培訓計畫,然後由教練團執行,教練團通常必須設法聯絡歷屆國手加入培訓團隊,完全靠人情在支撐整個訓練模式,這樣該如何維持訓練品質呢?

更常見的狀況是教練、選手與裁判長在不同單位,所以交通上就更辛苦了……曾有教練跟我抱怨,他想陪選手去國際競賽現場,但由於政府只補助裁判長、翻譯、國手各1名(如果不需要翻譯則可換成補助教練1名),教練則沒有補助。

有人會說,帶國手去比賽的裁判長外語能力本來就要好啊,何必要翻譯?但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

我以汽車技術職類為例子,國際賽比賽有5站,每一站都由不同國家的裁判長駐守,可能遇到來自韓國、巴西、瑞士、德國、印度等非英語系國家之裁判長,而即使是以英文溝通,難道多種口音是一般未受過口譯訓練的人,能在短期間內習慣的嗎?

更何況,我們都知道,競賽中評分團隊是各國裁判長所組成,所以除了國手競賽表現外,其中各國裁判間的爾虞我詐、團隊結盟,都可能影響比賽結果,所以專業溝通的翻譯,是極其重要的!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 汽車技術 曾品浩 銅牌
汽車技術國手曾品浩,替台灣拿下世界銅牌。(圖/技職3.0資料庫)

再者,部分國家之國情愛國主義極為濃厚,以韓國為例,韓國的代表裁判會故意多扣排名在前的選手的分數,設法協助自家選手提升國際排名。如果在爭議出現(時機到了),該好好大吵一番時,若因為外語能力而無法完美達意、吵個痛快,那真是無奈到最高點。

至於跟我抱怨的那位教練,最後自己掏錢、募款了數十萬後才得以一起出國,只為了在競賽期間與自己訓練的國手面對面討論戰術,而不是透過通訊軟體跨國、跨時差討論。

有人問,現場裁判長私下不指導嗎?抱歉,有些裁判長只是官僚、佔著位置,真正上戰場後毫無功用、不懂技術,而且國手平時訓練都是由教練團負責。

講到錢就傷感情,國內賽就算了,國手培訓期間部分教練是沒有薪水或津貼的,有教練一開始就被編入培訓計畫,而政府給每職類每月的指導老師費用是6千元,還是2人份,若教練團超過2人,最後分配到的補助金就更少了。

以我剛剛舉例的汽車技術,國際賽比5站,分別為引擎控制系統檢修、汽車電系檢修、汽油引擎修理、煞車懸吊與轉向系統檢修、變速箱檢修等,每一站都需要1位專門教練指導的話,就至少有5位教練,培訓期間將近一年,結果每月只能領6000/5=1200元的指導費,搞不好交通費就不夠了!

再者若碰上某些精深的技術領域,教練只能請各種專家來協助,這價碼絕非幾千幾萬塊可以解決的,教練們自己到處找錢,才能幫國手聘請夠水準的技術指導。

當然,訓練教練最專職的是職訓中心(現已改制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的職訓師,但以目前政府員額緊縮,勢必無法支撐所有職類。所以在國內賽經常可看見,許多分署為了績效,只找較有機會得名的學校合作,丟經費給他們,假訓練真掛名,一般缺乏經費的學校老師,只能屈於現實給掛名,主管機關應仔細追查這樣的例子,不該默許他發生!

技職圈的葉耀文們

各位還記得,士林高商17歲台灣撐竿國手葉耀文嗎?他因比賽前一刻沒有竿子而棄權國際賽。

雖然國際技能競賽的所需機具與材料主辦國會提供,但沒有設備可用的情況,卻經常發生在國手培訓期間。

國際技能競賽主辦國每屆都不同,像2015是巴西、2017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9俄羅斯,所以即使同一個職種賽事,各主辦國指定的機具型號、材料都不一定相同,這樣的情況對於台灣是極其麻煩的事。因為我們採購程序繁瑣,所以台灣選手與教練經常對此傷腦筋。

例如訓練機具要跟哪個廠商借用?如果競賽用的機具在台灣廠商找得到、借得到,那算是幸運的,若只能在國外買得到,除了要煩惱這筆錢如何生出來外,如何進口又是一大問題。通常教練與裁判長只能瘋狂燃燒自己的人脈,到處拜託政府、廠商、拜託各達賢人士,有教練說,這根本跟行乞沒兩樣。所以部分職類國手只能先以不同廠牌、規格的機具先行練習,等到國際賽場上,再視情況應變,看了真是心酸。

有人看到此會問,政府單位沒有預算嗎?恩……若非特殊情況,各職類約有30萬的材料費,但通常工科類的機具或一套工具就遠超過30萬,更不用說各職類平時訓練的耗材等。

我曾訪問過某屆技職國手,他在選上國手當下其實很猶豫要不要放棄,因為一旦進入培訓,勢必要承擔很大的金錢壓力,好在他靠著國手培訓期間的空擋去打工,也有周圍老師集體掏錢贊助材料費,才得以撐到世界賽。最後這位國手替台灣拿回了自1970年參賽以來,美容職類的第一面世界金牌。

大部分國手在培訓期間須休學來全力應戰,期間生活津貼大約1萬2,勉強還能接受,但在移地訓練時,期間的吃住並沒有相關配套。譬如上屆有位技職國手跟我分享,他的裁判老師在北部,但他卻住在中南部,往返交通費讓他非常吃力。

技職國手奪牌後獎金

獎金部分,教育部去年修正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奧運奪金從原本的1200萬提高到2000萬,銀牌跟銅牌則維持不變,分別是700萬及500萬;另外,中華奧會對奪金體育國手再加碼一千萬,如此屆舉重代表許淑淨奪金後,可領到3千萬獎金。

那有「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國手呢?

國際技能競賽是一個擁有近80個會員國,涵蓋全球超過7成人口的競賽,許多國家投入的關注與配套、資源並不輸給奧運。但以獎金層面來看,台灣金銀銅牌分別為100、50、30萬——而且是2013年才調升過,在此之前別為50、40、30萬元——和奧運獎金落差懸殊,當然,也有國家給技職國手的獎金是少於台灣的。

雖然技職國手只是20歲左右的學生,此競賽對他們來說只是個過程非結果,他們仍須投入職場,以此切入點,獎金不可能(不必要)像奧運那麼高,只是這比例也太過懸殊。韓國選手若奪牌會額外贈送一棟房子;中國大陸汽車噴漆國手楊金龍奪牌後,雖然僅有中專學歷,也就是台灣的高職學歷,卻被聘為同等教授待遇的「特級技師」,擔任杭州技師學院的正式教師。但台灣的技職國手呢?

中國大陸楊金龍中國大陸汽車噴漆世界金牌國手楊金龍。(圖/技職3.0資料庫)

看著國際賽上韓國Samsung(三星)、德國Festo(飛斯妥)、德國Siemens(西門子)大力贊助,並在各國間支持選手、培育選手,台灣業界投入培育競賽選手資源不夠多,仍是一大隱憂。

以制度面來說,韓國技職國手可以免役,但台灣卻只有升學保送一個途徑,只是國手經過選拔再加上培訓至少要花3年,最多有人花上5年、7年才選上,為國奉獻多年青春後,奪牌回來還要服兵役,這對於他們是多麽不公平的事?而兵役制度只是沒有良善配套的其中一例。

技職國手的發展窮途末盡

教育部舉辦的技職再造第二期成果展中,邀請了第36屆國際技能競賽板金國手馬祥原當作台灣技職學生的標竿。當年馬祥原拿下奧迪在中國大陸的所有合約,一戰成名,現在自己在中國大陸開公司經營汽車事業,但諷刺的是,馬祥原私下跟我說,他能有現在的發展,是因為當初國手比完賽後在台灣找不到發展,去了中國大陸才闖出名堂。

過去台灣政府投入許多經費培養的技術選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卻沒有適當的教育環境,導致求學困難;投入職場後,又因技術沒有精進,也沒有將比賽技術轉化為業界所需職能的教育過程,導致了最終練比賽、練技術只是成為升學的入門磚罷了。更慘的是,被二一、退學的例子不在少數。(延伸閱讀:〈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

馬祥原
在第36屆國際技能競賽奪得第一名的板金國手馬祥原,現在在中國經營汽車事業。(圖/技職3.0資料庫)

技職競賽背後的問題本質

大概69年前國際技能競賽在西班牙萌芽後,目標就是「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而我更進一步認為,競賽,就是展現一個國家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綜合成果。

台灣政府若只把技職國手當作奪牌機器,把競賽當作例行活動在辦理,而不去思考如何透過國際技職賽事,提昇全民投入技術學習之氛圍、提升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品質,甚至吸引更多企業在國際曝光或相關商機誘因下投資技職教育資源,那就枉費了每年政府投入在這些賽事的資源與人力。

台灣辦理的技職競賽多達47種職類,包含美容、美髮、西餐烹飪、綜合機械、花藝、服裝創作、健康照護、珠寶金銀細工……等,每個職類都代表一個產業的生態鏈,其中可橫向縱向發展、借力使力的面向實在太多太多了。可惜,過去政府投入資源不足、格局不夠寬廣,難怪逐漸被他國追趕超越,這並非單一單位的責任,而是台灣整體是否有大格局的技職發展戰略思維。別說中國大陸了,俄羅斯、印度等國都在蠢蠢欲動、蓄勢待發。

或許憑著過去前人努力的基礎,台灣的技職教育系統在世界上仍排得上前五名,但5年後、10年後呢?這值得我們思考競賽表面背後的問題本質——整個台灣技術人力培養與發展,以及產業、技職系統、職訓系統間的互動關係。

 

教部成立技優生專班 強化技術教學與就業銜接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簡稱技優生)升上科大後,經常發生課業跟不上,且技術磨練停擺狀況,因此教育部祭出「技優領航計畫」,針對技優生的學習輔導、技術精進以及就業銜接的照顧,最高補助每校每學年度一百萬。教育部技職司長馬湘萍坦言,過去部分技專學校並未特別照顧技優生,此計畫正是為了改變目前的困境。

本計劃針對各校技優保送及甄審入學學生,目前已提計畫申請的學校都已進入審查階段,若通過,教育部補助每校每學年度最多一百萬元,另外,106學年度欲在技優保送管道成立專班者,將視計畫增加額外補助經費。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解釋,當初是希望學校成立「技優領航專班」照顧技優學生,但後來發展成一個「計畫」,因為有些學校技優生並不多,很難都成立出一個專班。此計畫主要目的,是針對技優孩子目前的困境,協助他們進入大學以後受到更完善的照顧。

民國96年起辦理高職菁英班,台科大、北科大、雲科大、高應大4校招收技藝優異的高職生,之後併入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張惠雯坦承,過去菁英班的盲點,是許多學生進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所以此專班必須專注在某個領域。張惠雯強調,專班跟高職菁英班性質不同,也不會取代菁英班,專班是招收性質或領域一致的技優學生,而高職菁英班則不限制,前者招收學生性質是專精,後者以廣度為主。

強化就學輔導 減少技優生被二一狀況

張惠雯指出,過去學校課程並不一定符合技優生的需要,發現不少技優生面臨二一退學狀況,所以專班將開設基礎學科補救教學、專業學科精進課程等,協助技優生在課業上的銜接,而這些課程不只針對專班學生,更要照顧先前透過技優管道入學的孩子,另外,因為是在同一間學校開課,其他非技優學生也能來上。

技術精進 引入技術業師

張惠雯表示,技術精進不一定是針對國際技能競賽內容,因為進來的技優生都是優秀選手,很少有人能再針對比賽內容去教他們,所以專班是針對投入未來就業所需技術,做進一步深化教學,例如導入技術業師、跨領域學習或參加企業競賽等。

協助技優生就業銜接 

張惠雯說,跟教育部申請成立專班的學校,勢必設法找到專班的對接廠商,應包含完整實習機制、合理生活津貼與待遇規劃、畢業後就業媒合等,協助技優生的就業銜接,這部分教育部期待其他部門可以加入協助。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科長魏世鑫表示,在選手出路方面,勞動部已經開始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先提供在學期間學生獎學金、實習機會甚至海外訓練等方式培訓在學技優選手,技優生畢業後到該企業服務。(延伸閱讀:勞發署推企業聘技優人才 黃秋桂:重視選手後續職涯發展

曾在國內外技藝、技能競賽得獎,或擁有乙級技術士證的技術優良學生,可以透過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管道直升科大,不必參加四技二專的升學考試。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的核定招生名額分別為9959與418、錄取人數為8104與257。

 

專訪/馬湘萍:技職政策很好,但應檢討落實面

 

採訪/黃偉翔|攝影/黃偉翔

去(104)年8月上任的技職司長馬湘萍,將於本(8)月底卸任,期滿一年。透過專訪,除了一探目前技職主要政策外,更探討台灣技職面臨的困境。馬湘萍無奈地說,產學攜手、產業學院等,這些「產」跟「學」共同培育人才的模式很好,問題出在政策落實面是否扎實,這是未來應該加強的部分。

以下為專訪問答內容:(Q為3.0記者詢問,馬為馬湘萍回答。)

開始發展技職招生端的實作測驗

問:科大招生端為人詬病的,就是無法測出實作能力,您任內做了哪些努力?

馬:比起一般大學,技職校院更應注重實作面的技術養成,可是現階段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較難直接測出學生的實作能力,因為目前考試內容大部分為筆試,也讓不少高職孩子為了衝高筆試成績跑去補習,為了讓技職回歸務實致用特性,這是目前該持續檢討與改革的部分。

我們希望高職教學端能更注重實作課程,並讓實作能力在入學端受到同等重視,畢竟在台灣教育現場,考試經常領導教學。目前我們正在討論統測如何辦理實作考試,將從目前已有的設計類素描實作考試經驗,去發展大家有共識,且技術面可以突破的其他類群實作考試,希望導引未來的教學現場,讓高職生有真正實作能力,且具有真正就讀興趣而非依憑分數選科系。

統測考試品質也是須加強的部分。目前已請技專測驗中心去發展題庫,但它有許多技術面上的瓶頸,例如願意出題的老師並不多、技職類群考科比起高中過於複雜等。

技專端應加強實務選才

問:技專在甄選入學時,真正辦理實務選才的比例很低,教育部是否有要求改善?

馬:我們已要求學校設計出更好的選才措施,即便一般高教體系學校都會去用心地篩選學生,技專校院應該更認真思考收什麼樣人才,而非單單只看統測分數高低,這樣高職生會回到以統測為主的考試思維。技專端須辦實作選才,或檢測學生高職時期的實做專題、技能技藝競賽、證與照等,來選才。

尤其證照部份,不希望高職生一窩瘋取得一堆證或照,若是跟未來職涯沒有幫助,只是為了升學或加分而亂槍打鳥,並不鼓勵這樣的行為。

雖然部分技專學校對實務選才表示抗拒,但若未來幾年檢視通過,教育部將放寬(增加)甄選入學名額。目前先嚴格要求典範科大與教學卓越學校先試行,且標準拉高,其餘學校若有合適機制也可送到教育部,會一併處理。(編按:典範科大教學卓越學校為受教育部競爭型經費補助之學校)

加強檢核 預防實習把學生當廉價勞工

問:目前實習制度落實程度不佳,甚至學生被當作廉價勞工的現象,如何改善?

馬:之前確實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廉價勞工,以及學校課程是否有與實習內容搭配?還只是把學生丟到業界而已?對此我們做過深刻檢討後,未來實習機制會加強評核制度。

當然,我們也擔心學校為了衝量,把大量學生送到學生,但業界真的是從培育人才角度來做這件事?這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另外,業界可能已有自己的實習制度,例如日曰光,他已經跟我們幾所科大密集合作,負責實習的主管要定期跟學校溝通學生實習狀況,教育部會提供適當的獎勵機制藉以鼓勵。

檢討產學攜手計畫

馬:跟實習有關的是產學攜手,一個十年的計畫但過程中都沒有檢討過。雖然此計畫理想很高,有學校端(高職、科大)、學生端、產業端的合作,但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些問題。學生端對於產學攜手,他的期待是什麼?是真的期待透過此計畫獲得實務工作經驗?還只是為了學歷?這是教育部應該對機制面做進一步的檢討。

改善評鑑制度形式化

問:評鑑制度與教師升等模式長期影響著技專端教學與師資面,未來會鼓勵更多技術升等取代論文升等嗎?

馬:過去技專評鑑被批評是形式化,以及評鑑指標太複雜。我們檢討後,指標真的太繁瑣,指標多等於沒指標,專科有將近一百個,現在已經簡化成幾個大項,這樣才能突顯各校辦學績效,過程中,也希望授權自審,技職是否也朝這方向,部裡面還在討論中。

大學裡面,老師最重要的生命是升等,技專這塊自審學校比較少,目前希望有自主權的技專可以強化技術升等這塊,教育部也在私校獎補助中,把技術升等與教師多元升等的比例與力道調得很高,藉以導引到技職務實致用特性。

問:技專評鑑已從過去等第制改為認可制,這樣意義差別在哪裡?

馬:目前技專校院評鑑已從等第制改為認可制,五專也會朝這方向,等第制類似有一個統一的級別標準,大家用統一標準來看待,但認可制則是希望技專端把評鑑當作是跟自己比較的工具,而非與其他學校比較。

技職嚴重傾向服務類科 應加強職業試探藉以改善

問:目前科系傾斜服務類,高職農工越來越少且學生就讀意願低,教育部在科大端用外加名額開放高中生源補足,卻引來許多罵聲,您怎麼看待這件事?

馬:目前大方向是,服務類不能增只能減,農工類只能增不能減,外界可能覺得緩不濟急。本來有考慮增班國立科大農工系所,但與國教署討論後,認為主因是少子化,高職端沒人來讀,所以增班也解決不了問題。

目前最大問題是土木、建築類,高職供應端比較少,甚至不足額科大需求端,所以會開放外加名額補足這部分的生源。

我認為主因是我們從小就被鼓勵唸書,但卻對職涯沒有太多認識,能力、性向等,在制度面沒有太認真被落實,如果職業試探可以從小做到位,相信可以協助學生選擇科系,改善後來的學用落差。

對於媒體與民間抨擊科大收高中生部分,其實是外加名額處理,在高職原有名額外再開放名額,所以不會排擠到高職入學權益,但學生心情上會受影響,尤其開放台科、北科等前端學校時。

盼企業投入資源 緩衝少子化衝擊技專端

問:少子化衝擊,未來許多技專面臨倒閉或轉型,目前教育部態度是?

馬:處理退場學校這端,教育部已找出一些有問題的學校,不論是招生、財務、人事等方面,若這些學校不願退場,那我們會要求他的辦學品質一步都不能減少。若學校遇到經營危機,我們會鼓勵透過各種管道來改善。

例如透過國營企業,讓他們直接培養自己所需人才。最近的例子應該是台電與桃園農工(現已改為北科附工)的合作,在學校開設台電專班,學生選讀該班專業科目外,寒暑假將到台電見習,學生畢業後,該班及至少有10名學生會進到台電工作,起薪三萬元。另外,因為教師每六年要有至少半年的業界經驗,公營機構也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

目前營運有問題的學校,教育部將祭出更大力道。學校要找出路,招生可能難以加強,但如果可以透過與產業合作,例如中信金例子,科大透過產業挹注轉型,體質與系所都將調整,但仍保有科大模式,產業若能進來幫忙,未來技職面臨退場時,各面向的衝擊將會減少。

 

技職國手團隊權益不受重視?勞動部:評論與現況有落差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獨立記者黃偉翔日前於聯合報專欄撰寫「技職競賽窮途末盡?『相忍為國』的技職國手團隊們」一文,評論過去技職國手團隊在為國爭光中,部分權益不受重視。今(22)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主任林宏德對此回應,認為文中所提國家榮耀背後瘋狂燃燒教練們及技職國手奪牌獎金等內容,與現況落差情形,以下為勞動部回應全文。(延伸閱讀:技職競賽窮途末盡?「相忍為國」的技職國手團隊們

林宏德/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主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定期舉辦全國技能競賽,從分區初賽、全國決賽、二階段國手選拔賽,以至於培訓國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過程投入相當的政府預算,也動員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訓練資源,再加上產業及教育界等技優人士熱情參與,方得以在國際技能競賽,持續締造佳績。

國手培訓需整合各界的資源協助方能順利推動,首先須由裁判長研判因應試題需求不同技術面向,擬定國手培訓計畫後,協調本部勞動力展署各分署之訓練師利用教學空檔指導,不足之處再邀請熱心之歷屆國手及企業技優人員加入培訓團隊,進行包含具有現場教學、作品評鑑、遠端指導等不同培訓模式。另國手培訓前已歷經多層次競賽,國手培訓並非毫無專業基礎技能之基礎訓練,其間大部針對國際賽試題模擬試作,尚無須教練定點全時陪伴,培訓教練基於經驗傳承使命,大多主動投入貢獻心力,而非所稱之完全靠人情在支撐整個訓練模式。

競賽依照職類特性,有設站、設題、設項等方式,過往因應競賽模式,參考選手及裁判長的需求,在有限的資源下,當指導老師兼具語文能力時,將優先指派陪伴出國參賽,專業的翻譯人員將配合裁判長及協助選手順利參賽。至裁判長比較熟捻競賽規則,需負責綜理全程培訓事宜,除專業素養外,更需具備發掘國內技術指導人才、同步國際技能趨勢,合縱連橫各國裁判等能力,為持續培育技優青年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因應每一屆不同主辦國而有指定機具設備不一致的情況,本部已盡可能租借或採購合一的機具設備供選手練習,當有不足時,將規劃海外移地訓練。至於培訓所需材料費用,以巴西國際賽為例,共支應新台幣1,600萬元餘,個別職類從30至90萬元不一而論。其中仍要感謝許多廠商熱情贊助,在培訓過程提供技術人力、訓練設備材料等,讓國手得以在9個月的加強訓練中,加強熟悉度,提升技術能力。

在獲獎選手獎勵金部分,各國國情不一,我國第一名獎金為新台幣100萬元,雖相較韓國的130萬元略低,但較諸鄰國日本及部分歐美國家未編列獎勵金已相對優渥,另外,我國國手主要具學生身分,在學業與技術發展上,大都選擇技優升學途徑。歷屆國手在師範或科技大學完成學業後,進入企業及擔任教職校長,繼續引領國內技職發展,不在少數。

有關技優選手的職涯規劃上,本部將持續就國手的職涯及學涯發展研議精進作法,並與教育部就升學推甄及技能發展上,跨部會合作共同推動,讓所有技職青年打造值得努力的未來。

 

教育部7職務大調動 新任技職司長由國立臺灣圖書館長楊玉惠接任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教育部今(9)日公佈人事調動,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等7人職務調整,包含5位司長及2位副司長,教育部已向行政院長林全報告核可。

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由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楊玉惠接任。目前擔任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歷任教育部督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專門委員等職務。

綜合規劃司司長由教育部參事兼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執行秘書黃雯玲接任。目前擔任教育部參事兼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執行秘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歷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副司長、專門委員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長等職務。

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由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詹寶珠接任。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美國德州理工大學電機博士,歷任國立成功大學電資學院副院長、電腦及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長、電機系主任等職務。

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鄭乃文接任。目前擔任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歷任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教育部督學兼國會組執行秘書、司法院專門委員兼副院長辦公室主任等職務。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由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邱乾國接任。目前擔任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歷任新竹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組組長、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專門委員、科長等職務。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副司長由終身教育司副司長李毓娟接任;終身教育司副司長由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副司長郭淑芳接任。

黃偉翔/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原文刊載在udn《鳴人堂》網站,標題為「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文/黃偉翔

2016年里約奧運即將在8月6日展開,台灣選手取得18項參賽資格,共58位選手拿到比賽門票,是歷屆最佳成績,舉國上下都期待本屆能奪下幾面奧運獎牌,尤其是過去表現傑出的競賽項目。然而,不說或許知道的人也不多,8月10日起將有另場重量級賽事要舉辦,即是「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不意外的,這件事沒有獲得太多國人的關注。

今年除了選出台灣各職種如家具木工、花藝、汽車技術、美容、美髮……等金銀銅牌好手外,更會進一步選出國手,代表台灣參加2017年,素有「技能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這些國手將在阿布達比與來自75個國家的選手競爭,用技藝為台灣爭光、奪牌!延續或挑戰台灣上一屆世界排名第三的奪獎紀錄。

好現象是,總統蔡英文在選前,數次喊話技職的重要性,她提出三大方向,分別是鼓勵技職學校找到新定位、職業教育授課的彈性化、強化校園跟職場的連結,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林全,到政務委員林萬億都在喊的,「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先不論現實中的可執行性,光是能稍微扭轉學歷迷思、對於技職學校往升學靠攏的社會價值觀,就很值得讚賞,這凸顯新政府對技職議題的重視。

讓技術選手以就業、而不以升學為優先

在我數次撰寫技優生議題的報導與專欄後,教育部技職司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開始更重視這群技術選手的出路,目前雙方都已經在醞釀新的制度或模式來補強這塊。但若能從行政院層級來統籌,將「技職選手」與「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一併處理,其力道將比部會間各自努力還強大許多,而我認為,眼前即將舉辦的技能競賽便是一個現有且良好發揮的場域。

在104年度技藝競賽工科賽中,主辦學校嘉義高工校長林文河做了一個創舉,就是讓參加競賽的選手與廠商媒合,當時31間企業共提供154個有薪實習機會,學生更可獲得在學獎學金。雖然就業與實習仍有段差距,但此模式或許可以當作技能競賽良好的借鏡。從分區賽的3244位選手、8月舉行的全國賽968位選手、一直到最終選出的42職種國手,若這些大部分為高職生的選手,都有良好的就業出路,不再只是拿競賽成績去升學加分,或保送上明星科大,這不只對「鼓勵18歲青年先工作再進修」政策有示範作用,更能彰顯學習技術的價值!

若能導正風氣且政策配套得宜,在技職教育系統,學生願意在高職畢業後先就業,等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再進修,不論四技,或二專再接著二技,這種間斷式學習才是最適合技術人才的養成過程。

蔡總統能在技能競賽做什麼?

目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透過建置技優人才資料庫,提供企業查詢,並研議企業預聘技優選手制度,讓企業投入資源培養選手,但選手到業界與一般求職者待遇會有差別嗎?工作職位會因為競賽經驗而有所不同?企業真的願意投入資源,培養年輕選手成業界所需的人才?這些目前都仍是大問號,也是執行面的困難點。

但有做事總比沒做來得好,至少開始重視了。相信大部分技能圈內人士普遍的陰影是,在上一次民進黨執政期間,始終不夠重視技能競賽。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後,政策對於職業訓練的重傷至今仍未恢復。當時政府認為國際技能競賽只有一個人能出去比賽,所以砍了競賽預算,但事實上,這一個人是從龐大的一群人中選出來的,政府沒看到背後的金字塔基底,還把原本有的30幾個職類,砍掉剩下10幾個,所以整個國際技能競賽表現進入了多年的黑暗期,直到最近幾屆成績才慢慢回升。

畢竟,有金銀銅牌甚至國手稱號在前面誘導,才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技術訓練,進而帶動培訓能量,這也是國際技能競賽舉辦的由來。當技能競賽失去目標,技職發展又更往升學靠攏,無形中台灣整體技能水準大幅下降,更嚴重的是,過程中部分職訓單位被迫轉型,職業訓練結構都破壞掉了!那些年間更把職訓師調去從事就業服務,無形中使許多職訓師就提前退休,遇缺不補,職訓師都變成沒保障的約聘研究員,誰會願意待著?難怪都被大陸、越南延攬去,技術、技職人才外流,其外流數量,更是政府完全無法掌握的。

但這些都過去了,若能從現在起,真正重視這園地,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將會更完善。距離上次前總統馬英九來全國技能競賽頒獎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這5年間多是前副總統吳敦義親臨現場;總統蔡英文數次喊話重視技職,相信若能撥空前來,為這些技職孩子加油打氣,將會對國人展現重視技職的示範作用!

 

全國賽名次與國手賽名單公告 蔡英文:透過競賽鼓勵青年磨練技術

 

(記者黃偉翔/台中報導)

今(13)日下午公布第46屆全國賽名次與國手賽入圍名單,總統蔡英文親自頒發金牌獎,並呼籲,黑手不應是貶抑詞,未來會加強產學合作,讓技職學生職涯更有發展性。(文末有附有全國賽名次與入圍國手賽名單

蔡英文表示,從全國賽勝出,代表具備一定技術能力,可以勝任職場工作,是業界搶著要的人才,而國際技能競賽已有66年歷史,是技能圈的「奧林匹克」,現在正在舉辦的奧運是展現個人意志與潛能,技能競賽則是表現個人專注力、邏輯以及手藝能力。

勞動部長郭芳煜說,全國賽從民國57年起舉辦,今年是第46屆,我們在上屆國際賽上獲得5金7銀5銅19優勝,得獎數排名世界第三,今年選出的國手,2017年將到阿布達比為台灣爭光。

蔡英文指出,從國家角度來看,經濟成長憑靠產業的健全,而產業健全又是靠著技術人才支撐,就算自動化、智慧化已是世界趨勢,但產品製造還是要回到基本的技術能力。蔡英文強調,不只工業領域,對於強調人性跟體驗的餐飲與服務業而言,更難用機器取代手工的質感,所以先進國家都很注重專業能力的培育,這也是台灣政府將不斷努力的方向。

蔡英文希望,持續透過全國賽,除了培養國手外,更鼓勵青年學子磨練技術,帶動各行各業技術的發展,也會加強產學合作,讓學校與現場實作可以緊密合作,技職學生可以有更寬廣的職涯。蔡英文還提到,會積極把數位能力列為技職課程重點,以因應產業升級與轉型。

蔡英文還說,黑手不應該是被貶抑的名詞,黑手是最有尊嚴的職業,如果國家注重技能,台灣製造將會代表尊重技術人才、重視技職文化,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關鍵就在技職教育。

 

第46屆全國技能競賽英雄榜(下面還有入圍國手賽名單)

Document-page-001 Document-page-002 Document-page-003 Document-page-004 Document-page-005 Document-page-006 Document-page-007

Document-page-008 Document-page-009 Document-page-010 Document-page-011 Document-page-012

 

第44屆國際技能競賽第一階段國手選拔賽入圍選手名單

Document-page-001 Document-page-002 Document-page-003 Document-page-004 Document-page-005 Document-page-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