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校數變動趨勢

 

文/許品鵑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品保專員

 /謝秉弘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專案助理

 /陳麒竹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前專案助理

 

本文針對1990年至2014年間,臺灣大專校院變動趨勢進行分析,不包含空中大學、宗教學校及軍警學校,而各年度統計資料係參考教育部統計處公布在網頁上之各種資訊。以1990年為例,其資料蒐集起迄時間為1990年8月至1991年7月。本文分三個時期探討相關重要政策對高等教育機構變動之影響。

 

解嚴開放階段(1985-1995年)

由於先前專科學校快速擴展,導致師資、設備等問題浮現,政府遂於1973年暫緩私校設立,至1985年才再次核准開放新設私立學校。

1987年臺灣解嚴後,政府在各層面均急於改革,且因為國內經濟成長,人民生活素質提升,對於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政府被要求以更為開放多元的政策促進高教發展。當時教育部長毛高文於1989年以發展「質量並重」之高等教育為施政重點,提出在量的規劃上,將逐年增加大專學生及研究生人數,期使接受高教人數與總人口之比例,由當時的2%至2000年擴增至3%。

接著,教育部於1990年新設6所學校,並廢止三專學制,輔導學校改制為學院、技術學院或二專。至1995年,大專校院由121所增至134所(如圖一)。

大專校院校數變動趨勢圖

 

改制擴充階段(1996-2007年)

為因應當時經濟之快速發展,以及解嚴後教育改革聲浪之高漲,《大學法》於1994年進行修訂,政府對大學發展的管制逐步鬆綁。同年,民間亦發起410教育改造運動,提出四大訴求,其中之一為廣設高中大學。

而為回應教改訴求,行政院於同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於1996年12月完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五大教育改革方向,其中,在暢通升學管道部分,即揭示高等教育除了數量的適度成長外,亦同時規劃各類型的高等教育體系。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於1996年提出高等教育第二條國道政策,使得許多專科學校與獨立學院紛紛進行改制。

由圖一可知,大學與技職學院校數在此階段大幅成長。而技職體系學院由於大量的專科學校改制,使得技職學院數量遽增並達到高峰,共增加了36所。反之,專科學校數卻因此銳減,由70所減少至17所。在此階段,整體大專校院數由1996年的137所,至2007年已有164所,共增加27所,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

 

嚴格管控階段(2008年迄今)

由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面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開放的競爭,加上少子女化的浪潮來襲,也衍生教育資源分配、高等教育辦學品質等問題。因此,政府在量的擴充之餘,也開始追求品質的提升,陸續研訂相關政策以改善高等教育擴充之問題。

2009年10月,教育部在立法院提出「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的發展策略」報告,已明確揭示學校數過量化與錄取率超高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並提出大學轉型退場之因應措施與策略,並於2015年3月發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以推動高等教育資源重新整合規劃,提供大專校院多元發展的經營型態。

由此可知,大專校院的設立已由前階段的開放成長再度趨向嚴格管控。故大專校院數在此階段並未持續增長,甚至有減少之徵兆,但仍延續前階段之改制浪潮,惟由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轉變為由技術學院改制科技大學,使得科技大學數量呈現大幅成長的現象,由2008年的38所增加至2014年的57所。此外,此階段另有8所校院合併為4所大學、2所技術學院停辦,合計2014年共有159所大專校院。

 

大學數量膨脹的影響

自1990到2014年間,臺灣大專校院數增加了38所,達到159所,大學指考錄取率也從1991年的40%增加至2014年的95.7%,幾乎已是「人人可以念大學」。然而,大專校院數量增加及大量改制的結果,也造成了整體教育資源稀釋、大學校院與技專校院定位不明、改制後學校整體資源能否滿足發展需求以確保教學品質,以及畢業生就業等問題,儼然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並亟待解決。

 

圖片來源:評鑑雙月刊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評鑑雙月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