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閔芬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意識 讀書不再只是「背多分」

實習記者吳桂芳/臺中報導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總是這麼多,但是底層的孩子並非想站上頂端,他們唯一渴望的是想要突破自己的極限。」沙鹿高工化工科教師黃閔芬的教學模式,從填鴨式教育漸漸轉變為引導式學習,期望學生不再是背誦課本知識,而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 為什麼自己會喜歡或討厭?

擁有專業知識基礎的高二學生必須獨立設計、思考專題內容,然而黃閔芬點出,對於僅接受過填鴨式教育的學生,尋找專題主題可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挑戰。學生參閱其他的專題成果後,不會發現專題內容的紕漏與長處,只會對於作品本身給予好壞的評價,卻無法舉出認為優劣的原因。「技術型教育中的學生在操作上非常有優勢,卻無法發現問題意識。」黃閔芬點說。

過去黃閔芬在上課時,常常會問學生「你懂不懂?」,這時學生會有兩個反應:第一個是說「懂」,第二個是不說話。以前她會將不說話的學生視為已經理解教材,但久而久之,黃閔芬發現這樣行不通,因為學生不能吸收上課內容,學習狀態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無法進入課程所教的階段。

後來黃閔芬換一種方式判定學生的吸收程度,請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分享之前學習內容,藉由學生的表達斷定能否理解教學觀念。針對學習狀況比較低落的學生,黃閔芬會先詢問「哪裡不懂?」,有些學生會直率地回答「通通都不懂!」,她則會剖析上課內容,細分每一個主題,一一詢問學生能否理解後,再進入下一個教學主題。

黃閔芬組合保麗龍球的方式示範化學式。(圖/黃閔芬提供)

雖然此方法需要磨耗大量時間,但可以因此引導學生找出問題,未來如果碰到問題時,學生也能藉由這種方式摸索問題的癥結點。因為有些學生會自暴自棄的覺得「我就是不懂!全部都不懂!」,但黃閔芬認為學生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笨,只是學生無法有效的探索出問題點。

坦誠面對自己的過去 學會精進自己

黃閔芬一路走來並不順遂,但她也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跌跌撞撞的經歷。黃閔芬剛當老師的前兩年,採取的都是講述式教育,教學方式非常一板一眼。只要學生不及格,就會將單獨找學生問話,甚至在課後強硬要求學生留下來背答案。當部分畢業生面對人生中的難關時,她才猛然發現自己沒有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開始省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將知識背的滾瓜爛熟的填鴨式教育真的是對的嗎?

改變黃閔芬最大的轉捩點是考上台科大的資優生小恩(化名),小恩在學校永遠是班上的第一名,甚至大幅領先第二名 100 多分。然而,一談及這名小恩,黃閔芬的語調止不住哽咽,口吻中無法遮掩對小恩的懊悔:「如果當時我改變了做法,或許結果會不一樣」。

當時統測剛閉幕,黃閔芬出了一道試題:說出你想要卻不敢說出口的話。小恩在考卷上寫下「老師可以不要以成績評斷學生嗎?為了配合你們的期待,我辛辛苦苦讀了三年,這三年沒有一天睡好」,黃閔芬坦言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十分揪心,反思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

「老師,我為什麼要來台科大?」

半年後,黃閔芬接到一通電話,與小恩同屆的畢業生告訴她小恩沒去上課,所有人都無法聯繫上小恩。即使小恩已經畢業,黃閔芬仍著急的翻閱小恩家人的聯絡方式,並聯絡同樣考上台科大的同學留意小恩的近況。

過了一陣子,黃閔芬終於聯繫上小恩,小恩告訴她:「老師,我考上台科大,然後呢?我拿了一張很漂亮的門票,然後呢?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要來台科大」黃閔芬也回想起自己曾在台科大就讀,在就學的四年中,她也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要來台科大?」,黃閔芬透過輔修其他科系獲得成就感,但小恩沒有找到他的成就感,乃至於想要休學。

黃閔芬不禁感到當頭棒喝,她認為她辛辛苦苦栽培一個學生,不停歇的要求學生考取國立大學,卻沒有教小恩學會與自己對話,解決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小恩話出後,黃閔芬誠摯的向小恩說:「我聽完你的故事後,我覺得老師很對不起你。我想跟你說對不起是因為我覺得沒有教會你面對挫折,你應該學習的東西我都沒有教會你。」

小恩為了滿足師長的期待,高中三年都沒有睡好。(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示意圖/取自Pexels)

今年小恩已經順利從台科大畢業,不打算繼續攻讀研究所,表示下一步想要去星巴克打工,試圖克服自己面對人群的恐懼。小恩擔心被家長反對,但黃閔芬指出只要小恩好好與父母溝通,相信父母也會諒解小恩的做法。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小恩未來想要怎麼抉擇,黃閔芬皆會給予尊重。

課本會給標準答案 但人生沒有教科書

此次事件過後,黃閔芬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裡還長,如果我無法協助學生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好像有點愧對老師這個職業」,黃閔芬開始參加臺中市群科輔導團課程和觀摩其他老師的教學模式,學習課程設計的理念,從不同角度看出自己原先課程設計的盲點,慢慢調整自己的上課節奏。

一名學生小翰(化名)自入學以來,便對黃閔芬表示不想讀書,是因為家長希望小翰能完成學業。黃閔芬與小翰商量,並妥協小翰可以不用上課,但只要上課內容與課本無關,小翰就必須和其他同學一樣完成。化工科需要練習配藥品考取證照,黃閔芬認為就算小翰不喜歡化工,也應該將化工相關的知識帶走,因此黃閔芬請小翰擔任公共配藥員。

依黃閔芬的觀察,她發現小翰有一種不服輸的英雄氣結,只要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小翰只要做事一次不成功就會放棄,黃閔芬為了磨練小翰的耐心,她故意設計調配克數應精準到小數點後三位,半脅迫半鬧著玩對小翰說:「差一點點都不行,如果公共藥品沒有調配好,全班就會做不出來」,她也軟硬兼施的鼓勵小翰:「你這個責任真的很重要,因為同學真的很需要你這精準的藥品」。而調配藥品的方式是以扣重法計算克數,只要在藥粉在反覆倒入的過程中不小心飛出去或是殘留,比例就會不精確。

在全班檢定證照當天,小翰依舊協助配置公共藥品。在考試答鈴前,監評委員把黃閔芬找來,因為他看上小翰所配置的藥品,更誇獎藥品調配的數據實在是太漂亮、太精準。監評委員不停讚口小翰,並向小翰請求能否帶回小翰調配的公共藥品。

畢業典禮時,小翰寫了一張卡片贈與黃閔芬,上面寫道:「雖然我很不會讀書,但你還是非常地照顧我,我覺得我媽一定有塞錢給你!」學習自主性低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興趣,那黃閔芬則訓練他知識外的能力,好比找資料、口語表達等等,讓學生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隨著學生調整標準門檻,但黃閔芬也會堅定立場,讓學生明確知道什麼狀況可以妥協,而不是慣著學生胡作非為。

摸索適合的教學方式 不僅適用於老師 還要考量學生的需求

黃閔芬逐步修正自身課程規劃,才順利找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模式。經過不斷修正後,她放緩課程步調,「不再只是傳遞知識,重點在引導小孩子可以多思考、口語表達、統整歸納等等」。

黃閔芬(左二)與學生之間的開心互動。(圖/黃閔芬提供)

黃閔芬今年帶領的畢業生在備審資料方面讓她覺得非常驚豔,並不是因為成績考得特別好,而是文書處理能力和思考模式,甚至是模擬面試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明顯提升許多。黃閔芬覺得老師這個職業最可貴的是可以跟學生交流,每個人給予的回饋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才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如今她想要的只是學生能對自己負責。

黃閔芬在訪談中往往將學生稱做小孩子,並不單單是因為年齡的差距,也不是要以歲數施予壓力,而是她總是擔心是不是還能給予學生更豐富的東西,並非單指課本知識。黃閔芬希望能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教授學生更多的技能面對未來。她從起初一言不苟的嚴厲教師,後來轉變成開導學生的人生導師。多年來,她沒有停下步伐,勇於對學生認錯,改善教學上的錯漏,逐步靠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