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高地方學課程:親自走遍冬山河流域才認識長江也不遲

實習記者吳桂芳/宜蘭報導

早在 108 教綱尚未實施前,羅東高商的歷史科老師簡瑛欣自當老師的第一年起,教給學生的就不只有課本內容。採訪過程中,他多次提到「台灣」,教育學生不能忘本,並主動關心、回饋在地社區。

羅東高商社會科的老師有一個共識:希望學生能習得「帶著走的能力」

羅東高商自民國 93 年開設「社會科學研習營」,而後慢慢調整為「中學生的宜蘭研究」營隊。營隊每年由羅東高商的老師帶領國中生,並將宜蘭依流域、村里、地理環境為單位分幾十個主題,在兩三天的營隊時間中師生們走進社區,進行田野調查、設計問卷,最後完成報告。

108 課綱實施後,教育部鬆綁上課時數的限制,提供不同學校各自發展多元課程的空間。好比說,原先的社會科僅分成地理、歷史、公民,師生必須依照課本趕課程進度,如果想要讓學生知悉課外知識,只能刪減課本上的章節,或是運用寒暑假辦活動的時間。

「老師要知道自己希望學生掌握什麼素養和能力,才能從課程中結合相關配套。」

多元課程施行後,課外知識並不只依附在課堂中,羅東高商社會科老師聯合開設高二上至高三下的課程,分別為地方實察探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專題實作和農村發展專題。

自然寫作家劉克襄在其著作《男人的菜市場》中談論台灣各地的菜市場的特色,羅東高商引用書中觀察菜市場的概念設計學校課程。餐飲科學生專題製作多以菜市場為研究主題,主題多以食物、風景、人文、環境保育有關聯,也提供市場能實際執行的方案,希望能改善市場的困境。

羅東高商匯集學生的成果專題並發行成一本校內刊物《走~逛市場》,學生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也學會如何訪問攤販、與店家互動。普通科社會組的學生也與宜蘭傳統市場合作,讓學生進社區,挖掘與市場相關的社會議題。

校內發行的學生作品集《走~逛市場》成果展海報。(圖/簡瑛欣提供)

課程一開始先讓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此舉動與大學上基礎理論和實踐課程相當不同,一般教學方式是教授先傳授理論知識,學生實際操作。簡瑛欣正是認為高中生應該剛好相反,學生先實際接觸不同的、有趣的現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後,才慢慢跟學生說明相較抽象的理論。

「如果我們的學生連冬山河、羅東溪都不了解,不知道流域是什麼概念,不知道平埔族和漢人歷史交流的過程,那學生背黃河、長江要做什麼?不是說其他地方不重要,而是我認為本質性是更重要的。」

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田野調查的所見所聞。(圖/簡瑛欣提供)

簡瑛欣認為,上課不再只是應付考試,田野調查和訪談的能力一輩子都能受用,而這也剛好與新課綱素養教育「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自主行動」不謀而合。老師協助學生進入市場與攤販互動,讓學生在農業和文化環境的議題有參與感,此兩項也會激起學生的興趣並主動學習。

考試成績不代表一切 學生需要的是一輩子都受用的素養

然而,簡瑛欣表示,不是每所學校都有這樣的資源。老師需要耗盡大量時間重新編列教材,與社區互動也需要一定的成本開銷,需要聯繫當地的社會發展協會、文史工作者和耆老等等。這些課程準備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考試成績,而是提升學生的素養能力,簡瑛欣說明,素養教育無法單以一堂課程學得,必須透過實踐課堂所學,才能理解抽象的素養教育。

學生在地方實查探究課程中需要觀察並描述社區的現象,每個學期的課程作業並非毫無關聯。不同階段製作出的作業慢慢累積到高三上學期,學生的成果才依照學習脈絡漸漸清晰,慢慢磨了一年多,高三才會製作出完整的專題作品。學生獨自找出問題意識、訪談商家、並提出解決方案,逐漸明白學以致用,也培養自己的自信心。

期末發表成果展出學生設計的可行方案。(圖/簡瑛欣提供)

「如果高中的教育僅僅是背誦,那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學生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興趣、自信心,我們的教育也是失敗的。自信是一輩子的,也是一種帶著走的能力。」

獨立規劃課程內容 由我決定自己的課表

由於羅東高商是綜合高中,綜高的學生原先就擁有更彈性的選課機制,二年級可以自己選擇超過六成以上的課程。簡瑛欣表示,學校在興辦 108 課綱的自主學習方面,可說是遊刃有餘。羅東高商不僅在課外時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每週甚至專門開設一堂「自主學習課」,讓個別的學生自由規劃課程內容。

以學生提出企劃書的方式說明自主學習的內容,由老師給予相關的建議,學生可以在課堂時間內彈練吉他、繪畫、手作、看漫畫或是運動和打球…等等。學生在期末展現自己這學期的成果,以口頭方式和錄製影片的呈現皆可,無論使用何種方法,學校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透過成果展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倘若,仍有同學依舊不清楚自己的興趣為何,該如何是好?簡瑛欣點出,學生在自主學習課雖說是自由的,但學校也不是放羊吃草,對學生不理不睬。因此羅東高商會搭配學校的政策邀請不同的講座、教授到校講課,期望學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

「因為現階段國中教育不太能激起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以高一的學生飄在天空上的人蠻多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實際帶他們踏到土地上和社區人士互動,學生比較能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

腳踏實地一步步走 資源會慢慢找上門來

羅東高商自開創「社會科學研習營」、「中學生的宜蘭研究」營隊和發展食農教育,皆不是以升學為主要導向,只是一群滿懷理想的教師們希望帶著學生學習,竟意外提高校譽,也開拓學校的校務發展。因為學校與社區間的密切互動,地方農會和飯店、比賽也會漸漸主動邀請羅東高商合作。數年來從不間斷的社區研究,也吸引其他宜蘭的高中職要求與羅商攜手進入社區。

學生向師生解說進入社區後的學習成果。(圖/簡瑛欣提供)

已走在施行 108 課綱前端的羅東高商,絲毫不停下腳步。簡瑛欣絲毫不隱藏的述說,學校未來校務發展的走向,明年起將推動學生的服務學習時數與企業社會責任 CSR 合作。由學校聯洽私人企業的 CSR 部門,確認企業理想能否與學校校務發展契合,期望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回饋到社會上。

簡瑛欣提及 Skills for U 的標語「用技能與社會對話」也正好與素養教育的理念相符,一位職人不單只擁有技術,還須擁有溝通技巧、洞察社會所需並不斷自我提升等能力。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技高地方學課程:親自走遍冬山河流域才認識長江也不遲〉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