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瑛欣推廣食農教育 農青社從耕作關懷土地

實習記者吳桂芳/宜蘭報導

「食農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每個人在吃三餐的過程內思考我吃了什麼?我有沒有在意吃的議題?還是隨便吃就好?吃的過程中有很多可以探討的。」羅東高商教師簡瑛欣於商科學校創立食農社團「農業青年社」,推動農村議題與環境教育。

農青社引領學生參與農業活動

宜蘭雖然是農業大縣,不少學生都務農持家,但宜蘭的技職學校卻沒有正規的農業科別,不像松山工農有園藝科、花蓮高農有農場經營科。羅東高商會設立農業青年社(簡稱農青社)是因為想讓學生了解農業的相關知識,社團活動時間請百大青農擔任社團的指導老師,彌補學生無法在正規課程認識休閒農業的議題、農作物產銷經營的方式並了解宜蘭如何走向經濟農業。

農青社的社團活動可分成種植面、行銷面和關懷面。學生經由地方農民的引導如何實際操作農機具,栽種水稻、有機種植蔬菜或蓮花;亦或是請教已經將農作物品牌化的農友分享創業面臨的困難、預購式和直銷式的銷售方式會有哪些不同;以及透過邀請講座或探討生態紀錄片關心農村和環境之間的問題。

為推廣食農教育,簡瑛欣帶領學生到農場實習。(圖/簡瑛欣提供)

從羅東高商步行五分鐘後,有全宜蘭最大的蓮花種植區及農田,借助學校和社區的互動經營整個社團,學校發展食農教育有先天上的優勢。讓學生從高中開始慢慢培養對農業的關心與在地農作的情感,不要學生上了大學或就業之後忘了自己的根本。

餐飲科學生與農業之間的連結 

羅東高商起初會發展食農教育,起因於學校希望餐飲科培養出的學生能理解重要農業及食物環境的議題,期盼未來掌廚、餐廳管理的人能了解時令蔬菜和環境保育的必要性,因而將這兩項視為食農教育並融入至正規課程中。

簡瑛欣認為在高中職發展食農教育相當重要,因為農委會的食農教育主要在小學推動和規劃,不少小學都有經營校園農場或設立烹飪課程,國高中則會因為升學因素逐漸不重視食農教育。

農青社學生投入水稻見學收割。(圖/簡瑛欣提供)

正因為宜蘭發展農業,也是觀光產業發達的地方,簡瑛欣提議羅東高商應肩負食農教育的責任,希望學生能了解自己家鄉在地的農產品特色。簡瑛欣開玩笑說:「如果連白米的故事都不清楚,是愧對於宜蘭的鄉親」。

「早餐可以吃白飯嗎?」 意外引發食農教育構想

作家劉克襄到校演講,成為啟發羅東高商發展食農教育的契機。「早餐可以吃白飯嗎?」的演講主題十分震撼簡瑛欣,原來台灣人的飲食文化不知不覺間改變了。相較於一甲子前的傳統農業社會早餐依舊以稀飯、醬菜為主食,現代人多選擇快速的西式早餐店,短短六十年的時間竟改變台灣幾百年來的飲食習慣。

劉克襄也在講座中談論到台灣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的狀況,倘若未來氣候變遷造成糧食危機,失去農業生產力的台灣可能會出現大飢荒。簡瑛欣表示,當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嚴重性後,須要透過教育喚醒所有人的重視。 

「只有觀光客才會去羅東夜市,我們當地人都不會去了。」

簡瑛欣解釋,逛羅東鎮的民生市場、南門市場等早市,才能體會到居民特有的活力與精神。在菜市場可以買到小農親自種植的蔬菜,「知道今天吃的蔬菜是哪位農民栽種、種在哪個地方,連種植灌溉的水源位於何處,我們都能感受的到」,這種人與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是全聯和好事多等生鮮超市所買不到的。 

由於疫情的關係,農青社的實際耕作課程無法順利進行,但簡瑛欣仍帶領一名學生作為代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教學生如何收割稻物,學生藉由網路詢問農民烘乾和入倉庫的程序。雖然學生並非就讀農科相關的科系,但透過實際參與,學生對農作觸發情感,而簡瑛欣堅持食農教育的目的也是冀望學生能兼顧本質、社會關懷。

疫情期間,簡瑛欣與學生代表在農民的協助下,以直播方式教學如何收割稻米。(圖/簡瑛欣提供)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簡瑛欣推廣食農教育 農青社從耕作關懷土地〉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