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皮小孩成為教師 廖俞雲翻轉出教育新氣象

實習記者林昱汶/高雄報導

「即使學生成績優秀,如果單槍匹馬,能做的事有限,所以老師更需要透過課程示範,才能讓學生明白『與別人合作的重要性。』」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在擔任高雄市教育輔導團課程督學期間,是落實高雄技術型高中新課綱的重要推手。她有著跨年級、跨科目、跨縣市甚至是跨國等豐富的跨領域教學經驗,身體力行,運用資源多方合作,希望能讓學生們看見世界之大,也鼓舞老師們與學生一同成長。

受恩師啟發 跨領域課程是「真正看見學生的需求」

談及年少時想成為人師的夢想,廖俞雲說,最重要的貴人是她國中時的導師。精力旺盛又好動的她時常被老師懲罰,但老師發現只是限制行為毫無效果,因為她完全不怕,因此老師讓廖俞雲在午休時間替整棟大樓拖地,或許在其他同學眼中這是一種懲罰,但廖俞雲認為,「老師其實是在幫我。」因為既可以消耗無處排遣的精力,又能夠打掃衛生,「我覺得那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事!我很自由,拿著拖把在地上寫很多字,然後再把它們塗掉,很開心!」

廖俞雲(右下)與夥伴討論使學校更進步的課程方案。(圖/廖俞雲提供)

廖俞雲說,這是她最感謝老師的地方,也從此立下成為老師的志願,以至於後來,廖俞雲常說,「跨領域課程不是為了跨領域而跨領域,而是你真正看見學生的需求是什麼。」

創新教學模式 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國文課

廖俞雲大學時期參與服務性社團後受到激發。原來舉辦一場營隊,需要具備許多跨領域的能力,包含小朋友的安撫,與大人們的互動、活動帶領、爭取經費、如何團隊合作等,她發現這些能力都是在社團慢慢養成,也從中看見學生需要不同的能力,這因此成為廖俞雲做跨領域課程的初衷。

廖俞雲邀請朋友與學生們分享勇闖世界各國的經驗。(圖/廖俞雲提供)

有一篇課文是林懷民的《出走與回家》,鼓勵年輕人出走。擔任國文老師的廖俞雲利用線上遠距教學的機會,邀請她在世界各國的朋友與學生們分享勇闖天涯的經驗,廖俞雲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跨域思考,能讓學生們知道文本可以與世界結合。學生的回饋提到,他本以為出走很困難,需要累積足夠的金錢或實力才能行動,但聽到老師朋友們的分享後,發現出走只需要勇氣。他找到人生目標,只要有想出走的心、想要有個壯遊的機會,就不用顧慮太多。

還有一篇課文是與天文有關,廖俞雲認為國文老師講天文太無趣,因此與地科老師合作,讓廖俞雲到天文台上課,並和地科的老師共編課程。有別於以往國文老師大多使用修辭法解釋課文,廖俞雲認為這樣的教學模式會使自己與學生都看到不一樣的視野與脈絡。

線上遠距教學時十分便利,學生可即時回饋與講師互動。(圖/廖俞雲提供)

廖俞雲說,她從小就十分頑皮且不是個遵守常規的人,也不喜歡單一的生活,如果自己教的國文課沒有特別的觸發或是詮釋的話,她也會覺得很無趣。因此她希望在這個學生取得知識越發容易的時代,彼此都能找到新的方法去看待這個世界。

由老師示範「合作」 學生才能真正吸收新知

談起過去設計跨領域課程所遭遇的困難,廖俞雲說,許多事情不如她想的簡單,例如教學成果不如預期,或是發現一個人做不了那麼多事情時,會覺得非常沮喪,想要找到合適、信任的夥伴非常不易,甚至會有家長說:「老師妳上這個要幹嘛?這個又不會考!老師妳畫重點就好了!」這些讓人感到無力的話。「妳明明知道世界很大,但學生卻不知道,因為老師沒有示範給他們看。現在都要求學生要合作學習,但如果老師都不合作上課,我們怎麼能當學生的示範?」廖俞雲無奈地說。

廖俞雲推動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使學生運用知識結合生活。(圖/廖俞雲提供)

廖俞雲強調,跨領域是必要推動的教育目標,因為真實世界裡單領域並不存在,即使我們需要單一技能的累積,但老師不能只是教會學生那些技能,而沒有讓他們使用,老師需創造跨領域的模組,讓學生有機會將經驗內化,才是真實的學會。「學生總要有機會在學習階段裡面用用看,才會覺得他們在學校學的是有用的東西。」廖俞雲認為跨領域課程可以活化老師教學,並期待更多老師看見這件事情,一定要給自己和學生跨領域合作的機會。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