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標籤、金牌頭銜通通撕! 選手教練的側面光景

記者曾玉婷/臺北報導

小年夜前的街道稍顯冷清,木柵高工機械科教師楊弘意上午 9 點出門買好早餐,開車近 1 小時車程抵達學校,停車時恰好撞見悠悠漫步的學生,隨即搖下車窗訓斥:「不是說好 9 點前到?」

距離今年全國賽倒數 72 天,望向空蕩蕩的逕直長廊,唯有機械科的實習工廠燈火通明,近十名選手早已戴好護目鏡,熟練操作車床與銑床,沉浸於機械運轉的隆隆聲響中。

長假每天報到是常態,選手練到年前的最後一刻。(攝影/曾玉婷)

寒假期間一週 6 到 7 天,每天至少訓練 12 小時,穿著帽 T 和牛仔褲的楊弘意,到校後將早餐晾在一旁,繞過角落低調擺滿獎牌的透明櫥窗,走進工廠嚴格巡視,確認選手進度後才放心吃起早餐。楊的背後擺著一臺選手打卡機,卡片從上午 6、7 點到校,到凌晨 3、4 點離開的記錄都有。

「機械項目非常吃手感,為了在有限的比賽時間內完成作品,必須一直練習。」楊弘意指向堆在牆角的床墊和棉被,表示選手賽前經常徹夜練習,結束後到廁所近年加蓋的沐浴間洗澡,直接在教室地板舖床就寢。

楊也強調,勤練精進技能,雖不保證未來發展順遂無阻,「但奮不顧身投入練習的謙虛態度,我想對學生更有幫助吧!」

工廠管理提升效率

現年 34 歲、在木柵高工任教約 8 年的楊弘意,把教學放在人生首位,曾經每天留校 16 小時、自掏腰包培訓、和選手一一耐心檢討,比賽前在教室過夜是常態,隨著顧家、健康警訊亮燈,選手逐年增加等因素,楊開始「克制」自己不要有事沒事都往工廠跑,試圖從瘋狂的作息取回生活主導權。

如今,楊弘意假日多在家陪伴家人,對學生改採工廠管理,設定明確進度,要求選手每天上傳記錄和互評表到 LINE,再以電腦分析個人成績,思考培訓策略,並透過廠內架設的 3 臺攝影機緊盯現場。

寒假前,楊弘意便規劃好每位選手的進度和要求。(攝影/曾玉婷)

回顧入校前 4 年,楊弘意從指導 2、3 位選手到現在 10 人,終於營造出積極的團隊氣氛,當後輩看到學長姊的實績,內心也會期待自身的可能性,有意願跨出步伐付出努力。身為教練,楊自認以前很重視成績,做不好就罵,「現在更關心訓練外的細節,好比工具有沒有收、怎麼對待作業環境,你的程度就會到哪裡。」

轉眼來到午休時間,選手暫緩手邊訓練,紛紛坐到工廠深處的長桌。地板的延長線原本只以泡棉膠馬虎固定,直到學生主動拿工具釘住,電線再也不會被亂踢,而靠牆的鞋櫃同樣是學生的心思,在工廠大家都穿工作鞋,以前脫完就丟,現在布鞋運動鞋都有家可回。

選手主動將工具櫃打理整齊。(攝影/曾玉婷)

拔去護目鏡後,選手眼神多了幾分稚氣,拎著便當埋頭扒飯,閒聊平日只能吃熱食部,周末和寒暑假每天報到,三餐怎麼處理?原來車棚有滷肉飯,外頭有 7-11,再遠點有排骨飯,不時也叫外送,楊弘意則和他們一起點餐,對進食毫無執著。

負面標籤自己撕

問到家人對於就讀高職的反應,學生們有一搭沒一搭答道:「很多人都說不好。」「我爸媽一開始都這樣覺得啊。」「我們家表哥表姊堂哥堂姊都念高中,全家只有我一個小孩讀高職,他們不知道我在幹嘛,就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他們沒接觸才不懂啦。」

隨著雜談進行,隱隱透露學生都善良地明白,他人的負面認定往往是出自「不夠了解」,儘管被貼上標籤,每個人依然基於各自緣由,每天準時抵達工廠磨練技術。

楊弘意表示,家人支持對選手很重要,偶爾周末會邀家長吃飯,「家長看著孩子多麼認真在做一件事,接著看久無聊了,便會坐在旁邊滑手機,他們就清楚,工廠環境平淡無奇,孩子卻願意每天留在這裡努力。」

選手每天花費至少 12 小時,專注磨練技術。(攝影/曾玉婷)

接受教練的嚴苛指導,選手們不大埋怨,彼此也曾一同慶生、煮湯圓,楊弘意的相簿充滿校園生活,有著高三選手在高一時頂著長瀏海的「黑歷史」照片,還有辦公桌被擺滿草莓和鳳梨酥的逗趣景象,而楊的腦袋也銘記許多學生有趣的小八卦。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前後輩互相扶持卻不怠慢的環境,都為日復一日的重複作業注入活力和動能。

另一方面,面對外界對技職或選手的刻板印象,楊弘意坦言,「有時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

例如,選手不代表要上課睡覺、放棄念書,楊堅持讓學生即使在賽前公假期間,仍要出席國英數課堂;又或是當「黑手」跟將機臺保養乾淨、工具收納井然有序,從不存在衝突,盼外界轉換看法的同時,學生能主動撕下貼給自己的負面標籤。

楊弘意指導選手操作機器。(攝影/曾玉婷)

回想某年去日本,發現郵務士穿西裝打領帶推車送貨的畫面,楊感慨:「對方沒有為自身職業感到自卑,一樣能把自己打理很帥氣啊!」

不願受限的叛逆之心

身為金牌教練、十大傑出青年、師鐸獎得主,理應滿面風光,但讓一名熱血教練不斷向前的燃料,或許並非傲氣,而是磨練出耐性與務實的人格特質,以及刻在骨髓的「叛逆心理」。

「小學踢跆拳道、國中亂七八糟、高中練樂團、當選手、大學打工早八到晚十、研究所熬夜做實驗。」細數從小到大的經歷,楊弘意發覺生活總是汲汲營營,如今即使到工廠的時間減少,仍有大半年要為學生畫 3D 圖、2D 圖、評分表、進度表、追蹤和後續分析,「沒有累不累,都習慣了。」

不希望人生被受限,楊弘意持續追求新的可能性。(攝影/曾玉婷)

把一件事做到好不容易,楊弘意也不甘於只做好一件事,反而抗拒金牌教練的稱謂,頻頻陷入自我詰問,「我只能當教練嗎?我還能做什麼?當別人認為我是什麼,我就反骨想跳脫框架。」

於是,除了技能競賽,楊弘意陸續帶學生參加全國專題製作、科展、旺宏科學獎等活動,選手訓練當然不會鬆懈。楊不禁想起自己鍾愛的歌手伍佰,排斥被外界定型「搖滾天王」,不斷嘗試多元音樂風格、跳脫束縛⋯⋯

走在教育漫漫長路,小年夜前一天午後,楊弘意拎著家中清冰箱帶來的大袋雞塊,默默在角落用瓦斯爐專心油炸,其他人零散聚在桌邊,猶如小型圍爐,炸物香味逐漸瀰漫工廠,提醒彼此在忙碌的時日中,享受一絲難得的清閒,而在飽足休息後,才有更多氣力踏實向前行。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