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育儲蓄帳戶辦公室執秘:用升學、就業的單一觀點,無法理解計畫精神

 

文/黃偉翔

「廉價勞工」、「愚人政策」、「買票政策」…是許多批評者對18歲先就業政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貼的標籤,即使是總統蔡英文親自提出的構想也不被看好,甚至被質疑投入的72億經費完全沒效益。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包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前者類似「gap year」概念,不急著追趕人生進度,高三畢業可以先在國內外當志工、壯遊,探索自我生涯;後者則是常聽見的「18歲先就業政策」,每年選出5千名高三應屆畢業生先就業,除了「正職」薪資,政府每月額外存1萬元到教育帳戶,最多3年36萬,等職場體驗完後可運用在個人的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

從教育部及勞動部、行政院一直到總統府,都盼望透過此計畫,引導社會別盲目升學,先找到人生志向。

對於這樣的「異想天開」,批評的聲音不是沒來由。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53,501中,就有20,901人直接就業,即使每年多5千人先就業真能改變社會風氣?目前也有執行多年的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勞動部的雙軌旗艦計畫、產學訓合作計畫,這些計畫參與者會輪流在企業上班與學校學習,有薪水,也同時拿到學位,難道還需要多出一個18歲先就業政策?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教育部參事王俊權接受《技職3.0》專訪,道出了這段日子以來的無奈。

「很多人從就業或升學的單一觀點出發,絕對沒抓到此方案的主要精神。」面對種種質疑,王俊權仍充滿信心地說:「此政策並這非為了解決產業缺工,而是培育國家人才!」

「確實每年有超過2萬個高三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那就去就業吧!教育部不希望這樣的人參加此計畫,明確升學傾向的也不歡迎。」王俊權突然對記者拋出超出社會輿論的觀點,他停頓了一會,感慨的說:「確實有一群人,他們沒有定向,不知道先就業還是升學,對生活沒有想法,這群人只會在就業場找到22k工作,或勉強自己背學貸繼續讀4年,此方案就是為了這群青年而設立。」王俊權說。

青年世代創意多,但大環境沒跟上

王俊權分析,4、50年代的人很乖,人生規劃就是唸書後進職場,但現在青年特質很不一樣,有夢想、才華與熱情,且整體外語能力更好,也因應網路世代,很能接受國外文化與新趨勢,很多規劃、資訊搜尋都透過網路,「沒想過318學運,動員幾乎都是學生,可以想像網路的能量多大」,這些是上一代成長過程所沒有的經驗。

王俊權表示,現在的青年每人都有一技之長,會寫文章、下圍棋、學音樂…而不像過去聯考時代的我們只會讀書,而讀書之外沒什麼專長;雖然現在青年工作並不好找,但這是台灣大環境問題。

王俊權還說,青年的心靈結構也與上一代不同,他們是相對開放的,例如性別議題、民主與國家認同的積極倡議,也很願意透過社會運動或學生運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現代青年跟上一代很不一樣。」短短幾分鐘內,王俊權說了不下三次。

當話題轉到「計畫如何真正落實?」面對記者質問,現場氣氛嚴肅了起來。

王俊權強調,此方案會全面強化生涯輔導機制,協助不定性的青年,找出未來出路。(圖/黃偉翔攝影)

 

僵化的輔導體系成障礙

在挑選方案對象過程有兩大關鍵,家長與學校老師。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總進程。(圖/取自教育部簡報)

 

計畫中,各校會有一名代表受種子教師培訓,並協助教育部把方案落實到各校,但篩選學生的責任是在導師身上,透過深度訪談,加上客觀評量找出適合的學生,再搭配輔導老師做性向、生涯輔導。最後,因為高三學生普遍未成年,還須要家長同意。

王俊權坦承,過去高中職過度重視升學輔導而非職場與生涯輔導,後者更經常形式化。王俊權回憶起第一次開會尷尬的說:「跟與會老師說計畫要做性向測驗,有老師直言,不就是升學輔導嗎?」

老師們的反彈,不只因為習慣於過去升學輔導風氣,更因平時工作負擔已不輕鬆,此刻面臨升學季,教育部又要求加強「升學以外的輔導」,有點為難。但王俊權強調,慢慢的有輔導老師反省,過去對非升學孩子的疏忽,並開始積極參與,願意來努力看看。

但即使輔導老師願意、有熱誠,也不代表回到各自學校後,會有行政體系支持。「所以教育部要求學校組成5至9人執行小組,並且要求校長擔任召集人帶領大家。」王俊權說。

但真有這麼順利嗎?

借鏡技職經驗,在《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第26條中,要求資深專業科目教師,每任教六年須至業界補充半年經驗,但人力貧瘠的小學校對此苦哈哈,表示「原本人力就很吃緊,哪有可能空出人力去進修?」同樣道理,教育部要求各校須組成執行小組,但人力真的都充足嗎?

面對記者質疑,王俊權沈默了一會,坦承教育前線執行面並非順利。

王俊權舉例:「每間學校對輔導的做法、程序都不一樣,甚至連文件格式都不同,另外,導師、輔導老師的分工,行政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各校都不一樣,教育部只好幫各校統一輔導SOP,以輔導性向不定的學生。」

對於性向不定,王俊權作出進一步解釋:「第一是特定性向能力,例如小時候拼模型很有興趣,一路玩到高中;第二是多元性向,例如數理、文學、美學都不錯,但他想去拍電影,這種孩子是我們計畫最想找的目標;最後則是矇懞懂懂,對升學、就業都沒想法的孩子;原則上我們收這三種。」

基於挑選原則,若已參加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勞動部的雙軌旗艦計畫、產學訓合作計畫的學生都會被排除,無法參加。「這計劃一定找得到孩子嗎?坦白說,對於真正想找的目標,恐怕還不到五千名。」王俊權直言。

申請時有一張表,家長須親自簽名表示同意。王俊權直言,若家庭希望學生一路讀書,那教育部也管不了,反過來說,也希望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圖/黃偉翔攝影)

 

可以想像,部分拼榜單的學校,即使面對教育部主推的政策,也可能私底下不配合,畢竟面對少子化,招生才是最重要的事。對此王俊權感到煩惱,他說:「這就是教育部的職責,要把計畫精神宣導給前線老師,例如有學校把此計畫設定給就業班的學生,認為他們透過計畫去就業,還可以額外加薪,就沒有跟對其他同學去宣導,這是不對的!每個孩子都要照顧到。」

「這方案如果淪為單純的就業加薪,那就沒意義了。」王俊權再次強調。

不過狀況似乎沒這麼差,王俊權說他仍樂觀看待。在南區宣導會中,有超過170人出席,綜合座談期間大家積極發問如何執行,讓王俊權覺得很安慰,大家並沒有把這件事推掉的意思。

合適的職缺難尋

目前職缺有兩類。第一類是現有工作直接釋出;第二類則是沒有固定工作內容,跨單位、自主創意性高的職位,如助理、企劃等。「我們期望的是後者。」王俊權說。

有些美髮業提供教育部第一線洗頭工作,但並不是教育部要的。「去找高職美容美髮學生就好,這群計畫遴選出的孩子雖然不太會洗頭,但可以透過社群行銷,甚至國際行銷,幫助店面引進最新的時裝法式潮流,做點不一樣的事,對此美髮業者態度軟化,覺得可以嘗試看看。」

還有企業開出屠宰員、加油站等職缺,但對計畫參與者並不適合,「總不能挑外語很強的去殺豬,或是去輪夜班,高職就有很多畜牧產科系,不必透過此計畫填補人力。」王俊權還說,「國防部甚至開出爆破職缺,但因為安全疑慮,教育部拒絕,國防部就不再提供職缺。」

教育部的理想,是企業為這群青年開發新職缺。負責督導此專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要求,職缺要有技術性、發展性、安全性、優於勞基法薪資、優良勞動條件等五大條件。「可惜即使各部會根據此原則執行,很多回報教育部的職缺還是不夠好,雖然目前已累積近8千個職缺,但還要做進一步篩選,二月底將公布類別,五月公布詳細名稱與工作內容。」王俊權說。

要找到全部條件都符合的職缺並不容易,但至少安全性跟勞動條件是教育部堅持的必要條件。

面對外界的低薪、廉價勞工等質疑,王俊權表示行政院要求薪資至少2萬5,雖然目前大部分回報的職缺待遇都稍低了一點,但還是有少數薪資3萬、4萬的職缺,加上政府每月額外存的1萬元基金,實質上薪資是3萬5起跳。

計畫結束後還能融入大學生活嗎?

在大家極度關注下,計畫回流的升學管道已暢通,計畫申請者可免持統測、學測成績,憑職場、生活及國際體驗2年以上資歷升學。能想像的技術面配套教育部都有做,但重點是,離開學校後的青年,是否能在計畫完成後,再度適應大學或科大的學習模式呢?有相對應的輔導措施嗎?

王俊權強調,在選填學校時,申請者更應該自我評估,是否有能力讀完四年,另外,在執行計畫過程,教育部鼓勵持續進修非學位課程,「假設申請者想填台大,就應該讓自己保有相當的程度。」

 

一個18歲先就業概念,落實並不容易,雖然教育部已建立各種配套措施,計畫參與者還是會面臨學校老師與家長的影響,目前也還不能確定最終職缺是否符合期待;即使這些關卡都過了,計畫完成後,選擇升學的,到大學、科大課業是否跟得上?則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沒有完美的政策,但有更好的政策,」王俊權強調,本專案計畫會逐年調整,希望能給那些不定性的孩子,走出一條獨特的路。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專訪/教育儲蓄帳戶辦公室執秘:用升學、就業的單一觀點,無法理解計畫精神〉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