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芬/口語化考題道盡技職淪沒的嘲諷

 

 

文/林淑芬(大安高工國文老師)

『抽到眾人想得到的大獎,可能會開心地自問:「怎麼會是我?」莫名其妙被推舉為班長,可能會驚訝地問同學:「怎麼會是我?」在一場意外中受傷,可能會哀怨地問上天:「怎麼會是我?」

「怎麼會是我?」崇禎皇帝憾恨自己被大臣所誤,束手看著朝廷覆亡;「怎麼會是我?」孫悟空一度疑惑,最終堅定地協助唐三藏完成夢想。人生總有些事,突如其來得沒法抵擋,但手中可能因此多了些選項,心智也會因此多一分增長。

請以「怎麼會是我」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述說你的經驗、體會或看法。』-取自105統測作文題目

 

缺乏思考深度的考題

這個考題如果是出在君主時期的科舉考試,出題官必有「滿門抄斬」之險;如果出在民國白色恐怖時期,出題官恐怕難逃綠島思想改造的牢獄之災;如果出在會考或是學測的考試,只怕引來全國的韃伐,教育部部長必定會為了考題中引導文不周延的設計而頻頻致歉,親上媒體的火線努力滅火。

可是關係了十二萬考生的105學年度統一入學測驗作文題目,出了「思考邏輯」與「舉例」不當的嚴重疏失,竟然「悄然無聲」,聽不到批判、聽不到檢討聲、更聽不到專家學者的相關意見。

寂靜無聲的默然,悄然無息的忽視,恍如《寂静的春天》這本書的書名,舉用技職人才的小苗,在一場評鑑度失準的統一入學測驗當中,失去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寂静的春天》促使美國於1972年禁止將DDT用於農業上,促使公眾普遍關注農藥與環境污染,帶來了一個生意盎然的生活空間。而一個設計不周延的「怎麼會是我」作文題目,能夠掀起一番改革力,帶給高職生一個昂首立足的新契機?

 

設計不周延 考題錯誤百出

如果直接略過引文,粗略的看待寫作題目,會覺得「易寫、好懂、易發揮」,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情緒語言罷了,一般的高職考生都能夠寫出生命相關的經驗與體會吧!

大部份的學生多半都會切入對這句話的負面情緒想法,並且擷取生活的「失敗經驗」而著手,因為「怎麼會是我?」常常是失敗生活經驗的情緒出口語。

然而,若仔細的分析引導文就會發現暗藏著好幾個不專業的嚴重缺點:

 

、引導文設計粗略,事例中的反應不符人情

「情」是指「內在的心情」而「境」則是指外在的環境與事件,兩者是相生相成,必須發乎人情,才能帶動「因景生情、因事興懷」的共鳴。

一般而言,「怎麼會是我?」通常所表達的情緒是沮喪、生氣甚而憤怒。可是考題中第一個事例就令人匪夷所思—「抽到眾人想得到的大獎,可能會開心的自問『怎麼會是我?』」這個事例與情緒的反應非常不合常理了!一般人中獎的反應應該是非常歡樂性的高呼:「哇,我太幸運了!這就是我!」,誰會發出「怎麼會是我?」的哀怨,大概只有精神狀況不佳或是不正常的人吧!

設計出令人傻眼的事例,只為了要粗暴的的植入題目,是非常荒謬的題目設計。

而第二個事例:「莫名其妙被推舉為班長,可能會驚訝地問同學:『怎麼會是我?』」,也是一種污蔑,「班長」一職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是一種榮譽,也不是同學之間在嬉鬧之間即可輕易推舉,被推選為「班長」時,常人的反應也不會如此輕蔑的自我反問。

只有第三個受傷的例子較合情理,然而三個例子中竟含有二個不合人情的例子,粗略的設計可得而知之。

 

標點符號使用錯誤

每一個事例都是不同的事件,三個事件中,應該在相同的「怎麼會是我?」後,立刻以「;」來標示,除了可以使文句各自獨立,並且也可以帶出排比的效果。十二萬考生的大考,竟然會發生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的缺失,真是貽笑大方。

 

引文設計,二個段落的思考邏輯不相契合。

引文一、二段之間的說明不夠周延,主旨也沒有連貫性。一般老師在第二個段落,會延續第一段的的事例,接著引導出「面對上述狀況,自己當如何自處?或是如何掌握這個當下的時機,扭轉出更好的收穫。」如果,引文加上這段的設計,或許邏輯性會流暢許多,也可以降低首段事例舉用不周延的缺失。

結果,考題的第二段,竟然又突兀的例舉出與第一段毫無關連的史例,更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例證的使用目的是要烘托出論點,第二段引文的論點在於本段的結論「人生總有些事,突如其來得沒法抵擋,但手中可能因此多了些選項,心智也會因此多一分增長。」論點很明確,也能帶動學生思考。只是本段所舉用的例子又令人罪夷所思,仔細推敲更讓人有隱藏嘲諷的不舒服感受。

史例一:「崇禎皇帝憾恨自己被大臣所誤,束手看著朝廷覆亡」既然是覆亡之君,在哀號後,就沒有任何選項,只能懸樑自盡,悲慘的結束王國;而孫悟空投入取經的行列,在桀驁不馴的個性下屢屢與唐三藏發生衝突,後被誆騙戴上金箍,是在被迫中幫助唐三藏完成夢想,他也沒有選擇權。出題者為何要以「亡國之君」的悲切與「被迫修行」的孫行者為事例,二個「末路」的事例如何能推論出本段的論點──「生命有許多選項」?

獨偏「乖蹇悖離」的末路悲劇,又沒有提出「柳暗花明」的轉折歷程,二個「沒有選項下的心智成長」如何能與考題的論點相吻合?

 

四、事例舉用令人不舒服

出題者對高職生究竟有何偏見,才會舉用如此悲涼且嘲諷的事例。是諷喻技職教育即將走入末路,或是暗喻不受重視的高職生如孫行者一般,因為缺少了「升讀高中」的動機而淪為「世俗緊箍咒」的失敗者。

多少高職生的選讀動機,是因為喜歡操作,想練就一技之長,卻在一篇決定他們未來發展方向的統測作文考題,以荒腔走板的例證中,暗諷著高職生是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的「沐猴而冠」。

 

五、考題的狹隘格局

在豐富的文史資料中,信手拈來俱是真英雄大豪傑、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勇士,項羽自刎垓下的豪氣、諸葛亮「明知其不可而仍為之」的忠心、蘇軾「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自在,他們都曾在生命最低潮中頻頻發出「怎麼會是我?」的感慨,卻可以在明確的生命目標中,迎向挑戰,努力營造不凡的生命高度。

生命歷程本來即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筆者也沒有鄉愿的希望作文題目要為年輕人過度渲染未來的絕對光明,但是每個作文題目,都是要帶動學生的「生命省思能力」藉著審己以度人的開闊思考,走出生命的陰影。

但是此次題目的例舉不宜,情緒反應既不合邏輯又不符常情、又仿如嘲諷,著實不當。出題學者一旦缺乏「正向、積極」的引述說明,也會使題目失去了明確的指引,失去了帶動學生自我省思的寫作目的。

關係著十二萬學子的大考作文,社會普遍認為這是入闈後的審慎考題,但卻十分不周延、令人齒冷,也讓參加統測的學子恍然被取笑一般。「怎麼會是我?」口語化俏皮句式,充滿嘲諷的引導文思,已經緊張萬分參加考式的考生,只怕在敘述的文思中也難以凝練出深度的生命情懷,技職教育的學養地位將更不受尊重。

 

多元人才立足的包容社會

統測作文考題的命題核心,是針對十二萬考生、是針對為國家技職人才篩選的重要機制,但是透過上述的分析,105學年度統測作文命題的嚴謹度明顯失去應有水準,不僅失去引導學生「審己以度人」的高度,更失去了出題教授的學養高度。

統一入學測驗關乎高職生努力三年後的出路,作文是思辨力的呈現,考題中竟如此的遭受嘲弄,學生豈會不知,但是要衝出未來的遠景,他們仍要卯足勁撇開心中的不快,全力迎合題目來書寫,其情可憫,其境無人照管,更是堪憐。

臺灣的教育如果再不重視技職教育,失去了一群群願意投入技術操作的實力基礎,而全力吹捧「重理論而輕實作」的學術追求,將又再度淪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失衡就業市場,那麼臺灣社會也將在「群體的漠視中」逐漸的失去了臺灣人引以為傲的「務實、勤奮、包容」的特質。

 

封面圖片來源:Kelly Teague@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