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衡專欄】拚就業率?高職教育改革的新十字路口

 

二十年前的高職教育,在民間要求「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下,政府將使得許多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或著是專科學校和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然而近年來隨著就業市場上高等教育學歷貶值,以及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聲音開始要求重新關注技職教育,注重學生的就業發展。2013年教育部的人才培育白皮書,也已經注意到「技職教育學術化及專科學校遽減,影響基層人力供需」的問題。就連日前朱立倫在媒體上都喊出要「走回技職教育」。然而要走回技職教育,我們必須先審視當前技職教育的問題,而不是一昧地拚就業率,將學生推向產學媒合和實習,本文認為若要重新發展技職教育,則有幾個問題必須面對,分別是高職投入資源不足、實習缺乏保障和嚴重的職業類科去技術化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目前後期中等教育的概況,依據2013年的統計,公立高中生人數佔36.29%、私立高中生15.86%、公立高職生17.48%、私立高職生30.36%,高中與高職人數比例相當,而高中生多半在公立學校,高職生則多半在私立學校佔三成左右。接著我們將各學校2013年總體經費支出除以人數,換算成人均經費來看,公立高中的人均經費成本約15萬、私立高中約25萬、公立高職約18萬、私立高職僅只有4萬6千元。再從教師教導學生數來看,公立高中15.01人、私立高中22.65人、公立高職13.26人、私立高職為26.82人,我們可以發現從人均經費到師生比,技職教育的高職部分都亟需投入更多資源。

除了資源分配的宏觀面以外,還必須注意到制度層面的問題,尤其是實習與建教合作。過去我國對於建教合作與實習制度,對廠商缺乏好的監管措施,以及對於教學和勞動的觀念錯誤,認為在教學現場的勞動即不算是勞動,而導致學生在實習工作現場變相變成廉價血汗勞工,這種缺乏尊嚴的勞動是讓技職教育無法被認同的重要原因。雖然在2013年終於實施「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確保保障建教生的生活津貼與工作時間。但是這一法令推行仍然遇到廠商強力抗拒,因為長久以來國內廠商自身吝於投入資源培養人才,卻又要求政府提供人力資源,同時高職多半以私立為主,缺乏國家與工會介入而監督困難。如何以確保學生權益和學習為前提,讓廠商能認同對學生的勞動權益保障是更長遠的利多,仍是重要挑戰。

最後如果我們觀察近幾年高職教育職業類科的分布變化,可以說職業類科分布越來越傾向於服務業類科,工業類科學生數量比重越來越低。1998年以前工業科學生一直都維持在20萬人,之後持續探底,到2012年只剩下12萬人。相對的,2010年商業科與家事科學生合計已經超過20萬人,2012年家事科學生更高達9萬人,直逼工業類科。依據「103 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來看,市場上的勞動力需求和職業教育類科的發展方向是相反的。該報告的表三不僅指出,學歷要求為高中職的缺工率最高,達36.4%,同時從各職缺的缺工率來看,以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空缺人數占 34.2%最多,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占 21.2%居次,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占19.2%才是第三,這三種類型的缺工同樣集中在高中職為主,可以看到在勞動力市場上,偏向工業或技術相關職業的缺工率較服務業高。但是技職教育卻是工業類科走弱,服務業類科走強。其中一些根本的原因在於,經營工業類科學校的設備與人力等成本高於商業科與家事類科,如果要改變這樣的生態,就要思考在特定類科學校上的財政支持。

接受技職教育的學生,在我國學生人口也一直佔約一半,然而這一體制被關注的程度以及所接受的資源卻是遠低於高中普通科。如果政府真的要實現「有尊嚴的技職教育」,那麼就必須重視高中職資源的分配不均、保障包括實習與職場良好的勞動條件和確實與就業市場接合,才能真正提升技職教育的聲望與地位。近幾年對技職教育的再重視,將是教改20年後新的改革契機。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林凱衡專欄】拚就業率?高職教育改革的新十字路口〉中有 1 則留言

  1. 慚愧,經朋友指證,以工業服務業缺工率來看整個勞動力市場太過粗略而且數字上對不起來,但是如果看「103 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的表三數據和相關說明會更清楚:「本年 8 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各職缺中,以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空缺人數占 34.2%最多,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占 21.2%居次,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占19.2%
    居第三,專業人員亦占 13.7%,其餘依序為事務支援人員、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主管及監
    督人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