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沁凱若:一場意志力的搏鬥~在德國的大學生活

今天晚上剛花了兩個鐘頭,陪伴我家德國人一起奮鬥他的一份報告…

在還沒有搬到德國之前,看了很多的文章,都講到德國的幼兒教育是多麽的「人性化」。不像台灣總是怕「輸在起跑點上」的心態,德國的幼兒教育著重「生活教育」,小學幾乎都只是四五個鐘頭在學校,中午一點左右就可以放學回家,功課也不多,也沒有多到爆炸的學科考試。

到了德國之後,驗證了這點是真的。他們的幼兒教育的確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個很輕鬆愉快的童年(至少在學校裡)。孩子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玩耍」與「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幼稚園裡更不可能已經開始教算數和背什麼九九乘法。我家德國人聽到我們的幼稚園還有回家功課,簡直驚訝到不敢置信。

然而我家德國人真正開始大學的學業之後,我才發現德國人並不是不努力用功,只是我們都努力在前面,上了大學之後就覺得完成了基本人生學習階段,開始「由你玩四年」,但德國的教育是倒過來的。他們在幼兒教育的階段,讓孩子充分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到了中學,如果選擇了文理中學(也就是未來準備繼續唸書的中學),課業就會稍微吃重一點,但也只是增加到六七個鐘頭的在校時間,基本上都還是能夠保有很多青少年的時光。我常跟德國人說,我知道了他們的求學過程,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童年啊!

所以德國人的童年多半沒有太多壓力,到了中學,開始思考自己要走入「技職教育」還是繼續升學。如果是技職教育,學科壓力也不大,然而就要開始漸漸習慣所謂的「上班生活」,接著銜接真正的工作,在德國這樣的收入多半也能過得挺舒適的。但若是選擇繼續升學,學科的壓力就開始比較大了,尤其在大城市,也是有所謂的競爭壓力的,當然~還是比台灣的高中小了很多。

然而一旦真正到了大學,前面爽的都在這幾年用完啦!因為課業的要求與壓力就變得十分沈重,而且完全得要自主學習,沒有什麼「外在壓力」要求學生甚至幫助學生的。我所說的「外在壓力」,就是台灣國高中生習慣的導師、補習、課後輔導…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在一個框架中學習。但德國的大學生,完全都是靠著自己拼搏,和同學一起努力,撐過這六到八個學期。

因此很多台灣人覺得當學生很簡單…但絕非德國的大學生啊!想像中國外大學生的生活都是充滿趴踢,這樣的畫面在德國很難見到。因為平時課業壓力頗重,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到學校上完課就回家或者回宿舍(宿舍也不一定在校園內),頂多週五週六與好朋友聚聚喝喝啤酒,放假時安排旅遊,很多人甚至還有part time 的每天幾個鐘頭工作時間。除了課堂上課外,德國大學生還有很多額外的課程討論要參與。考試則是一週內考六科大筆試,也沒有什麼「營養學分」可修的,每一科都是挺吃重的。德國一般大學的社團和社團活動都不多,除了運動型的社團比較熱門些,其他的時間他們寧可留給自己和朋友家人。我的感覺,他們是把「學習」當作「工作」在做的「專業學生」,而且100% 靠自己的努力才可能達標畢業!

因為除了課業繁重外,他們的「淘汰率」非常高。有幾個科系和學科,甚至淘汰率高達70-80%!意思是只有20~30%的學生能夠順利如期畢業。一個我們朋友的經驗,理工科系裡,光一科數學的考試,有可能90%的人不能通過,接著要等一個學期重新再考一次,最多有三次機會。在那所學校規定,若是三次都不能通過,那這個學生就無法再參與數學的科目,以及所有以數學為必備基礎的學科(例如會計、經濟等等),嚴苛到一個「殘酷」的境界啊!所以不只平常要努力之外,考試前得要花幾乎兩週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面,比起凱若過去在台灣悠閒的大學時光,實在「精實」很多。所以在德國,如果你跟人說自己「大學畢業」,而且能拿出認證~他們完全對你是另眼相看的!找工作也相對容易很多,薪水當然也比起非大學畢業生高許多,所以也有很多學生是工作幾年後,因為想要提高自己的收入來唸大學的。只是這一念,就不是保證三四年就一定能讀完,而且更不保證能撐過畢業。的確,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真正想要讀完的人,才能撐過這場考驗啊!

所以囉~很多人以為德國教育都是全程輕鬆愉快?覺得他們日子過這麼爽怎麼還有競爭力?那來德國念個大學就知道啦!

這完全是個「能力」與「意志力」的考驗之旅啊!!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