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老師教學專業 葉丙成專訪 家長篇

 

世界公民報/台北報導

 

教育改革主體是學生與老師,但是最終關鍵影響總在家長身上。同樣身為家長的葉丙成老師如何看待家長與老師之間令人費解的曖昧關係,彼此真能攜手教育出更好的下一代嗎?

家長在教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葉丙成認為現在家長對教育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因此給老師很大的壓力。「我想家長必須要思考『家長在教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現在很多家長學歷可能都比老師高,看到孩子在學的內容會覺得太簡單。但是同樣的觀念在教不同年紀的孩子都有他的專業。知識家長或許很懂,但對教學的專業是完全不懂的。家長要對老師教學的專業要有所尊重

但這不是說對所有老師都是無條件的尊重,如果老師打混完全不用心,那不能無條件對他尊重。家長要多一點時間去了解,老師是不是有用心的。有用心的前提下,教學有老師的專業,家長應該要尊重,老師要有他的教學自主權。

學業教育外,品格教育老師當然也會做,但是一個班3、40個學生,老師很難把每一個的品格管得好好的,所以學業以外品格、能力的培養,家長要扮演他的角色,多承擔一些責任。畢竟如果孩子品格有問題,將來家長也要承擔很多的責任。

用心的老師 方法難道就沒問題嗎?

葉丙成霸氣的說:家長要體認十幾二十年前學習方式放在這個時代是沒有用的!

20年前的學習方式跟20年後的學習方式應該要不一樣,學生以後的挑戰、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樣,20年前有用的方式,現在不見得有用。常聽到批評教育的人說:以前我當學生的時候…以前怎樣怎樣…,那是20年前有用的方式,現在有沒有用?

不是一定全部都沒用,只是不要很直接的說以前怎麼樣,現在也要怎麼樣。忘記教育是一個要隨時間改變的,有些原則可能還有用,但是有些方法沒有用,要去調整。

家長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疑慮,那就多跟老師溝通,了解老師考量的安排,現在很多情況是家長與老師之間彼此懷疑、互不信任。遇到問題沒跟老師溝通就打1999檢舉,這會讓花很多時間準備教學的老師很挫敗,久了可能就沒熱忱。

現在家長多為雙薪家庭,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跟老師溝通,如果無法撥空跟老師溝通,那就放手讓老師去做。否則,不溝通又不斷找麻煩,老師心思都放在解決檢舉這些事情上面,怎麼有心力把教學做好?!

教學創新的方法是不是亂來、在教學上不謹慎的擔憂。台灣中小學教師的態度相當嚴謹,老師不太會在沒有依據、沒有學理基礎的情況下亂來。而且,再怎麼糟糕的方式都不會比現在填鴨式,消彌學生學習熱忱與信心的方式更糟糕了

世界公民報/攝影
世界公民報/攝影

課多上一點、學期長一點學生可以學更多,為什麼老師卻認為應該減少學分、縮短學期?

我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是他修非常多課的時候,後來只是應付而已。一學期24學分每一科都有各自的要求,每一門課就變成只是應付而已。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好的學習要先預習,然後上完課要複習,作業要自己寫,但是,大家都有這樣做嗎?每個禮拜上完課,也沒有當周就複習,都是考前一個禮拜才死命地背在死命地在找考古題。

為什麼知道卻不做?因為課太多,時間不夠用,到後來都在應付。自主學習要花時間,自學能力也需要花時間培養,剛開始會很慢,因為以前沒有靠自己學過。但是隨著經驗越多,自學能力就會越快。但問題是必須要有空間讓他去做這個事情。現在學分這麼重,這是無法做到的,所以我一直希望可以讓學分減輕一點。

家長覺得老師教多學生就會學多其實教得多反而學得差,學得少。因為教得多,為了每一科都要應付得來,發展出一套應付的模式,這模式往往跟學得好是相違背的。所以要求讓學生修很多課其實是扼殺學生的自學空間跟機會

不只學分太多,學期也太長(18周),美國的大學13周而已啊,密西根大學暑假有四個月,四個月可以做好多事情,好多研究、學習好多東西,像是實習。但是我們是18周,每個學期比人家多一個多月。很多家長把大學生當幼稚園。18周可以把學生放在學校裡面多兩個月。可以少操心!

家長應該給學生空間,自己去體驗社會、人生。未來要在社會上生存跟工作的,學生對這個社會完全沒有機會瞭解,兩個月能打甚麼工?沒甚麼機會打工也沒甚麼機會實習。從小到大很少有機會去了解這個社會,去探索這個社會,但學生畢業之後就要馬上進社會工作。

台灣跟美國大學前的教育方式不同,台灣適合短學期、少學分的方式嗎?

不是因為美國學習模式怎樣,我們就該怎麼樣。雖然在台灣高中以前學習的歷程、習慣跟美國不一樣,可是未來大學畢業之後面臨的世界競爭都是一樣的。全球化下的世界和過去是截然不同的,美國的公司要跟台灣的公司競爭,美國年輕人要跟台灣年輕人競爭。所以大家未來要面對的嚴苛挑戰,是一樣的!

那至少要在大學這個階段培養,不論台灣、美國的年輕人,未來面對的競爭所需要的能力,如果沒有培養好的話,就只能靠自己在社會上且戰且走。有些人在且戰且走的過程中還能很快速的吸收,他可以生存下去。但是更多人沒辦法擁有這樣的能力,就注定是一輩子平庸嗎?

在大學可能沒有這樣能力的人還是可以活很好,但都是假象。一但面對社會,就知道沒有這種能力很吃虧。未來學期太長、學分太重是否真的能幫助學生培養未來在社會中所需要的能力,這件事情,我有所懷疑。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