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傑專欄】坐在教室認真聽 = 有在動腦?

 

我用翻轉教室這種教學方法,已經是第四個學期了。我知道翻轉教室不是仙丹,不可能一吃就解決所有教學現場的問題,更不用說這顆藥的效果還因人因領域因環境而異。但對我來說,我就是想要把我的課教得比較好,如此而已。也就是說,我一定是先經歷了一些教學現場的問題,才想要用翻轉教室,今天就來介紹其中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議題:「同學坐在教室裡認真聽,不等於有在動腦」。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這年頭教課,同學願意進教室,還願意認真聽,做老師的某方面來說已經要心存感激啦,這竟然還算是一種問題?我覺得,對,這正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在很多的傳統課堂上,老師賣力教,同學也努力學,但正因為老師賣力教了,所以他在現場不斷地把知識塞給同學,塞得太多又太快,同學們連抄筆記或記住都來不及,根本無法思考。

我自己也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常常老師在台上光速般地講課,我則在底下竭盡全力地抄筆記,即使老師在課堂上對課程內容詳加解釋、旁徵博引,我在課堂上也根本沒有時間吸收,只能期待回家後自己研讀能讀出心得。但,如果都靠自己念,我去上課幹嘛呢?

我相信很多老師都很認真教,我也自認還算是努力學習的學生,都還是會有這種狀況了,其它資質更遜於我的,或對課程更沒興趣的人,豈不是學得更差?更不用說很多的課程中,授課老師其實不夠用心或不夠會教,同學們聽得更是無精打采,如此強迫大家聚在一起無謂地消耗精力,真的是浪費大家的生命。到我自己教書之後,這問題果然也發生了:我很努力,學生也不混,但除了些天縱英才的人,要在課堂上即時地消化吸收原本陌生的知識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所有人來說都太不容易了,結果就是大家在教室裡只有「聽」,但沒有時間動腦,也就「有聽沒有懂」了。

我會把這個問題列為第一個想提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問題不僅會發生在不會教的老師或不想學的學生身上,它甚至也會發生在會教的老師跟想學的學生之間!這正是傳統「學生進教室,老師上台講」的教法的致命傷之一,也是不論老師跟學生多努力,都無法真正解決(甚至可能會弄得更糟)的現象。

在此我想舉出一個前人的研究,來稍稍支持我的個人經驗。在 Swenson et al. (2010) 發表的論文中,他們把一個 wearable EDA 放在一個學生身上,然後記錄了他一週七天的每一刻的某種生理反應,像下圖那樣(本文底下留言的朋友指出:「Swenson等人在論文中也僅提到或許他們發展的這個穿戴式EDA可以進一步探討與腦中神經活動的關聯」。在這張圖後面的所謂腦子有沒有在動云云,我還是用了我個人的經驗去解讀這張圖了,至少在此刻依然算是過度解讀):

腦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

  1. 此君上課(Class)的時候,腦子幾乎都沒在動。
  2. 此君看電視(TV)的時候,腦子也完全停擺。電視果然是太恐怖了……
  3. 此君睡覺(Sleep)的時候,反而腦部活動還高過聽課的時候!

雖然這只有一個樣本,但如果可以全方面地做實驗,我是完全相信大多數同學聽大多數課的時候,都沒在動腦思考;要嘛忙著做自己的事所以沒興趣動腦,不然就是忙著記憶所以沒時間動腦。

那怎麼辦呢?難道我們還要這樣大規模地消耗與浪費老師與學生的精力與時間,逼大家做這麼無效率的事嗎? 光看這個圖,我們就可以得到一點提示了:此君寫作業(Homework)與做實驗(Lab)的時候,因為要自己想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腦子是有在動的!如果老師一週只有三小時可以陪著學生,與其讓老師陪著沒在動腦的學生(如傳統教法),何不讓老師陪著在動腦或剛動完腦的學生?何不在珍貴的三小時中,先給同學一些問題去動手解,讓他們在過程中開始思考,等他們思考過甚至產生疑問與學習動機後,再開始做知識的傳授?至於非做不可的單方面講授的工作,課堂上沒時間,那就錄成影片讓學生自己看(反正本來在課堂上講也完全沒有互動)好了。

咦,這不就是翻轉教室嗎?!

這就是我做翻轉教室的動機,也是我真心相信翻轉教室的這個原則會有效(並且是在各種課各種人身上都會有效)的原因。當然要做得成功,還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考慮,也需要各種因子的配合,不過我們今天就此打住吧。各位讀者若有興趣,不妨想想如果翻轉教室真像我講得那麼好,怎麼還這麼難做?下次我們再來進一步討論吧!

 

參考文獻:Swenson, N.C., and R.W. Picard, with Ming-Zher Poh. “A Wearable Sensor for Unobtrusive, Long-Term Assessment of Electrodermal Activit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57.5 (2010): 1243-1252.

 

圖片來源:WikimediaCommons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