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改開始到現在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社會上一直有許多聲音擔憂這些改革對技職教育的衝擊。
如果我們從課程、校制、升學生態等方面來考察歷史,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台灣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造成了一種「去技術化的技職教育」後果,這種去技術化趨勢包括了「科系去工業化」、「辦學升學化」與「課程一般化」,教育部的官員在教育政策上應該注意到此長期趨勢,重新定位技職教育的基礎理論與特色,考慮如何妥善規劃與產業接軌。
在校制上,教育部為了回應民間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1996年後除了增設高中外,也將許多既有的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擴充高中生數量,1996年至2006年高中生人數從26萬人成長至30萬人,綜合高中學生從6千人成長了至11萬,而高職人數則從52萬降至32萬人。可以看到在整體上高中職學生的結構變化,從過去高中與高職五專3:7轉變成高中(含綜合高中)與高職五專人數接近5:5。
可以看到教改開始後,技職體系的學生數量急遽下降。高職學生雖然在2004年後人數逐漸回升,到2012年,從32萬人成長至接近37萬人,看似高職體系正在復甦,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其中的學生的科別組成,會發現工業科學生數量一直減少,商業科和家事科學生加總起來則持續成長,2010年商業科與家事科學生合計已經超過20萬,2012年家事科學生更高達9萬人。
而1998年以前工業科學生一直都維持在20萬,之後持續探底,到2012年只剩下12萬人。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科學校必須投資與更新工廠設備,以及有足夠經驗的工廠師傅教學,商業科與家事科辦學成本與技術門檻相對工業科則明顯較低,少了過去美援與省政府資源的工業技職教育,正持續萎縮,技職教育內部的科別組成已經大幅改變。
當前的技職教育政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做檢討與振興。首先,技職教育需要的教育成本並不低,但是政府給予的補助支持卻相當地少,尤其是工業技職教育的成本又高過其他科別,教改啟動後,教育資源明顯地發生移轉,這自然造成高職朝向低成本辦學方向轉進。其次,應該在課程與升學上,和一般高中體系有更大的區隔,尤其是增加專業與實習課程比例,保證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而不致於畢業後成為去技術化的勞動者,不利勞工在勞動市場的議價能力。
最後,學校與企業必須更重視學生在實習、建教合作和未來職場上的勞動權益與勞動尊嚴,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產學合作,不應考慮短期的勞動力運用,而應將眼光放遠在長期的人力投資。大抵說來,為了不讓技職教育淪落為次等教育,我們應把握資源分配均等、專業化以及建立良好勞動條件等原則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