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衡專欄】去技術化的技職教育

自從教改開始到現在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社會上一直有許多聲音擔憂這些改革對技職教育的衝擊。

如果我們從課程、校制、升學生態等方面來考察歷史,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台灣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造成了一種「去技術化的技職教育」後果,這種去技術化趨勢包括了「科系去工業化」、「辦學升學化」與「課程一般化」,教育部的官員在教育政策上應該注意到此長期趨勢,重新定位技職教育的基礎理論與特色,考慮如何妥善規劃與產業接軌。

在校制上,教育部為了回應民間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1996年後除了增設高中外,也將許多既有的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擴充高中生數量,1996年至2006年高中生人數從26萬人成長至30萬人,綜合高中學生從6千人成長了至11萬,而高職人數則從52萬降至32萬人。可以看到在整體上高中職學生的結構變化,從過去高中與高職五專3:7轉變成高中(含綜合高中)與高職五專人數接近5:5。

可以看到教改開始後,技職體系的學生數量急遽下降。高職學生雖然在2004年後人數逐漸回升,到2012年,從32萬人成長至接近37萬人,看似高職體系正在復甦,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其中的學生的科別組成,會發現工業科學生數量一直減少,商業科和家事科學生加總起來則持續成長,2010年商業科與家事科學生合計已經超過20萬,2012年家事科學生更高達9萬人。

而1998年以前工業科學生一直都維持在20萬,之後持續探底,到2012年只剩下12萬人。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科學校必須投資與更新工廠設備,以及有足夠經驗的工廠師傅教學,商業科與家事科辦學成本與技術門檻相對工業科則明顯較低,少了過去美援與省政府資源的工業技職教育,正持續萎縮,技職教育內部的科別組成已經大幅改變。

[圖一] 後期高級中等教育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一] 後期高級中等教育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二] 高職科別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二] 高職科別人數變化。(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除此之外,高職受到廣設大學的影響,高職學校也朝向升學化的方向辦學。早期高職生的升學率遠低於高中生,1996年高中生的升學率是58.88%,高職生只有17.71%,然而到了2007年,高職生的升學率卻已經超過70%,近年來更已經高達八成,學校為了競爭升學率轉型成升學導向,使得高職與高中辦學上已經沒有太大差異,這卻造成學生在學習專業科目與技術上,必須迎合升學考試需求,而非符合業界的技術人力需求,而造成產學脫勾的問題。

[圖三] 高中與高職升學率之變化比較。(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圖三] 高中與高職升學率之變化比較。(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進一步看課程改革,無論是高職課程改革,或是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總體趨勢大致上可以看到學習科目朝向通識與共同科目發展,減少專業科目,也就是課程一般化。高職早期的單位行業課程,一般科目佔30%,專業科目佔20%,實習科目佔50%。到了職業群集課程改革時,一般科目佔35%,專業及實習科目佔55%,另外還有10%選修科目 。87課綱和95暫綱的一般科目比重都超過40%,直到最近99課綱,增加了校訂科目學分數,一般科目學分比重才低於40%。一般科目比重的增加導致技職教育的特色與高中不易區隔,專業課程的減少也造成專業性無法突顯。

當前的技職教育政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做檢討與振興。首先,技職教育需要的教育成本並不低,但是政府給予的補助支持卻相當地少,尤其是工業技職教育的成本又高過其他科別,教改啟動後,教育資源明顯地發生移轉,這自然造成高職朝向低成本辦學方向轉進。其次,應該在課程與升學上,和一般高中體系有更大的區隔,尤其是增加專業與實習課程比例,保證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而不致於畢業後成為去技術化的勞動者,不利勞工在勞動市場的議價能力。

最後,學校與企業必須更重視學生在實習、建教合作和未來職場上的勞動權益與勞動尊嚴,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產學合作,不應考慮短期的勞動力運用,而應將眼光放遠在長期的人力投資。大抵說來,為了不讓技職教育淪落為次等教育,我們應把握資源分配均等、專業化以及建立良好勞動條件等原則來改革。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