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衡專欄】少子化與博士過多是重整高教品質的契機

 

我國的高教經費,雖然從總教育支出來看,2002年後已經超過35%,2012年的比例為36.2%,是各項教育支出中的最大宗,但是整體而言投入的資源卻仍然不足,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高教支出的公私立比重,以及我國政府投入高教經費的比例,來看台灣高教資源的匱乏問題。

台灣的高教經費佔總教育支出比例雖然相當高,然而其中主要的支出屬於私部門而非公部門,從公私立大專校院支出百分比來看,近十年私部門與公部門在高教經費的比重約為3:2,私部門佔六成,公部門佔四成,可見得台灣的高等教育支出實際上相當倚賴民間資源。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圖/林凱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圖/林凱衡)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台灣的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比例,跟國際OECD國家相比是相當低的。2002年台灣高等教育公部門支出占GDP比率為0.73,OECD國家平均為1.3,到了2010年台灣的支出比率為0.87,OECD國家平均則為1.4。雖然差距從約OECD國家的二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但是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依靠民間部門以及低檔的政府投資,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品質堪憂。從師生比的國際比較,就可以看到我國高教品質的問題。2004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師生比是19.9,OECD國家平均是15.5,到了2011年,師生比增加至22.2,同期OECD國家平均則是15.6。師生比數字高,意味著台灣的大學教授需要負擔較多的教學工作,間接地影響教授投入研究的時間,而學生也無法獲得較好的學習內容。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圖/林凱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圖/林凱衡)

 

如果要改善我國的高教品質,則我們有必要監督教育部,不能因為少子化的大學裁併政策,而逃避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責任。

實際上,如果要解決師生比過高的問題,在目前少子化以及高等教育擴張創造的大量博士,正好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特殊的條件。政府可以投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用博士,即可達成降低師生比的目標,既能提高教學與研發人力,也能減低流浪博士的問題。要達成這一目的,就有必要繼續要求增加政府支出,避免政府以合併公立大學為由減少支出。兼任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換算比應該降低,避免私立學校繼續以兼任教師來充當教學人力,這部分的配套也同樣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在勞動權上,甚至應考慮訂定教授於學校的授課時數上限,以減少許多教授在教學、研究與行政工作上負荷過多過勞的問題。當我們能夠創造足夠多的資源與人力,則高等教育才有可能有更好的提升與創新。

 

圖片來源:Andree Lüdtke@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