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競賽、保送名額都被砍 WSI副會長林三貴:台灣要有培育人才的遠見

 

採訪、攝影/黃偉翔

對於技職圈,今(2017)年應當是士氣高昂的一年,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十月將有47位技職國手代表台灣,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參加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台灣在過去兩屆總得獎數都排名世界第三,會員國近80個的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負責主辦WSC的,兩年舉辦一次。

政府卻左右各打一拳在這些國手團隊身上。

今年1月《技職3.0》獨家報導兩則消息,一是教育部主掌的106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名額被大砍18%,爲配合少子化政策;二是勞動部主辦的第47屆技能競賽提名上限從6個減少至4個,且是報名前十天才傳出消息。無不令投入培訓技職選手的師生、廠商感到灰心。

勞動部常務次長林三貴,但他以WSI副會長身份受訪,他強調台灣過於重視奪牌、升學,但「競賽只是手段,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習技能,並有更好的職涯發展。」

林三貴:技職人才需跨部會支持

看著國際技能發展趨勢,林三貴說,WSI越來越多會員國不再為了比賽而比賽,而是將競賽結合職業試探、升學與產業人力銜接,更重要的是,競賽過程有許多父母帶著小孩來參觀比賽,從小培養尊重專業技術的價值觀。

過去WSI都把焦點擺在兩年一次的WSC,但近年已轉型成多面向技能發展組織,除倡導技能重要性,更包含教育與訓練、職涯發展、國際競賽、國際合作,以及技術研究。「當WSI策略不只在舉辦競賽,台灣應該也要跟上,」林三貴直言。

他國重視程度有多高呢?林三貴有次代表WSI去莫斯科對談,除了第一副總理親自接待,教育與科學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經濟部與產業組織皆出席。「技能人才培養本就涉及教育、勞動、經濟等部會,」林三貴說。

林三貴分析,在亞洲,大多政府的教育與經濟部通常是分開設立的,所以經常有部會間合作問題,台灣各部會應該以此為謹惕,更加團結。

林三貴:台灣須有培育技職人才的遠見

林三貴說,今年3月到喀山時,2019年主辦國俄羅斯代表做了簡報,令大家驚訝的是,他們主辦WSC其中一個KPI是四年培養100萬個競賽選手,包含幼年、青年與企業選手,全面提升俄羅斯技術人力。

林三貴驚訝地說,「100萬選手不單單只是100萬,如果選手是5人中競選選出的,代表100萬選手背後有500萬青年投入技能學習,若以俄羅斯人口為台灣6.1倍比例來看,台灣每年應培養4萬名技能選手,但目前台灣全國賽才約1千位選手,即使北中南分區賽也不到5千人。」

林三貴強調,台灣應該把基礎築得更大,如果台灣真能有每年4萬名競賽選手,代表有更多青年投入學習技能,十年後台灣對技術人才價值觀一定大大改善,但若只是短淺的思考兩年一次奪幾面金牌,而沒有看見他國背後推動的策略,就太可惜了。

「但這也不只是勞動部單一部會可以做到的。」林三貴感嘆。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