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仰光/七大面向看台灣不重視技能選手

 

今年7月,我國在第43屆(巴西)國際技能競賽中贏得漂亮的成績,凱旋回國後,舉著紅布條迎接、總統召見、頒發獎金,同時也不時聽到「調高得獎選手獎金」的建議。有人認為,奧運第一名獎金1200萬元,亞運第一名獎金300萬元,但有75個會員國(地區)的國際技能競賽,第一名的獎金才100萬元,顯然偏低。應適度調高,以資鼓勵。

所謂重賞之下才有勇夫。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 汽車技術 曾品浩 銅牌

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奪下汽車技術職類世界銅牌國手曾品浩。(圖/技職教育3.0資料照)

 

我當然贊同,也必然會在旁敲邊鼓。但我更關心的是,我們要怎麼培養出這些選手以及照顧他們後續的發展。我們不能只等著選手們在場上奪獎時,喊爽。我們必須更關注下列議題:

 

一、提高國際技能競賽得獎選手獎金

按目前「國光體育獎助學金頒給基準」,奧運第一名獎金1200萬元或終身俸每月75,000元;第二名700萬元或終身俸每月38,000元;第三名500萬元或終身俸每月24,000元;獲得奧運正式競賽項目的世界正式錦標賽第ㄧ名獎金300萬元。但目前國際技能競賽獎勵辦法規定,國際賽第一名100萬元,第二名50萬元,第三名30萬元。偏低了吧,不足以稱為重賞。(延伸閱讀:頂級賽事待遇差很大!奧運奪金最高3千萬,國際技能競賽奪金卻僅1百萬

 

二、提高國際技能競賽得獎選手教練獎金

按目前「國光體育獎助學金頒給基準」及「有功教練獎勵辦法」,奧運第一名教練獎金300萬元;第二名教練獎金200萬元;奧運正式競賽項目的世界正式錦標賽第ㄧ名教練獎金50萬元。但目前國際技能競賽獎勵辦法規定,國際賽第一名教練獎金20萬元 (由該職類的全國裁判長、選手當前主要訓練老師、及國手加強訓練的老師依規定比例分配);第二名教練獎金10萬元(分配方式同前);第三名教練獎勵金6萬元(領取及分配方式同前)。大家簡單的算一算,那些辛苦了兩三年時間付出精力與汗水的教練到底能分到多少?微薄得很可憐吧?可能還不夠把一起付出心力的夥伴們、老選手們、同事們請來吃一頓慶功宴呢!

 

三、 激勵技能競賽選手和教練

能否培養出一個好選手,教練很重要,能夠有一個功夫好、認真、熱心又願意全心全力付出的好教練十分難得。這種教練,並不是為了那份不一定可以得到的微薄獎金,是為了對那項專業的喜愛與執著,對培植下一代充滿熱忱,這樣的老師讓人感佩。但卻聽說,有些教練想陪選手們去參賽,服務單位不給公假,不支付差旅費,得靠教練自己設法安排及張羅,似乎培訓選手是教練個人的事。好像教練願意做,就該甘願受。教練的激勵,不能只靠獎金。多給一點關心、關懷、照顧、協助,都是鼓勵。教練們平時得上課,也有規定的事要做,利用晚上及假期加班付出,有給加班費嗎?有列入考績嗎? 希望各學校、各機構能主動關懷與激勵教練們,更希望能由主管機關統籌協調與規定。

 

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訓練出優秀的選手,必須付出時間、精力、耐性與汗水。要有好的教練,也要有足夠的訓練材料、機具、工具、量具。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時想購買一台合乎競賽規定規格及性能的機具設備讓選手練習,上級會告訴你:沒預算、採購程序與規定不合、不能指定廠牌與規格 … 等等。你心涼了,只好憑著那股執著,透過人脈請廠商贊助,或向廠商及其他單位借用,然後自己背人情債。每當國際賽主辦國公告了各職類機具和設備材料表後,教練們更是像熱鍋上的螞蟻,仔細核對到處張羅,只希望選手們能早日進入情況。找不到又借不到時,只好靠選手屆時臨機應變自求多福了。結果得不到獎,能怪教練和選手嗎?選手的訓練,不是教練一個人的事,行政單位、各級長官、主管機關都應從旁關心與協助。

今年第45屆全國技能競賽銑床

技能競賽選手沒有機台,完全無法練習。(圖/技職教育3.0資料照)

 

五、 加強新聞報導與傳播

新聞報導是一項鼓勵,也是給全國青年學子、家長、老師、全社會的一項宣導。但我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贏得漂亮的成績,凱旋回國,各位有看到新聞報導嗎?少棒賽、成棒賽、籃球賽、高爾夫球賽、奧林匹亞賽,林書豪上場、王建民出賽 … ,我們都會看到大幅的新聞報導,有時甚至占上半個版面,但國際技能競賽得獎的消息卻遍尋不著。難道我們的青年技術人才在 工業電子、資訊與網路技術、工業控制、機電整合、冷凍空調、板金、西餐烹飪、等等領域奪得金銀銅牌,把英美德法甩在後面,重要性真的遠不及林書豪連得幾個籃板球、王建民與陳殷偉能否進大聯盟、曾雅妮高球賽的表現?難道我們只想鼓勵學子們學體育,不希望他們學技術囉?顯然媒體對實質上有助於經濟發展及鼓勵青少年投入技職教育的技能競賽議題沒有興趣,亦毫不關心。

記得前幾年,馬英九總統趕下台中,為的是替全國技能競賽頒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總統親臨頒獎,多麼有意義的事,結果聯合報的頭版頭條是「總統專車爆胎」,po了一張大大的破輪胎照片,但全版卻沒有一個字提到總統去頒獎,令人不勝唏噓。不禁要問,今天的記者是怎麼了?他難道只能報導他當下所看到的表象?他不能、不該、不准、不應順便問一下,馬總統今天來幹嘛嗎?如果他知道馬總統當天是趕去頒獎,難道他不能順便報導一下全國技能競賽頒獎的事嗎?他就只能專注在那個破輪胎上嗎?

有人說,少棒賽、成棒賽、籃球賽、高爾夫球賽、奧林匹亞賽等都是屬於體育及文教新聞,報紙有文教版體育版等專版,那些專版平常大事不多,所以林書豪連連得分,曾雅妮得獎都可以博得很大的篇幅。但勞動部的新聞被分配在要聞版,而要聞版每天的要聞很多,如選舉啦、馬習會啦、恐怖攻擊啦、烏來坍方啦,根本沒有空位排技能競賽,嗚呼哀哉!如果真的是如此,能不能請教育部與勞動部邀請各大媒體的採訪部門和編輯部門共同研究協商一下?如何提高技能競賽新聞在媒體上的能見度?

 

林來瘋

即使紐約尼克隊時期的林來瘋風潮過後,台灣媒體對林書豪的報導量仍然不減。
(圖/
Houang Stephane@flickr )

 

六、 發動業界參觀及贊助

本年度教育部所主辦的年度全國工業類科技藝競賽,據悉有多家企業提供獎品,如汽車3台、機車12台,另外家具木工優秀選手也有2萬元獎學金等,主辦單位嘉義高工也特別提供150台平板電腦、多台腳踏車等摸彩大獎給全國參賽師生。嘉工並稱,此次更首創產學媒合活動,31間企業共提供154個有薪實習機會,學生更可獲得在學期間獎學金。

勞動部在舉辦全國技能競賽時,也可試著發動業界前往參觀及贊助,除了鼓勵企業對優勝選手及其教練提供獎品以表鼓勵之外,亦可藉機鼓勵參賽選手以及來觀摩打氣的學生們參加產學訓合作計畫或前往業界實習或服務。

 

七、 得獎選手領了獎金之後呢?

得獎選手領了獎金之後,似乎只有保送升學一條路。進入科大之後,能否讓他的專業技術與水準更精進?能否讓他日後的前途更寬廣順利?應該也是我們要關注的。目前很多國手進入科大後,都進到不分系學士班,這對他們有幫助嗎?依照現行的課程與學分標準,他們不得不去修一堆他們不喜歡,也對他們沒什麼實質上有幫助的課。況且很多教授都是從一般大學轉過來的,只會講理論,並無專業的實務經驗。是否能請教育主管機關研究一下在科大設置些較有特色的課程架構與機制?

當年開設保送師大的制度,是想鼓勵選手們之後可繼續培育新苗,但如今師大畢業不見得當得了老師;想去職訓中心當老師,也有困難,因為如今中心員額凍結,且也沒了「職訓中心」的招牌。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譚仰光/七大面向看台灣不重視技能選手〉中有 2 則留言

  1. 不如詢問選手的意願,究竟是想以後作育後輩,還是投入職場,好好規畫,別讓這些孩子浪費青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