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何欣純:技職生為升學而競賽 教育部應檢討

(記者黃偉翔/台北報導)

日前立委何欣純請教育部長潘文忠檢討,目前技職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只是為了在升學上有優勢,並非為了培養技術。她要求教育部關注選手畢業後的出路,應更加主動參與技職國手的選拔與培訓過程。

台灣在2015年的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拿下5金、7銀、5銅、19優勝,獲獎數排名世界第三。何欣純提出質疑,曾經這麼多位技職國手,這些重要人才的出路為何?針對選手透過獲獎而升學後的就業狀況,以及技術經驗傳承部分,教育部是否有建立人才資料庫?

另外,何欣純還請教育部與勞動部共同檢討,國手的選拔過程。根據國際技能競賽組織規定,參加競賽年齡限制為21歲,部分團體參賽職類則是24歲,何欣純對此指出,許多技術國手都是來自技專校院學生,但過去大多由勞動部提名與培訓,教育部相對被動,盼教育部能更積極參與其中。潘文忠允諾,會帶回部內討論與處理。

技優生求學求職上吃虧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表示,技專校院若招收選手,應設計一套計畫,照顧選手學業與就業端狀況。技優人才資料庫部分,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科長魏世鑫說,過去參與過技能競賽,以及部分教育部技藝競賽的資料都在資料庫中,只是他強調,教育部與勞動部對技優定義不同,教育部比較廣泛,科展、相關競賽都算是技優生,而勞動部則認為具備乙級技術士證,以及競賽選手才是技優生。

魏世鑫還說,在求學部分,此資料庫將提供四技二專入學單位做資料比對,但就業端應用目前面臨瓶頸,魏世鑫進一步說明,技檢中心想把技優人才推廣出去、協助媒合,但就業媒合複雜因素居多,例如雇主提供的工作內容、就業環境,想吸引企業聘用技優人才,甚至用更優渥的待遇,並不容易。

日前在「推動企業聘僱技優人才座談會」上,北科大就業輔導組組長賴冠如說,技優生在就學上面臨困難,經常二一退學,在企業仍重視大學學歷的現今,如何讓技優生職場接軌?她舉了一個例子,曾有技職國手被退學後,因為學歷只有高職因而求職困難,再加上競賽內涵與台灣職場所需技能並不相同。但現場沒有企業主對此問題做出直接回應。

南港高工冷凍空調科主任林謙育認為,目前升學管道只有技優,而技優生在學校幾乎跟一般考試入學的學生一起上課,雖然有些選手資質好,課業學習狀況不錯,但也有部分技術傾向孩子,礙於台灣環境迫使他們必須升學,學業卻跟不上,可以考慮用新的學制,譬如技優企業公費生,讓他們有條路可以選擇,因材施教。

林謙育強調,競賽應強調學習技藝的價值,而非當做升學的捷徑。

立委盼重視選手技術傳承

何欣純提出質疑,選手都升學去了,教育部與勞動部應重視技術傳承,而非讓學生為了升學而競賽。

張惠雯說,技職司討論過選手的技術傳承,目前技專校院可以聘用這些選手當專業技術科目老師,教授技藝,而職校端則因為師培制度,選手仍需經過師培管道,才能成為正式教師。

魏世鑫表示,技檢中心在國手培訓時,都會邀請前幾屆的國手當作培訓師資,技術傳承就在此培訓計畫中,而勞動部已請勞動力發展署(簡稱:勞發署)各分署,協助轄區內技職校院參與技能競賽,目前有的學校很積極,但部分學校對技能提升的活動並不在意。

對於何欣純盼教育部更積極參與國手選拔與培訓部分,張惠雯說,因為技能競賽為勞動部系統,業務大多由他們主責。

部分學校敷衍了事 選手任意挑選

魏世鑫還說,技能競賽部分,有些學校老師只是隨便選幾個學生當選手,有些會優先辦校內選拔賽挑選手,兩者給予學生的價值觀就不同,勞發署希望學校別敷衍了事。

大湖農工機械科教師吳世興指出,部分學校只是為了升學保送名額,才推派學生出來比賽,也很少透過校內正式選拔制度,挑選選手。第42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李承達也說,自己一開始只是自願當選手,並未經過校內選拔。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立委何欣純:技職生為升學而競賽 教育部應檢討〉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