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衡/廣設高中大學後的20年:黃武雄教育理念再思考

 

今天許多人轉載黃武雄在自由的投稿,為當初廣設大學的改革方向辯護。我們固然可以說改革理念與政策現實的落差,導致20年後的今天浮濫與面臨破產的高等教育問題。然而要解決問題,不可能只是在政策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是必須回去審視早期的政策理念、問題診斷與改革藍圖,才有機會修正一些核心方針。

在90年代以前早期的教育政策理念,為了使教育系統配合經濟發展計畫,因此制定出人力計畫,依據計畫將學生導向固定比例的技職教育,透過控制高中大學數量與建立龐大的技職教育系統,壓制學生升學的行為,並且批評這種升學現象為「文憑主義」,這是早期對教育問題的診斷與解決之道,我們可以稱之為「國家發展工具論」。

在90年代展開的「人本自由主義論」,論者以黃武雄為重要代表,則全面反對教育服從於經濟計劃與國家控制,從人本主義與個人自由出發批判國家制定的人力計畫,強調教育應該以「人為目的」,必須「適性」讓人可以自由發展選擇,這個觀點認為台灣的升學問題與文憑主義現象,問題源自於高中大學的數量不夠,國家控制高中大學文憑的數量,導致升學制度下各種扭曲現象,因此在政策上主張國家不應該介入教育系統,同時國家必須回應民間對教育的需求廣設高中大學。

黃武雄的人本自由主義論在當時對抗國家介入教育,以及反對教育為經濟服務,絕對是運動與新的教育政策重要的思想資源。然而這個政策理念也到了需要跨越的時刻。其一問題在於,人本自由主義論的論述對手是國家,此一理念對教育資源分配和社會正義沒有正面面對處理,教改運動以高中/高職作為改革的切入點,而非公立/私立切分,錯將高中視為是更好的升學選擇而忽視背後資源支持問題。事實上擴張高中未必有好的教育資源分配,如果當時能解決大量私立學校的問題,其實也未嘗不是一種激進且進步的改革。在進入教改會政策審議後,410教改聯盟才修正為「廣設公立高中大學」的訴求為時已晚。在運動上與經濟學家的合流導致教育改革仍然發生向右轉,這點黃武雄自己在「教改中的左與右」也說明了這點。

第二個問題是,在人本自由主義論下「人即目的」、「適性」和「解決升學壓力」的改革視野下,高職被視為是過早工具化、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一種異化。即使黃武雄說廣設高中大學沒有打壓技職教育,而是要給大家選擇的空間,但實際上96年的教育改革對於技職教育問題的著墨甚少,也幾乎不討論技職教育在資源分配上的弱勢問題,在教改會中,改革技職教育的其中一條方案甚至是轉型綜合高中來替代高職。在價值階序上,人本自由主義論確實有抬高一般高中普通科,忽略技職教育的問題存在。如果「適性發展」只限於高中,那未嘗不是另一種單一化現象,高職的多元複雜性其實是遠高於一般高中的。

如果我們讀黃武雄的「童年與解放」,則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是重新建立個人的價值,反對人異化變成國家目的之工具,黃武雄雖然指出「人有參與社會秩序的自由」,但是對於這個秩序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該如何達成共識的問題並沒有著墨,這是我認為當時教育理念的第三個問題。教育可以只讓個人適性發展選擇就沒問題嗎?教育需不需要一定程度上承擔他個人的經濟謀生問題(這與為經濟發展服務應該區分開來)、賦予其參與政治與社會的技能?如果這個社會上有人想念高中有人想唸高職,那是不是需要另一種形成共識的機制,來思考教育分流、教育資源分配,以及抬高更多不同科目的價值形成新的多元主義?

無論是十二年國教、技職教育或高等教育,到目前為止的教育發展藍圖仍然沒有脫離二十年前的教改視野。許多教育問題,回到過去一些理念思辨過程,多少是有助於我們找到某些曾經被埋起來的另一條路。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