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政/孩子們在技職高教端掙扎 教授不食人間煙火

 

教與學的師生互動,永遠是校園最美麗的場景,各級學校都有其教育宗旨,且學校對教育的核心價值、理想的堅持不容打折。但對於技職高教端,這個理想的堅持,也不能如金庸筆下古墓派小龍女般不食人間煙火。

台灣的科技大學中,來自高校體系的教授們必須認清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你們所面對的,有很高比例是屬於數理基礎較薄弱、邏輯推理能力稍差的職校生」。這些教授在講授基礎課程時,經常浮現在腦海中,但一直不敢說出口的是,「你們這些學生怎麼比豬還笨,都已經講了800遍了,還是搞不懂,這些東西我早在國、高中時代早就已經理解、學懂……擲筆長歎,一代不如一代。」其實不是學生笨,是專長不同罷了!用魚的標準度量猴子游泳的本領,對猴子當然不公平。就算把最好的游泳教練找來訓練猴子游泳技能,其成效必事倍功半,甚或徒勞無功。

技職教育應培養出支撐產業的技術人才,所以就算在科技大學也該以技術訓練為本,但在大學「學術研究」框架下,綁架了「技職大學」的發展方向,更僵化了課程架構。如果上大學仍是技職教育中,學生與學生家長無法丟棄的選擇,筆者嘗試提出3劑藥方,為低迷不振的技職體系教育注入活水。

 

減少艱深學科的必修

我們並不否認基本學理乃至數學是工程之母,但如果全班有至少60%學生是聽不懂的,是校園普遍存在的常態,不管有多崇高理想,用何種理由,都無法說服我,「此可堂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如此課程設計是應檢討的,當然,對於技職高教端,那高懸於大學法第1條中「學術研究」之教育目的論,應重新省思。

確實增加實作課程時數

減少了必須倚重數學工具的課程後,其所多出的學分數,可用來加強產學合作模式的實習課。學生最終還是要投入職場,提前訓練與接觸。(編按:教部推產業學院,科大與業界共同設計課程

在技職學校都設有實習工廠,用以落實技職務實致用的教育精髓。然迫於現實,學校設備永遠追不上產業界。為縮短技職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與業界所需的落差,借助產業界資源、老師傅實務經驗傳承,加強產學合作是必須。惟千萬不可讓產學合作流於形式,甚至將學生送進產業界後淪為廉價勞力。

技職人才靠學校與產業耕耘

科技大學的產學合作,必須跳脫早期高職所謂輪調式建教合作的窠臼。若仍停留在過去學校端只負責將學生送到工廠,工廠將學生安置生產線上從事生產工作,老闆則依勞基法最低工資發放酬勞。如此產學合作,學校端的老師、產業端的老闆及資深技工都沒有對產學合作這個園地做出犧牲、奉獻與耕耘,學生反而成產學合下最大的犧牲者。學生犧牲了勞力、青春歲月換來微薄薪俸,卻得不到最最重要的技術傳承。失去了技術傳承的產學合作,學生畢業後又如何能提升競爭力?反之,若學生練就一身專業技術,提升了競爭力,學生用技術回饋產業界,為產業界創造利潤。

就學校端,有了畢業生優質的表現崢嶸於職場,才是學校最大獲利與資產。只有學生競爭力及技能提升,才是學校端、產業界及學生三贏的局。要三贏,學校端、產業界先必須做出犧牲、奉獻與耕耘。千萬不可短視近利,犧牲學生,輸掉傳承與競爭力的技職教育,將失去一切。

 

封面圖片來源:InKi Bae@flickr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