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技術與學術不能兼具?專訪金手獎、書卷獎常客張人傑

文/黃偉翔

不知從何開始,「不是技術好就是學術好」,已成為社會大眾對學生的既定分類,再加上現今技職生多以升學為主要目標,「技職學術化」是為人詬病的台灣技職教育現象,但身為技職生就真的不必學習書本知識嗎?又或者學術化後就勢必得放棄技術學習?答案或許就在眼前這位走進台科大校內餐廳的張人傑。

張人傑畢業於大安高工建築科,並進入台科大就讀,一路都是技職校院的第一志願。然而,追求學術棄技術的現象並未在他身上發生。

張人傑在大安高工時期,成績都是前三名,卻從沒去補過習,並在高三參加技藝競賽時,一舉拿下最高獎項的金手獎。

他是怎麼做到的?

「或許最大因素是沒有補習!」張人傑說,自己讀書效率不錯,比整天蹲補習班的同儕,多出許多時間可以嘗試讀書以外的事。

他說,在高二那年看見了技藝競賽的測量職種比賽,加上父母支持,所以選擇挑戰它。後來順利通過校內初選,成為校代表選手。

就讀大安高工時期的張人傑,正在練習測量技術。(圖/張人傑提供)

練習時,張人傑通常會在馬路上架設三腳架,雙眼僅盯一台類似望遠鏡的儀器,目的是為了測量兩地之間的垂直高度差與水平距離差,精度能到毫米等級。張人傑說,透過這台精密儀器測量到的角度與距離,就能進一步運用數學與力學原理算出各種應用,所以「技術與學術是相輔相成的」。

張人傑舉例,平時路上的車禍現場,警察會測量煞車痕跡長度與相關資訊,然後才能進一步推算出衝撞瞬間的瞬時速度、車的行徑方向與彼此的相對角度等。

測量職種比賽進行為兩人一組,但彼此成績分開計算,可說是一種競爭合作關係。張人傑坦言,能脫穎而出,除了自身技術與夥伴配合外,不同學校提供的設備也是決定因素之一。

因為測量儀器,少則幾十萬,動則上百萬,所以選手設備全憑學校提供。張人傑說,在比賽現場,不同學校因經費與投入程度不一,學校提供的「設備等級」也會不同,幸好大安高工提供的設備規格好過於其他學校,才能在比賽中不輸在起跑點。

量測比賽內容,會事先指定兩個地點,讓選手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量測儀器測出角度與距離,並進一步計算其他進階數據。

由於獲得金手獎,同學仍在準備升學考試期間,張人傑早已獲得保送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的資格。他說,當時同學非常羨慕,因為不必考試就可以確定錄取前幾志願科大。

但由於張人傑心中第一志願是台科大的營建工程系,所以放棄保送北科大的資格。他說,以自己平時學業表現,不論透過推甄或統測成績的分發,都有很大的機會錄取台科大。張人傑補充,比起嚴謹的北科大,更喜歡自由校風的台科大,希望上大學能不受太多拘束,多嘗試不一樣的事物。

難得的是,在備戰技藝競賽過程中,張人傑從未荒廢課業,反而透過平時努力,成績仍保持在班上前三名,才有更多的升學選擇。他說:「認識許多選手,只要一投入技藝競賽,就把課業荒廢掉,認為只要技術練好,就可以不必花太多心思在課業上,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張人傑感嘆,因為比完賽已經接近統測,還好訓練過程有兼顧課業,否則統測難以表現的好。他強調,「這也是選手只能顧技術而在統測表現不好的原因之一。」

除了高職時期是班上前三名常客,張人傑進入台科大後更拿過書卷獎。

張人傑分享同時兼顧課業與技術的訣竅。他說,主要都歸功於高一高二打下的基礎,才能在參加技藝競賽過程中,保持課業上的競爭力。他指出,當初技藝競賽的隊友,只能靠保送升學,因為他在訓練過程中完全不顧課業,同學看在眼裡是羨慕,他看在眼裡卻是可惜。

在抗震盃國際邀請賽中,選手們必須搭建出不易受震倒塌的模型。(圖/張人傑提供)

 

張人傑在台科大就讀期間,除了拿書卷獎,也拿到2012抗震盃國際邀請賽佳作與最具冠軍相雙獎,並進入工程公司實習。他對此感嘆,台科大在實務面教的不夠多,大學期間技術面成長不多。面對國際比賽與實習,技術都是靠高職時期所打下的基礎。

但張人傑又無奈地說,若非有台科大學歷,否則也難以獲得工程公司實習機會。

面對社會傳統價值觀,高職生更應該隨時準備好自己。雖然透過技藝競賽或技能競賽能較易錄取前幾志願科大,但若因此而放棄學業拚技術,升上科大後的適應程度卻又是另一個難題。面對未來產業變革,智慧化生產,或許僅是專注在技能上已遠遠不夠,像張人傑這樣同時結合學術與技術,才能讓人文與技藝精神相結合,產生出新的技職人才樣貌。

作者:

技職3.0

《技職3.0》為一個關注「技職教育」與「技能發展」議題的獨立媒體。

在〈誰說技術與學術不能兼具?專訪金手獎、書卷獎常客張人傑〉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