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仰光/ 法制化新學徒制度的未來發展

我曾在《技職3.0》發表「法制化新學徒制度」的專欄,但有人認為「學徒制度」已是老舊、傳統的社會制度,只會侷限與束縛青年的創新,怎麼如今竟會提出推動學徒制度的倡議。這些人誤會了,也疏忽了這篇倡議的內容。他們一方面是基於根深柢固的傳統士大夫觀念角度,從字面上去看這個制度;另一方面是他們不了解德國模式的二元制(Dual System)學徒制度。

「產學合作、產學訓合作計畫…等,都只是暫時性的計畫,並未建立一套正式的制度。」我們所謂的產學合作,只是學校把學生送到企業實習,是學校把事業單位當作學校的實習工廠。可是,接受教育訓練的青少年的身分是學生,並非企業的受雇者。企業與學生之間沒有雇傭關係,沒有感情上的連結,也沒有休戚與共的關聯。

德國學徒制度是讓國中畢業生先找好企業,與企業簽訂學徒契約,被企業雇用,在企業內工作崗位上於合格師傅指導下訓練,並依法送往附近的職業學校(Berufsschule)接受相關理論、相關知識及國民基本課程的教育(是12年國教的後3年)。學徒們是依照實務需要而訓練,並有各地工商總會的品質監控。

學徒們是企業的學徒,領應有的學徒薪資;他們不是學生,不是領實習津貼。

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學徒),是事業單位今後永續發展的新血,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依法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所以學徒是在企業受雇,並接受企業內工作崗位上訓練,其勞動基準應受勞動主官管機關之檢查與督導;學徒赴學校上課的課程,則受教育主管機關之督導;其在企業內工作崗位上訓練的訓練品質由各地工商會督導。在這種正式制度下的「學徒」不會變成部會間的「事權太極區,被遺忘的孤兒!」

至於鼓勵青年18歲先就業政策,主要目的是鼓勵青年們先工作三年,學點經驗後再以儲蓄的學費升學;或以儲蓄的錢去創業。但請問:「那點錢及經驗夠拿來創業嗎?可能只夠去夜市作攤販!而升學,則搞來搞去還是為了升學。」

我所倡議的「法制化新學徒制度」是仿效德國模式的二元制學徒制度。學徒們於結業後,可以有三條邁進發展的通道:

  1. 在他受雇的企業中成為正式職工,繼續工作升遷成長;
  2. 在工作若干年後(一般為五年),可到師傅學校進修 (主要課程為基本的 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教學法 ),取得師傅證書後, 成為師傅(德文稱Meister)。今後可憑師傅證書在企業內擔任學徒的師傅;如在服務業行業(或稱產業)則可憑師傅證書開設小型企業,如汽車修理行、機車修理行、小型機件修配廠(含精密機械加工、模具製作)、水電行、工作室、理髮店、麵包蛋糕店、小型餐館 等));
  3. 在工作若干年後,可報考實務性技術學院,畢業後成為實務型工程師(Dipl.-Ing.)(德文為Diplom-Ingenieur, 在德國相當於碩士));

所以,建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是一項建設工程,而不只是一項暫時性的計畫。在整個的建設工程中,需要考慮到整個路程中的順暢以及各個環節的交流道。盼望關心技職教育的專家學者們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建立這個從小學、中學到大專完整順暢的教育架構,一個完整的制度模式。

別以為需要大費周章的去另訂一套特別的法規。實際上現有的法規「職業訓練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勞動基準法」只要加以鏈結即可成事。但必須教育部、勞動部及經濟部等進行相關的協調聯繫。只是這項建設工程的主體還是在教育制度,因此仍須教育部來主導。

我建議:如政府決定在12年國教的後3年階段,建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則在此基礎上,於若干高中(技術型高中)內撥出部分班次,試辦學徒教育班,並依時程的需要,指定若干二專試辦師傅進修班;另指定若干二技試辦實務型工程師班。

企業界常感嘆,我們台灣有太多研究型的博士,但卻欠缺精實的基層幹部及中階幹部,尤其是中階的實務工程師。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強調:「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靠培養及磨練出來的,不是上幾小時課或訓幾次話所能成事。「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及「工匠精神」都是在長時間的工作環境及工作氛圍中孕育出來的。

從以上的倡議及構思,大家應該可以看出,從建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到青年職涯發展藍圖之擘劃。應該也可以看得出這整套建設工程,可改善學用落差、就業接軌及升學主義,甚至建立工匠精神的前景。

德國模式學徒制度的我國12年國教構想示意圖(圖/譚仰光提供)

 

譚仰光/政府別總用產學合作來應急,應建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

 

最近各方都很關注技職教育的改革,很大一部分建言是加強推動產學合作及產學訓合作計畫,甚至提出由政府補貼學徒津貼的福利政策。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大家都發覺,現行的技職教育制度無法改善學用落差和就業接軌問題,即使你問街上隨便抓一個路人問,也都認為台灣應該學德國雙軌制教育訓練模式。但是所謂「產學合作及產學訓合作計畫」,都只是台灣模式的「建教合作」,也都只是臨時性的計畫及方案,並非德國模式的職業教育訓練制度。(延伸閱讀:譚仰光/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我在「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一文中曾提及,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先天上,就對「學用落差」、「就業接軌」等問題,沒有免疫力。另外,我也強調過,千萬別以為只要加強校外實習或產學合作,安排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就是所謂的德國雙軌制技職教育模式,就可以培養出如同德國瑞士那樣的優秀的技職人才。以為把羊套上狼皮,就真的能變成為狼。(延伸閱讀:譚仰光/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

所謂德國雙軌制教育訓練模式,指的就是德國的Dual System學徒制度。我不喜歡把Dual System譯為雙軌制,因為「Dual」 一字並非雙軌、各走各的道的意思,而是有「二重的」、「雙重的」、「成對的」、「二重唱」、「二重奏」、「雙人舞」的意思。所謂「二重唱」,不是兩個人各唱各的調,所謂「二重奏」,也不是指,只要把兩種樂器一起擺在台上演奏,各奏各的調,就算「二重奏」。兩個人都必須按照樂譜上所譜好的旋律與節拍演出,才能顯現出那種和聲與相互襯托之美。如歌劇蝴蝶夫人中的男女高音的愛之二重唱,如貝多芬為鋼琴與小提琴所寫的春之奏鳴曲,如天鵝湖芭蕾舞劇中王子與天鵝公主的雙人舞。

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Palm Beach Opera@flickr

 

為了簡單明確,我在下文一律把德國Dual System教育訓練模式稱之為德國的「學徒制度」。有人認為「學徒」一詞不好聽,有貶低身份的味道。我覺得在務實探討技職問題的時候,就不要再用士大夫觀念去看問題了吧!

前面提到過,為加強推動產學訓合作計畫,有人提出由政府發給學徒津貼之政策。我覺得此一構想,值得商榷。

英國1964年訂頒「工業訓練法案」(Industrial Training Act) 實施「Levy and Grant System」,我國於1972年仿效訂頒「職業訓練金條例」。目的在激勵業界負擔部分的員工培訓經費,避免養成社會認為人才培訓都是政府責任的觀念。雖然此後,因實施方式不夠完善,遭遇困難,把「職業訓練金條例」廢止了,但在現行的「職業訓練法 」中仍有「事業機構辦理訓練之費用」一章(編按:《職業訓練法 》第五章),但因尙未訂定細則,該章一直未正式開始實施,從該章的立法意旨可以看出,原則上都一直認為業界應負擔起員工訓練的責任,不能一切都靠政府。

民國90年間,職訓局(編按:勞動力發展署的前身)曾會同學者專家大力宣導英國的IIP制度(Investors In People,IIP)。IIP制度是英國為了提昇國家競爭力,鼓勵所有企業為員工技能的開發進行投資、建立組織人員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在全社會樹立終生學習與強化企業責任的觀念,自1990 年起,戮力推動的人才資本投資驗證制度。職訓局也同時研訂了一套TTQS訓練評量系統。時間快轉到現在,有人突然提出採行政府補助學徒津貼方式,為業界出錢發薪津,似乎有點飢不擇食,倒行逆施,違反國際潮流的做法。怕是為了選舉,飲鳩止渴,違反市場經濟原則。

欲建立德國式學徒制教育訓練的「法制化新學徒制度」,必須先建立一個觀念:「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學徒),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德國人深信,真正專業而實用的技術必須在業界實際的工作崗位上才學得到。三年結業,一方面從就讀的技職學校取得高職畢業證書,完成12年國教。一方面經各該管轄之工商總會(或手工藝總會)考試及格取得正式職工資格,以正式員工身分,領取正式員工薪資,繼續在原事業單位工作。(三年學徒期間,依法領取學徒薪資)。德國的Dual system制度,是一種「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是一項法定的制度,而不只是一種模式,也非一項臨時性的計畫而已。

我們若想要仿傚德國瑞士成功的技職教育,不要只想抄襲外國的船堅炮利,學一點模式,學一點樣子,而是要學外國的制度與理念。

德國技職 雙軌制

德國認定的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兩者差異很大。(圖/技職教育3.0資料庫)

 

當年在高職教育方面,曾相繼推出「輪調式建教合作」、「階梯式建教合作」、「實習式建教合作」,都說是仿照德國模式。在職業訓練方面,也曾相繼推出「高級技工班」、「台德菁英計畫」、「明師高徒計畫」、「建教訓合作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也都說是仿照德國模式。名目繁多,花招百出。但這些措施都以暫時性計畫型式推出,套上一些誘人的廣告標題,並沒有建立成一套正式的制度。於是並沒有能落地生根。而實際上,上述的計畫也都只是美國式建教合作的變臉,並不是德國模式。

欲建立德國式學徒制教育訓練的「法制化新學徒制度」,也同時必須先瞭解,德國學徒制度之所以能成功,是建立在下列五個基礎上,不是單頻模式即可成事:

  1. 良好的師傅制度,依德國法規規定,事業單位必須有一定比率的合格師傅(德文稱Meister)(學徒制度結業、若干年工作經驗、受過師傅訓練、取得師傅證書)才准予雇用一定比率的學徒,確保學徒不會被隨便安排在生產線上自行摸索;  
  2. 良好的訓練督導單位,德國係由全國工商總會(Industrie-und Handelskammertag)及各地的地區工商會負責督導學徒們在事業單位內的訓練情況與進度,並負責學徒的結業考試,確保學徒能依規定受到良好的訓練,避免學徒被雇主任意當作廉價勞工,徒有訓練之名而無訓練之實 (依規定,學徒均有訓練日誌,須填寫,並由師傅簽字);
  3. 各地的勞動主管機關要切實保障學徒們的勞動條件;
  4. 妥善的訓練教育課程規範(含准予辦理學徒訓練之職種),德國是由聯邦教育訓練研究所(BIBB,Bundesinstitut fur BerufsBildung)負責訂定。
  5. 要有專為學徒辦理部分時間制相關教育的職業學校(Berufsschule)。(編按:一般大家把德國的Berufsschule譯為職業學校,並誤把定時來校接受相關教育的學徒,當作是學校送去企業實習的學生。真正全時制職業學校應該是Fachschule)

 

目前台灣沒有法定的「師傅制度」,建議可由勞動力發展署先訂一個過渡性的辦法;台灣也沒有類似德國工商會來督導學徒的訓練(含訓練進度考查、訓練日誌查閱及結業考試等),建議可由勞動力發展署及其所屬各分署來挑起這個責任,實際上職訓局在研擬「台德合作實驗班」(編按:台德菁英班的前身) 計畫時,已有過一些規畫在案;台灣目前也沒有類似德國Berufsschule的部分時間制職業學校,建議可先由高職附設,如真想嘗試建立制度,過渡期的因應方法是有的。至於類似德國BIBB的角色,建議可由教育部與勞動部協調後共同委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或「國立台灣師大技職中心」或「工研院產業學院」來扮演。待正式訂定法規後,一切納入統一之法規制度。

這一個「法制化新學徒制度」的建立與嘗試,需要教育部(國教署和技職司)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密切合作與協調。

其實在《職業訓練法》第三章職業訓練之實施中,就有「第二節 技術生訓練」之專節。所謂技術生訓練就是指新學徒訓練制度,只是因為有關之規定與規範尚未訂定,所以一直未能正式實施。由此可知,勞動主管機關早有建立德國模式學徒訓練制度之構想,只是因為很多內容涉及教育部的權責,時機尚未成熟,不敢貿然推動。現在勞動部與教育部都已正視這個問題,且已面臨燃眉之急,這時應該是讓它付諸實施並建立制度之良機。教育部(國教署和技職司)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應儘速就此案展開會商,讓此一「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配合十二年國教之實施,儘速促其實現。

此一制度建立後之生涯發展體系構想圖,草繪如下:

法制化新學徒制度

生涯發展體系構想圖。(圖/譚仰光製)

 

封面照片圖片來源:GovernmentZA@flickr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支持男友轉職校 一對德國情侶的愛情故事

 

在德國的考察進入第三日,也是最後一天。我們早上參觀聯邦政府設立的勞工處(employment agency),下午拜訪法蘭克褔的工商業商會(chamber),內容與前兩天大同小異,但加深了解,特別是商會在推動職業教育的重要角色,日後有機會跟大家詳細分享。

這一回,倒不如跟讀者分享一個在旅程中聽到的愛情故事。

故事主角是一位年輕的金髮德國女孩,是這次考察團的陪同人員,幹練而自信。她自大學畢業,卻有一位讀職業教育出身的男朋友。

 

離開大學轉讀職業學校

兩人在讀大學時認識,她男朋友修讀社會學和英文,女孩子說他英語講得比自己好,聰明才智更遠在自己之上,說的時候甜絲絲的,充滿欣慕之情。可是,她男朋友對自己在大學的學習十分困惑,並非能力不逮,而是不知道為何要習學那一大堆抽象的知識,實際用途何在?困惑的嚴重程度,使女孩子不忍男朋友終日如此苦惱,勸他不如考慮退學。

她男朋友原本希望捱到大學畢業,但最終還是決定跟父母商量應否退學。父母十分開明,向他表示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讀畢大學的,但如果他真的認為不適合,會尊重他的決定。就這樣,男孩子決定退學,轉到職業學校修讀保險課程。

在德國,像他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少 (例如考察第一天參觀銀行從業員課程,就有不少學員已獲大學入學資格)。他轉到職業學校後,年紀比其他同學稍大一點,也是常見的。職業學校在某些情況下可讓曾修讀大學的學生扣減學分,但由於他大學修讀的學科跟保險無關,因此無法受惠。

女孩子說,德國職業教育的哲學十分獨特,不是為遙遠的將來做準備,而是一開始便已進入工作現場,實實在在地工作。每個星期來回於工作現場和學校之間,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馬上可與真實工作環境互相印證。她認為男朋友較適合這種學習方式,十分支持他轉讀職業學校的決定。

保險是十分實用的職業課程,也頗為艱深,涉及複雜的運算,也涉及投資、金融和法律知識,對於學習能力的要求一點也不低。這位女孩子在大學修讀語言學,當男朋友向她講述一大堆複雜的金融知識時,她都大惑不解,對於男朋友的能力更是推崇備至了!

參觀法蘭克褔勞工處。(作者提供)

 

人人都可以是狀元

事實上,她男朋友確實也表現出色。保險課程非常熱門,報讀者眾,他闖進去了。畢業後表現優秀,收入亦很可觀。雖然底薪不高,但由於工作能力強,懂得向公務員推銷且頻頻得手,佣金令他總體收入比大學畢業的女朋友為高。以假期為例,女孩子的有薪假期每年只有12日,但她男友賺回來的有薪假期多達40多天,令她自愧不如。她認為德國人無疑較推崇大學教育,但職業教育也可以是另一條很好的出路;只要發揮才華,人人都可以是狀元。出色的廚師,出色的維修人員(她舉了一位懂維修古董車的朋友作例子),收入可比大學生豐厚得多。而更重要的是不埋沒才華,才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她說:做個熱愛烹飪而又表現出色的廚師,不是比一個平庸的大學畢業生要好得多嗎?

 

大學開始加入學徒課程

回顧她男朋友的抉擇,他倆都認為是正確的決定。數年過去,她男朋友對事物的看法也開始有了改變,現在正考慮返回大學深造。這多得德國教育制度的彈性,可以讓學生來回於職業教育和學術課程之間。

女孩子也提到,現在的最新發展是大學階段的學徒課程,即是大學生讀書同時到公司現場實習,為大學課程注入職業教育的元素。發展如何,且拭目以待。

上周末,男孩向女孩求婚成功。這是一個大學畢業的女孩子和職業學校畢業的男孩子的愛情故事,非常美滿,我謹在此祝願他們愛情永固,甜甜蜜蜜!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 企業買單嗎?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買單嗎?

 

德國政府大力推動職業教育,但到底企業和家長是否重視職業教育呢?

在德國的第二天,立法會代表團一行七人前往黑森州的首府威斯巴頓( Wiesbaden)。黑森州是德國16州之中較大的州分,人口600萬,法蘭克褔是它最大的城市。在威斯巴頓的活動有兩項:早上拜訪州政府總部,下午到州議會與相關議員交流。

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

在州政府總部的會議長達四小時。我們得到州政府聯邦及歐洲事務部部長 Ms Lucia Puttrich 和六位不同部門的官員代表會面,講述一系列的政府政策。當中包括文化部的 Mr Klaus Müller,向我們介紹德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Mr Müller 所介紹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涵蓋職業與專業領域包括六大項:金屬技術;電工技術;建築、木材與塗料技術;經濟和管理;食品;衛生和養生。各州之間互相合作,互補長短,例如他們會送釀酒學徒到巴伐利亞州,因為當地有全國最佳的釀酒學校。

致送紀念品給主管聯邦及歐洲事務的 Ms Lucia Puttrich 部長。(圖/作者提供)

 

在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下,學生每周有三天半在辦公室或工廠實習,一天半在職業學校上課。職業學校上課每周約12小時,整個課程一般為期3年半,合共1,020小時,有嚴格的標準化課程。12小時之中,5小時修讀語言、數學、政治和經濟、宗教和體育等共通課程,另外7小時則學習職業相關的知識。

為何德國企業願意投放資源?

財政方面,整個職業教育的財政來源來自兩部分:政府和企業。政府負責營辦職業學校,而企業則負責企業內部的培訓。規模較大的企業甚至會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在各方面作有系統的訓練。但德國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較小,有些小型企業的業務涉及的工作較為簡單和單一化。以專門製造窗簾的公司為例,避免課程過於狹窄,學生除了學習如何製作窗簾之外,也需學習其他技能,例如裝修、其他物品的生產製造等。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型企業除了提供工場內的實習機會外,還需借助企業外的訓練中心,以提供它們本身無法提供的實習訓練。

Mr Müller 介紹完畢後,議員們向他連番追問,特別是不少議員想了解企業為何願意付出大量成本訓練學徒。假若學徒將來轉投其他企業工作,企業的培訓豈非血本無歸? Mr Müller 指出,企業是有回報的,儘管培訓初期(如第一年)學員能力有限,培訓成本遠遠超過學員為企業賺的回報,可以說是淨虧損,但隨著學員能力不斷提高,學員為企業賺到的得益也相應提高,何樂而不為?

德國各政黨均認同職業教育

下午,我們到訪州議會(Hessischer Landtag)。州議會的建築 Wiesbaden City Palace 最初在1841年建成,加上2008年落成的新翼,成為一座新舊混雜的建築物。這座建築最初由拿騷公爵威廉姆興建,原為他的大宅。後來州議會開會,就徵用了這個地方。改建後,設計重視議會透明度,多處使用透明玻璃,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與四位來自綠黨、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及左翼黨的教育政策發言人交流。當中來自自由黨的 Mr Wolfgang Greilich 是議會的副議長,他是一位律師,其餘三位都是教師或心理學家。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涉獵了不同的議題,例如近期的難民問題、社會褔利問題,但主要仍是討論職業教育。

與綠黨州議員交談。(圖/作者提供)

 

我問他們,德國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態度如何?四位代表雖來自不同政黨,但意見十分相同,都認為家長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近年有所下降。可是四人都認為,修讀學術或職業課程各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課程是否適合學生。當中副議長也提到自己的兒子曾在雙元制職業學校讀書,笑言享用過兒子努力賺取的金錢,亦不用為兒子的花費操心。

毫無疑問,德國企業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家長則偏好學術課程,但在觀念上也能接受職業學校。德國朋友指出,如何令社會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投入更多,令職業教育制度繼續維持高水準,是德國的挑戰。至於香港,要推動職業教育,鼓勵家長和企業參與,可能會遇上更多困難和挑戰。

 

註: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台灣一般譯為雙軌制。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支持男友轉職校 一對德國情侶的愛情故事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ㄧ):人盡其才

 

9月21日清晨,立法會代表團飛抵德國法蘭克褔,開始我們考察德國和瑞士職業教育之旅。第一日行程給我的感覺,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在於人盡其才。德國不論政府、企業、工會、學校,對於職業教育均非常有承擔,這是造就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

 

重視實踐的職業教育

這一日我們考察了兩個機構,早上一間公立職業訓練學校,下午則到訪法蘭克褔的工業園 Industriepark Höchst 中的私立職業訓練機構,兩者都令我們眼界大開。

我們接觸了幾批學生。其中一批是修讀銀行課程的年輕人,表現有禮、斯文大方。他們大都讀過文法高中的課程,有機會升讀大學,但他們最終決定轉到公立職業學校修讀銀行的相關課程。他們每星期有兩日回校上課,其餘三日則到銀行上班。由基本的接待工作開始,逐步涉獵其他深入的工作範疇。他們告訴我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大滿足感;老師也勉勵他們將來可選擇直接投身銀行業,或選擇繼續進修,待擁有更高學歷再投身銀行界。然而,大部分同學都希望完成課程後立即投身工作,只有小部分表示會繼續進修。他們解釋,直接投身工作可讓他們更了解銀行的工作實況,僱主亦可對他們有更深認識,對他們的前途和發展更有幫助。

我們在工場接觸了另一批修讀電子學的學員。他們完成初中課程,但成績欠佳,找不到實習機會,無法升讀「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註1),但公立職業學校仍給他們機會,修讀兩年制「準備課程」,以爭取更佳的實習機會。其中一位女同學英文十分流利,她說雖然暫時未能到企業實習,但她不想像過去一樣讀書,吸收一大堆抽象的知識。她喜歡學以致用,親自動手,因此實用的學習對她來說十分重要。

工廠 設計

工場的女學員,志在從事產品設計工作。(圖/作者提供)

 

政府和企業均願意投放資源

毫無疑問,實習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地位極其重要。德國職業教育最著名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通常每周有一天半在職業學校上課,學習包括語文、數學等基本知識,亦有跟工作直接相關的實用知識。同時學生要在相關的企業或公司實習,每周三天半。他們須完成兩方面的要求,並通過考試才可獲得資歷證書。這些資歷跟「歐洲資歷架構」掛鈎,令他們畢業後得到獲認受的資格。

學生如果希望修讀「雙元制職業課程」,首先要到相關企業、工廠或公司申請實習,在得到對方聘用成為學徒後,才有資格申請入讀職業學校。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別於大多數國家,後者大都要求學生繳交學費接受培訓,但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不但免費,公司或工廠更會向學徒發放工資。雖然金額不高,甚至比法定最低工資還要低,但年輕人獲得工資後,至少可以邁向更獨立的生活。因此,對年輕人來說,職業教育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出路。

跟其他國家不同,德國政府提供全面的免費教育,企業則需要提供工資,並且要向學徒提供其他培訓。把政府和企業的投放加起來,德國職業教育所耗用的資源十分龐大。為何德國政府和企業要投放那麼多資源於職業教育呢?今日我在參觀私營職業培訓機構 Provadis 時,執行經理向我解釋:企業家和政府均十分清楚,德國缺乏的是類似東亞的廉價勞工,因此必須致力進行人才培訓,提升質素,才可令相關產業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們十分樂意投資在下一代身上。這不僅對企業發展有利,也關乎社會的未來。

職業教育令年輕人各展所長

從參觀者的角度看,我們覺得德國對教育極有的承擔。但陪同我們參觀的當地政府官員卻私下對我說,德國對年輕人的投入和承擔仍然不足,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德國青年的語文水平不足,未能書寫優秀的德文。她認為,問題在於每班人數較多,老師不能充分照顧每一位學生(雖然德國不論中小學,每班人數均在25人以下,相比香港已經好得多)。她又指出德國一些校舍殘舊,沒有妥善維修(香港的校舍陳舊的情況恐怕比他們更惡劣)。不過,她對教師質素整體是滿意的,德國教師的學養和能力都十分高,只是由於其他因素限制,未能全面發揮。

無論如何,我們在第一日參觀看到,德國的教育讓不同類型的青年都獲得發展機會。任何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都有不同的才華,這些才華能否發揮,是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德國通過學術型學校和不同層次的職業學校,令年輕人的才華充分發揮,十分值得我們借鏡。


註:雙元制職業教育課程:台灣一般譯為雙軌制。

 

相關系列文: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二):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買單嗎?

德國、瑞士職業教育考察日誌(三)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原文刊載於《灼見名家》,經原作者授權刊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譚仰光/技職教育今後走向的探索與抉擇

 

文/譚仰光

圖/林三貴攝影

日前,有技職教育界的朋友,問了我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幫忙想一想,並提出一些建議。

他所提問題的重點是,如何改善技職教育的「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另外附了一堆小題目。

最近,聯合報民意論壇上一連刊出了三篇文章《9/19政大企管系韓志翔教授的「看德國怎麼做提升技職教育 從法令、觀念下手」》、《9/20德國林穎楨先生的「技職,想教出怎樣的『人』?」》、《9/21樹德科大副研發長張鐸的「破技職迷思 需企業投入」》,都在談這個問題。顯示了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我給了我那位朋友一個令他驚訝的答覆,我說:「我不想幫忙想主意。因為瞎忙,沒用。」。我說:「在我們現有的技職教育制度下,支離破碎的招數,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救章,花再多的錢也沒用。瞎應付而已。」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容我細細道來。 目前,國際上有關技職人才的培育(),大體上有兩個主要的模式,即『美國技職教育模式』及『德國學徒制度模式』。

『美國技職教育模式』的主體是「技職學校」,完成九年國教畢業的青少年,升學進入「技職學校」。技職學校為了追求改善「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紛紛採取了「加強實習」、「建教合作(近來喜稱 產學合作)」、「引進業師」、「強化設備」等等措施。但,學校的機工場,買了許多車床、銑床,有一天當你發現業界已普遍在使用CNC車床、CNC銑床,於是學校又得花錢去買CNC車床、CNC銑床。過一陣子,發現業界在流行使用複合式機台,你又得花錢去買複合式機台。當有一天你發現業者已開始流行用CNC加工中心機,你又得花錢去買CNC加工中心機,但舊的又還沒到報廢年限,怎麼辦?永遠追不上也追不了。 你今天請了東元電機的業師來上課,或洽妥了東元公司產學合作,但學生畢業後,不見得都到東元去工作,而東元也有擇優錄用的權利。因此很多畢業生或許有的到大同、或許有的到三洋,或許有的到士林電機、或許沒找到工作機會。因此還是會有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問題。

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先天上,就對「學用落差」、「就業接軌」等問題,沒有免疫力。不管你怎麼鍛鍊身體,練成肌肉男,但一旦遇到傳染病,你還是病倒了,原因是你先天上就缺乏這方面的免疫力。「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等問題,是美國模式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制度下,無法克服的本性。所以美國在企業管理方面,很重視「企業內訓練」,強調企業必須自行加強「企業內訓練」,來補強學校畢業生與實務工作間的gap

『德國學徒制度模式』( 德國Dual System 教育訓練制度),是一項法定的制度,而不只是一種模式。是一種「畢三項功能於一役 (訓練、教育及就業)」的制度。

(※ 註:德國的Dual System,我不太喜歡目前流行的譯名「雙軌制技職教育」。雙軌,有分道或分流或兩條軌道分頭並進的味道,就像9/22聯合報民意論壇上張光球教授文章的標題「技職可雙軌 教師何不也分流」的說法。且德國的Dual System,也不只是技職教育的一種學制而已。)

依照德國學徒制度,事業單位招收國中畢業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青少年),依勞動法規簽訂學徒契約僱用為學徒後,除了依規定在事業單位的工作崗位上接受實務訓練外,並需依規定,定期定時將學徒送到附近的技職學校(Berusschule)去接受教育(相關理論、文化課程等),為期一般為三年,也是十二年國教的後三年)。學徒是事業單位的受雇者,而非學生。是事業單位將其學徒送去學校讀書,而非學校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實習。三年結業,一方面從就讀的技職學校取得高職畢業證書,完成12年國教。一方面經各該管轄之工商總會(或手工藝總會)考試及格取得正式職工資格,已正式員工身分,領取正式員工薪資,繼續在原事業單位工作。(三年學徒期間,依法領取學徒薪資)

所以不要說,德國的企業重視社會責任,重視教育,願意出錢辦技職教育。他們是在實施他們的『學徒制度』。他們是在培訓自己的學徒,發給學徒應得的薪資。

我們在技職教育方面既然採用了『美國技職教育模式』,所以也就不能不連帶承受對「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沒有免疫力的體質。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加強校外實習或產學合作,就能成為德國的所謂雙軌制技職教育模式。以為把羊套上狼皮,就真的能變成為狼。

『美國技職教育模式』及『德國學徒制度模式』是兩個絕然不同的專業人才培育制度。

所以我對我的朋友說,除非我們今天能改走德國模式的學徒制度,否則「學用落差」與「就業接軌」的問題就永遠無法避免。

當初,我們之所以選擇了美國模式,或許是有人嫌德國模式分流過早,不適合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於是國中畢業時不分流,高中階段也不講求分流,高職的數量減少,綜合高中愈來愈多;甚至到了科大,還弄個不分系學士班。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選擇了美國模式就不能不承受他免疫力差的毛病。同樣的,若選擇了德國模式就不能不承受他分流過早的疑慮。

採用了美國模式,恰想要避開他「學用落差及就業接軌」的毛病,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教育哲學與政策層次的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不要企圖以戰術的技巧來克服戰略問題。所以究竟要 熊掌?就要教育界及就業界的大大們,選擇了。不要一邊選擇了美國模式,一遍又要求技職學校要克服「學用落差及就業接軌」,又苛責企業界缺乏教育責任與社會責任。一旦採用了『美國技職教育模式』,我們就該另一面加強推動企業界自辦企業內員工訓練,以資補強落差。(有關『德國學徒制度模式』比較詳細的敘述,請參閱我在【技職教育3.0】的另一篇專論『不要再強調德國模式,台灣產學合作專班只是「台灣模式」』)

目前,有關十二年國教的架構,似乎也仍在討論中,莫衷一是。或許這也是可伺機試行德國模式的時機。

下面是一個草擬的試行德國模式學徒制度的我國12年國教構想示意圖,提供各位大大參考。

德國模式學徒制度的我國12年國教構想示意圖

                        德國模式學徒制度的我國12年國教構想示意圖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專文:迎戰技職教育考驗,德國強化雙軌制

 

當年輕人一窩蜂搶讀大學,職業教育體系該如何因應?融合式教育措施、國家化和職場數位化對於職業教育的未來有何影響?當學生的異質性不斷增高,入學條件差異愈來越大,這對未來的雙軌技職教育有什麼意義?職業教育必須經得起多元環境改變所帶來的考驗。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於甫公布的2014年報中,針對德國技職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分析、資料整理與評論。「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Friedrich Hubert Esser強調:「未來的德國依然需要雙軌制技職教育,我們必須持續發展進步……我們需要有用的解決方案,改善青少年進入技職體系的機會,並為大學輟學生開創具吸引力的職業道路;另一方面,必須解決企業和技職生之間,配對率越來越低的問題,還必須適應就業市場對各種職業的最新要求與挑戰。」

這份年報提供了BiBB在過去一年中,與技職教育有關的研究、發展與諮詢工作的重點概況,摘錄重要專案計畫提供的案例分析,作為學界、政界與教育界的參考,內容摘要如下:

2014年德國首度在科隆大學設立由基金會挹注的「青年教授(Junior professur)」職位,進行技職教育社會學科的研究。

報告中以青少年職業定向專案、由BiBB輔導的示範性實驗「異質性」及「環境永續性領域的技職教育」專案等,提供了雙軌制技職教育未來研究的示範重點。

德國自2014年8月1日起開始辦理的新興職業項目:「辦公室管理專業人員」提供近期開辦新式職業,改良舊式職業技職訓練系統。

2014年BiBB技職教育專家評估教育系統的評鑑結果時顯示,教育專家們看好大學新鮮人和大學中輟生,將成為雙軌制技職教育的新契機。專家認為,德國聯邦政府必須與大學中輟生,和有興趣提供訓練機會的企業保持良好聯繫,提供足夠協助,才能推動中央與各邦配合的模式,吸引主雇雙方。

針對有移民背景的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的分析指出,新移民青少年進入技職教育的過程困難重重,亟須研擬合適對策因應。BiBB報告顯示,需針對移民家庭青少年應研擬對策,改善他們進入技職體系的管道,並在學習過程提供協助。

BIBB資料顯示,進修性的技職教育對升遷影響非常正面,男性比女性更相信在職進修有助於工作升遷。

BIBB於2013首創的國際技職合作中心(German Office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VET)提出各式國際交流網絡與未來前景。

BIBB支持「外國職業訓練資格鑒定法」的實施與執行,2014年經由這個法令而獲得認可的專業職工已超過100萬人,這個數字是2013年的兩倍。

BIBB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供技職資訊,官網累積超過50萬頁的資訊。(資料來源: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BIBB)

 

圖片來源:flickr@RMEC POSTSECONDARY

本文轉載自合作作者: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未經許可不得轉載